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梁文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终身学习”?

看理想  · 自媒体  · 6 年前


前面的话


今天还是想谈谈教育。


前两天,我们发布了一篇微信《衡水中学的反叛者》(点击可看)。这是一篇特稿,作者采访了几位衡水中学的毕业生,他们披露了这所以高考闻名的超级中学“非常规”的管理方式,引来很多读者的共鸣。


虽然不一定上过衡水中学,但是经历过高考的人,一定明白这种以分数论成败的考试制度,给人带来的是什么样的影响。


但是我们也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大致意思是:不管衡水中学的管理方式如何,至少这所学校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进了好大学。


好的大学就一定意味着好的未来,好的人生吗?这些质疑的声音让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今天和你分享一篇梁文道在几年前的演讲,关于自我教育、关于终身学习,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文章很长,但很值。



教育自己的必要

文 | 梁文道


“教育自己的必要”这样一个题目,听起来特别奇怪。一般我们把教育想象成不是自己教育,而是接受教育。我们很少去谈自己怎么教育自己。为什么要谈自我教育?


    
1.

为什么全世界小孩都要上小学?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个现象,就是现代学校这个东西是怎么产生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不管你走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一般国家一般地区都把一个人区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你的童年加上你的青少年,另一个阶段是成年。


在童年、青少年到成年之间的那道关卡我们用什么来界定呢?就是你念完书没有。你念完书了,你的教育完成了,进入社会工作了,这个时候就叫做你成为一个成人。而在成为成人之前,大家受到的东西就是所谓的教育,属于一个被教育的阶段。


而这个被教育的阶段,无论全世界哪一个国家,我们都把它再分为三块,先不管幼儿园,起码要有小学、中学、大学。


大家在读小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全世界的孩子都要上小学?




一个身在昆明的小孩在上小学,一个出生在加尔各答的小孩也应该上小学,在美国的小孩要上小学,在开普敦的小孩也要上小学。


是从哪个时候开始,我们现代人类认为所有的儿童都该上小学,上完小学上中学,上完中学上大学。不只如此,全世界的小学大概都是5年或6年来完成的,很少有地方说我们小学上一年,也很少有人说我们小学上9年。


我们常常说我们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所以有自治的制度需要。可是起码在教育这点上,全球是共通的。
    
这个全球共通的现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它其实历史非常短,回顾一下一百年前绝大部分中国人其实基本上都没有上过小学。他也许会上私塾,也许会上村里面的学校,也许会进书院,但是这些不叫小学,不是现代意义的小学。


而且不只是这样,我们再看全世界的小学教的科目也差不多的,最起码要教的,一个是语文,一个是数学。


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而且全球共享,用一个学术的语言来讲,叫新自助主义。社会学里面的新自助主义,就把全球的教育共通,刚刚我描述的这种现象,称之为现代病的套装的一部分。


什么叫做现代病的套装呢?就是说现代这个东西,它是一个套子,一个袋子,就好像你去吃套餐一样,它是一个套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没有进入现代社会,我们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采取我们认为的这个现代化套装


这个现代化套装有很多东西的,教育只是其中之一,但它是最显著的。
    
从教育这点我们就可以证明,人类进入20世纪之后,不管大家差异有多大,其实全世界在某些方面都很像。这个标志就是全世界不管哪一个国家都被认为他应该具备小学、中学、大学那些东西。而国民都应该尽量的去在小学、中学、大学里面受过教育,如果上不了大学起码上个中学,上不了中学起码上个小学。


而这个小学应该是5到6年的,而且这个小学里面应该要教的就是国民基本的语文能力,不要让他变成文盲,基本的数学推算的能力,不能让他没办法进行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思考。


当这样的现象流行开来,在世界被确立成一种制度的时候,就出现一个后果。我们就开始把人类按年龄来分,在学校还读书的时候,你就不应该工作。一旦你的教育完成了,进入社会工作了,这时候你就是成人了。


因此,现在很多国家都会说,我们不应该有童工,就像我们国家也是,如果小孩七、八岁被人揭发在工厂里面打工,这个工厂的厂主要负法律责任,这个小孩的家长要负法律责任。为什么?因为小孩应该在学校好好念书。



2.

还缺个“假鸡蛋专业”


并且我们认为一个孩子当他进入社会之后,他好像就不用再受到教育了,他就可以工作了,因为该要学的东西都在以前学好了。

    
这里面有个假设,就是认为我们学校教育能够充分地准备好,我们每一个人将来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这种想法我发现在中国尤其流行。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读大学读某个系,在其他国家是Major,主修,在中国我们叫做什么?专业


专业这个想法它背后的假设是什么呢?就是你读的这个东西,就已经是社会上某个职业的专门的业务领域,你读的东西跟你将来工作这个关系是直接挂钩的,是有条大路直接通过去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特别的想法。


对于高等教育,别的国家不一定是这样的。我们就拿美国来当例子,并不是因为美国特别好,而是因为今天很多中国人留学美国,对美国的情况会很熟悉。我们想象一下美国的情况,他们叫Major的时候,其实并不完全包含专业的概念。


比如说像我学的这门学问哲学,是一门全天下被认为最没出息的学问,所以就成为了我这样一个人,也没什么出息。一念哲学你就没有什么专业可言了,对不对?但是在美国他们主修的话,并不为着你将来要当哲学家或者靠哲学吃饭,或者干哲学这一行,而是期盼这只不过是学的一套学问,它对你有所帮助。将来你做什么工作做什么专业,跟你现在所学的东西,并不直接挂钩的。
    
真正的跟职业直接挂钩的学问,他们通常是要求在本科毕业之后再去学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法学。在美国不是说一个中学生毕业就能够去大学读法学的,要先读一个大学的本科,四年念完了,再进法学院读书。所以一般法学院的同学里面,有的人过去可能是念生物学的,有的人过去是念电子工程的,有的人是学历史的,有的人是学文学的。


哈佛法学院


因为他们想从事法学这个行业,所以他们现在进了法学院读书。你如果高中生出来说我要报法学院,对不起,不收。


除了法学,医学也是一样,这种学科它叫做Post-baccalaureate,就是毕业之后上的,学士后。


今天我们中国对专业的强调有时候已经到了吓人的地步


比如说我自己这一行,我的谋生的职业是在电视工作,所以偶尔有些学校的传播学院可能会找我去跟学生讲课或者是演讲、交流。我发现有的学校他们有一个专门的专业,叫主持人专业


这个主持人专业的意思是说,你来我们的学校学三四年主持人专业,就假设你毕业之后就能当主持人了。这个想法我觉得非常的奇怪,因为全世界除了中国没有一个学校开主持人专业的,因为主持人从来不是一个专业。各位都能当主持人,是不是?主持人不需要什么专业。


我想半天也想不懂,我这几年认识很多教主持人专业的教授,念主持人专业的同学。跟他们聊过很多次,我始终搞不懂他们到底学了什么东西,他们学的东西管用吗?我回来看看我在凤凰卫视的同事,几乎没有一个是学过主持人专业的,哪怕有播音专业,他也不是主持人专业。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中国预期把你就职前的教育阶段区分得非常细,细到一个程度认为我们社会凡是有什么样的职业,我们学校就应该准备好什么样的专业,那你念完后就直接进入这个领域。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其实今天中国大学可以开的专业还是相当多的。比如说我们的生物化学系、食品科学系也许该开一个专业教人怎么做假鸡蛋,将来有一个假鸡蛋专业。我如果是个没良心的商人,我今天要造假鸡蛋,有同学来应征,你是学假鸡蛋专业的,那行我就选你。


我们今天中国需要的专业太多太多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



3.

鱼没有了,还能钓螃蟹


但是事实上,整个世界在这一百年间,已经又产生了很剧烈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呢?也许各位这几年都常常听到一个说法,就是终生学习这样的说法,Lifelong learning。什么叫终身学习呢?


终身学习所指的就是,原来受教育并不是在于,他大学念完或者拥有某个专业甚至取得博士之后就完成了。像我们的父辈,他可能会觉得念完一个专业就很了不起了,为什么还要学呢?


这里面主要的理由就是现在全球经济的一个变化,就是我们越来越没有一种行业能够叫做稳固的行业。
    
我记得我念大学的年代,在香港,我们学校里面最牛的最聪明的同学,他们喜欢念的是Electronic Engineering ,电子工程。那是当年大陆之外华人世界最牛的一个专业,年轻人最聪明的都跑去念这个,因为他们认为做电子做工程是最有希望的行业。


但是到了今天,我回到我母校去看的时候,发现面试的本科同学都是成绩很烂的学生,为什么呢?因为成绩好的孩子都不去念这个,念这个已经没有前途了,这个行业已经衰落了。


现在成绩好的学生都去念什么呢?当然去念工商管理,尤其是念金融,是不是?现在最聪明的人都去念这个了。


但是十多年前不是,十多年前最聪明的人都去念IT,我记得当年2000年科王股爆破的时候,那时候有多少大学的本科学生本来是念这一行的,他们痛苦的不得了,一毕业就要失业。金融风暴的时候有一些念金融的又觉得很绝望,本来想着念完金融出来就去雷曼兄弟的,结果雷曼兄弟不见了,当然今天金融还是活的很好。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是说今天这个世界的变动速度太快,快到一个地步,就是你不再只是一个人出来以后,只在一个公司打工,这件事已经不可能了。


我们中国大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以前你念完书,职业不是你选择的,是国家分配的。分配往往分配到一个单位之后,这个单位就把你全包起来了,以后你住跟这个单位有关,你吃跟这个单位有关,你有了孩子,孩子上学跟这个单位有关。你有病身体不好,看病都跟这个单位有关。这个单位把你包起来了。你一辈子就在这个单位里面干同一种事了,也许你会升迁,但是所从事的专门领域是一样的。
    
但是,现代世界是平均每一个人一辈子里要转三个单位。到了最近20年,甚至已经不是转三个单位了,而且转三个不同的行业。


为什么要转换行业呢?就是因为你原来从事的这个行业,它是会衰落的,它是会消失的,或是种种的机缘使得你在那个行业丧失竞争力了。又或者你竞争力很强,因此使你发现另一个行业给你的机会更多


因此,在这样的世界底下,出现了一个新的观点,叫终生学习。在转换工作转换行业的过程里面,你需要新的技能,你需要新的知识新的能力。

    
这些东西从哪来呢?你上学的时候没有学过,所以你需要自己对自己的教育。


这种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该怎么完成呢?首先你要具备的是,学习知识的能力跟意愿。最简单的比喻,这就是与其给你鱼,不如教你怎么钓鱼,顺带送一根鱼竿。



学校现在该做的事情不是给大家鱼,而是给大家鱼竿跟使用鱼竿钓鱼的方法。当孩子掌握了这个方法之后,他以后这辈子,他就不一定只是要吃同一种鱼了。由于他懂得用鱼竿,所以他能钓好几种不同的鱼,鱼没有了还能钓螃蟹呢


这就是现代教育里面出现的这个观点,终生学习。



4.

儒家教我们“决定自己的人生”


除了跟经济、职业需要相关的事情,我们讲终生学习,终生的教育或者自我教育的时候,还隐含另一层意思,就是你有没有权利规划你的人生,你希望你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坦白讲,希望不要得罪大家,其实我们大部分人也许我们的人生都很可悲。


什么意思呢?小时候有没有写过一个作文题目,叫做我的志愿我的理想,各位有谁是完成了你小时候的理想跟志愿呢?


我小的时候我的志愿是要做一个科学家,我在台湾上小学,我们在台湾男生的选择要不就是做科学家,要不就是做江湖老大。绝大部分人都没做成这两样。


我们小时候会对自己未来有很多想法, 但是当你慢慢长大,发现能力有局限了,发现现实条件不总是像你想的那么快乐天真的时候,你就会遇到很多挫折,你会纠正你的人生道路。


到最后人老了,什么叫老,老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少了,这个就叫做老。
    
一个年轻人,什么叫年轻人呢?就是在他前面路好像无限宽广,她好像能做很多不一样的事。


我想讲的是,在现代社会底下,有时候我们会期望我们应该尽量给每一个人去改写人生的机会。为什么这样的教育是必要的呢?


我们再来讲儒家的例子。在我们学习做君子的过程,我们讲小学,小学学六艺,看起来跟成为君子没有关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六艺其中之一是射箭,射箭学的东西了不起。一个好的射手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你要调整呼吸,控制心跳,让自己情绪稳定,不紧张。你的动作是适度的,你的每一个举动是合理的,于是通过射箭训练,我们在训练一个年轻人让自己的情绪平稳,不会动不动就欢喜若狂,也不会动不动就滚地痛哭,他的情绪是稳定的,这就是“射”要学的东西。



不止如此,在“射”里面我们还学到相互的礼让,是竞争没错,但是赢了也不能够跳起来喊“我胜了”、,输了你也不能气馁,双方仍然是很平静的。

    
所以运动从来就是一种德育的教育,这不只是我们中国人这么看,西方的人也是这么看的。欧洲在英国最明显,英国的很多名校,不要讲牛津、剑桥了,光讲他们的中学,像伊顿公学很强调运动,甚至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一种球类运动。



我们所知道的现代足球,也是从那个环境出来的。
    
为什么学校要教足球呢?一方面我们希望培养孩子们有竞争的意识不怕输不怕苦,同时很重要的一条,学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里面学公正


大家拿出真功夫来拼,输了就输了,赢了就赢了。规则是这么定的,就跟这个规矩走,学足球学的是一套跟别人互动的方法,学的是一种为人的方式,最后能够学出一种绅士的风度。


足球可以踢得很凶狠,但是一旦看到对方有球员受伤倒在地上,怎么办?把球必须踢出界。
    
你趁着对方有人受伤,还在继续踢球,大家都会瞧不起你,球迷就会喝你倒彩。好了,等对方那个受伤球员被替换了,这时候你本来把球踢出去的,这个时候对方重新进场了怎么办?这个球踢回给你,让你去发,这是对你的尊敬给你回报。


我们在学足球踢球的时候,我们学的是一整套的为人的观念,这和古人学射箭是一样的,可见我们今天中国的足球搞成这样就是因为没学好。
    
“小学”我们让一个孩子能够快乐的学习,我们千万不要一想儒家就想到很古板,很恐怖的一些老学究,拿着竹板在敲打学生,不是这样,儒家讲究快乐学习、讲究游戏的。它让孩子在游戏中学懂一套礼仪。


我们现在有些地方,如果老爷子不在了,过年的时候,会让长孙坐在家中客厅正堂的正位上面,然后他的爸爸,跪在那个孩子的前面。为什么?就是让这个长孙在这一刹那,代替了他爷爷的位置,接受晚辈的行礼。小孩子就觉得很好玩很兴奋,我爸爸跪我了,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学到一种,这就是孝。


是这样,他体会到那个感觉了,被人跪拜的感觉,将来他也要这么做,这样子来对他的父亲,对他的长辈。


古人有很多这种类似游戏的仪式,让这个小孩慢慢慢就像一个小鸟一样,展开翅膀开始能飞了。


到有一天,这个孩子发现,他不只是被动地学到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是主动地想学一些东西了,开始主动探索我身体里面还有什么,我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更完美的人的时候。


这个时候如果他立志去做这件事,他就开始进入“大学”了。

    
孔子所讲的十五而志于学,指的意思就是他到十五岁那一年,很明确的目标进入大学阶段。大学阶段干什么?明明德,再亲民,然后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第一步你要明明德,就是明白我们人本身拥有的某种纯净的品性、至性。明白这个东西,然后要好好的发展,催化它出来。


再亲民,就是要懂得进入到一个社会状态里面,帮助别人去完成别人的理想,成就别人的人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大学的特点。


    
“大学”和“小学”的一个区别,就是在大学里头我们进入了一个社会网络。儒家讲的自我,不是我们现代理解的这种独立的个别自我。它的自我是跟所有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自我,它是跟每一个个体广泛地、密切地、多层面地连接起来。


他想要实现自我,但他知道这个自我不是孤立的,所以他实现自我的过程牵涉到跟别人的互动,所以他要学懂怎样跟别人互动。而这个互动不是为了讨好别人,不是为了在别人身上榨取有利于自己的好处,而是要给予,要成己达人,要让别人也能够呈现别人最为美好的面目出来。
    
我们在社会互动中如此成己达人,最深入的是什么?这就是儒家的最终理想了——止于至善。这是君子之道,君子就应该往这个方向迈进。


中国古代的儒家,提供了一种人生的理想和可能,就是要让你决定我想不想做这样的人。我如果想做这样的人,我就要用这样的途径迈进,而这个迈进的过程是很艰苦的。
    
历代的大儒,朱熹、王阳明,常常写到自己下工夫刻苦的历程,这是痛苦的,总会遇到各种挑战,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


大家常常讲孟子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然后我们就要痛苦得一塌糊涂的,痛苦得一塌糊涂,最后你有成就,这就是证明你是有天降大任。
    
这个常常有让人误解的地方,就是以为一个人吃苦多,受难多,表示将来要成大事。似乎这个天好像是一个神一样,有意志的天,它早就选定了。
    
不是这样,孟子讲的那句话意思是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受大任,我们每个人都注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痛苦和磨难,这个任是每个人都有的责任


这个责任是什么呢?要在磨难之中磨炼自己,学习下工夫,徐至善


每个人都皆是如此,这是儒家。



5.

我们自我膨胀到没有自我


就算我们不讲我们中国的儒家,西方古典哲学也是一样,要讲工夫的,要讲精神修炼的,要受自我教育的。比如说我很喜欢一本书,我常常在演讲中提到它,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沉思录》我想很多人都买了,因为这本书现在变得很畅销,很多人也许看过,看了又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觉得里面讲的都是很平常的道理,没什么意思。主要是因为这本书一开始不是用来写给别人看的


《沉思录》是奥勒留皇帝他写给自己的东西,他没想过要出版,没想要有读者,唯一的读者就是他自己。


    
奥勒留这位皇帝,他是学斯多葛派哲学,斯多葛派哲学是一个现代哲学比较不关注的学派,主要是因为觉得它没什么体系,说不出什么大道理。


但是事实上整个古典哲学,西方古典哲学,伊壁鸠鲁派也好,犬儒学派也好,各种各样的学派都好,他们传授的都不只是套系统的理论知识跟学问,他们传授的还包括的一套为人的方式,一种生活的方法。
    
他写《沉思录》的时候,其实他是在对自己做一个精神修炼跟操演


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某种日记,只不过他的日记不是为了记录自己每天干了什么事,而是每天在反省自己有什么没做到的事。


他学了斯多葛派的一套道德规训跟教育之后,把他应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之中。同时每天提醒自己,再高贵的皇袍也会有败坏的一天,再宏伟的宫殿也会有倾溃的那天,人家对你一切的赞颂跟荣耀,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你不应该计较这些,而要看重你更内在的真实的东西
    
为什么一个皇帝写这个,是因为他每天被人包围,被人歌颂,被捧得至高无上,穿着华美的袍子住在高贵的殿宇里面,他要提醒自己这是假的,不要被这些困惑。你要知道你才是真实的,你要当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跟你这个皇帝身份是无关的。
    
不只是中国儒家和西方古典哲学,还有佛教,伊斯兰教,这些全世界各地最伟大的文明,都有了不起的精神传统,它强调的是自我的修炼。这个自我修炼里面,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自己过一种不甘于流俗的生活,要让自己过一种经过反省的生活。


我们每天生活,不是因为别人跟我们说我们要怎么样,大家都这么做我就怎么做。这样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值得过的人生是,大家都怎么过,我并不是说不可以照着做,而是说我尽量照着做。我自己心里面清清楚楚,我的理由在哪里,我为什么要这么生活。

    
今天中国人缺少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这种对生活深入的看法和省察。由于我们没有这样深度的省察跟看法,我们就很容易跟着大家走。在这个时候,当整体社会虚无的时候,你就跟着虚无了。
    
我们今天各位有没有人写日记,以前的日记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东西,是隐私的。


日记就是每天对自己的记录跟反省,你可以自己看,平时每天跟自己对话,就算你不是天天反省自己,你只是记录一些琐事,但事后你能看的清清楚楚,自我成长的轨迹,你对自我是有一个清醒的意识的。
    
我们今天写什么呢?我们今天写微博。很奇怪,你看二三十年这个转变,以前你觉得自己有些话是不能让人看的,秘密到一个地步要拿钥匙锁上去,藏在柜子里不能让我妈见到。


但是今天呢,我们连吃饭的时候喝了瓶什么酒,都迫不及待的要告诉全世界,如果关注我的人不多,我还不高兴。我有钱还要去买关注度和粉丝。
    
从什么时候开始,今天的中国人变得那么渴望要跟别人分享,今天我们最关键的词,就是分享,什么东西都要分享。结果我们任何东西无时无刻在跟别人分享的时候,我们忘了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呢,为什么我要过这样的生活,我的生活那么有意义,乃至于无时无刻都应该让别人知道我在怎么生活?
    
我说的一句什么话,我刚才看了一场什么电影,我搭公交的时候被人踩了一脚,他有那么重要,重要到我需要让别人看到知道还要有图为证的地步吗?


当我们任何时候都在跟别人分享的时候,我们少了一个晚上关起门来,坐在灯下看一下自己是什么人的机会。我们今天好像自我都很膨胀,因为什么东西都要拿去跟别人分享,都要告诉别人听。


    
天天在微博上发东西,其实不大会回头看,自己过去两个月干了些什么。他好像充满了自我,其实他已经没有自我了,他已经不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不再知道自己走过什么样的路,而且该往何处去。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重新提醒自己,教育自己的必要。



演讲视频

年代较早,视频质量不高,声音与画面不同步





推荐文章
游戏篝火营地  ·  篝火《装甲核心 6 ...  ·  9 月前  
面相八字看命运  ·  明日吉, ...  ·  2 年前  
MCA手机联盟  ·  加关税或致苹果利润缩水50亿美元  ·  4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