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胡同的浓浓的乡情与八百余年的历史传承

漫步秋叶  ·  · 5 年前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北京是一个四方四正的城,街道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沟通这些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街道的,便是胡同。胡同把北京这块大豆腐切成了很多小豆腐块。北京人就在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里活着。

北京有多少条胡同?“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胡同有大胡同,如东总布胡同;有很小的,如耳朵眼儿胡同。胡同的得名各有来源。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如手帕胡同、头发胡同。有的是皇家储存物料的地方,如惜薪司胡同,皮裤胡同。有的是这里住过一个什么名人,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大雅宝胡同。有的是肖形,如高义伯(狗尾巴)胡同,羊宜宾(羊尾巴)胡同等等。

初识北京胡同是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如果说《城南旧事》让我知道了北京胡同生活的一隅,那么眼前这本《胡同的故事》则是向我详尽地述说着胡同里鲜活的春夏秋冬,展现了不同视角的北京胡同生活,展示着胡同特有的文化和历史。

胡同的故事
别具匠心的装帧设计

当打开快递包裹,只一眼就被封面的那层磨砂纸上透出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看书页,却心生奇怪,书中竟然没有看到目录。不死心地再次将书的前几页一张一张仔细翻看,确实没有。此时目光却再次被那张封面的纸所吸引,打开封皮,看到封面竟然是正反印刷,在隔纸透出的文字中感受着八百余年的胡同传承 。

书的目录在翻开封面的那一刻悄然展现,竟有如此别具匠心的设计,封面直接以凹版的形式嵌入了书的封面与封底之中,仿佛是这胡同的印记深深地烙在心里,再也抹不去。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就像是胡同上的门牌号,轻轻开启一扇门,读一段胡同里的故事与春秋,满满的乡情与历史犹如一盏化不开的浓茶,细细品,那绵软悠长的回味甘甜在心中久久不散。

别具匠心的设计
名家眼中的胡同

书中收录了冰心、季羡林、史铁生、汪曾祺、舒乙、毕淑敏等46位名家的胡同故事,展现了46中视角下的北京胡同生活。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胡同情怀。

在汪曾祺先生眼中,胡同里是安静的。时间在这里又似乎是不流动的。

胡同居民的心态是偏于保守的,他们经历了朝代更迭,“城头变幻大王旗”,谁掌权,他们都顺着,像《茶馆》里的王掌柜的所说:“当了一辈子的顺民。”他们安分守己,服服帖帖。老北京人说:“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真是北京人的非常精辟的人生哲学。永远不烦躁,不起急,什么事都“忍”着。

邓云乡思念着、期待着的北京的胡同,碾过数不清的车辙,印过数不清的脚印,对历史说来,它是写不完,说不清,说不尽......

北京的胡同,留下过数不清的身影,回荡过无数的声音。对天涯游子说来,永远有做不完的旧梦,倾诉不尽的深情......

李子云记忆中的胡同是无与伦比的,在经历过天津的“里”、苏州的“巷”、上海的“弄”之后,我觉得哪里都比不上北京的胡同。

商业初兴时期建起的里和弄,让人觉得是一些在仓促中崛起的缺乏性格的砖木群落。苏州狭长的“小巷”,虽让人想起“深巷卖樱桃,雨余红更娇”之句,却未免给人封闭局促之感。它缺少北京胡同的通达和雍容。及时在我到旧金山的已经成为观光区的“十七里海岸线”的豪华住宅区做过客之后,我虽也为它的设施的宽备与居住条件的舒适赞叹不止,但我总觉得他们过于冷清,缺乏改良后的大四合院的那份从容和亲切感。

赵大年在文中写到:有人说,中国最洋气和最传统的建筑物都在北京。

在林斤澜眼里,北京的胡同,等同南方的巷和弄。说“等同”不说“就是”,总是还有些差别说得清说不清的在什么地方。

北京胡同的“风味”,写家们有写悠闲,有写寂静,有写暑天和冬夜的叫卖声,有写受八旗子弟影响的玩乐,有写八百年京师积攒的建筑格局......各有各的学问。

胡同承载着多少家庭的喜怒哀乐,胡同是离家的人儿心里的根,胡同不会说话,却是历史的见证人。

读胡同的故事,穿越时间与空间,去了解老北京的胡同,感受胡同里的人事变迁。

推荐文章
高校辅导员招聘与辅导  ·  2022上岸指南系列丛书,震撼来袭。  ·  1 年前  
文玩汇  ·  认真盘串的人,最值得深交  ·  3 年前  
丁香园影像时间  ·  什么是 Percheron动脉梗死,影像表现又如何  ·  3 年前  
伊嘉儿数学  ·  每日一练:智能版2.14  ·  4 年前  
今日头条(微博搜索)  ·  今日头条(微博搜索)-20180628-2  ·  5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