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精神病?

壹心理  · 心理学  · 10 月前


前段时间,我们写了一篇关于“诡辩式关系”的文章,引发了很多读者共鸣。


看完留言后我发现,除了伴侣,最困扰大家的其实是“诡辩式父母”:


“和诡辩式父母相处才最痛苦,做不到不理父母,呆在一起又很折磨。”


“父母觉得我做什么都是错的,完全不知道怎么和他们相处。”



的确,和其他关系不同,亲情是我们最难以割舍的情感。


但同时,“诡辩式父母”又非常折磨人。


甚至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家庭容易养出精神病的孩子。


为什么呢?该怎样和这类父母相处?有诡辩倾向的人,又该如何改变?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诡辩式父母”





和其他关系中的诡辩相比,“诡辩式父母”最大的特点是“不一致”,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表里不一


最常见的:说一套,做一套


比如,有些父母嘴上说“不看重成绩”,但孩子真的考砸时,ta们会非常生气,通过甩脸子、冷暴力、禁止孩子玩耍等隐性攻击方式,表达不满。


或者表面上说“我们家是民主型教育”,但在实际选择中,会不断否定孩子的真实想法,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的要求。


《以家人之名》中的女孩齐明月,就是典型例子:


妈妈带她去买衣服,嘴上说让明月自己挑。


然而,当她想选白色时,妈妈立马说:“不爱干净还爱穿白色的。”


当她选黑色时,妈妈又说:“黑色不适合你。”


最后,明月只好选了妈妈挑的粉色,妈妈又指责她“一点主见都没有”。


更可怕的是,如果孩子指出父母的错误,父母就会诡辩称:我都尊重你的选择了,你还有什么不满?”


这种言行不一致,会让孩子内心十分撕裂,不知怎么做才能让父母满意。


就像那句话说的:你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又要让孩子飞翔。



2.自相矛盾


ta们对同一件事,常常有完全矛盾的两种反应。


比如许多父母经常抱怨孩子不做家务,很懒;


但当孩子主动打扫卫生时,父母反而批评说:“你这地拖了还不如别拖,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于是,孩子就会觉得,这家务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陷入两难境地。


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我好像怎么做都不能让妈妈高兴:


我在城里买了房,接她过来住,她会和老家的亲戚说我不尊重她,强行把她接到不熟悉的地方住;


于是我把她送回老家,她又说我嫌弃她,把她一个人丢到农村。


她抱怨在家无聊,我就带她出门旅游,她又觉得我乱花钱,一路上都不开心;


给她报了社区的广场舞,她觉得自己不会说普通话,会被别的老太太瞧不起。


我妈妈一个人把我抚养长大,我非常想回报她,让她安享晚年,但怎么让她开心就这么难呢?”


自相矛盾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


同时又扮演受害者,诡辩称孩子不懂ta们的心。



3.出尔反尔


经常表现为:理直气壮地打破自己的承诺。


比如很多父母喜欢承诺孩子“成绩好就给你买手机”


结果孩子努力达到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不愿兑现承诺,反而说:


“这次考好,不代表下次能考好。”

“不给你手机是对的,这不考好了吗?”


当孩子指出父母不守承诺时,ta们就会恼羞成怒:


“我都是为你好,你学习难道是为了我吗?”

“我是你爸/妈,能害你吗?”


这种道德绑架,往往让孩子有苦说不出。


总之,“诡辩式父母”总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无论做错什么总能找到理由反驳,绝不会承认有错。


长期以往,父母以为自己付出了所有爱,而孩子却受了一身伤,对家庭关系是两败俱伤。





其实这些不一致,在心理学上叫做“双重束缚”


这是英国心理学家贝特森提出的一个理论:


指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矛盾的信息,对方又必须做出反应。但不论他作何反应,都会得到拒绝或否认,陷入两难的境地。


“双重束缚”最容易出现在双方地位不平等的沟通环境中。


而孩子和父母,在权力上就处于不平等状态。


因此,家庭是“双重束缚”最多发的环境之一。


贝特森也是在观察一对母子时发现的这种情况:


一位母亲去医院探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儿子把手臂放在母亲的身上,母亲的身体变得僵硬。


于是儿子就撤回了手,母亲却反问他:“你不爱我了吗?”


儿子不知道怎么回答。


母亲接着劝他:“亲爱的,你不要这么容易不安,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这个故事中,这位妈妈同时向儿子传递了两种矛盾的信息:


“身体僵硬”表达了她对儿子的拒绝;


但当儿子按照妈妈的意思撤回手时,又感受到了妈妈的愤怒和不满。


这种矛盾让儿子进退两难,仿佛无论怎么做,他都有错。



为什么“诡辩式父母”在教养孩子时,会发出完全矛盾的信号呢?


因为,“双重束缚”的本质是一种隐秘的掌控欲。


这类父母会通过“诡辩”让自己看起来很讲道理,但实际上并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希望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做事做人。


而这种掌控的目的,是父母为了确认自己的权威性


在ta们看来,“家长”的身份高于一切。


通过“让孩子听话”,可以获得心理优势,维持父母的“地位”。


而通常情况下,这类父母也可能是在其他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才会将这种焦虑和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以此获得权力感和优越感。





毋庸置疑,这种“双重束缚”的养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1.自我意识混乱


长期被“双重束缚”的孩子,最先产生的,就是自我贬低。


因为无论ta们如何反应,得到的都是否定和拒绝。


这会让ta们对自己的感受产生质疑,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


这对一个孩子的打击是巨大的。


ta会无法识别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觉,无法通过外部投射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识。


也就意味着,ta的自我在童年阶段停滞了,只能带着一个混乱的自我走向成年。



2.习得性无助


同时,否定和拒绝带来的“挫败感”还会慢慢累积,发展成一种长期的无助和无望感,认定自己做什么都会失败。


于是在面对其他事情时,也干脆连试都不试就放弃,演变成“习得性无助”。


甚至有些人还会因此无法维持任何一段长期关系,因为ta们会强迫性重复这种模式,遇到问题不去解决,而是自怨自艾,直到破坏每一段关系。


3.可能导致精神病


最严重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在长期、持续的进退两难困境中,混乱的自我意识不断被加剧,极有可能陷入精神绝境,导致“精神分裂”。


贝森特在对许多精神病患的观察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会因为“双重束缚”而加重。


比如上述的那个儿子,在母亲探病前他很平静,母亲走后却突然发狂,乱砸东西,甚至伤了人。


就是因为,母亲的行为又让他体验到了“混乱感”和“无助感”,而他不知道怎么去做,于是只能通过愤怒、分裂这种充满破坏性的方式应对。


不过也有研究指出,双重束缚与精神病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尚无明确的证据支持。因为精神病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例如基因遗传、生物化学、环境压力等诸多因素。


但“双重束缚”的互动模式,确实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甚至有些人会采用极端的方式去反抗父母,例如自毁前程、有自伤行为等。





“诡辩式父母”之所以会带来这么大的伤害,重要原因是孩子在经济和情感上都对父母有所依赖,很难做到完全切割。


这种情况下,我们能怎么做呢?


1.觉察问题


最重要的第一步,是从“认知层面”给自己松绑。


前面说过,陷入“双重束缚”的一个前提,是双方地位不平等。


孩子之所以会深陷其中,正是因为对父母的爱抱有期待,才会因为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感到痛苦。


因此,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到:


你会陷进去并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因为你在这段关系中,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


你只是太渴望被爱、被认可、被支持……


2.主动沟通


需要强调的是,有些父母确实不是有意伤害孩子的,他们进行“双重束缚”往往是无意识的。


因此,觉察后的你,一定要尝试和父母主动沟通。


坦诚地向他们表达你真实的感受,注意不要带有指责和抱怨,积极地和父母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


接着,就需要你们共同努力,探索出最合适你们的家庭互动模式。



3.装聋作哑


除此之外,严重的“病理性诡辩”的父母很难听进去孩子的话,只会认为孩子在反抗自己。


所以,当主动沟通无效时,记得除了拒绝和接受外,你还有第三个选项——


忽略


这并不是要你无视父母的所有话,而是当你陷入“不可能解决”的困境中,感到极度无助、痛苦时,记得提醒自己:


我并不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反馈。


面对父母过于激动的情绪反应时,尽量不立刻去讨好,而是保持镇静,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做出反抗。


当无法反抗时:躺平、糊弄、敷衍、不给任何回应......


用这些不过分的、消极的应对方式,后退一步,给自我留个喘息的空间。



4.划定心理边界


最后,要记住,人是会成长的。


关系中的强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你成为一个成年人时,这些束缚对你的影响就会变小很多。


你要做的,就是把童年的威胁留在童年,等你足够独立强大时,你的自我会帮助你划定出一个安全的心理边界。


它会让你意识到,哪些方面是你可以向父母妥协的,哪些方面是你绝不能让步的。


你也会有足够的力量去捍卫自己的心理边界,以成年人的姿态为自己负责。





在翻看读者的留言时,我也被一些话语触动到:


“感觉自己有诡辩式父母的苗头,要怎么办呀?”

“我平时就很喜欢诡辩,真担心将来影响孩子,怎么避免呢?”


在我看来,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改变的第一步就发生了。


接下来,你可以试着这么做:


1.转变思维模式


很多父母不愿向孩子认错的原因是:认为父母应该是一个“全能的神”一般的存在。


犯错,意味着“没面子”。


因而担心向孩子低头,会导致孩子不听话。


但其实,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全知全能的父母,而是能够以身作则、给自己充分的爱与支持的家人。


只有转变这种思维,父母才能真正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个体去看待。



2.区分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


当你和孩子在某些选择上出现矛盾时,不要急于否认,或是摆出大人的姿态教育孩子。


而是先主动停下来,自我反思:


我的言行是否一致?

这究竟是我的想法,还是孩子的想法?

我到底有没有强迫孩子?


相比孩子,父母更应该有理性处理情绪和冲突的能力,这才是作为成年人应有的榜样。


3.练习正向表达


当孩子表现出不尊重、不满意你的情绪时,即使ta是错的,也不要立刻否定和贬低ta的想法。


你可以主动沟通,帮助ta们找到原因,引导ta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先按照孩子的想法来,哪怕承担一些小小的代价,也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当然,如果你做错了,也要勇敢主动地向孩子承认错误。





父母对孩子的意义非常重要。


刚出生的婴儿,就会无意识地去讨好自己的照顾者。


对孩子来讲,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拒绝”父母的爱。


只要有一丝被爱的希望,孩子们都会努力去做。


哪怕因此被束缚,陷入无尽的痛苦中。


每个人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应该很明白这种感受。


所以成为父母之后,绝不应该利用孩子会无条件爱父母的心理去控制他们;


不应该把“父母”的身份作为获取权威和优越感的手段;


不应该通过孩子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心理优势、权力感、社会地位等等。


成年人,要做自己幸福的“第一责任人”。


希望我们都能做好父母,做好孩子。


在每一个不同的身份转变中,承担责任,收获幸福。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衮衮,一个学心理学的普通人。爱生活,爱综艺,喜欢用心理学看世界。

编辑:Keane、笛子

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1]Bateson, G. , Jackson, D. D. , Haley, J. , & Weakland, J. (1956). Toward a theory of schizophrenia. 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4), 251-264.

[2]姚玉红,赵旭东.“双重束缚”理论在心理治疗案例中的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2011,23(02):117-119.

有时候,父母不经意的行为,会给孩子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影响TA的一生。


如果你也想逃脱父母的控制,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妨加入壹心理疗愈互助群——【情绪加油站】


在这里,你可以免费学习《470个心理学疗愈小妙招》,涵盖原生家庭、亲子教育、个人成长等各个方面,获得成长与蜕变的力量;可以与群友温暖互助尽情倾诉心理困扰,疗愈自我;还有机会与心理咨询师0距离互动,获得专业提升建议!


立即扫码,免费进群↓




 
             




推荐文章
北京新闻  ·  邓亚萍涉贪腐被带走调查?  ·  8 月前  
上古三皇  ·  哈佛教授实证:身体状况竟随心念改变!  ·  1 年前  
越女事务所  ·  大爆款,倒计时了...  ·  1 年前  
H5广告资讯站  ·  花100W做的H5,却没3万块的有传播力?这 ...  ·  5 年前  
剽悍一只猫  ·  升职主管薪水翻倍,这个姑娘做对了什么?  ·  5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