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两会抢先看!代表委员都在热议啥?

审计云课  ·  · 1 月前


代表委员共商国是(一)


1

宋曙光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信保党委书记、董事长

金融支持自贸区港建设需进一步加力提效



2

白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大力支持数字金融发展



3

张奎 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加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4

周燕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面



5

张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以更大逆周期政策力度释放经济增长活力



6

刘永好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提升民营经济活力 助推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宋曙光:

金融支持自贸区港建设 

需进一步加力提效




金融功能在自贸区港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22个自贸区和海南自贸港,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了开放发展的生动样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工作,强调要“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信保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曙光今年聚焦“更好发挥金融服务保障作用 支持自贸区港建设”提交了有关提案。他认为,对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更高要求,金融支持自贸区港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力提效,具体体现在金融改革还需深化、金融服务还需加强、风控体系还需完善。


对此,宋曙光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强化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开放,在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业务经营、离岸金融发展等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用好自贸区改革经验,加强自贸区港之间的改革联动。


二是强化金融科技创新融合。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金融服务,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着力把自贸区港打造成金融科技、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重要试验平台。


三是强化金融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统一高效的自贸区港金融综合监管机制,构建科学完善的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和管理平台,加强对我国海外资产安全和海外利益的金融服务保障,更好发挥自贸区港走出去“跳板”和引进来“栈桥”作用。


四是强化金融机构协同发展。深化“政银保”合作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自贸区港金融服务体系。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作用,加大政策性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供给。优化各类型金融机构的跨区域合作机制,提升金融市场一体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白涛:
大力支持数字金融发展




如何进一步支持数字金融发展,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白涛今年提交了“大力支持数字金融发展”的提案,为促进数字金融取得根本性突破等建言献策。

随着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日益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数字金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大国竞争、抢占战略主动权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对发展数字金融高度重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要求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


据了解,中国人寿持续实施数字化转型,依托数据和技术优势构建数字金融生态,为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守护人民美好生活提供重要支撑,金融服务的精准性、便捷性和普惠性有了很大提升。2023年,集团旗下寿险公司整体赔付时效0.38天,广发银行“发现精彩”和手机银行APP月均活跃客户数量超2500万人,财险公司理赔满意度达99.5%。


白涛提出,在实践中,数字金融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适应数字金融发展的法律体系有待完善,在促进数据共享流通与合法利用方面缺乏明确规定,数据要素价值还未充分释放。二是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目前,人口、健康、医疗、交通、环境等不同领域数据尚未有效贯通,算力资源使用效率还不高,大量的算法开发力量未能有效利用。三是数字金融监管亟待升级,更加多样化的数字金融形势导致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更强,对数字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数字金融是个生态系统,单靠金融机构自身积累很难取得根本性突破,迫切需要政府、监管以及社会各界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对此,白涛建议:


一是坚持立法修法先行。建立健全公共数据集中开放共享等法律法规,明确数据合规流转实施细则,兼顾安全性与流通性,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进行产品服务创新,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促进数字金融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二是加快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构建联通医疗、农业、林业、气象等行业的公共大数据平台,建立安全权威的算力资源供给能力和供给体系,加强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基础平台的统筹及利用,提供通用性、基础性智能服务的大模型,避免资源浪费以及潜在风险。


三是加强数字金融监管。完善数字金融监管体系与监督评估机制,加快研发基于数字技术的监管工具和监管平台,对大模型算法、应用场景等加强监控和防范,确保数字金融发展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四是加快建设数字金融人才队伍。紧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完善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数字技术与金融的交叉学科,着力培养数字金融复合型人才。持续健全金融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金融从业人员及时掌握数字知识和技能。

全国政协委员张奎:
加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我国当前已建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2023年末,银行业总资产417.3万亿元,较2015年末的199.3万亿元翻了一番,机构数量增长约4%。


“近年来,创新性、交叉性金融业务不断涌现,其中夹杂一些非法金融活动,影响了正常金融秩序。”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是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法律,最近一次修改为2015年,目前已启动修改工作,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鉴于顶层设计的重要性紧迫性,应加快推进《商业银行法》修改工作,为依法稳健发展提供高速路、防火墙和隔离网,切实保障由大到强的发展质量。


张奎建议,一是落实全面监管要求,将所有商业银行业务纳入《商业银行法》适用范围。二是在商业银行展业原则中增加有关“服务实体经济”的表述,使之上升为法律规范,形成法治硬约束;明确区域性商业银行未经批准不得跨区域展业,强化本地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导向;顺应营商环境优化提升需要,取消第三十六条“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第三十一条“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的上下限”等规定,强化市场化法治化经营原则。三是落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求,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及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在违法行为的处罚方面,张奎建议,增设商业银行主要股东、控股股东或者实控人违反《商业银行法》的处罚条款,增设违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资本与风险管理规定的直接责任人的处罚条款,增设违反商业银行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的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罚条款,提高相关违法行为的罚款上限,强化惩戒和震慑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

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面




2022年7月,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启动实施,第一批试点在7家平台企业、7个省市开展,标志着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迈上新台阶。


“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人群广、增长快,职业伤害保障需求愈加迫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一年多来,试点省市累计做出职业伤害确认结论3.2万人次,支付职业伤害保障待遇共计4.9亿元,切实保障了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权益,特别是对重大伤亡事故兜底保障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周燕芳表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不同地区之间政策尚不平衡,不同平台企业之间保障尚不平衡;试点工作仅仅将新就业形态行业内的部分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并没有做到行业全覆盖以及试点行业内企业全覆盖;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宣传力度不够,理赔流程较长。


如何进一步完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对此,周燕芳建议,一是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面。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已取得积极成效,但仅涵盖7个省市、4个行业、7家平台企业,覆盖面仍相对有限,应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面。


二是加快出台关于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议人社部牵头,综合试点经验,出台关于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的基本原则、筹资机制、保障内容、承办方式、监督管理、工作要求等。


三是探索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内容增加第三者责任保障。目前,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尚未涵盖与第三者相关的保障内容,探索增加第三者责任保障,确保发生事故后责任人有能力承担相应的第三者经济损害赔偿责任,减少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因承担第三者赔付责任而致贫、返贫。同时,统一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自身和第三者责任申请路径,有效降低宣传成本和理赔流程繁琐程度。


四是加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信息平台建设与数据共享,优化理赔流程并提高事前预防能力。以缩短处理和支付周期为目标,优化经办流程,推行数字化服务,实现平台企业参保、事故备案、鉴定审核、伤害确认、待遇核定给付等全流程业务线上办理,一网通办。


五是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商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提升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保险服务的获得感和便利性。创新保险产品,满足新市民在意外、疾病、职业风险、未来养老等方面需求,并针对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升级,在投保、变更、保费支付、理赔等方面调整功能、精简流程、优化条件,降低服务的门槛。


全国政协委员张斌:

以更大逆周期政策力度

释放经济增长活力




2024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进一步推动国内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等困难和挑战。宏观政策应如何持续发力、释放经济增长活力?


“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抓住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个‘牛鼻子’,很多其他困难和挑战会迎刃而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根据估算,如果有效需求达到合理水平,对于增加就业机会、化解过剩产能、提振预期、化解各种风险隐患和应对外部冲击都会起到强有力的支撑。


在张斌看来,提高有效总需求,无论是扩大消费还是投资需求,都要落实在信贷增长上面。信贷上去了,居民、企业和政府口袋里面的钱变多了,支出和收入才能上去,盈利和投资跟着上去。扩大信贷主要是三个依托:一是扩大政府举债增加支出;二是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三是稳住房地产市场。


“从国际经验和历史经验来看,只要逆周期政策力度够了,信贷就能上去,需求不足问题就能大大缓解。”张斌表示。


围绕政府举债增加支出,张斌表示,我国目前通胀率较低,私人部门储蓄大于投资,政府举债增加支出能更充分利用私人部门不能充分消化的经济资源,不会带来通胀,会挤入而非挤出私人部门支出。


货币政策方面,张斌表示,需要进一步发力,创造有利于私人部门投资和消费支出的货币政策环境,以及用足用好抵押补充贷款(PSL)政策工具,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


此外,要供需两端同时发力稳住房地产市场。张斌表示,稳住房地产才能稳住宏观经济。稳住房地产,一方面是通过政府支持和监管政策调整,帮助房地产企业恢复正常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是通过取消限购,降低房贷利率、对首套房购房者采取优惠贷款利率,帮助开发商化解商住楼、车位等沉淀资产等措施,改善房地产企业现金流。


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
提升民营经济活力
助推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活力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交的一份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建议,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刘永好表示,近年来,受内外部环境影响,民营经济活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转型换挡期阵痛明显,惯性增长方式失灵;二是一些支撑行业增长受到转型、周期等因素影响出现业绩下滑,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经营面临困难;三是预期分歧较大。


为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刘永好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针对社会影响和行业带动作用大的重点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一对一”“点对点”的绿色沟通机制,“一企一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增强民营头部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能力。对当前头部企业面临的特殊个性困难和问题给予帮扶和支持,在一定规范下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开辟绿色通道,让企业安心经营、专心发展。


二是对符合条件企业给予特殊时期的金融和资金支持,在新增贷款和发债担保增信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提升民营企业在信贷投放中的比重;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在各银行贷款总额不减少,增幅比例不低于各银行企业贷款增幅平均比例;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在公开市场发行债券,鼓励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国有大型增信公司等加大民营企业债券发行担保。


三是产业调整政策出台前多征求相关方的意见,避免对行业和相关企业造成大的冲击。尤其是在体量大、影响大的行业,要充分重视政策出台前的预沟通,让相关企业和机构了解政策调整的目的和措施以及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提出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推动解决困难的合力,降低政策出台后的曲解和冲击。政策出台后,要重视解读引导和相关落地措施配套,定期进行政策效果评估复盘。加强各部门协同,对于重要政策要持续坚持执行。


来源:金融时报

期待你的在看

推荐文章
生信石头  ·  福利 | TBtools用户专属「科研服务/软件」  ·  5 月前  
薅羊毛线报局  ·  大众点评连续签到3天领1元红包  ·  5 月前  
传媒招聘第1站  ·  北京丨不空文化&不空娱乐招聘启事  ·  3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