首页   

想升副高需先支援儿科门诊?儿科医生荒如何破解?这家医院已经给出了答案

健康界  ·  · 5 月前



近日,一位医生的致歉在网上火了。


图源:网页截图


12月19日,儿科医生毛丽娟登上微博热搜。在感染高峰来袭的当下,儿科门诊不堪重负,毛医生作为儿科医生中的一员,更是带病上岗。


但意志再坚定的人也奈何不了透支的身体。一次,在面对患者加号需求时,毛医生体力不支甚至有些声音颤抖地说到:「对不起,昨晚一整晚在医院,今天实在无法为大家加号了,只能尽量坚持看已挂上号的病人」……


这句话,让当场的不少人落泪,在网上报道后,更是让全网为之动容。


医生是人不是神,超负荷工作本不该被提倡,但特殊时期,医生透支身体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群体身陷囹圄的窘境——逐渐被边缘化的儿科,如何能挽留住极度紧缺的医生?



儿科,一个「不受宠」的学科


每次医院科室鄙视链更新,任由榜首争得血雨腥风,头破血流,榜尾却是万年不变——那就是「死」都不去的急诊科和儿科。


急诊科自是不必赘述,儿科是为那般?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儿科医师数量为20.6万人,在全国420多万名医生中占比约5%,而我国0~17周岁儿童数量占比为21%。


另据统计,2022年我国每千名儿童床位数是2.2张,尽管较2015年增长了0.27张,但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仍有差距。且相较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贯彻2021-203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中提到的「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达到1.12名、床位增至3.17张」这个目标,还相差甚远。


此外,儿科医生流失严重,也是业内难言的隐痛。据统计,2022年全国儿科医生缺口约9万人,全年流失儿科医生约1万人,平均每1800名儿童仅对应1名儿科医生。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我国儿科的发展可谓是「命运多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20.6万的医生如何能承载起2.98亿儿童的健康呢?


没有别的诀窍,就是一个字——扛!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儿科如「战场」,医生如「打仗」,特别是近期,流感、肺炎支原体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持续高发,多地儿科就诊量激增,让儿科诊疗资源匮乏尤其是医生紧缺问题再次暴露在大众眼前。


为了应对儿科就医高峰,各地医院也是想方设法积极应对,有的增加儿科医生出诊日,有的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还有的紧急招聘儿科医生——近一个月,已经有多家医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儿科医师。


在某招聘网站上输入「儿科医生」显示的搜索结果截图


但儿科医生,并不好招……


患者满而医生荒,在供需关系极度失衡的情况下,怎么办?


这个时候,有的医院为了充裕儿科「军力」,开始「憋大招」了——


在某书,已经有网友分享了他们医院升副高的新规:去儿科门诊支援X个月……


图源:网页截图


没想到,有些医院儿科医生已经紧缺到了「硬性支援」的地步,真是令人担忧。再细细推敲规定本身,不过是救火扬沸,治标不治本。



被爱包围的职业,却长期「缺爱」


「儿童看病难的根本原因是儿科医生太少。」2017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时任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首都儿科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杨健就曾表示。


儿科医生为啥稀缺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主任、同济儿童医院院长罗小平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儿科医生人手紧张一直是常态。「儿科大夫面对的是无法清晰表达自我的儿童,就诊沟通困难、诊治耗费时间,不仅精神压力大,工作时间长,负荷重,而且也有薪酬待遇低的问题。」罗小平表示,目前儿科医生这一职业对年轻医生来说缺乏吸引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儿童专科三甲医院医生也表示:「儿科门诊量大但含金量低,我们专科医院的医务人员收入也不是很理想,和付出不成正比,医学毕业生如果有其他选择,还是不愿意选择儿科。又忙又累,收入还低。」


还有医生说到:「儿科医生不仅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大,一个孩子生病,几个家长作陪,碰到能好好沟通的家长还好,碰到焦虑或无理取闹的家长简直不得了。」对于目前还坚守在儿科的医生,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职业生涯中,确实有很多次想要逃离儿科。」


当前,儿科普遍面临着医生培养难、招聘难、流失率高等问题。几年前中华医师学会儿科分会曾调查发现,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科医生的1.68倍,但收入只占成人科医生的76%。


一位儿科医生告诉记者,当年全年级近200名学生中,只有十几人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儿科方向。而联系现实,有些人就算选择了儿科方向,最终也可能不会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性因素: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不再单独设置儿科学专业,合并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此后,各大高校均不再设置儿科学本科专业,只有部分高校以临床医学(儿科学方向)名义进行招生培养儿科人才。直到2016年,教育部和国家卫计委才支持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8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这也就意味着,从1998年到2016年,我国本科层次儿科医生的来源被缩减了18年。


总的来说,眼下儿科之困,既受当下感染量激增等现实影响,也是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那么,儿科这个「积贫积弱」的学科如何才能「重获新生」呢?


破解,儿科之困!


当前,为了迎战感染高峰,国家卫健委多次开会,积极应对:比如建议儿科门诊可增开午间夜间周末门诊;指导各地加强统筹调度,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建议症状较轻的患儿首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儿科等就诊等等。


当然,这只是舒解一时之困,并非长久之策。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破解儿科之困呢?


一位医生表示,为了吸引更多人选择儿科,已经降低儿科的考研和执业医师考试分数,医院对于儿科医务人员的招聘条件也比成人科室要宽松,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儿科仍然缺人,因为问题的症结并未被解决。「像儿科和急诊科这种又累又苦、钱又少的科室,如果要吸引人才、扭转人才断层的局面,最直接的刺激肯定就是加强对科室的资源投入,提高科室医务人员的收入。


这一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主任、同济儿童医院院长罗小平亦认同:「提升儿科医生职业的获得感,让儿科医生的待遇与付出程度相匹配。这样才能把真正喜欢儿科的人才留下来,并且解决‘儿科荒’。」


吉大一院儿科教研室主任武辉也曾强调:「想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增强获得感是关键。」


事实上,吉大一院儿科也是如此落实的。


据悉,吉大一院儿科医生的基本工资要比其他科室高2000元~3000元。另外,不管是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还是入职后的个人发展,医院都有完善的培养机制。


一位吉大一院儿科医生表示:「研究生阶段,教研室采用毕业证、学位证、执业医师证和住培证四证合一方式培养学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步开展,以新生儿科为例,要先在自己科学习一段时间,再去儿科其他14个亚专业轮转,学习不同疾病的诊治方法。」在他看来,这样能迅速提升学生在儿科诊疗方面的综合技能,为今后发展打下扎实的临床基础。


另一位吉大一院小儿呼吸科主任医师补充道:「我们实行三级医生负责制,年轻医生入职后,会有上级医生带教,帮助其快速成长」。


据武辉介绍,近5年,吉大一院共培养儿科硕士研究生104名,博士研究生17名,住培医生69名,进修医生107名。在她工作的31年间,吉大一院的儿科医生基本没有流失,这极为难得。


可以看出,对于提升儿科医生的职业获得感,吉大一院已经给出了一份可供参考的答案。


接下来,儿科的境遇能不能得到一些改变,关键就在于能不能留住人才,做大人才基本盘;而人才基本盘能不能做大,还是要看职业获得感的问题,比如让儿科医生的待遇与付出程度相匹配,畅通儿科医生晋升空间,优化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等等。


可以预见,这不是一条好走的路。但是仍然希望,解决儿科之困不再止于口号和空想,而是切切实实地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让人才不再惧怕儿科,让人才流入儿科,让人才坚守儿科。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亦一



活动


挖掘医院管理者的痛点和需求

以数据反映现状,以结论洞察问题,以共识助推发展。

健康界特发起【2023中国医院管理年度调研】

扫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填报问卷

经审核后即可免费领取价值139元《2023医院管理运营策略研究报告》!


推荐文章
紫金天风期货研究所  ·  放假通知  ·  3 年前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  能长寿的心态是什么?(附语音)  ·  3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