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戴康:债务周期下的资产配置-风险资产篇——“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三)

戴康的策略世界  ·  · 2 月前

戴康 CFA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董事总经理(MD)、首席资产研究官

联系人:李学伟、杨藤


报告摘要

  资产价格研判的要点“位置”、“边际变化”。在很多最重要的时刻,关于大周期的“定位”往往主导了投资收益的大部分。在溯源海外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长债务周期的问题是海外大级别下行背后的共同记忆!“债务周期大局观”的系列报告:解读“位置”,正确“应对”来源于此。


  债务周期的视角,大类资产配置的指引。在“债务周期大局观”的第一篇中,我们侧重债务周期框架的介绍及海外股市大级别下行复盘,并重点分析了股市大级别拐点与杠杆率拐点的关联性。(详见《债务周期下全球股市大底如何形成》);第二篇中我们将债务周期框架重点应用于中日的对比,并依据这一视角分析日本为何陷入失去的三十年?(详见《债务周期视角中日的对比与展望》)。后续我们将会把债务周期的框架继续深入,向读者阐述这一框架对大类资产配置的指引,本篇我们首先聚焦于风险资产,下一篇我们的视角将会转向避险资产。


  从“债务周期阶段论”视角看大类资产轮动。以日/美/英典型债务周期为例,大类资产表现规律:顶部泡沫破裂&萧条阶段时,债券表现显著占优,股市表现较差;在泡沫阶段与和谐去杠杆阶段,股市相对占优。


  权益资产:从债务周期框架看,海外股市大级别拐点的形成有赖于杠杆率的见顶并趋势回落。同时以美/英/日本等典型债务周期为例,股市中有效性因子随着债务周期变化形成相似的变迁路径:泡沫形成阶段估值与EPS因子较为有效;进入萧条阶段后,EPS因子有效性显著降低,高股息相对占优;而在去杠杆阶段,股息率与EPS因子有效性会进一步提升,高股息策略在市场长期风险出清的过程中持续占优。(详见22.3《慎思笃行中的高股息策略》23.6《高股息:新范式下的长牛策略》


  大宗商品:债务周期与经济周期是硬币的两面,债务周期的新视角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周期对于大宗商品的定价的传导逻辑。传统大宗商品价格分析整体遵循 “需求决定方向,供给提供价格弹性”的基本框架 。(1)长周期看:债务周期框架下的大宗商品定价逻辑有效。整体来看,80年代至今美国私人部门杠杆率增速对大宗商品价格有较好的指引。分项来看,美国私人部门杠杆率增速对工业金属&工业原料的指引效果相较于能源更显著。原因是债务周期视角更多提供了大宗商品需求侧的分析框架。而从供给端来看,能源供给的刚性约束一定程度上大于工业金属&工业原料。(2)复盘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债务周期框架下大宗商品定价逻辑有效。(3)大宗商品投资建议:2024年大宗商品市场趋势性向上破局的条件尚不充分。欧美经济体的需求难以有趋势性向上的增量,国内债务周期下黑色金属相对谨慎。


●  风险提示: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各国国情差异、海外复盘经验不等同于国内、国内经济不及预期等。







报告正文

引言:债务周期的视角,资产配置的指引——风险资产篇


投资,最不应该出现的失误是缺乏“位置感”。大类资产价格研判的两个要点在于“位置”、“边际变化”。我们知道投资者的超额收益来自于认知上的“预期差”,在股市分析中,大多数投资者容易过于依赖“边际变化”,而一定程度上忽视“定位大周期位置”。但我们提示大家:在很多最重要的时刻,关于大周期的“定位”往往主导了投资收益(超额收益)的大部分。而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周期作为“坐标轴”去实现“定位”?


《债务周期下全球股市大底如何形成——“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一)》中我们提出:纵览全球主流股指的历史,大熊市大多可以归因于“债务周期”,当市场分析聚焦于边际变化本质上是忽视了非周期性因素,容易因此而产生认知偏差。从海外复盘的经验看,在债务周期下,海外股市大级别底部的形成有赖于企业/居民杠杆率的趋势回落;债务风险的消化程度决定了市场底部坚实与否,大级别反转需要债务风险的显著出清。我们关于“债务周期大局观”的系列报告:解读“位置”,正确“应对”来源于此。


《债务周期视角中日的对比与展望——“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二)》中,我们将债务周期的框架应用于日本90s的复盘及中日的对比,从债务周期的角度理解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如何发生?比如我们发现日本的汇率政策管理可能不是“核心矛盾”,“债务+人口”问题构成底层逻辑,此外日本宏观政策不协调也客观上延缓经济了走出泥潭。

在本系列的第三篇和第四篇中,我们将会把债务周期的框架继续深入,向读者阐述这一框架对大类资产配置的指引,本篇(第三篇)我们首先聚焦于风险资产(权益资产股市与商品),下一篇我们的视角将会转向避险资产。


对于权益资产股市,我们在此前的报告中已经指出,海外股市大级别拐点的形成有赖于杠杆率的见顶并趋势回落,债务风险的消化程度决定市场底部坚实与否。本篇中我们将进一步聚焦债务周期的阶段论,以美国、英国、日本等典型债务周期为例,权益市场中有效性因子随着债务周期变化形成相似的变迁路径,而高股息策略在市场长期风险出清的过程中持续占优。对于A股而言高股息资产正处于长牛的初期。(详见22.3《慎思笃行中的高股息策略》23.6《高股息:新范式下的长牛策略》


对于大宗商品,我们发现债务周期的新视角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周期对于大宗商品的定价的传导逻辑。传统大宗商品价格分析整体遵循 “需求决定方向,供给提供价格弹性”的基本框架,而债务周期视角更多提供了大宗商品需求侧的分析框架。


同时在本篇中,我们还将从信用周期&资产价格、利率期限结构、宏观调控行为以及“利率黄金法则(Golden rule)”四个角度识别80年代以来日本所处债务周期的具体阶段,这对于我们理解债务周期各阶段大类资产的轮动规律必不可少。

从“债务周期阶段论”视角看大类资产轮动


(一)典型通缩性债务周期演绎六阶段


我们在“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的前两篇中参考瑞-达利欧《债务危机》所述,认为典型通缩性长债务周期的演绎可以分为6个阶段:(1)周期的早期阶段:处于债务的正常增长,债务增速不会快于收入增速,债务负担很小,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2)泡沫阶段:在泡沫初期债务增速快于收入增速,资产回报率与经济增长率快速上扬,资产负债表不匹配的隐忧开始出现;(3)顶部:资产价格受到大量杠杆式买盘推动,杠杆化水平与资产价格过高时,走势逆转的条件已经成熟;(4)萧条阶段:债务违约问题开始爆发,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开始下降,抛售导致资产价值下跌并带来一连串反应,资产负债表受损;(5)和谐的去杠杆:通过资产购买或货币大幅贬值积极推进债务货币化,使名义经济增长高出名义利率,从而带来经济拐点。实施刺激性宏观审慎政策推动高质量信贷增长;(6)正常化:开启经济活力与资本形成的复苏,但这一过程通常经历5-10年才能达到之前的峰值。



(二)债务周期“六阶段论”如何定位日本90年代?——四大视角


我们从信用周期&资产价格、利率期限结构、宏观调控行为以及“利率黄金法则(Golden rule)”四个角度识别80年代以来日本所处债务周期的具体阶段:泡沫阶段(1987-1989)、顶部破灭(1990-1992)、萧条阶段(1993-2013)以及和谐的去杠杆阶段(2013-2020)。

视角一:从信用周期来看,信用扩张与收缩通过影响资产价格,可能进一步表现为泡沫的膨胀与破灭。在泡沫阶段,信用扩张带来的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刺激资产价格上扬。在银行信贷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信贷往往又取决于抵押品的价格。资产价格的上扬为信用扩张提供基础,继而循环往复。信用扩张到一定程度致使资产价格远离理论价格,造成泡沫膨胀。而在泡沫顶部破灭时,由于资产价格的下跌,信用在收缩的同时会引发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最终资产价格向理论价格方向回落。



视角二:从利率期限结构来看,长短端利率受公众预期和政策利率影响,反应了大致所处经济周期位置。在发现泡沫之际,央行往往提高其政策利率抑制泡沫。而在泡沫破灭和萧条阶段,央行又会降低其政策利率。以实证经验来说,利率倒挂(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可能是经济衰退的领先指标。在衰退前的泡沫阶段,央行发现泡沫后政策利率的提高以及经济过热下流动性紧张,引发中短期利率上升。同时,如果人们预期未来长期利率会跟随短期利率的提升而继续提升,人们可能会“等待”长期利率的上升而拒绝在当下持有长期国债,引发长期利率没有同步与短期利率增加速率而增加(类似于流动性偏好的逻辑)。最终,长期利率可能低于短期利率,表现出利率倒挂。


视角三:从宏观调控来看,扩张性财政政策是经济萧条时期平抑经济波动的常见行为,而在经济困难时期往往货币政策宽松以释放流动性(债务货币化),这对于债务化解必不可少。如果货币政策宽松刺激可以抵消通缩性去杠杆力量又不会增加新的债务泡沫,同时达成原有政策目标——经济稳定、通胀温和,最终可以摆脱萧条下的痛苦去杠杆,而进入和谐的去杠杆阶段。




视角四:从利率“黄金法则”来看,名义利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去杠杆过程的痛苦与和谐。根据索洛(Solow)模型,经济若处于人均消费(福利)最大化的增长轨道上,资本净回报率等于人口增长率和技术增长率。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下,在稳态的增长路径下,资本处于稳态,进而经济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与技术增长率之和相当。在长期,资本净回报率又与名义利率相当。最终可以得到,经济在长期若处于人均消费量最优的稳定增长轨道时,名义经济增长率与名义利率一致。如果名义利率高于名义经济增长率,此时社会融资成本高,企业经营困难,不利于经济发展。如果名义利率低于名义经济增长率,有利于债务可持续,即杠杆率保持稳定或下降。(参考:易纲《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研究)


综合以上维度,我们可以结合债务周期阶段论对日本90年代及前后做如下的定位——

1. 1.泡沫阶段1987-1989:(1)1987年以来,日本信贷水平扩张明显。日本非金融部门贷款占GDP比重从1987Q1的170.2%上行至1989Q4的201%,同期日本居民部门贷款占GDP比重上升13pct,皆处于快速上行通道。除了全行业,聚焦房地产行业,其固定投资贷款占GDP比重于1989年达到25.46%,处于观测时段的顶峰水平。资产价格也迅速上升。日经225指数在1987Q1-1989年底期间涨幅高达94%。(2)1987年初至1989Q1政策利率降至2.5%,为萧条前的最低水平。此时期短期利率也在低位震荡,助长泡沫形成。(3)1990年以前,财政支出用国债发行额略有下降。宽松货币政策下,此时期广义货币占GDP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M2增速与M1增速敞口收窄表明此时期市场流动性趋于宽裕。(4)名义经济增速大于长短期利率,失业率回落至历史低位,企业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生产规模快速膨胀。(数据来源为wind,如无特别说明,下同)

2.顶部1989-1992:(1)1990年以后,日经225指数开始下跌,实际房价指数虽然在1990-1991Q1仍有增长,但增速放缓至6.5%。与泡沫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相比,下降了两个百分点。房价指数于1991Q1见顶后开始回落。1990-1992年非金融部门与居民部门信贷规模保持高位水平甚至略有上升,但扩张规模明显放缓。这与我们在《“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二)》中所提到的“低增长,低通胀”的宏观环境以及IPO规模萎缩的融资行为所致的企业杠杆率见顶相比资产价格见顶滞后的发现一致。此外,投资者可能误以为资产价格只是短期的下跌,因而继续扩张信用进行投资。(2)为抑制泡沫经济,央行加息,政策利率于1990年8月达到6%的历史高位水平。1989年7月开始出现利率倒挂现象,1990年底10年期国债利率比1年期国债利率低大约0.7个百分点。在股市大跌,泡沫快速破灭的情形下央行又于1991年7月开始逐步降息。1991Q3倒挂现象结束,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的关系回归正常。随着降息步伐的加快,经济离开顶部阶段,进入萧条阶段。(3)1990年日本特别赤字融资国债同比增长129.7%以应对泡沫破灭后的经济波动。此时期,M2增速与M1增速再次拉开差距。其中,1990年5月M2增速达到13.2%,而M1增速为-0.6%,(4)在顶部阶段,名义GDP于1990年Q2同比增长9.6%,略高于已经处于历史高位的长短期利率。随着顶部的结束和萧条的开始,高经济增速难以为继,债务不可持续。

3.萧条阶段1993-2013:(1)顶部结束以后,日经225指数以及实际房价指数的彻底回落。1991Q1至2007年底实际房价指数总计下跌约42%,平均每年大约下降2%(几何均值)。随着资产泡沫的破灭,居民和非金融部门信贷占GDP的比重也进入了下行通道。(2)进入萧条阶段,央行迅速降低政策利率,带动短期利率快速见底。2001年初政策利率下降至0.15%后再无大幅度加息,且央行再无降息空间。10年期国债利率跟随短期利率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短期利率幅度,长期利率大于短期利率。(3)萧条阶段初期,特别赤字融资国债发行额快速增长,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平抑经济波动。此时期,M1增速反超M2增速,广义货币占GDP比重快速上行。政府通过债务货币化以化解债务。但由于不良贷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日本进入“失去的二十年”。(4)萧条初期,名义经济增速低于长短期利率。萧条中后期,名义经济增速虽然高于短期利率,但持续低于10年期国债利率。此时期,经济发展困难,失业率抬升。企业不再仅限于最大化自身利率,根据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企业还将最小化自身债务作为目标,债务化解牺牲了经济的发展。

4.和谐去杠杆阶段2013-2020:(1)居民部门和非金融部门信贷规模开始回升,日经225指数再次进入上行通道,实际房价指数开始抬头。(2)日本进入负利率时代,政策利率稳定在-0.1%。此外,央行买入中长期国债,实行第二波债务货币化,最终走出萧条。10年期国债利率向零回落,甚至长期利率也为负。(3)2013年左右,为配合债务货币化,国债发行额小幅增长,但总体平稳。央行大规模资产购买再次推动广义货币占GDP比重的上扬,M1增速大于M2增速,其缺口相比萧条时期外生刺激下的缺口更小。(4)失业率下降,名义经济增速开始大于长短期利率,有利于债务的化解。此时期经济稳定,通胀相对温和,政策组合逐渐让经济踏上和谐去杠杆的发展路径。


(三)债务周期视角如何看大类资产轮动?——以日本/美国/英国为例


如何在债务周期视角看股债汇资产的轮动?我们总结日本、美国、英国历史上的典型债务周期各阶段大类资产的表现,其规律性主要体现为:
(1) 泡沫阶段:权益资产相对占优,资产表现为股>汇>债,或股>债>汇组合。如日本1987-1989年、美国2004-2007年、英国2005-2007年。
(2) 顶部泡沫破裂&萧条阶段:债券表现显著占优,权益表现较差,资产一般表现为债>汇>股。如日本1989-2013年、美国&英国2008-2009年。
(3) 和谐去杠杆阶段:权益资产相对占优,资产表现为股>债>汇,或股≈债>汇。如日本2013-2020年、美国2009-2011年、英国2009-2015年。
案例一:1987-2020日本
(1)泡沫阶段(1987-1989):股>汇>债。过度信贷增长和宽松货币政策催生日本地产和股市泡沫。日经225指数在1987-1989期间大幅上涨94%,OECD实际房价指数上涨11.34%。同时其债务达到危机前峰值,为GDP的307%。(数据来源为wind及达利欧《债务危机》,如无特别说明,下同)
(2)顶部泡沫破裂&萧条阶段(1989-2013):债>汇>股。泡沫破裂导致资产价格暴跌,本阶段股市下跌67%,房价下跌43%,失业率上升3%。随着资产价格的下跌和债务负担的增加,消费和投资大幅减少,导致长期的经济停滞,日本在90年代几乎没有经济增长,即所谓的“失去的十年”。
(3)和谐去杠杆阶段(2013-2020):股>债>汇。政府对陷入困境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进行了资本注入和重组,并实施了多轮财政刺激计划,包括公共工程和税收优惠。在本阶段,日本的失业率保持平稳,债务占GDP的比例下降43%。



案例二:2004-2011美国

(1)泡沫阶段(2004-2007):股>债>汇。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联储将利率从6.5%不断降低至接近零利率。低利率环境促进个人和机构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在此期间,美国家庭的债务与可支配收入占比由85%左右上升到了120%左右。投资者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乐观以及个人、机构投资者的高杠杆投融资方式共同孕育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根据房地美房价指数,美国房地产市场2004-2006年上涨了约26.45%。

(2)顶部泡沫破裂&萧条阶段(2008-2009):债>汇>股。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泡沫破裂,信贷市场崩溃,随后房地产市场下挫,银行系统陷入危机,美国进入了泡沫破裂与萧条阶段。2008年6月失业率飙升至5.6%,制造业活动连续4个月下降,消费者信心指数创多年新低。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产成为金融危机的标志性事件。截止2008年11月19日,标普500指数从2007年10月的峰值下跌约52%。

(3)去杠杆阶段(2009-2011):股>债>汇。危机过后美国开始实施刺激计划以振兴经济,进入去杠杆阶段。在财政政策方面,实施了包括《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在内的一系列政策,这一刺激计划总额为7870亿美元,其中2880亿美元专门用于减税,1440亿美元用于州和地方政府,105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其余用于联邦支出计划;在货币政策方面,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降低隔夜利率至降至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0%-0.25%)以刺激经济复苏。



案例三:2005-2015英国

(1)泡沫阶段(2005-2007):股>汇>债。在危机产生前,银行过度放贷导致金融体系风险攀升;英国的债务不断增加,并与强劲的经济增长之间不断自我强化。英国的债务达危机前峰值,为GDP的437%,使得英国进入了泡沫阶段。

(2)泡沫破裂&萧条阶段(2008-2009):债>汇>股。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本阶段英国GDP下跌6%、股价下跌52%,房价下跌19%,失业率上升6%,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英国央行在危机期间将基准利率从07年内最大值5.75%降至09年内最低值0.5%。

(3)去杠杆阶段(2009-2015):股≈债>汇。英国政府先通过削减公共支出和提高税收等紧缩政策减少公共债务。随后又实施了刺激政策,如将银行国有化以提供流动性,直接购买不良资产等。在政策作用下,本阶段英国的失业率下降2%,债务占GDP的比例下降73%,GDP增长率从2009年的-4.51%逐渐回升,到2015年达到了2.39%。



权益资产:从债务周期阶段看权益市场有效性因子的变迁

(一)股市大级别底部的形成有赖于企业/居民杠杆率的趋势回落


海外股市历史上大级别底部的形成有赖于杠杆率的见顶并趋势回落。我们在《债务周期下全球股市大底如何形成——“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一)》曾将债务周期的框架应用于股市拐点的判断,以泰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历史上的典型债务周期经验来看,杠杆率拐点与股市拐点存在显著关联性:海外股市大级别拐点的形成有赖于杠杆率的见顶并趋势回落,债务风险的消化程度决定市场底部坚实与否。以债务周期的“六阶段论”来看,牛市形成于泡沫之中,大级别底部的构筑则成型于萧条阶段。


(二)股市有效性因子在不同债务周期阶段的变迁路径


同样以美国、英国、日本等经历的典型债务周期为例,我们会发现权益市场中的具备有效性的因子随着所处债务周期阶段的变化,而形成相似的变迁路径:
(1) 在泡沫形成阶段,估值与EPS是较为有效的两个因子,防御性策略在杠杆率高位时受到市场青睐。
(2) 在泡沫破灭进入萧条阶段后,EPS因子的有效性显著降低,股息率因子相对而言更加有效,高股息组合显著跑赢。
(3) 在进入和谐的去杠杆阶段后,股息率因子与EPS因子的有效性会进一步提升,其中股息率因子更为有效。以最典型的日本为例,在杆杆率趋势下行后,高股息组合的超额收益实际上相较之前更为明显,显示高股息策略在市场长期风险出清的过程中持续占优。




(三)A股配置建议:维持高股息是新范式下的长牛策略


我们早在22.3《慎思笃行中的高股息策略》中指出,高股息策略在22年美债利率上行、风险偏好下行的“慎思笃行”行情中将持续占优,同时在23.6《新投资范式:拥抱确定性!》中强调,在无风险利率下行,风险偏好降低的新范式环境下,“杠铃策略”反脆弱下的最佳应对。确定性溢价将成为未来指引A股投资的重要线索,高股息资产正处于长牛的初期。
债务周期视角下的因子回测也印证了高股息是中长期不确定环境中的“长牛”资产。我们也需要打破“高股息策略是熊市策略”的错误传统认知,同时高股息策略的使用需要注意规避“股息陷阱”和“估值陷阱”,我们通过“分红意愿”和“盈利能力”两大维度共四大指标,针对性地修复了两大“陷阱”。(详见23.6《高股息:新范式下的长牛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过去30年高股息策略超额收益的增厚也与长时间的经济破灭&萧条相关。我们在《债务周期视角中日的对比与展望——“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二)》中,从债务周期的角度理解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如何发生?比如我们发现日本的汇率政策管理可能不是“核心矛盾”,“债务+人口”问题构成底层逻辑,此外日本宏观政策不协调也客观上延缓经济了走出泥潭,这些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为什么日本所经历的萧条期会更加漫长。


大宗商品:债务周期视角切入——经济周期向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路径


(一)债务周期与经济周期是硬币的两面,我们由债务周期新视角切入理解经济周期向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路径


传统大宗商品分析框架:回到商品属性的本源,传统大宗商品价格的分析整体还是遵循 “需求决定方向,供给提供价格弹性”的基本框架 。
信贷的扩张与收缩于经济而言扮演重要角色,债务周期与经济周期是硬币的两面,因此,我们可以从债务周期的新视角切入来理解经济周期对于大宗商品的定价的传导逻辑。
(1)传统的大类资产配置模型(类似“美林时钟”),往往通过划分经济周期,并将经济周期与大类资产配置建立一定的联系所构建的投资模型。简单理解这类模型对于“大宗商品”的定价逻辑,随着经济景气度改善/恶化,大宗商品需求预期改善/恶化,供需错位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上行/下跌。此外,大部分大宗商品作为风险资产,对于经济预期的变化将导致市场风险偏好改变。
(2)债务周期的新视角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周期对于大宗商品的定价的传导逻辑。本节,我们使用杠杆率增速作为衡量债务周期的指标,BIS(国际清算银行)口径下的杠杆率等于债务规模/GDP,杠杆率增速衡量了债务规模增长相较GDP增长的程度。债务周期视角相较于其他维度的优势在于:信贷的扩张和收缩推动了经济周期的演绎,作为内生驱动经济周期反馈的机制,债务周期视角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经济周期的成因——
债务周期上行阶段,债务扩张与经济繁荣互相强化——债务扩张带动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增长—>社会总需求扩张拉动企业盈利、居民收入、经济增长—>经济繁荣景象下进一步强化加杠杆的规模—>当债务增速显著高于经济增速时,资产负债表不匹配的隐忧开始出现。
债务周期下行阶段,债务收缩引发自我强化的经济衰退。债务收缩抑制社会总需求进而导致企业盈利恶化、居民收入下降—>资产端受损进一步加剧私人部门去杠杆的历程,债务收缩引发自我强化的经济衰退。

(二)长周期来看,债务周期框架下的大宗商品定价逻辑有效

注:CRB现货指数为基于美国现货市场的商品价格指数。CRB现货综合指数目前是依据22种基本的经济敏感商品的价格编制的,大致涵盖以下六大细分品类商品:金属、纺织品和纤维、牲畜及产品、脂肪和油类、工业原料、食品物料等。


:美国私人非金融部门包含美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美国居民部门


大宗商品整体来看,80年代至今美国私人部门杠杆率增速对大宗商品价格有较好的指引。美国私人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增速往往领先CRB现货综合指数增速平均6-12个月,其中“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速对CRB综合指数增速的指引效果更加显著。分析逻辑落脚于经济景气度将影响需求敏感于经济周期的大宗商品价格:私人部门债务扩张带动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增长—>社会总需求扩张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其中,居民的信用扩张对于社会需求的拉动效率往往更高,居民借钱和花钱基本同步,而企业和政府借钱和花钱的行为有时是不匹配的,因而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速对CRB综合指数增速的指引效果相较美国私人非金融部门杠杆率更加显著。



大宗商品分项来看,我们主要锚定三类市场关注度较高且与经济生产景气度联系紧密的细分商品做进一步的研究,包括:工业金属、工业原料、能源,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分项来看,债务周期框架下的商品定价逻辑仍然有效,美国私人部门杠杆率增速对工业金属、工业原料、能源的价格同样有较好的指引。
(2)分项来看,美国私人部门杠杆率增速对工业金属&工业原料的指引效果相较于能源更显著。我们认为原因在于,债务周期视角更多提供了大宗商品需求侧的分析框架。而从供给端来看,能源供给的刚性约束一定程度上大于工业金属&工业原料。能源,尤其以石油为例,供给侧经常会受到地缘政治冲突等外生因素影响。

1.工业金属&工业原料


美国私人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增速往往领先CRB现货工业原料&金属指数增速平均6-12个月,其中“居民部门杠杆率”的指引效果更加显著。进一步细化,作为最能敏锐捕捉宏观变化的工业金属之一,债务周期框架下“铜博士”的定价逻辑同样有效,美国私人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增速对铜价有较好的指引效果。




2.能源


美国居民杠杆率增速对原油价格同样有指引效果,二者背离阶段往往是供给端受到冲击。债务周期视角更多提供了大宗商品需求侧的分析框架:从需求侧来看,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速与美国石油消费量同比显著相关。而从供给侧来看,能源供给的刚性约束一定程度上大于绝大部分大宗商品,尤其以石油为例,供给端经常受到地缘政治冲突等外生因素影响。



(三)复盘两次全球债务危机,债务周期框架下大宗商品定价逻辑有效

1.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我们在《债务周期下全球股市大底如何形成——“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一)》详细复盘了上世纪30年代美国债务危机的起源:债务增长带动经济和投资回报率迅速抬升(1923-1926)→资产价格上行+宽松货币政策,催生资产泡沫(1927-1929)→货币与信贷环境收紧下泡沫破灭,引发自我强化的经济萧条(1929-1932)。
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而言,债务周期框架下大宗商品定价逻辑仍然有效。(1929-1932)债务危机爆发,经济萧条,美国大部分工业都陷入了彻底的停滞,私人部门信贷收缩阶段,大宗商品需求下行/价格受挫;当私人部门信贷规模重新扩张,经济回暖,大宗商品需求回暖/价格回升。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我们在《债务周期下全球股市大底如何形成——“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一)》详细复盘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起源:(2004-2006)日益宽松的贷款条件刺激房价的上行,进一步强化债务规模,催生资产泡沫→(2007-2009)货币与信贷环境收紧下泡沫破灭,引发自我强化的经济萧条。
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而言,债务周期框架下大宗商品定价逻辑仍然有效。(2007-2009)债务危机爆发,经济萧条,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速回落,大宗商品需求下行/价格受挫;2009年在量化宽松提供流动性、财政政策提供资本金(同期政府部门杠杆率大幅上升)下,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速于2009年阶段性重回上行通道,大宗商品需求回暖/价格回升。




(四)宗商品投资建议:2024年大宗商品市场趋势性向上破局的条件尚不充分


1.本轮中美居民/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周期错位,决定了中美疫后的修复动能不同。
疫后美国财政对居民和企业做了大量的转移支付,有效修复了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因此居民有消费、企业有资本开支,支撑美国经济短期韧性:美国居民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后经历了长期的去杠杆,疫情冲击后美国财政补贴下居民资产负债表继续连续呈现改善的态势,驱动疫后的美国消费数据恢复较佳,相对健康的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形成浅衰退的“缓冲垫”;美国企业部门在疫情之后收入改善下,并未大幅扩充负债,杠杆率也呈现共振改善,反而驱动疫情之后美国企业迎来了资本开支扩张周期。
而中国虽然穿越了疫情,但是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仍待修复——居民消费意愿受影响、企业仍在去杠杆也缺乏大幅资本开支扩张的意愿:从居民端来看,经历了过去2-3年地产信用萎缩和疫情影响,居民的持币意愿上升而加杠杆意愿下降,且经济供给侧的结构发生深远变化影响了潜在的消费意愿;从企业端来看,20年疫后的A股上市公司资本开支扩张是结构性的扩产(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中游制造是扩产主力军),而在收入下滑、ROE回落的背景下更广谱的行业资本开支意愿不强,与23Q3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且优先偿还无息负债率形成互恰,这是疫后相对偏审慎的经营姿态,仍需要时间来恢复企业的加杠杆与扩产能信心。


2.债务周期框架下的大宗商品定价逻辑同样适用于中国市场。2000年以来,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速对大宗商品价格同样有较好的指引。近年来,以中国内需主导全球总需求的铜、铁矿石为代表的大宗商品来看,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增速往往领先铜价同比和铁矿石价格同比增速平均6-12个月。

3. 2024年大宗商品投资建议:大宗商品市场趋势性向上破局的条件尚不充分
供给侧而言:疫情之后,包括地缘政治冲突、逆全球化、绿色转型下传统能源品上游投资不足等因素导致部分大宗商品供给端中长期刚性约束客观存在。
需求侧而言:海外来看,2024年紧缩货币政策的滞后效果仍然可能对于欧美经济构成一定的压力,整体来看2024年欧美经济体的需求难以有趋势性向上的增量。国内来看,当企业部门供给端出现较为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下,往后需求的适应并非一日之功,这也决定了复苏的“不确定性”。我们判断大宗商品市场缺乏整体性向上的机会,基于国内债务周期的基本情景建议对黑色金属持有相对谨慎态度。







风险提示

历史复盘经验不能线性外推、历史经验不能代表未来、各国国情存在差异、海外复盘经验不等同于国内。国内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出口超预期受海外需求拖累、地产消费信心难恢复、“稳增长”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等)等。


“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报告
2024.1.21 戴康:债务周期下全球股市大底如何形成——“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一)
2024.2.2 
戴康:债务周期视角中日的对比与展望——“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二)





本报告信息


对外发布日期:2024年2月23日


分析师:

康:SAC 执证号:S0260517120004,SFC CE No. BOA313

李学伟:SAC 执证号:S0260522070010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感谢您的关注!





推荐文章
创业邦  ·  职场小白如何快速实现自我迭代?  ·  9 月前  
紫金天风期货研究所  ·  CTA:新年新气象?  ·  2 年前  
刘大可先生  ·  我这么怕死的人,竟然在消磨时间 ...  ·  4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