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床评说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一例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医学  · 6 年前
病史资料(男,63岁)

就诊时间: 2017年8月。

主诉: 反复胸闷气促1年余,加重4个月。

现病史: 患者1年前活动后出现胸闷,伴左臂酸痛,偶有心悸,无明显胸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等,休息1~2分钟可缓解,未予诊治。4月前开始患者胸闷加重,表现为稍微快步行走即感胸闷,休息几分钟可自行缓解,来我院门诊就诊,考虑冠心病,予抗血小板、他汀、麝香保心丸等治疗,自觉症状较前好转。2017年5月来我院行冠脉CTA:提示冠脉多支病变,前降支管腔中-重度狭窄。治疗上调整为“抗血小板、他汀、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盐酸贝那普利片及盐酸曲美他嗪片”等,并建议患者住院行冠脉造影检查,患者当时拒绝。后劳累后仍感胸闷,性质同前,2017年8月为进一步诊治再来我院,门诊拟“不稳定型心绞痛”收入院。

既往史: 有“高脂血症”病史8年,具体不详;有“慢性胃炎”病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

个人史及家族史: 否认烟酒史;否认冠心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 P 67次/分,R 20次/分,BP 113/68 mm Hg,T 36.8℃,BMI 28.04 kg/m2。神清,精神可,皮肤粘膜无黄染,口唇无紫绀,气管居中,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67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腹隆、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

点击阅读全文病例


病 例 点 评

COMMENTS

AC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式,则可大大降低致死率,并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为加强β受体阻滞剂在ACS患者中的规范化应用,提升青年医师规范化使用β受体阻滞剂意识和技巧,《门诊》杂志以β受体阻滞剂在ACS中的规范化应用为主题进行系列报道。本期报道特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浩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周斌全教授与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黄建振教授等结合一例支架内再狭窄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例分别介绍β受体阻滞剂在ACS患者中的规范化应用。

《门诊》从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诊疗经过等各方面来看,您认为此病例诊断是否清晰,诊疗思路治疗是否合理?对于此病例,您觉得哪里需要完善或尚存在争议之处?


周浩教授

首先,患者有胸痛,反复胸闷气促一年余,加重四个月。其次,患者有ACS高危因素:高龄男性、高血压。最后造影显示冠脉前降支严重狭窄,回旋支分支狭窄90%。本病例的初步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脂血症。先给予药物治疗,胸痛胸闷症状仍持续不缓解。最后选择在前降支置入支架,同时继续进行药物优化治疗。在这个病例中,若能够提供家族史、吸烟病史等对于完善病史资料更好。在对这类患者进行诊断时要明确和活动相关的症状,在患者发生症状时及时做心电图及造影检查明确罪犯血管,及时进行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帮助诊断和危险分层。根据危险分层选择治疗策略。这个病例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非常好,β受体阻滞剂应用及时且比较规范。



《门诊》针对病例中的这类患者,以您的临床经验来看应该怎么调整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临床医师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注意点有哪些方面?对于青年或者基层医师来说,具体什么样的CHD患者“肖像”或指征在住院期间更易于把握β受体阻滞剂剂量调整?


黄建振教授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属于比较危重,病情变化比较大的一类患者,这个时期的药物治疗对于患者预后非常关键。根据诊断结果,β受体阻滞剂在这个病例中的使用比较合理。通过两次心脏超声和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后,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还可以适当调整。目标剂量要个体化,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和静息心率来进行调整。首先将患者心率稳定到55~60次/分钟的目标心率,然后以目标心率基线来进行剂量调整,尽早达到靶剂量190 mg qd。对于老年患者,心率偏慢,应该从小剂量开始慢慢进行剂量调整,使心率达到目标心率。


周斌全教授

目前青年医师们的担心药物剂量调整的问题有一定道理,在药物的使用上要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来进行药物治疗策略的选择。观察患者情况,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和对β受体阻滞剂的耐受性情况,明确患者情况后,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观察心率情况,当患者心率偏高,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可以大胆调整,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心率不会突然改变,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具体调整。



《门诊》贵院/科室ACS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规范化治疗是如何管理的?以您的经验来看住院时期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如何调整,平转缓的时机怎么把握?如何转换剂量,如何把握好平转缓标准和时机,带药出院后续如何处理?


周浩教授

目前医师的治疗策略都遵循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指南推荐在没有禁忌证的前提下,冠心病、ACS患者要尽早使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以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减少患者心脏破裂发生概率、猝死发生率。基于指南和共识,再集合个体化情况进行治疗。例如本病例中患者,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平片后观察3~5天,若患者状况稳定,就可以1∶1等剂量转换为β受体阻滞剂缓释片。


黄建振教授

目前在医院内经造影确诊的ACS患者,置入支架的患者都严格管控β受体阻滞剂初始剂量和出院后的带药量。根据患者心率监控情况进行剂量的调整。尽量让患者在住院期间就转换为缓释片,有利于患者的依从性。而门诊还是依照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进行剂量调整。


周斌全教授

指南强调ACS患者要尽早使用β受体阻滞剂,逐渐达到目标剂量。针对住院患者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尽量在住院期间达到靶剂量。剂量和效果密切相关,尽早达到靶剂量对患者预后有着积极作用。根据患者情况不同,剂量调整方式也不同,心功能不全合并ACS的患者剂量调整不宜过快,在患者情况稳定后进行剂量调整。而对于没有明显的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良的患者,剂量调整的速度可以快一些,尽早达到靶剂量。



《门诊》请您总结一下,适合于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剂量调整的冠心病患者“肖像”是怎样的?对于这类患者临床治疗方案如何选择?β受体阻滞剂剂量如何调整?


周浩教授

首先,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对于冠心病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都有巨大获益;第二,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短期的心脏破裂概率和猝死发生率;第三,遵循指南和共识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要尽早使用β受体阻滞剂,监测患者心率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尽早达到靶剂量。


黄建振教授

指南中强调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尽早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在临床中首先应该保证没有禁忌证的患者尽早使用β受体阻滞剂;其次,关于使用时间的长短,指南中推荐没有禁忌证的冠心病患者应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再次,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除了介入手术之外,药物治疗策略也要进行相应调整,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采取一个稳定长期的治疗。



医师简介


周斌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心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心内科导管室主任

卫生部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指导老师,曾赴韩国亚洲大学,美国Mayo Clinic进修冠心病的介入诊治。在心血管病的临床及介入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擅长心血管常见病、重危病的处理。专业主攻方向为冠心病,从事冠心病的介入诊治工作近15年。


周浩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国家卫计委冠心病介入导师。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第二层次。曾在美国哈佛医学院,韩国峨山大学医学院学习。目前为中国冠脉介入并发症论坛共同主席,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钱江国际心血管病大会,中国心血管创新论坛等重要会议的国内主席团成员。世界中医药学会介入委员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痛分会青年委员,温州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温州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会介入学组委员。主持国家、省部级各级课题8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近20余篇论文,其中SCI10篇。参编3本著作。


黄建振
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现任杭州市冠脉介入委员。199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一直从事心内科工作,先后到上海长海医院心内科、中山医院心导管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进修1年余。擅长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治,特别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在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扩展阅读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的诊断:心脏成像:

心肌疤痕的存在很可能与患者对室速的耐受性差、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室速易蜕变为室颤以及猝死有关。对于大多数患者,超声心动图可以充分显示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果室速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正常,心脏MRI则会获取更为精细的心脏影像,以排除不明显的心肌疤痕、ARVC、心脏射血功能正常的非缺血性心肌病、HCM或心脏结节病。当已知患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出现SMVT时,MRI也可能有助于重新评估其心室功能。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推荐文章
人力资源管理  ·  “我,985毕业,过了华为三面,却因为性格测 ...  ·  1 年前  
拍帮主  ·  [后台点播·老文新发] ...  ·  2 年前  
易伟  ·  勇敢 The Giving Tree ...  ·  5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