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回汉唐,我们能在丝路集市看到什么?

国家人文历史  · 历史  · 2 年前


本 文 约 1800 字
阅 读 需 要 5 min

 

汉唐时的丝绸之路人口密集、宗教繁杂,往来商品有旌旗上的饰物,又有瓮罐,甚至还有活禽走兽!


汉唐的西域集市到底有什么?千年前一条横跨东西的贸易通道,又对今天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1


你能从这件“金怪兽”中看到多少动物的影子?

金怪兽,汉代,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它的身型似马,却有长着鹰的喙和鹿的角。一双大角如蛇一样盘旋,又能从中看到鸟头?

这很可能是萨满文化的产物。

在接受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之前,万物有灵观、交感巫术、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等孕育于萨满文化的民间信仰,始终占据着草原游牧民族信仰的主导地位。

自然界的万物被草原牧民视为神灵,或是通灵的助手,动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人们甚至创造出大量融合了不同动物特征的神兽,以期获得更多的保护与庇佑。

而当这种艺术类型传到汉地,却让灵巧的汉人工匠发现了商机。

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器座,春秋,甘肃省博物馆藏

没错,根据近年的考古发现,这样一件有明显草原地区文化风格青铜器,确确实实出自中原。

它诞生于中原,又通过贸易来到了北方地区,是西域集市的最早见证者,也是文明交流的最早见证者。

2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说:汉、唐之所以能张者,皆唯畜牧之盛也。

西域系的天马、北方草原系的突厥马和驮畜骆驼大量传入中原,这是汉唐时期传入动物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物种。

马是冷兵器时代的第一战略资源!优良马种的引入大大增加了汉唐骑兵的作战能力。

鎏金铜马,西汉,茂陵博物馆藏

与汉代崇尚“龙颈上扬、体型细长”的天马不同,北朝以来,健壮、负重能力强的战马成为主流标准。唐王朝要求马“骨大丛粗,鬣高意阔,眼如悬镜,头若侧砖”,因此“技艺绝伦,筋骨合度”的突厥马,成为唐人最推崇的战马。

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六骏中,也能一窥唐代对马的审美。

《昭陵六骏碑》,宋代,中国丝绸博物馆

时任陕西转运判官的游师雄为“便观览”“广其传”而作。宋代金石学兴盛,昭陵六骏确实以拓片的形式广为传播。

众所周知,骆驼素有“沙漠之舟”的美名。丝绸之路开通后,骆驼从中亚、西亚、西域和北方草原等地区开始大量进入中原。如若身处西域集市,便能见到“骡驴馲駞,衔尾入塞”的场景。

这种“奇畜”不仅服务于民间商贸,也是西北地区军队后勤运输的主力。

载物骆驼,唐代,昭陵博物馆藏

而从出土的简牍资料来看,牛羊也都是西域集市里非常常见的商品。

敦煌悬泉汉简,汉代,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尤其是从印度次大陆传来的瘤牛,它大而圆的瘤峰是种沉积脂肪的肌肉组织,作用相当于骆驼驼峰,能在食物匮乏时起补给作用,其“健行者日三百余里”,大大增加了运输效益。

3


除了这些用于征战、运输的功能性动物,还有无数珍禽异兽、奇花嘉木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它们此行的终点,是长安的上林苑。

狮子纹绣,初唐,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苑”是帝王游乐打猎之所。上林苑不仅供帝王游猎,也接待外国使节,甚至偶尔向普通百姓开放,以彰显天子的不世武功和王朝威仪。

米切氏凤头鹦鹉,浙江自然博物馆藏


唐代中期,由新开发的岭南、交趾地区进贡而来的鹦鹉进入北方地区,称为“南鸟”。此外,南亚及东南亚的林邑、诃陵、尸利佛誓等国都进贡过五色鹦鹉和白鹦鹉,成为皇室爱宠。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杨贵妃的“雪衣娘”。

这些传入中原的动植物,在长久的传播、交流过程中被中华文化接纳、消化、吸收、创新,并最终发展成传统祥瑞图像的源头,是丝绸、金银器、铜镜、石刻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争相表现的设计素材。

这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构成了当时多维立体的交融环境。

蓝背瑞兽葡萄纹铜镜,唐代,上海博物馆藏

4


两千多年来,在来往商队的驼铃声中,世界各地的食物、香料、药物相互传播。

即使很普通的家常食物,也有着波澜壮阔的历史。

今日我们习以为常的葡萄、黄瓜、菠菜等等,如果没有几千年间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都不会出现在你我的餐桌上。

从大唐西市到边塞巴扎,每个人所能接触的食物越来越多样,而整个人类的食物则越来越趋向同一。

干果铺


牛羊肉铺

大唐西市堪称唐代世界级的商贸中心,有“金市”的美名。据载西市内有二百二十行商铺,各类商品琳琅满目。

胡姬酒肆不仅是西域商人的歇脚处,也是五陵年少流连忘返的温柔乡。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少年行》唐·李白


而边塞的巴扎(源于波斯语,意为集市)则更为开放自由。

绸货铺


调味料与果蔬铺

南来北往的驼队、马队在此暂留,西方的宝石与东方的茶叶、丝绸于此汇聚。商人们在这里歇脚,又带着他们的货物奔赴远方。

丝绸之路是一条由无数城市与巴扎串联起来的贸易之路,所易之物也不只商品。那些舶来品背后蕴含的文化为“华夏”这间院落添砖加瓦,终于使它落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模样。

END

作者 | 少侠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臧晓彤
排版 | 于嘉夫

经公众号 “博物馆丨看展览” (微信ID:atmuseum授权转载。




“果粒历史”限时特惠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享89元/年会员续费
168元/年新会员优购
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



推荐文章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  15头大象一路“逛吃”、北迁,已接近昆明……  ·  3 年前  
射手座网  ·  最理解射手座的人是谁?  ·  5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