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60岁的中国传奇大佬:1000件藏品,无偿捐赠给大众

一条  · 视频  · 10 月前




▲ 点击蓝字,设为星标,以防失联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程昕东,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

出身安吉小镇,

90年代,他怀揣着100美元只身闯荡巴黎,

将中国的当代艺术介绍到世界各地,

张晓刚、方力钧、张培力、顾德新……

也将世界各地的优质艺术带回国内,

罗丹、达利、雷诺......

31年,在他的推动和见证下,

一个个艺术青年从边缘走向主流,名扬海外,

中国与世界之间也由此建立起一座文化、艺术的桥梁。

程昕东位于北京的家中有约100件珍贵藏品: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很多作品是大家都没见过的!”

如今,60岁的他已策划近300场展览活动,
收藏近1000件艺术作品,
却依旧未停下前进的步伐。
今年4月,他刚刚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无偿捐赠了46件珍贵藏品,
用于做学术研究、公共艺术教育。
这是他第9次向公立美术机构捐赠,

总捐赠作品量近200件。

“一份献给PSA的礼物:程昕东当代艺术作品捐赠展”‍‍

这是国内首度私人藏家在公立美术馆进行如此跨国视野的大规模、高品质的捐赠

“60岁,我觉得我还挺年轻,
还试图再去完成一个梦想。
我想通过当代艺术,去回报社会。”

6月,一条拜访程昕东北京的家与艺术空间。

编辑:朱玉茹‍‍

程昕东与赵无极 1999年

为了办出国签证,第一次来到北京,人生中第一次吃到炸鸡‍‍‍‍‍‍‍

出生在浙江安吉孝丰镇,大学听从父母读了化学专业,24岁之前,程昕东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与当代艺术发生怎样奇妙而浓烈的关系。

1989年,他为了当时的爱情,怀揣着100美元,踏上了从北京去往巴黎的列车。命运的齿轮,由此开始转动。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是从来没有机会接触到艺术的。到了巴黎,一下子看到卢浮宫、奥塞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等等,以及城市里面众多的公共雕塑作品,太震撼了!没想到艺术,可以跟一个社会这么紧密地关联在一起,跟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这么亲密地接触。看世界的方式一下子发生了变化。”程昕东告诉我们。

按他的说法,人生很多事都不是按计划展开的。那时候没有那么多人生箴言,就无知无畏地向前,抓住每一个偶然的机遇,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路。1992年,他抓住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机会。

与法兰西画廊艺术总监卡特琳娜在上海外滩 1995年

程昕东很早就与赵无极、朱德群等留法的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交往密切(图为200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那时的他勤工俭学,晚上在剧场打杂。一次演出后,他在剧场咖啡馆喝酒,坐在旁边的正巧是法兰西画廊的艺术总监卡特琳娜·蒂尔克。

法兰西画廊是当时法国规模最大的私人画廊,赵无极是其终身画家。而彼时的程昕东,甚至还不知道画廊为何物。“卡特琳娜对中国的文化、艺术非常感兴趣,我们相聊甚欢,她邀请我去看画廊即将开幕的新展。那是一个意大利裔美籍艺术家,但他是在上海出生的,这种缘分特别巧。”

就这样,程昕东进入法国顶级画廊工作,成为了第一位深度介入西方当代艺术领域的中国人。

陪伴法国绘画大师苏拉热的北京之行,程昕东也由此与苏拉热成为一生的挚友‍‍‍‍‍‍

同年下半年,他促成了法国绘画大师皮埃尔·苏拉热在中国美术馆的大展。这一展览被视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作为国家级的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当时的场地条件是很差的——没有射灯,没有空调,墙壁的一米以下还是为了干净而刷成的绿色,完全不具备国际展览的对接条件。”

先后将罗丹《思想者》、达利《有抽屉的米洛的维纳斯》、凯撒《大拇指》、雷诺《红色聚宝盆》等名作引入国内

这让他心中燃起了一种深切的责任感——作为推动和传播者,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构建起一座当代艺术的桥梁。不仅仅要将国际的优秀艺术家介绍到中国,更要尽自己的努力将中国的艺术家推到更大的国际舞台之上。

1996年,他策划了第一个在法国完整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四点交汇”——从绘画、影像、装置不同媒介出发,选择了张晓刚、方力钧、张培力、顾德新四位艺术家。

位于北京798的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举办过的部分展览现场

程昕东向萨马兰奇(上)、法国前总统夫人蓬皮杜(下)介绍中国当代艺术

之后,他亦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在俄罗斯、希腊、古巴、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荷兰等十几个国家的展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如林天苗、马德升等,开始因程昕东,被世界认识。

这一切并不容易。“完成一个国际艺术交流是非常复杂的,你需要连续不断地工作,去交流、学习、解决问题。”

“印象很深的是2007年,第二届莫斯科双年展,受邀在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做一个大型的介绍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展。世界各地来了将近1000位VIP,结果作品被扣在了海关,开幕式当天我们的展厅是空的。那时候下着鹅毛大雪,零下二三十度,我跑去跟他们的文化部谈,又去找海关谈,最后终于在第二天把作品运出来,又赶忙重新布展。”

与方力钧(上)、张晓刚(中)、栗宪庭、顾德新、王广义(下)

在这个过程中,程昕东与中国最早一批重要的当代艺术家成为挚友。“最早去见顾德新,他跟他夫人就生活在一个6m²的公寓里。白天把床搬起来,腾出空间来进行创作。张晓刚、方力钧也一样,在那样贫瘠、艰苦的条件下,还要把钱省出来,去买画布,去不断地创造那些被认为‘一文不值’的东西。那种坚守和信念,我觉得是非常被打动、震撼。”

“那时候,世界还没有注意到中国,正好给了我们这代人同步成长的可能性。面对那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主动地参与进去,我觉得是一种幸运。”

在艺术行业31年,程昕东收藏了近1000件艺术作品,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艺术家直接购藏或赠予的。

“拜访艺术家工作室是我很重要的一个生活内容。这是很难得的机会,也是一种挑战。因为在你选择的过程中,纯粹是你个人的判断,你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市场、被历史所认可。”

回过头看,程昕东的挑战是十分成功的,他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众多代表作品的诞生。“比如第一次到成都见张晓刚的时候,就看到《大家庭》系列并收藏了。当时1米3乘1米5的作品价格就是4-5万人民币,现在已经是当时的100倍。”

原先结构平凡的公寓在他的改造下趣味横生、移步易景‍‍‍

在体量庞大的收藏中,家中的近100件藏品也许是与程昕东情感联系最紧密,也最能体现其个人趣味的。

“我家中的作品可能很多人都没见过!我希望能尽可能好玩一些,所有的设计都来自我的想法,都和我的成长记忆或者经历相关。既有我家乡的元素,也有这么多年我在世界各地游历中的收获,或是一些艺术家朋友送给我的礼物。”程昕东告诉我们。

程昕东的家毗邻北京东岳庙,与使馆区几街之隔。2套200m²的复式公寓被他打通,改造成一体。1层是家人各自的私密空间,2层是公共空间,各区域相互连通,非常开放。

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邵帆的经典作品。“认识邵帆是在90年代初期,跟我进入当代艺术领域是同步的。它把传统的官帽椅切割,重新与新的材料组合。这种过去、现在跟未来之间的状态,特别打动我,我觉得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后来英国著名的V&A美术馆也收藏了同一件。”

谷文达的《新书体》(左)、唐志冈的“儿童开会”系列(中)、克罗地亚艺术家托米斯拉夫·布达(Tomislav Buntak)的现场绘制(右)

拾级而上,用水泥重新浇筑的楼梯空间内,谷文达的新书法作品与清后期的文殊菩萨在传统文化的线索上进行一种展开。

另一面墙上,则是克罗地亚艺术家托米斯拉夫·布达的现场创作。“他平时就随身带着画笔,正好来我家吃饭,就直接花了1小时的时间即兴发挥。少男少女们一起摘樱桃的美好场景,刚好跟我以前有的唐志冈的‘儿童开会’系列产生奇妙的呼应。”

餐桌上,是张晓刚送给程昕东女儿1岁的生日礼物——一副典型的《大家庭》系列人物肖像,眼角一块时间的印记,角落处的红线诉说着家庭的血缘关系。

“家就是一个艺术现场,张晓刚曾经就一边抱着我女儿一边画创作草图。现在23年过去了,她已经读研究生一年级,每次回家看到,还是不断地被打动。”

王广义的巨幅作品《大批判-可口可乐》(上)、刘建华的《嬉戏》(中)、古巴艺术家雷恩的绘画《巴比塔》和徐一晖的雕塑《学习》(下)

客厅则充斥着波普气息:徐一晖的《学习》、刘建华的《嬉戏》、王广义的《大批判-可口可乐》……

“王广义这件作品是2005年我推荐去参加巴黎国际艺术博览会的,特别喜欢就自己买下来。我觉得是很典型的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变化,唤起成长过程中很多美好的时光和情感。”

窗边风景和光线最好的地方,营造了一个小空间:老上海30年代的art deco家具、法国著名艺术家阿曼借用古希腊大卫像和钟表的创作、在天津淘来的一个“寿”字……

“这里既能看到东岳庙,也能远眺草场地、工人体育馆,老北京跟新北京混合在一起,我就以时间为主题去进行设计。”

通道墙上挂着陈可的油画《夏天》,地上摆着方力钧的雕塑《23 pieces》

原先两套房中间的通道,程昕东顺着墙的形状做了一排书架,可以在这儿看书。地上是方力钧的雕塑作品,人的百态,像是巴尔扎克笔下的《人间喜剧》。

法国艺术家阿兰·亚盖(Alain Jaquet)向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致敬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

通道的另一头,开了一扇葫芦形的门,颇有江南园林曲径通幽的感觉,寄托着程昕东对故乡的怀念。

穿过去,则到了聚会、娱乐的空间,更多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国内艺术家李鼐含将沙发做成集装箱,暗喻全球化过程中人的流动性。

韩国艺术家金基罗将“可口可乐(coca cola)”写成“可乐杀手(coca killer)”,幽默地调侃可口可乐的健康性,也与客厅里王广义的《大批判-可口可乐》遥相呼应……

再往外,来到洒满阳光的阳台,大片的玫瑰花、紫藤、竹子,将市中心的车水马龙与嘈杂隔绝在外。

隋建国的代表作《中山装》矗立其中。“2001年到现在,它一直陪伴着我。它特别重,搬家的时候真是费劲,但就是不愿与它分开。”

“对我来说,这些艺术收藏就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并不是说有一个简单的市场价格来告诉你它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陪伴过你的历史与记忆,任何时候再重新去看,它都还是能让你找回最初心动的感觉。这种情绪的反应,就是当代艺术的价值。”

今年60岁的程昕东看起来时髦依旧‍‍

今年,程昕东60岁了,但无论是外形、精气神还是生活状态都还像个干劲满满的青年人。

他依旧在游历世界,每日奔波于各大艺术现场,去发现新的、有才华的艺术家,寻找新的挑战机会:到古巴、立陶宛、马其顿、斯洛文尼亚、墨西哥等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寻找更符合这个时代的艺术,也将中国的当代艺术带去那里;参观国内美院的毕业展,身体力行支持新一代艺术家的发展……

“60岁,我觉得我还挺年轻,还是要不断挑战自我、开拓自我,不是说就躺平了,那不行。让自己不断地、兴奋地去观察这个世界,重新再出发,这可能就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家中随处都是阅读空间

在家的时候,他则最爱泡在书房,书房里的书籍和资料堆得满满当当。“看着挺杂乱无章的,只有我能一下找到我需要的东西。我觉得书房就不应该太整齐,太整齐了,一定是不阅读的人。”程昕东笑道。

“每天不管再忙,保持一个小时特别安静的阅读,我觉得就非常充实、踏实。”

近几年,他在认真思考一件事:当代艺术给予我这么多,我是不是可以通过当代艺术,去回馈社会?

向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的‍‍马歇尔·雷斯代表作《亲爱的自由》和丹尼尔·布伦的《打开的小屋》

从2017年向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法国著名艺术家马歇尔·雷斯的重要雕塑作品,到湖北美术馆、天津美术馆,再到故乡的安吉图书馆、湖州美术馆,程昕东已经陆续完成了9次捐赠,捐出近200件珍贵作品。全部是给国内公立的艺术机构,做学术研究、公共艺术教育。

PSA程昕东当代艺术作品捐赠展现场,汇集林天苗《聚焦》、师建民《如意》、罗伯托·迪亚戈《垂直的城市》等众多重要作品‍‍

今年4月,国内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馆PSA成立10周年,他又一口气捐赠了46件作品,涵盖9个国家的19位重要艺术家,横跨绘画、摄影、影像、雕塑、装置设计等多个领域。这是国内首度私人藏家在公立美术馆如此跨国视野的大规模、高品质的捐赠。

“我想表达我的一份敬意,也想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国内其实已经有一个相当大的收藏当代艺术的群体,大家共同来支持公立美术馆,让人们从小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能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优质艺术作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条件,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物理年龄是没法选择的,但精神年龄不是。保持一种活力跟好奇心,我还能够做梦,试图再去完成一个梦想。”
鸣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部分图片由程昕东本人提供‍‍

推荐文章
生信技能树  ·  超详细的R语言热图之complexheatm ...  ·  1 年前  
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网  ·  60多家车企近三成亏损,优秀自主龙头也未幸免  ·  4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