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林黛玉能看透贾府盛极而衰,都是因为她有这个别人所没有的特质

历史大学堂  · 历史  · 4 年前

文:风林秀


看到许多人解读《红楼梦》真替她们捉急。看得出来,一本《红楼梦》读了也不知道多少遍了,通篇解读文字也够通透流畅,环环相扣颇能吸睛夺目。可就是犯了同一个毛病,太喜欢给人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了。


一个人眼中的好人,无非就是你自己的样子。所以我们看,许多人举好人例子的时候,一定是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那么举坏人例子的时候,一定都是别人。


那个《菜根谭》早就说过,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说到这里,有人立刻急了,扔下一句“你这是没有立场”,然后气冲冲走了。


不等别人把话说完的人,通常是心中没有信仰的人。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之心。这点,大家还真应该跟黛玉学学。


黛玉到底信仰谁呢?







01



黛玉信仰的当然是庄子。


信庄子不是说说,更不是装装。谁能知道庄子学说的灵魂是什么?


正所谓,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庄子、老子的核心都只有一句话。


庄子学说的核心是:材与不材之间。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反者道之动。


之后咱们就来说说黛玉是如何得到庄子真传的吧。


记得,香菱最早来见黛玉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结果黛玉给了香菱一当头棒喝。我们就先说这句诗的后半句“古砚微凹聚墨多”。记住,前半句我们也不是会忽略,回头会重点说哦。


关于这句话,许多人觉得,黛玉真心不喜欢陆游。最起码对这句诗非常不喜欢。


喜不喜欢,咱们不能从这个地方看。要从黛玉跟湘云凹晶馆联诗这个地方看。


咱们把镜头快进到《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吧。


当时,贾府已经初露“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凄凉了,大观园中萧条迹象已显。







湘云对黛玉说,只陆放翁用了一个凹字,说“古砚微凹聚墨多”,还有人批他俗,岂不可笑。


湘云说批陆游俗的人也不知道是不是说黛玉。反正黛玉并不在意。因为黛玉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在意与不在意之间”的人。你觉得她在意,其实一点都不;你觉得她不在意,但她偏偏就钻进牛角尖里不出来。


湘云是不是在含沙射影一点都不重要。对于黛玉来说,她说出了这里的一个故事。


当初,大观园修建的时候,所有的地名匾额都是宝玉题的。除了现场题的之外,还有就是后补的。


关键在后补。后补的时候,贾政也不在旁边了,宝玉自然就去跟黛玉一起研究了。


黛玉对湘云说,这“凹”“凸”两字,也不只放翁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江淹《青苔赋》,东方朔《神异经》,以至《画记》上云张僧繇画一乘寺的故事,不可胜举。只是今人不知,误作俗字用了。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


所以说,“凸碧山庄”和“凹晶溪馆”的名字,乃是假借宝玉之手,实出黛玉之口。


但凡宝黛这样的搭配,必成经典。其中一首“五言诗”即是如此。就是那首著名的《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大观园中才子佳人会作诗的不少,但都以七言见长,唯有黛玉是五七言兼备。


说到现在,黛玉到底喜不喜欢这句“古砚微凹聚墨多”?面对香菱,当你陷入一种盲目崇拜的时候,黛玉就往外拉拉你。面对湘云,当你陷入一种误解的时候呢,黛玉就又往里推推你。


那么黛玉的这个性格,恰是来源于庄子。


这是《庄子•山木》里的故事。庄子带着学生去别人家做客。路上遇到一个巨木。学生问:为什么这个巨木没有被砍伐?庄子回答:因为它的木质不够成为良才的材料,所以无用啊。到了做客的地方,主人准备杀鹅招待他们。但杀哪只鹅呢?主人说,就杀不会叫的鹅。因为不会叫的鹅留着也无用啊。


回来后,学生就问庄子,巨木因为无用终享天年;主人家的鹅,却因为无用而被杀。那么老师您打算做哪种人呢?庄子回答:周将处材与不材之间。







02



世上万物皆在材与不材之间。淮南为橘,淮北就为枳。人更是如此,完美的人没有,完好的人也没有。而且兴兴衰衰、分分合合、反反复复不断变化。这就是老子说得“反者道之动”。


其实《红楼梦》开篇没有几章就通过秦可卿“拜门”把这件事情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


这人在大限临头之时,会到生前亲人好友家里去“拜门”的,也算是辞行吧。


第十三回,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秦可卿最终告诉王熙凤什么事情了呢?其实就四个字“盛极而衰”。


贾府的衰败是已经注定的了,人力岂能改之?


秦可卿知道的这些道理,林黛玉也是知道的。所以书中才说她喜散不喜聚。


黛玉与宝玉之间的关系,也正是暗合“反者道之动”与“材与不材之间”的道理。


黛玉明白这个道理是吧。但是恰恰宝玉就非常不明白。


不但宝玉不明白,贾母、王熙凤、宝钗等人都非常不明白。所以我们看,贾母天天组织一群人吃吃喝喝,宝玉天天组织一群姐妹丫头陪他疯闹,宝钗呢?居然想通过大观园改革来革除贾府的一些积重难返的弊端。


别人的事情黛玉管不了也不想管。但对宝玉她是放不下的。所以有一次宝玉“魔怔”了,写下一篇《庄子•外篇•胠箧》续文。


这时候,宝钗、湘云都没有觉察出宝玉的变化来。但黛玉着实看出来了,他看出这次宝玉跟以前的闹别扭不一样了,钻了牛角尖了。于是,黛玉提笔写下了一首偈子: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这里,是对宝玉的“提点”。之后,宝玉又写了一首“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的偈子,黛玉给添了一句“无立足境、方为干净”,是打醒宝玉的当头棒喝。


要说理解,无人能比黛玉更能理解宝玉了。不过,宝玉始终在梦中,从来就没有醒来过。只是在梦中陷得过深的时候,黛玉就会大力点醒他一次。







黛玉虽然看得清楚,但她终是力有不逮。


不要说黛玉了,即使是秦可卿,这个宁国府的大管家,虽然能够洞察世事,可还不是连自己的主都做不了?更何况父母双亡、好似无根之水的黛玉呢?


看得越是清楚,黛玉实则越是无奈。明白了这个道理,咱们就说说“古砚微凹聚墨多”的前半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吧。


大家一定还记得宝钗、黛玉等人的《咏白海棠》吧。


宝钗起手句是“珍重芳姿昼掩门”,湘云的起手句是“神仙昨日降都门”,宝玉的是“秋容浅淡映重门”,探春的是“斜阳寒草带重门”,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


大家看,宝玉与探春都用了“重门”,这不“重”了吗?对呀,所以说他们俩才是一家人啊。


宝钗是“大白天关门”,湘云是“大白天敞门”,黛玉则是“半开半掩”。所以黛玉骨子里始终贯彻的都是“材与不材之间”的思想。


说到这里呢,咱们的观点已经基本明确了。那就是,除了宝玉,无论对谁,黛玉都不贴标签。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黛玉可以跟袭人叫“嫂子”,可以拉了探春去“炖了脯子吃酒”,面对湘云说小戏子长得像她,她也不生气。因为在她眼里,没有谁是多么多么好,也没有谁多么多么坏。她不给任何人贴标签。这点跟宝钗不同。


当时金钏死了,宝钗为了安慰王夫人就说“可见也是个糊涂人”,这就是在贴标签。


那么黛玉取笑刘姥姥呢?这不是贴标签。是嘲笑,或者说,有些看不起人。


于是我们发现,宝钗等人动不动就喜欢给别人贴上一个好或坏的标签,这当然不好。黛玉能不给别人贴标签难能可贵,但嘲笑刘姥姥也是她的缺点。所以我们也不能说钗坏黛好。否则,不也是在贴标签吗?


黛玉不给别人贴标签,但心中也有好恶。就比如说,她曾经猜疑过宝钗,但后来当面说开了。过去不知你这么好,只当你心里藏奸,一直误到如今。


至于说,宝钗是不是藏奸,那是宝钗的事情。但黛玉心中为什么主动为宝钗澄清?有句话说得好,别人尊重你,不是你优秀,而是别人很优秀。同样,黛玉主动撤销对宝钗的猜疑,是源自于黛玉心中的天性善良。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风林秀  编辑:吃硬盘吧、小二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欢迎转发朋友圈。



近期精选内容请戳

中国各省最爱吃的动物,广东让我有点慌


还没关注的小伙伴,赶紧扫码关注,

别错过了更多精彩内容哦。


推荐文章
半月谈  ·  反形式主义,要让基层发出真实的声音  ·  4 年前  
JitLogistics  ·  限时免费:电子商务包装&供应链展览会  ·  4 年前  
小张聊科研  ·  小白师姐课堂开讲了!  ·  6 年前  
大象公会  ·  唱片发明前的唱片|混乱博物馆  ·  7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