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你这么努力,却没有任何进步。真是吓到我了

琢磨先生  · 热门自媒体  · 6 年前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这是“一万小时定律”的来源,出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出版于2008年的畅销书《异类》的第二章,章节的名称就叫作“一万小时定律”,概括即:——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需要专注在这个领域1万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学习或工作八个小时,一周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有人视作真理,捧做人生成功之路的明灯。也有人按这个定律去尝试,勤奋练习万余时,然而并没有成功,出口骂道:伪定律!浪费了我宝贵时光!


为什么他们的学习超过1万小时,但依旧碌碌无为,没有成为高手?


所谓1万小时定律到底是真的么?

究竟是良方还是毒药?


我的好友Bruce的这篇文章或许可以解答你的疑惑,他是一位英语教学专家,通过这篇文章,希望你能找到正确的修炼方法。


正文


作者:Bruce


很多学生问我,为什么我学习英语这么多年,还是感觉没学好?不是说10000小时的学习就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吗?


经过调查,我发现他们都有个共性:几乎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来学英语,背单词,听听力,做阅读,练口语,每项都没有落下。


可为什么他们的学习时间超过10000小时,但英语四级考试也只是低分飘过?


我一般都会引用我大学老师的话回答他们:在英语学习上,总有人勤奋地在原地踏步,为自己的学习时间长而自我感动。


在原地勤奋踏步的学生,通常会有这些表现:


1
 背单词
每一天都背100-200个新词,也都在勤奋地忘记昨天背过的旧词。


2
  练听力
早起听英语广播,从美国听到英国,能听懂的只有开场白。


3
  练口语
一遍遍念课文,把文章读得字正腔圆,依然开不了口。


很抱歉,这些统统都叫傻练,低效并且浪费时间。


真正高效的练习,首先要做的是把大的知识体系拆解,成为一个个小的模块成为一个一个小的知识罐头然后才分头去练。也就是「拆练」。


比如,美国某知名音乐学院就有个很变态的要求,一首曲子要拆成非常细碎的片断,一点一点去练,甚至提出一个很极端的看法:如果听你练琴的人听得出来你在练习哪首曲子,对不起,你的训练方法已经错了



体育界也是一样,比如美式橄榄球运动队,据说他们只有1%的训练是在比赛,99%都是拆开来练,例如他们针对某个球员的力量训练,针对他的某一手臂,甚至于球员身上的某块特定肌肉的训练。


不拆掉学习思维的墙,你的傻练就事倍功半。明明付出12分的汗水,却只有2分的回报,你还会自己鼓励自己,这是我不够努力啊!于是明天拿出15分的努力,傻不傻?


不想当傻瓜学习者,就要向高手学习。



学习高手的内功修炼:拆解致胜


学习高手做复杂的事,最喜欢用“拆”字决,将复杂拆解为简单,长期拆为短期,多维度拆为单维度。


我在最开始学英语时,将学会英语这个目标拆解成很多模块,第一步需要解决的模块,是“不闹笑话地听懂英语”。


以我来说吧,小学第一次英语考试,老师在台上念一串电话号码让我们默写,我自信地认为几个简单的单词还不是手到擒来?没想到老师突然来了一句double two,当时我十分纳闷,为什么数字里会有“大伯二”?第一次考试就这样闹了笑话。



为了降低难度,我将学会英语这个目标拆解成听说读写,而在听力模块,我二次拆解成第一个要克服的小模块:不闹笑话地听懂英语。


出过丑的我,在心里建立了对英语的敬畏。随着基础词汇量的提高,以及对听力练习的适应,我后来再也没闹过笑话。听力模块,在后续根据难度、语速、场景的不同,拆解成无数的模块并一一克服。


在口语模块,我也同样拆解为基础交流,日常对话,获取信息,表达自我,社会话题,学术探讨。然后从基础交流中再拆分为对话(介绍自己和家人等)、描述事实(国家,天气,时间,数字,日常行为等),拆解到最小的模块量为止



学习高手的高效绝学:精细练习


拆解目标到最小模块后,就要用到学习高手的练习方法论:精细练习。所谓「精细练习」,就是用多种方法协同使用,始终用最高效的手段打通一个个最小的目标。


它和「刻意练习」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练习的对象选择更精确。用手机行业的话来说,「精细练习」是高配版的「刻意练习」。


拿练口语来说,我将口语拆解成词汇基础,语法,发音,习惯用语等等,分门别类单独练习加强,向native speaker靠拢。



为了找到我个人的发音问题在哪里,我做了一件事:把自己说的口语录下来和老外口语对比。一对比才发现自己的语音语调有两个问题:


一是单词的发音不标准,比如Thank you,我的发音很像“三克油”,但是美国人发th的吐舌音听上去像“斯恩”。你多读几遍,就会立马发现后者的读法真有美国味儿。

二是我说口语时的语调很平,听上去像在念悼词似的。但美国人的语调却非常抑扬顿挫,每个人说话都好像是幼儿园老师跟小朋友们说话那么夸张和生动。


针对我的语音语调,借助精细练习搞定问题的核心就是两个字:模仿


那时,我为了解决发音问题,专门找了外研出版社的教材,从0开始练起。吃完午饭,就会把每个音标都学习一遍,还把自己的发音录下,和磁带里的正规版本对比。然后继续模仿和练习。


语调方面,我的矫正措施是用不要脸的心态去模仿原音,各种抑扬顿挫、情绪饱满,一开始感觉的浮夸也渐渐变得自然。


这两方面的「精细练习」并没有占用我过多时间,但我选择在短期内集中练习,让我的发音语调迅速提升到一个不错的水平。以至于后来,我脑海能想到的句子,就能保证说出来是美国标准。


其实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是同样类似的道理:先拆分,后精练


顶级高手的成才之路,就是拆解知识体系大厦,精细到每一块砖头的自我搭建。



你一直触碰不到的第三板斧:顿悟


学英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好像我们直到现在,也不敢说自己学好了中文 。大多数人的学习目标,还是为了能进行流畅的日常交流。


可惜,以大多数人的勤奋和效率程度,单单是「拆」和「练」,就足够让他们在中途放弃了。


第一次参加马拉松的人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刚开始跑的前10公里越跑越累,腿脚也会开始出现酸痛,但你会在跑到中途的某个时刻,突然有一种极度疲惫如潮水般退去的舒爽感,身体像是重新解放,后面迈出的步伐也更加轻松。



其实,这就是身体全面适应了这种机能状态。在英语学习中也是一样,当长期在英文环境进行各模块练习,你的耳朵,你口腔的肌肉,你的大脑信息处理能力,都会有一个完全适应,这时候你对英语,就会产生顿悟体验。


经历至少半年的「拆练」学习,才有可能产生英语的顿悟时刻。这也意味着你的「拆练」的结果,将英语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


不会拆解不懂精练,怎么办?


有同学就说,这么多理论,自己根本不懂怎么拆解,怎么去精细练习。遇到这种情况是对的。我学习英语几十年,直到现在也不敢说学通了,拆解+精细练习也是我多年经验的总结。


那我们怎么办?


其实万维钢老师早在《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中提到: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方法。这是因为:

1

         高水平练习成本很高,需要教练。

2

         需要有助于提高的沉浸式环境。

3

         要忍受一点都不舒服的训练方法。

4

         投入非常多的时间。


你看上面的条件多么苛刻,大多数人都难以实现。这也是我这么多年一直想解决的一个问题:我有一套科学高效的三板斧学习理论,但我的学生却没有条件做到。1年前我开始寻找,有没有可能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拆+练+悟」。在不久前,我发现在英语教育领域,由人工智能(AI)辅助的英语练习已经实现。我给学生推荐的英语流利说APP的核心课程“懂你英语”,就完整做到了「拆+练+悟」一体。


它不同于传统的英语学习,注重记忆背诵,而是利用AI的技术,将听说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语块进行练习。


你完全不需要思考,怎么拆解。AI老师手把手为你拆解口语,并分成四段练习:先听一遍,再复述一遍,复述精度不达标就再来一次,然后主动听一遍自己的发音,最后听一遍原声对比。



同时系统借助情境教学法,让你在全英文的环境下浸泡练习听和说。不需要思考怎么进行精细练习。


一个句子会被拆成多个小单元,让你的发音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可能靠近原音。你说的每一个句子,AI老师都会整体打分,并拆分到每个单词语块进行精练,告诉你是否都发音到位。



为了让学习变得有趣,课程采用大量的闯关游戏模式,玩法多样。如果达标打卡,获得满分四颗星,还会有莫名的成就感。



如果你还担心自己会偷懒,每个课程的学员都配有一名班主任监督学习,每天提醒打卡,解决疑难问题。愿意为学好英语而付费的学生,应该都能够自觉。



每天30分钟的学习,让我的学生2个月提升一个欧洲标准等级,比传统学习方法足足快了3倍。这意味着任何人在学习半年后,都能够亲身体验流利说英语的舒畅与满足。这也是我作为一名老师,愿意推荐的最大理由。


你需要思考的唯一问题是

英语已经变得这么容易了

你还想不想学


懂你英语,是在纷繁的知识浪潮下,为你节省探索、思考和总结的时间,让你立即成为高效能学者。一个半年期课程为你挽回的时间,可能是4个月,你的四个月我想一定很昂贵。


我和我的学生说,你们可以选择每月99元的体验课程,为自己的学习动力做一次检验。如果有充足的动力,就选择半年课程套餐499元,想学就没有什么阻碍。


追求知识的路上,学费也不应该成为阻碍。懂你英语的奖学金制度很简单:


6个月499元,

学完达到标准,

学费全部退还!


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购买课程抢先报名!

推荐文章
进击的Coder  ·  人均瑞数系列,瑞数 4 代 JS 逆向分析  ·  1 年前  
浪潮新消费  ·  咖啡市场的B面:一位头部品牌员工的自述  ·  2 年前  
私募投资网  ·  网红"造富神话"破灭!薇 ...  ·  4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