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楼市的真相

IT高管会  ·  · 5 月前


IT高管会(ITGGH13----与一群浪漫而有思想的IT高管同行,一同分享那些有价值、有意思的观点和事!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事业,咱们的IT高管社区。合作联系:caocy@yeah.net


来源:子木聊房,ID:zimuliaofang


文/子木


年终复盘,几乎成了习惯,但今年格外难写。


是因为回想2023年发生的事情,大多是让人不开心的。


我不想再把这些不好的事情,拿出来解释传播,引发焦虑。

 

今年大家已经够辛苦的了。

 

为了写这篇文章,这段时间辗转5个城市,跟各行各业的朋友进行了深聊。

 

悲观的有,乐观的也有,但大多数对明年的光景,还是比较有期望的,只是看不清趋势。

 

下面的文字,我试图用自己的理解,帮大家进行剖析,希望在2024的迷雾中,独自清晰,客观看待身边发生的这一切。不喜勿喷。

 

 

1、间接性失效


2023年,跌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

 

股楼双杀,基金连爆……之前股民骂房投,房投骂股民,互相嫌弃,但今年只能握手言和,相拥而泣。

 

几乎身边所有做投资的,无一例外都在亏损,连资深分析师都汗流浃背,说,一切判断逻辑和实操方法,几乎都“失效”了。

 

为什么?

 

这是因为在“特定状态”下,中微观失去了判定的“锚”。

 

这句话不易理解,我解释给大家。

 

其实“特定状态”,就是周期的一种阶段。

 

读过《易经》的人应该都明白,这个世界的运转法则,就是阴盛阳衰,阳盛阴衰,万物周而复始。

 

过去四十年,我们拉高杠杆冲经济,跑了别人200年的路,创造了所谓的经济奇迹,但背后其实是在透支了周期的规则,严重超出了债务的承载力。

 

2015年,全国就已经进入了偿债周期,这个阶段最应该做的,并不是用房地产去熨平周期,而是大力投入实业和科技,把居民收入想办法拉起来。

 

然而最后的结果是,再一次走了捷径,把央行放的水用在投资端,以至于有效需求被压缩。

 

今年出现的一系列不好的事情,其实都在还债。

 

周期的降落并非是一件坏事,参考全球发达经济体,基本都是潮汐起伏,一个经济体要想走向最高处,一定要经历几波的涨跌。

 

但意外的是,我们本以为这场潮汐可以很好的降落,慢慢的出清,结果刹那间,“硬着陆了”。

 

直接摔进,ICU。

 

这里面当然有他国的恶意竞争和口罩的疤痕效应,但我认为,一家“企业”的成长,不能完全甩锅给大环境。

 

我很喜欢本山老师的一句台词:

 

怎么你到哪儿,哪都大环境不好,咋的,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本来竞争环境不好,做决策就要谨小慎微,精细化操作,然而还是出现了事故。

 

就像一家公司,本来运转的有点儿吃力,利润越来越少,突然间,决策层又把最畅销的爆款产品,主动下架了。

 

一瞬间,各个部门都揭不开锅了,年终奖更是泡汤。

 

不去积极改变策略就罢了,甚至还有人舔着脸,在那边吹牛逼鼓掌,夸政策正确,有利于公司业务转型,一切尽在掌握。

 

这就有点儿无耻了。

 

事故多了,就变成了不一样的故事,市场沦为“敏感体”,一碰就嗷嗷叫。

 

比如前几天,某部门下发了一个文件,可能要出台对于游戏行业的遏制令,我看了一下文件,感觉很正常,防止了很多小孩子过度沉迷充值游戏的风险。

 

要是放在过去,这道文件掀不起什么波澜,而现在,市场的反应是,暴跌……

 

很多人问我,2024年会是什么样子?

 

没有人能预测得到,但我觉得大概率会好转。

 

一方面,政策是自上而下的,但绝不在于上,而在于下,今年市场的反馈,其实已经开始形成一定的情绪阻力,在不断强化对决策的反馈效力。

 

没游戏玩,人们能忍,但没饭吃,是很可怕的口罩就是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其实已经主动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从今年年底的经济局会议的措辞上看,一切以经济建设为基础,重新振作二次改革开放。

 

从之前的“求稳”到现在的“求变”,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转变,但也希望那些无耻的人不要再吹嘘拍马了,这种但凡出现我的公司,反手就是一个大嘴巴子。


最好的折腾,就是不折腾。



2、价格下跌

 

2023年,你会发现大多数商品价格都在下跌。

 

其实并非是因为电商带货崛起,压缩了产业路径,让所有商品的上市成本都变小了。

 

而是背后,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高度的产能过剩。

 

举个例子,去年一家企业生产了1000个电热毯,买的人有1000个,价格定在了100元/个,供需平衡。

 

但今年,这家企业生产了2000个电热毯,但买的人剩下了500个,这时候暖宝宝还会定价100元吗?肯定不会。

 

库存就是成本,这家企业为了活命,会把价格调低至50块钱,或者20块钱。

 

供需失衡,价格就会下跌。

 

很多人每天很开心,逛逛直播软件,买了好多便宜的东西,薅羊毛,不亦乐乎。都认为价格下跌,买到便宜货,省了钱。

 

站在个人角度,的确是好事,但站在经济运行的角度,商品下跌绝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企业没有利润,就不会开更高的工资给员工,员工拿不到工资,需求萎缩,就只能再去买便宜货。

 

长此以往,商品价格和个人工资形成负面循环,无下限卷下去,最终大家穷的叮当响。这就是"缩画面"形成的原因。

 

很多发达经济体其实都在反向操作。

 

比如新加坡,经济科技互联网发展也很早,但为什么新加坡不鼓励这种砍价电商,一直都被制约呢?

 

是因为砍价电商一旦兴起,就会压缩产业路径,导致大量的从业人员失业,实体店铺关门倒闭,本质上,放大了财富差距。

 

一个做电商供应链的朋友给我吐槽,电商带货是个好生意,但是赚不到钱,钱哪儿去了?

 

都被头部主播和头部机构赚走了,他们拿走了市场80%的钱,但对市场的消费贡献,却不足1%。这对产业链的其他人其实是一种剥削。

 

价格内卷,最终都会反应在消费品的体验上。现在都在卷价格,以至于很多商品基本没利润了,那么就只能在制作成本上偷工减料。

 

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叫跌出性价比,但如果非理性下跌,最终都会让商品出现另外一种形态,遍地烂货,最终都是消费者买单。

 

很多人开始担心了,那么这样下去,整个消费环境都会缩起来,是不是上面会出政策打击砍价电商?

 

这就是市场有趣的地方。

 

市场是很聪明的,就像是走迷宫一样,在某一个点上卡壳了,就会想着去其他地方,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目前来讲,已经找到了两种可行的路径。

 

一种是出海,把产能推到海外消费群体,欧美、中亚、东亚、东南亚,大力投资一带一路就是为了创造更多可以输出产能的消费体。


用国外需求对冲国内供应,价格就会慢慢止跌,缩画面好转。

 

今年年底进出口数据还不错,明年会改善很多,做进出口生意的人,会好过一些。

 

第二种就是主观意义上,去寻求高端商品。

 

一个朋友跟我说,其实未来的商品形态,不会出现全部内卷的格局,未来一定会出现更高端的产品,来分化市场。

 

你看现在的新能源车就是这样,70万、80万,100万,很多车企都在做高端了,就连小米这么热爱性价比的企业,新出的这款车目测也在30万+以上。

 

因为大家明白,卷低端的结果只有死亡。而高端,却会有生机和特定的消费群体。华为的反向价格上涨就是这个逻辑。

 

华为有利润,才有钱给工程师继续做研究,生产出更多的黑科技,更强的技术溢价,服务更多的高纬度消费者。

 

所以在2024年,做高端反而是一种趋势。

 

一个出版商朋友也跟我说,很多人以为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对书籍行业是灭绝姿态,但事实上今年书反而卖得很好。

 

因为这个时代太过浮躁,这时候反而一些人开始寻求内心的平静,以及系统性学习知识。而那些坚持高质量内容输出的作者或者作家,更稀缺。

 

我也决定在2024年,知识星球的价格往上调一下,让圈友感到自己买到的东西是升值的,我也有精力去帮助那些愿意付费的愿意学习的读者朋友。

 

坚持不降价,拒绝白嫖,是对时间和付出的一种尊重。

 


3、楼市逻辑

 

很多人关注这个号,都是为了看楼市。

 

但最近我基本很少写楼市,引得很多看客不爽,在后台留言,能不能多写点儿楼市的文章。

 

事实上,我每篇都在写楼市……

 

楼市并不是单纯买房卖房,而是经济学、产业学、人口学、地理生态的综合体,错综复杂。

 

首先说我的言论:

 

2023年年年底,也就是此刻,大多数城市房价下调30%左右,已经超跌入底。如果以国民财富主要占比来讲,现在的房价并不贵,只是居民收入差了一些。

 

讲出这句话,很多人开始着急了,直接下拉到末尾开始码字骂人。

 

很正常,大多数人骂房价是因为买不起,买不起就要骂,骂崩了再去抄底,但事实上,到那个时候还是买不起房子。


对房子没需求的人,根本不在乎房价涨跌。

 

而真正的智者,也敢于面对市场规律和事实。

 

那么为什么我会断定现在的房价已经入底了呢?

 

关键不在于价格,还是家庭财富占比。

 

前几天我看了最新的中国家庭财富报告,中国家庭73.8%的家庭财富都在房子里。

 

这意味着什么?

 

只要房价下跌,财富就会缩水,跌得越多,家庭越穷,越穷就不会消费,害怕消费,经济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马车。

 

某种意义上,消费和房子在呈正关联性。

 

所以前些年很多人都排斥楼市,认为房价应该大跌,一鲸落万物生,但结果呢?

 

一鲸落万物衰。

 

我一直坚持楼市合理运转,不希望太冷,同样也不希望像前些年疯狂刺激楼市,一顿乱炒。

 

房价上涨一定是被动概念。

 

好好工作打拼事业,有钱了就买好房子,升级改善体验,产生资产效益,助推房价上涨,以资产稀缺性的方式来反馈给中产付出的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劳动力的投资回报的故事。

 

是典型的能者多劳的合理社会分配。

 

很多人又说,怎么低了?跟美国对比,中国一线城市房价还是很高……

 

还是财富分配问题,美国家庭主要财富都在股市,如果股市跌个30%以上,你看看美国的经济会怎么样,美国家庭的体感又是怎样,可能消费会更差。

 

归根结底,2015年-2023年,就是一场维持8年的楼市大周期,而现在周期已经接近尾声,很多人在这场周期内赚的盆满钵满,但更多人为城市的发展做了没有回报的贡献。

 

关键还是在于,经历过调整后,房价还能不能涨得起来?这才是大多数人应该关注的问题。

 

主要判断依据在于四点:

 

1、是否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

2、是否在国家战略红利之上

3、是否具备一定的人口虹吸力

4、你的房子是否稀缺

 

四点都具备,不用担心房价,即使现在经历调整,随着经济改善,房价一定还会回来,如果不在,那么抱歉,房子会随着历史被埋入尘土,只剩下了自住价值。

 

也就是说,虽然现在大多数城市已经调整到位,但至于未来涨不涨,是两个概念。涨得可能只有20%左右。


芒格说过,宏观是我们必须忍受的,而微观才是我可作为的。


认真分析自己的资产情况,房子状况不好就勇敢抛掉,有实力就建仓在优质城市买稀缺房子,对财富做定投。


 

4、悲观与乐观

 

悲观和乐观的视角,看待同一件事情的发生,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人看到了当下的艰难,觉得很痛苦,很悲观,但其实也有一部分人,在看到了艰难之后,可能迎来的黎明,身残志坚。

 

就像我上面文章内容,虽然很沉痛,很多事情都不理解,但事实上,事态的发展向好的方向改善。

 

问题最大的困难,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解决问题是否有方向,如果有,乐观一些更好。

 

大多数人悲观是没有经历过周期的跌宕,当一个人暴富过,也破产过,他看待财富的视角会全然不同,上限和下限都很开阔。

 

今年发生了很多不好的事情,但同样好的事情也很多,比如新能源汽车出口,大飞机、大游轮上线,芯片产业的突破等等。

 

这都是一个民族为之自豪的事情,之所有还没有把产业科技兴起带来的红利反馈到人均GDP层面,是因为这些高科技红利还需要时间去沉淀。

 

就像小孩子一样,诞生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一切可能性,但如果不出生,那么一切都只有0。

 

中国经济最大的驱动力,并不是宏观架构多么牛逼,土地多么辽阔,资源多么丰富,而是生活在这个场域里,有千千万万努力拼搏的人。

 

他们很纯粹,很简单,没有那么多七七八八的心思,只希望有一个更好的生活,有一个更幸福的家庭。


2023年,大家辛苦了。

 

2024年,一定要轻松一些、幸福一些、健康一些,更有钱一些。

 

感谢大家一路相伴。


(载自微信公众号:子木聊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关注IT高管会视频号


【服务】软文和广告发布、公众号代运营、技术顾问,请加微信:17326817625。


推荐文章
植物科学最前沿  ·  New Phytologist | ...  ·  8 月前  
海通量化团队  ·  【海通金工】市场情绪仍不稳定,建议观望  ·  2 年前  
北大就业  ·  实习 | ...  ·  3 年前  
JAVA葵花宝典  ·  图片验证码的需求分析、优雅实现  ·  3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