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常青藤爸爸
本公众号由耶鲁毕业、在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工作多年的奶爸创立,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推荐优质教育资源。
51好读  ›  专栏  ›  常青藤爸爸

除了死亡游戏,社会黑暗面对孩子的恶意超出想象

常青藤爸爸  · 公众号  · 育儿  · 2024-11-10 07:30

正文



文末有留言福利
不要错过哦!

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我想先问个问题:


你的孩子知道“死亡游戏”吗?知道“变性手术”吗?


如果TA知道,那么一定要把这篇文章转给孩子,好好看看。


如果TA不知道,那么你一定要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万一孩子哪天主动提起(前提还得是你们亲子关系足够好),给孩子看看。


在此之前,我对“死亡游戏”和“变性手术”并没有太多关注,觉得这些东西离孩子还很远。直到我看到两个新闻。


第一个是,最近登上热搜的“死亡游戏”。这种游戏也叫“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


游戏方式很简单:A靠墙蹲下深呼吸几次,憋一口气站起来,B使劲按压A的胸口。这时,A会因大脑缺氧出现暂时昏迷、幻觉等现象。


很多孩子为了获得这种极致的体验进行“游戏”,他们不知道的是,除了昏厥,还有孩子因此成了植物人、丧命。


第二个是我刚看到,但是发生在两年前的新闻——宁波一个初一的男孩偷偷吃了半年雌激素,导致乳房发育。


男孩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对身体发育产生了焦虑。通过网络知道,购买雌激素药物可以抑制发育。


如果说“死亡游戏”瞄准的是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心,那么“吃雌激素药”则利用了他们对自身身体的担忧。


别以为这些事离我们孩子很远,实际上,它们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都可能面临的问题。


我们之前说过,青春期的孩子大脑发育有两大特点:


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前额叶(25岁左右才成熟)与负责情绪和记忆的边缘系统(一般15岁以前已经成熟)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导致青春期孩子非常容易冲动,喜欢冒险


15岁左右,人类的内侧前额叶区域在社交场合的活跃度最高。这意味着,孩子非常在乎关于自己的评论,身材焦虑、外貌焦虑都达到顶峰,同时也极度害怕被社交排斥


如果孩子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无论是通过网络还是其他途径,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应对青春期的挑战。


01
几秒钟的快感,让几百个孩子丧命


看看下面这几个孩子,他们共同的身份是:


因玩窒息游戏而死亡的儿童和青少年之一。


他们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世时,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仅仅11岁,最大的14岁。


其中一个男孩叫Erick。12岁的他刚刚在童子军周末静修活动中获得了领导力奖。回到家,他把一根绳子缠在脖子上,又把绳子挂在引体向上的横杆上,让自己的身体悬空。


他在自杀吗?


不,他在寻找大脑缺氧后带来的头晕和幻觉。


妈妈发现他的时候,几乎要崩溃了。她解不开绳子,冲出门外,尖叫着寻求邻居的帮助。一个邻居听到了,两人合力才解开了绳子,并立即做心肺复苏。


但为时已晚,医生判定Erick已经脑死亡。第二天,这个伤心欲绝的单亲妈妈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抢救。


“这是每个父母最可怕的噩梦!”


可是,Erick再也无法听到母亲的哀嚎了,也再也无法完成他的梦想了。


一次“游戏”,让一个孩子命丧黄泉,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


不仅仅是Erick,根据美国官方调查,在1995年2007年之间大约有82个在6到19岁的孩子,因为玩“窒息游戏”死亡。其中大部分都是11到16岁的男孩。


孩子们之间口口相传,并相互模仿。这些故事来自《TIME》五年前的报道。


而近几年,随着孩子对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应用的普遍,情况变得愈发危险。


2021年,一个9岁的女孩爬上玩具箱,然后用狗绳子缠住自己的脖子,把环扣在衣柜门上,整个身体悬空着。


在窒息感来临之前,女孩充满期待。但窒息感来临后,她的手脚不停地挣扎。难受程度超出了女孩的想象和承受范围,可没人能及时帮到她。


在她面前的,是惊慌无措的年仅5岁的弟弟。而她的父母当时正在地下室,压根听不到俩人的动静。


等到父母发现时,一切都晚了。


女孩下葬的当天,弟弟告诉父母:


“我们在玩儿一个游戏,就像在TikTok上看到的一样。”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断电挑战blackout challenge”。视频里的孩子,用家里的物品让自己窒息直到昏迷,并分享自己恢复意识时肾上腺素激增的感受。


这个挑战游戏像病毒一样在孩子们之间传播。而且随着平台管制变严以后,这种挑战不断更新名字和版本。


在网络和年轻人的俚语中,这些活动有时会被赋予一些看似无害的名称,以避免被成年人识别。例如,“窒息游戏”不会被明目张胆地称为“choking game”,而是被包装成了“加速游戏”(speed game)或“空间猴子”(space monkey),还有“昏迷挑战”(pass-out challenge),这种语义明显的叫法也被换成了“昏厥游戏”(fainting game)。这些名称听起来可能不那么直接,但实际上指的是同一种危险行为。有时孩子为了避免被发现,会刻意拼错单词。


让全球无数家长心惊的“死亡游戏”也由此产生。


TikTok上的一些视频里,孩子们互相推胸部直到晕倒,或者用手掐住对方的脖子。孩子们暂时失去意识后,又笑着醒来。他们给这条视频的标题是:


Craziest feeling ever.

有史以来最疯狂的感觉。


追求刺激和冒险,让孩子们几乎完全忽略了隐藏的生命危险,也预估不到可能遭遇的其他风险。


这当然是非常危险的。


作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对这种游戏有兴趣,一定要严肃地给孩子普及正确的科学知识。


具体怎么做呢?


不同年龄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方式。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用孩子看得见的损失,让孩子知道“死亡游戏”的可怕。比如,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最爱吃的蛋糕,以后再也吃不到了。孩子最爱的老师、朋友,也没有办法见面了。父母会非常伤心等。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给孩子看最直接的后果。不同的死亡方式,可能导致不同生理现象,流血、呕吐、大小便失禁等,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而不是一味期待甚至向往。


除了“死亡游戏”,还要一种值得警惕的,就是“跨性别问题”。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社交,因为此类问题往往发生在水面以下。


02
脱离跨性别群体后,她好庆幸自己没做手术


文章开头,我们说到那个宁波的男孩偷偷购买雌激素的事情。孩子已经偷偷吃了半年药,父母却啥也不知道。


而且还有很多问题细思极恐:


  • 他怎么知道,吃雌激素药品可以抑制身体发育的?

  • 他从哪里知道,可以在这个药店买到雌激素处方药的?

  • 他为什么会有靠吃药来解决身体发育焦虑的想法的?

  • 他接触能提供这些信息的人有多久了?

  • 那些给孩子介绍药的人,到底是什么居心?

  • ……


引导孩子怀疑自己的性别甚至吃药、做手术改变性别,这个世界真的已经颠到我不能理解的地步!!!


作为父母,我们压根就做不到时时刻刻监督孩子的聊天和社交,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孩子遇到居心叵测的坏人之前,先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有一个英国女孩,分享了自己如何被一步步诱导成为跨性别者的。


这个女孩还不到10岁时,就有了身材焦虑。她对自己的身材、外貌都很不满意,一直有些自卑。


上高中时,她就加入了性少数团体。


在这个小团体里,性别和性取向成了每个人的唯一身份认同。有人甚至会说:


“同性恋是我唯一的特点。”


身处其中,女孩也觉得跨性别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甚至酷的事情。她和成员一起活动、我行无素,还一起追逐跨性别的明星偶像。


这些明星和偶像不断地宣传自己做变性手术后,如何获得重生的故事。这让女孩和团体成员们充满了向往。


她觉得变性手术是拯救自己的唯一渠道,能消除身材焦虑,能增加自信和幸福。


12岁那年,她下定决心要攒一笔钱,成年后就做变性手术,成为一个真正的男性,摆脱自己身上的女性特质。


那时周围人和父母都不是很赞同。女孩就感觉他们都是自己幸福人生的敌人,是老古董,怨恨父母,无缘无故地对着干。不仅是她,周围的孩子也都一样叛逆,一样想要离家出走,跟父母决裂。


整整四年时间里,她一直觉得自己是跨性别者。直到快16岁时,女孩幡然醒悟,自己并不排斥女性特质,自己依旧想要做个女孩、做个母亲。


她在ins上公开宣布这一决定后,小团体里那些原本跟她交好的朋友都消失了。那段时间,她经历了最深的孤独和绝望,但也更坚定地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被诱导了。


她说,当周围人反复告诉你,“你也许是跨性别哦”,次数多了,你真的有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


再加上青春期带来的各种焦虑和问题,孩子很有可能就被误导了。不仅仅是她,还有不少所谓的跨性别女孩都很后悔。


“跨性别”不仅是对性别的困惑,在很多孩子看来,这成了他们对抗抑郁、青春期焦虑的方法。


但事实上,一次变性手术并不能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很多人做完变性手术后,抑郁情况并没有好转。


真正的幸福,需要接纳自己、勇敢面对真相。


视频最后,女孩非常感激,当年父母没有同意自己进行变性手术或吃激素,甚至感激英国医疗的落后。


如今她身体健康,能尽情享受作为女孩的快乐,能期待未来成为母亲的喜悦。


说到这,常爸也不禁感慨,转眼间,我已经写公众号文章9年半了。回想起刚开始那会儿,我哪能想到有一天我会跟大家聊到这个话题。时间过得真快,这些年里,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好的坏的,都可能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对于女孩的分享,我觉得父母们,要重点关注三个内容:


  • 所谓的“跨性别”认知,是被诱导的,是孩子应对社交排斥的方式;

  • “跨性别”兴趣,可能是孩子转移焦虑和压力的方式;

  • “跨性别”认知有变动性,孩子成年、成熟之前要警惕一切变性的手段。


在视频里,女孩说近几年“跨性别”数量呈倍数增长。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更说明了,所谓的“跨性别”极有可能是被诱导的,而非天生的。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下方视频。(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Ze7eoEjq/?vd_source=c1f0e8609965c862544ed0c51ddf2e99


再次感慨如今孩子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得相当复杂。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孩子们更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保持警觉,积极引导孩子珍视生命、爱护自己的身体。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不仅能及时洞察到孩子的异常,当他们面临重要抉择时,我们也能有效地给予引导和支持。


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些问题离我们的孩子遥远吗?你听说过什么类似的故事吗?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留言互动有礼




预约直播,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抽10个幸运儿送出常爸1个月金卡会员。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