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 | 从马可·波罗路到部委街:长安街畔的台基厂都有哪些神秘往事?

国家人文历史  · 历史  · 6 年前

经公众号“芝麻匠通讯社”(微信ID:ZhimajiangNews)授权转载。

紫禁城南,长安街旁;东交民巷,使馆区畔,座落着一条低调、静谧的街道——台基厂大街。

 

它北起东长安街,南至前门东大街,与赫赫有名的东交民巷相交,是解放前使馆区最主要的南北干道。


台基厂大街


法国人曾称它为“马可·波罗路”。

 

但在北京人眼中,这三个字却有更丰富的内涵。


低调的机关重地


台基厂是明成祖朱棣修建紫禁城时,为宫殿加工基座石料的工厂。

 

宫殿营建完毕后,由于离皇宫很近,这里便逐渐成为王府和行政机构扎堆的地方。

 

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台基厂和东交民巷一同沦为德、日、法、意等列强的使馆、兵营、跑马场。


原本的“台基厂”消失了,只有地名保留下来。


如今的台基厂,机关单位、部委大院云集,北京市委、市总工会等单位都在此办公。

 

台基厂大街两侧坐落着中共北京市委、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市总工会等机关单位。北晚新视觉图


台基厂大街3号院,是中共北京市委的办公地,市委大楼的设计师正是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赵冬日。

 

中共北京市委老办公楼,1958年建成投入使用。北京日报  袁克夫/摄


简化的欧式风格,融入中式建筑元素,与50年代的十大建筑风格相当一致。


台基厂大街上的市委大楼  1959年4月1日   北京日报  陈肇宗/摄

 

这栋充满古典气息的建筑,成为台基厂大街上一处显眼的地标。

 

时隔50余年,由于楼体老化,才在原址上重建新楼,在保持原有大气风格的同时,在入口处增设了高大的拱券门廊。


台基厂大街上北京市委新办公楼

 

曾经“坐镇北京18年”的彭真,便住在市委大院对面的胡同里。

 

1956年1月,彭真在北京市各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上讲话,彭真自1948年起至1966年,曾长期担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市长等重要职务。北京日报资料图

 

台基厂头条  彭真旧居


这是一个普通的院落,一幢3层小楼伫立院中。

 

满院的梧桐,还挺立着两棵苍劲峭拔的枣树。

 

就是这个院子,陪伴彭真走过了一段风风雨雨的岁月。

 

1980年,年近80岁的他受命复出,这是彭真主持新中国法制工作的巅峰,他也因此被称为共和国的法制奠基人。


1987年4月11日,彭真委员长主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式。新华社图


传奇的外交舞台


市委大楼对面,有个带有明显欧式风格的院子。

 

白色的墙体,红色的屋顶,还有郁郁葱葱的树木,从波浪纹饰的铁艺围栏中露出来。

 

台基厂大街上的原国际俱乐部


与高大的市委大楼相比,它显得有些“小清新”。 


不过,这个看上去文艺范儿十足的小院来头可不小。

 

当年,这里是北京城十分有名的“北京国际俱乐部”。

 

国际俱乐部旧照 北京日报资料图

 

说起国际俱乐部,也许大家第一时间想起的是紧邻建国门外大街的那个。

 

建国门外大街上的国际俱乐部 北晚新视觉图

 

因为198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此与美国副总统老布什交锋。

 

这场“中美网球对抗赛”后来被人评价为“网球外交”。

 

1985年,万里迎来了一个特殊的球友和对手,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布什。 东方IC 图

 

其实,“网球外交”真正的发源地在台基厂。

 

1957年,锡兰(现斯里兰卡)国家网球队来华交流,比赛地点就设在当时位于台基厂大街7号院的国际俱乐部。

 

这支网球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支与中国队交锋的外国球队。

 

1957年,周恩来(左七)、贺龙(左三)与我国网球队和外国网球代表团合影,身后的小楼就是位于台基厂大街的国际俱乐部。 新华社图片

 

从那以后,来华交流的各国网球队络绎不绝,国际俱乐部逐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外交活动场所。

 

直到1973年,国际俱乐部才从台基厂迁往建国门外。


曾经的“子弟学校”


解放前,台基厂和东交民巷一样云集了各国使馆。


这里是“国中之国”,不允许中国人居住,更谈不上设立任何对中国人开放的公共机构。

 

位于台基厂大街14号的东交民巷小学,是这个使馆区里第一所中国学校。


台基厂大街上的东交民巷小学校门

  

解放后,随着诸多政府机构落户台基厂,为了解决职工子女上学的需求,东交民巷小学应运而生。

 

校舍临近原法国使馆区,紧挨着圣弥额尔教堂。

 

这间有百年历史的精美天主教堂,一度是学校的礼堂。

 

圣弥额尔教堂是1901年建成的两层哥特式建筑,以其正门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闻名。京报网  张宁/摄

 

直到1986年,学校才从教堂中搬出。

 

但校园中还是留存有不少水灰色尖顶的欧式建筑,环境别具一格。

 

起初,这里的学生大多是附近机关单位的子弟。

 

东交民巷小学也曾一度带上“子弟学校”的标签。

 

东交民巷小学的学生们在寒假里擦洗“路名牌”。1965年 北京日报李士炘/摄


在“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东交民巷小学五年级学生每星期五、六都到111路无轨电车、10路汽车上打扫卫生、擦玻璃。 1983年3月20日 王宝琴/摄


东交民巷小学1961级的学生时隔40年后,探望母校段俊生老师。2001年 北京日报 戚海燕/摄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大潮,这种烙印已经慢慢淡去。


但它却依然因身处台基厂而特别。


这也正是台基厂的魅力所在。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推荐文章
河南新闻广播  ·  小新问答 | ...  ·  2 年前  
APD环球观澜  ·  中美将爆发科技冷战?人工智能是“导火索”  ·  3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