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1月14日发布数据,2019年12月中国大豆进口量为954.3万吨,同比飙升67%。中国2019年大豆进口总量8551.1万吨,同比增加0.5%,为历史第二高峰。
2017年曾是大豆进口的顶峰之年,当年共进口大豆9552.6万吨。2018年虽因中美贸易摩擦少了些,也进口了8803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中华粮网作图
中国农业信息网发布的《2020年1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预计2019/20年度中国大豆进口8768万吨,这个数字要比2018年度增加500多万吨。同时,预计国内大豆产量同比增长13%,达到1810万吨。来源: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
农业农村部决定从2019年起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提出国产大豆今年种植面积增加1000万亩,2020年将达到1.4亿亩。但大豆进口量仍然是国内产量的5倍多。
8成以上靠进口:
中国为什么要买这么多大豆?
这就要从比较优势说起。
数据来源USDA,中华粮网作图
我们经常说“我们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注意,这里只是“养活”,而不是“养好”。
国家对耕地有“18亿亩红线”的说法,就是要靠这么多土地来保证主粮够吃。肉蛋奶和水产是“吃好”的需求,满足养殖业的饲料需求力不从心。
按照目前的饲料需求量,每年进口近亿吨大豆,需要4亿亩~6亿亩耕地才能种出来。如果拿了这么多土地去种大豆,其他的粮食就不够吃了。在各种农作物中,大豆的亩产较低,对于满足“养活人口”的能力比较低,所以国家战略是把耕地用于其他主粮,而进口大豆。
其次,我国小麦大米生产优势比较明显,而且如果小麦大米大量进口、并受制于人的话,会更加危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大豆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品,一年一熟。我国人多地少,在这类产品上确实不具有优势。
2017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1.2亿亩,产量1528万吨,进口量则达到9552.6万吨。如果按照国内大豆单产每亩123.5千克来计算,进口的9552.6万吨大豆相当于7.7亿亩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
2017年我国共有耕地面积20.23亿亩,如果大豆全部由国内自给,需拿出1.2+7.7=8.9亿亩土地来种大豆,相当于全中国耕地的近44%。小麦和水稻等口粮的绝对安全也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而且,要知道2017年,中国稻谷、小麦的种植面积分别是4.53亿亩、3.6亿亩,一共才 8.13亿亩。
央视财经此前发布的V讲堂视频称,进口大豆,相当于是进口了土地,是在节省中国的土地。
考虑到资源禀赋的原因,我国大豆主要依靠国外市场的局面不会改变。
中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对外依存度一度超过85%,尤其是对个别特定国家依存度在1/3左右。所以,这两年来中国正在拓展大豆的多元化进口渠道,扩大从南美、俄罗斯等国家的进口。
主要大豆生产国大豆生长周期
从中国需求来说,我们的大豆市场缺口实在太大。
数据显示,我们国内一年消费1亿多吨大豆,八成以上要从国际市场进口。
进口的大豆主要两项用途,一个是榨油,一个是饲料加工(用榨油剩下的豆粕去养猪)。
中华民族总体上来看,是一个农耕民族,所以,主要摄取植物蛋白,而其中又重点靠大豆。目前中国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有一两千万吨,也足够加工常规豆制品使用。所以,在国内生产的豆制品,包括大豆分离蛋白,基本上也都不会使用进口大豆的豆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动物的饲料中需要足够的蛋白质,而豆粕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中国每年进口近亿吨大豆,油的需求只是一个方面,可以用其他食用油来代替,但是豆粕没有好的替代原料。
简而言之,进口那么多大豆,豆油只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饲料需求。一般,一吨大豆可以榨油0.18吨,产生0.8吨豆粕。
众所周知,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国不会自己生产所有的产品,而是通过参与国际贸易来获取更便宜的商品,进而增进本国的福利。大豆并非中国的比较优势产品,通过参与国际贸易满足国内需求是中国农业发展现实的必然。
素材来源:正解局、虎嗅网、知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