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秘的“长新冠后遗症”

一小时爸爸  · 育儿  · 1 年前

随着防疫方向的改变,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可能感染新冠。关于感染之后的情况,我们之前汇总了几百位有过相关经历的读者留言,供大家参考(点击阅读:完整汇总600个新冠感染经历的留言,希望可以解答你的疑虑

除了感染康复的问题外,另外一个大家很担心的事情,就是感染之后是否会有“新冠后遗症”。托那些热衷恐吓民众的“爱国博主”的福,新冠后遗症现在是很多人更加担忧的事情了。
但因为这些博主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恐慌而不是为了科普,所以肯定不会去解释这个问题背后的具体情况。毕竟“恐惧来源于未知”,一解释就达不到恐吓的效果了。
而官方媒体在这方面的做法更令人无语,前几天还在配合着说“外国人民饱受新冠后遗症的痛苦”,最近又180度称“专家说没证据证明有新冠后遗症”。这样自毁公信力的做法,当然对防疫会造成负面效果。
这种“出尔反尔”的宣传的结果,就是会让很多人对风险的态度:要不怕得要死,要不毫不在乎,而且经常在两者之间横跳。其实做了这么多年科普,这也是我经常遇到的无奈。
我们应该有的态度,是在这两者之间如果你合理看待科学预防,它就不需要你怕得要死;如果你毫不在乎,那就可能会真的会很要命。怎么说呢,有点像过马路吧。
就像是对待流感,流感每年的确会造成数万中国人的死亡,得了之后也会高烧疼痛难受好几天,也有可能造成后遗症。可是很长时间大部分人对流感的威胁忽视不见,结果前两年某篇爆款文章又让很多人恐慌到极点。实际上,我们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了解它。
而被称为“新冠后遗症”的长新冠也是如此,它的确是一个风险,但如果你认真去理解学习,它就不会那么可怕了。
当然,如果你没有时间看太多的研究数据或者长篇大论,那么我可以先归纳出几个重点:



1,长新冠(或者叫新冠后遗症)的情况的确存在,应该被正视和关注;

2,长新冠和很多人平时理解的“后遗症”并不相同,大部分并不是严重症状,而且也会逐渐消失;

3,感染之后出现长新冠的风险是可以有效的降低的;

4,即便出现长新冠,也有方法可以帮助康复。




首先,为什么我习惯叫它“长新冠”,而不是直接叫它新冠后遗症,因为它和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后遗症”有比较大的差异。


一说到后遗症,你能想到什么?可能是像小儿麻痹导致的身体畸形,脑膜炎导致智力发育问题,中耳炎带来的听力损伤等等。或者轻一些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导致慢性鼻炎等等。
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也是对应了大众心中对后遗症的想法,那就是因为疾病带来的一些身体机能上长期甚至终身的损伤或障碍。

但所谓“长新冠后遗症”也就是英文中的long-covid或者post-covid的概念,是和我们所习惯认为的后遗症是有较大差异的 —— 主要是指患者康复的时间比较慢。大约在几周或几个月(不同国家机构对时间定义不同)之后,还有某些症状的话,就会被认定为长新冠。
其实不只是新冠,其他疾病中也会有这种症状“延后”的情况,就比如感冒,发烧几天就退了,但咳嗽可能会持续1个多月甚至几个月。如果按照“长新冠”的定义,这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这种“长感冒”。而这是否能等同于“后遗症”,大家也都有不同的观点。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跟你说“新冠后遗症很多”,而有些人会跟你说“还没证据有后遗症”,因为他们对“后遗症”的定义不同。如果你说感染新冠之后,是不是很多人的症状存在比较久才好?的确是的。但你说感染新冠,尤其是感染奥密克戎变种之后,是不是会造成长期甚至终身的身体损伤后遗症?这个的确还没明确的证据。
只不过吓唬你的谣言“爱国自媒体”只说前面一半,某些专家只说后面一半罢了。
因为有这样的歧义存在,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使用“长新冠”这个词。
“长新冠”之所以被大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新冠是一种新病毒,另一方面是感染人数太多。所以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防疫机构,都很关注它对身体长期影响就像经常被很多自媒体在证明国外的长新冠多可怕时,用来当证据的“他们都设置了长新冠诊所”这个事情。
其实大家现在也应该明白:绝大部分奥密克戎感染者几天之后会自愈(其中一些可能原本就没症状,不能视为生病)。但也有一些症状持续比较久,所以很多国家的确设立相应的机构来服务这些康复比较慢的患者。
以和我们的基因、文化都比较相近的新加坡为例吧 —— 新加坡在2021年的11月成立了“长新冠诊所”。前两天,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说明,现在每周有5-10名患者去看诊。注意,是每周。也就是差不多平均每天接诊1人。

《联合早报》11月28日新闻截图

所以设立“长新冠诊所”是不是意味着当地社会被长新冠问题影响的很严重?大家应该自己可以评估。

长新冠到底影响了多少人呢?
“长新冠”症状所包含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很多人所想象的生理损伤,其中也有一些是比较严重的情况;有些是上呼吸道感染后经常会持续较久的情况,比如咳嗽气短;而往往被我们忽略的精神负面问题(焦虑、失眠)其实也是“长新冠”的一部分。
造成长新冠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严重的感染造成身体机能的一些损伤。此外,新冠疫情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感染者往往也受到了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包括那些贩卖焦虑的营销号的恐吓,这些都会造成焦虑、失眠等情绪“后遗症”。
因此,关于长新冠的比例,不同的研究结果数据相差极大,甚至是互相矛盾,这也增加了对长新冠问题做判断的难度。
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很难判断对患者造成负面影响的,是感染本身,还是其他因素造成的。比如就在上周(11月30日)《BMC医学》期刊上发表了一项英国的研究。对3000多名核酸检测阳性的新冠感染者,和3000多名检测阴性的对照组,进行跟踪调查,3个月后,发现感染者中有25.2%的人报告自己还有症状;而没有感染的对照组,其实也有18.5%的人说自己有这些症状。所以是看感染者的情况,还是对照来看,就会造成很大差异。

Predictive model for long COVID in children 3 months after a SARS-CoV-2 PCR test(机器翻译截图)


而我个人认为,目前关于长新冠患者比例的研究中,数据参考性最强的,是今年10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一篇对2020-2021年新冠感染者长新冠的超大型综合统计研究。

Estimated Global Proportions of Individuals With Persistent Fatigue, Cognitive, and Respiratory Symptom Clusters Following Symptomatic COVID-19 in 2020 and 2021(机器翻译截图)


在这个对120万有症状新冠感染者的研究中,发现:其中有6.2%的人在3个月之后仍有1-3种症状。其中主要的问题是呼吸系统问题、身体疼痛、情绪波动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对有症状感染者的研究,所以如果加上无症状感染者的数字,这个比例会更低。即便不去参考目前我国各地动辄90%、95%的无症状比例(点击阅读:“无症状感染”,到底有多少),只用科研数据来评估,那长新冠的比例,大概可以估计为占所有感染者中的4%左右。(里面再细分成各种不同症状)
对于这个数字,需要再多说一句:这个120万人的研究,是针对2020-2021年,也就是针对原始株和德尔塔变种的患者做的研究。随着奥密克戎变种的出现,以及疫苗的普及,现在的长新冠后遗症比例进一步降低了。
今年6月发表在《柳叶刀LANCET》上发表了一篇对英国长新冠患者的研究。结论是,根据疫苗接种情况的不同,研究中奥密克戎变种患者的长新冠比例,是德尔塔变种长新冠比例的24-50%。

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的研究结果也类似,他们认为奥密克戎变种的长新冠的风险下降了一半左右,而接种疫苗也可以再降低一半左右的风险。
如果按照之前的大型研究所给出的前两年长新冠比例来估算:接种了疫苗后感染奥密克戎变种病毒,长新冠的风险会在1-2%左右(估算)。
当然,即便是1-2%的长新冠比例,这也绝对不是能忽视的理由,如何关注新冠患者的预后康复,包括心理上面的辅导,是我们都要关注和努力的。
但相信大家也能明白,怎样才真的能减少长新冠后遗症比例,怎样才是对患者好,是关心他们。耐心的讲解,减少他们的恐慌,还是不断恐吓民众,说后遗症有多可怕?要知道,焦虑和情绪波动是长新冠后遗症中的重要一种(约50%的长新冠患者有这个症状)。
所以要减少自己或者亲友有长新冠后遗症的风险的关键之一,就是:科学看待奥密克戎病毒,保持情绪稳定,一方面尽量减少感染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如果感染也不能过度恐慌,根据症状的情况,进行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本身就可以减少长新冠后遗症。
此外,接种疫苗本身也可以减少长新冠风险。就像流感重症也可能会引发各种长期身体问题一样,长新冠也主要是出现在重症、危重症患者身上,而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对身体造成的伤害,降低重症、危重症以及死亡危险,所以自然也可以降低长新冠的风险。
其他能提升自己身体素质的方法,比如多运动,保持良好的休息和营养等等,也能让我们避免出现长新冠问题。
不过,就算我们或者身边的亲友,出现了长新冠,大多数情况下,也不是很可怕的事情 —— 患者的症状虽然持续比较久,但并不是终身,会逐渐好转消失 。
而且,对于新冠感染后出现的各种长期症状,呼吸、乏力、喉咙、味觉等等,其实都有相应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康复,不过这个话题展开就又几千字了,今天的篇幅已经太长,我们明天再继续说如何从新冠中康复吧

参考资料: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2)00941-2/fulltext

https://bmcmedic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6-022-02664-y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97443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更多和健康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健康”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最近文章

推荐文章
国家地理影像经典  ·  住在树上的奇葩们  ·  1 年前  
硬核财经  ·  企业投融资税务筹划,看这一篇就够了  ·  2 年前  
学习大国  ·  防控疫情 如何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  ·  4 年前  
画啦啦少儿美术  ·  同样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国内画画班VS国外画画 ...  ·  4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