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逝者 | 著名社会学家李强:“不要做一个学问丰富却道德匮乏的人”

社会学人茶座  ·  · 5 月前

(转载自学人读书)据多方核实,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社会科学学院原院长李强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12日14时1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他18岁毕业于北京四中,之后在黑龙江度过了9年的知青岁月。28岁时正值高考恢复,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的第一届本科生,并且由此走上了学术的道路。53岁时成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为清华社会学系以及多种文科学科的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67岁时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城市社会学、应用社会学、贫困研究、社会治理等,开启“新清河实验”,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上山下乡的经历塑造了我执著的人生理念」


李强教授出生于1950年,是伴随着新中国长大的一代人。

 

1968年,李强老师从北京四中毕业后,他和同学们就作为知青,伴随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从北京出发在路上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李强老师和同学们到了距离珍宝岛70里地的小村庄。到了这里一年后,中苏就爆发了珍宝岛战役。

 

李强教授说,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坎坷、遇到挫折、遇到不顺利的时候,但他从未放弃过。当年上山下乡,李强老师有9年的时间在深山老林,但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与来自四中的其他同学从来没有气馁。

 

之所以说艰苦,不仅是劳动艰苦、生活艰苦,更苦恼的是没有书、无法学习。四中的同学们为了学习就四处去找书,得知离他所在的村庄几十里外的另一个村庄的四中同学有书,于是就去他们那里借书。当时同行的知青都很好学,一本好书在一个人手里面往往只有一天时间,所以就熬夜看书。那时候,年轻精力旺盛,白天劳累一天,夜里点着煤油灯看一夜书。

 

当年,邮政还是畅通的,李强教授曾订了一份当年国内罕有的英文刊物「Peking Review」(北京周报),就这样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英文的学习

 

正因为如此,当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机会来到的时候,李强老师成为了恢复高考后最早的一批考生,虽然那时录取的人数很少,但他成功考取了大学。在那个年代,知青们真的是对知识充满了渴求。所以李强老师觉得,那时候上大学,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是一种享受,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那一年,他28岁。

 

李强老师说上山下乡的经历有两点对他后来的学术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不怕吃苦、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让他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另一个就是认识社会,用社会学术语来讲就是「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的过程。9年的参与式观察经历,成为后来社会学研究激发灵感的源泉。

 

李强提到,作家高尔基的「三部曲」中有一部叫作《大学》。高尔基没上过大学,但高尔基的大学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他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经历,所以他认为他有两个大学。从1968年下乡,到1977年回来,今天思考起来的话,如果李强老师后来学的不是社会学,而是物理学,是化学,是数学,是其它学科,那九年顶多也就是一个生活阅历,它跟学问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后来他做的这门学科恰恰是社会学,所以回想起来,实际上那段时间几乎是做了九年的「参与式观察」



「学术学风是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的」


「做学术研究一定不能逐利。」这是李强老师在采访过程中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他认为,如果做学术是为了个人的获利,那就不要在这个群体当中。因为社会科学探讨的是中国整个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问题,涉及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利益。

 

如果研究者没有理想信念、道德约束和价值观,研究的内容就会出问题。因为这关乎科学研究的目标问题,为谁去研究?李强老师说,科学研究不能只为了一小撮人的利益,而是要做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事情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表面上来讲是学风问题,其实背后牵扯得内容非常深刻,是和理想信念相关的。如果一个学者连学风问题都处理不好,更不要提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做不了精神世界的研究。

 

学术研究的道路固然是艰辛的,李强老师借用马克思的一句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很多时候,这样艰苦的学术研究是没有利益获得的,追求真理与获得利益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清华的学风是一代代清华人通过不懈地奋斗塑造出来的,这是和牟利没有关系的。

 

李强老师强调,清华学者对学术的追求,跟名利不相关,而是和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密切相关的。在这一点上,李老师生动地讲述了梁思成和赵忠尧两位清华教授的故事。

 

1937年9月,清华大学迁往在长沙设立的临时大学。清华物理系的赵忠尧教授临行前最惦记的就是还保存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中的50毫克镭。这50毫克镭是赵忠尧教授在英国剑桥大学访问时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赠送给他的。那时,北平沦陷,日军已经进入清华园,这时返回实验室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但是,赵忠尧教授为了避免这50毫克镭落入日军手中,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取回这份国家的珍宝。

 

危急之时,赵忠尧教授就匆匆忙忙来到梁思成先生家。因为梁思成当时条件比较好,有辆小汽车,而当时城区离清华很远。梁思成一听,立即答应,两人夜闯清华园取镭。这时的清华园已经被日军侵占,他们趁着夜色悄悄潜入清华园,千方百计躲过日本兵,取回了镭。为避免在运送镭的路上被发现,赵忠尧教授把镭的铅筒放在咸菜坛子中,随着逃难的人群前往长沙。风餐露宿,昼伏夜出,风度翩翩的大学教授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在到达长沙临时大学遇到梅贻琦校长时,赵忠尧教授潸然泪下。



「要推崇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李强教授在高校40年,从事的是社会科学研究。我们知道,科学有两大领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于社会科学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它们将人类行为、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遵循严格的研究方法、验证方法,在实证研究中加以检验,可以证实或证伪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即市场力量会强化区域不平衡的规律;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通过数据研究,提出了「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即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的理论。这些都是通过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证明的。李强教授本人也曾运用人口普查数据,测量中国人的职业地位,发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总之,社会科学强调的是实证研究,求真、求实。清华大学也历来是以科学精神著称,其理念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为学与为人是每个清华人

必须兼备的素质」


在对清华的学生和年轻的学者们寄语时,李强教授强调,学术学风和人品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为学与为人」是每个清华人必须兼备的素质

 

李强老师以周作人的例子来警示大家不要做一个学问丰富却道德匮乏的人。周作人著作等身,学识渊博,郑振铎曾在《惜周作人》中感叹:「在抗战的整整十四个年头里,中国文艺界最大的损失是周作人的附逆」。北平沦陷后,当时中国文化界的重量级人物的周作人在1938年2月出席日本军部召开的「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并先后就任伪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职,走上了附逆之路。全国文化界纷纷声讨周作人「背叛民族、屈膝事仇」的行径。

 

所以说,李强老师认为「德才兼备、德在才先」是清华需要一直坚守的教育理念。他用朱镕基校友在1992年清华大学电机系60周年系庆贺言中的话来寄语当代清华学子和年轻学者:

 

「为学在严,严格认真,严谨求实,严师可出高徒。

为人要正,正大光明,正直清廉,正己然后正人。」



本文根据李强教授口述整理,部分图片和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

转载自“清华研读间”微信公众号


推荐文章
英国大家谈  ·  通过整容改变人种?! ...  ·  1 年前  
半导体风向标  ·  招聘分析师  ·  2 年前  
国家发展改革委  ·  专访 | 与你话“东数西算”工程启动  ·  2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