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突破学科藩篱:技术时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因应之道 |《探索与争鸣》2019年精彩系列④

探索与争鸣杂志  ·  · 4 年前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注:自2018 年6月1日起,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 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


圆桌 | 突破学科藩篱:技术时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因应之道

原载《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4期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正走在激变的前夜。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向人文社科研究提出了新命题和新挑战;另一方面,人文社科研究和评价的学科化、数目字化、内卷化问题依然突出,甚至有加剧的趋势。2019年《探索与争鸣》杂志开设“中国知识体系建构”专栏,追踪、聚焦和探讨中国知识体系建设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引发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尊重学术规律,突破学科藩篱,生产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和学术,如何有效介入时代重大命题,回应时代关切,成为摆在中国人文社科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议题。为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共同组织召开了“人文社科研究如何突破学科藩篱,切中现实问题”圆桌会议,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丰硕的讨论成果。



人文学术如何迎接技术时代

郁振华 |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探究活动都由问题引发,人文研究也不例外。学科是某一领域以往探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具有体系性,是大学学术建制的基本单位。新问题的涌现,有时发生在学科内,有时越出了学科的范围。无论是从事学科建设,还是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学者都旨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换言之,对于人文学术的发展来说,具有优先性的是问题及其解决,学科或跨学科是第二位的。


郁振华 | 人文学术如何迎接技术时代【“突破学科藩篱:技术时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因应之道”圆桌会议①】

点击上方链接,查看全文



生存危机:人文学科如何对标当代中国

朱国华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那么,从知识学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人文学科是否存在着危机呢?在我看来,这也许才是最严峻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实际上是中国的人文学科就从未得到充分发展过。今天,我们接受的知识体系基本上来自西方,在这里,容易速成的是理工科,而最不容易掌握的是文科知识,尤其是人文学科,因为它一方面可能与自然科学或应用科学共享某些根本的方法、论证线路或者观物方式,它们都共同指向真理;但是另一方面,人文学科始终与传统、经验、语言、记忆、理解、生活习俗尤其是价值观紧密相连,它无法做到符号化、形式化。今天,中国在不少科技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人文学科与西方相比,整体水平还存在着巨大落差。在我看来,当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的时候,这对我们来说,也许才意味着人文学科最大的危机。


朱国华 | 生存危机:人文学科如何对标当代中国【“突破学科藩篱:技术时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因应之道”圆桌会议②】

点击上方链接,查看全文



学术的悬浮化及其克服

成伯清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




当前学界,至少是我较为熟悉的社会学界,存在着一种值得关注的发展态势,也就是学术的悬浮化倾向。周飞舟曾将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概括为悬浮型政权,也就是“使整个国家政权‘悬浮’于乡村社会之上”。如今,学术也大有悬浮于整个社会之上的态势。学术不能扎根于具体的社会脉络,缺乏现实感,不能直指世道人心,几成通病。换言之,学术探索似乎跟真实的社会生活无关,沦为同行之间的一种符号游戏。 


成伯清 | 学术的悬浮化及其克服【“突破学科藩篱:技术时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因应之道”圆桌会议③】

点击上方链接,查看全文



人文社科体系的琐细庞杂倾向及其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邹诗鹏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除了资源以及必要的规范之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学科归属之间是要适当区分的。置身当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学人,不免会钟情于马克思、韦伯以及涂尔干等古典社会理论家。他们卓越的研究并没有受到所处时代学科建制不够发达的限制,却开创了现代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从法学转到哲学,随后转向经济学,又精于或涉足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数学、化学、农学等诸多学科,但其研究却不是学科性的,而是依问题及其理论引领而展开,且实际上贯穿了自觉的学科批判意识。韦伯虽然意识到与物化时代相伴随的理性化与科层化现象,却没有在意其对学科体系的影响,韦伯关注的还是基于严谨的学科规范及其学术研究应有的中立性。涂尔干具有明确的学科意识,但其创立的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本身又要求超越学科,直指国家与社会责任。当然,也正是从韦伯和涂尔干开始,随着现代大学及其现代社会分工体系一道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科学,毕竟已形成并置身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科规范与学术研究之间总体上说来是平衡有序的,其贡献也是有目共睹。


邹诗鹏 | 人文社科体系的琐细庞杂倾向及其对学术研究的影响【“突破学科藩篱:技术时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因应之道”圆桌会议④】

点击上方链接,查看全文



学科评估指标误置下的艺术学科发展难题

杨扬 |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




学科评估是有关部门对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状况的一项检查,评估的结果对今天的“双一流”大学建设有着实际影响。所以,各大学都对评估予以高度重视。但评估活动也带来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怎么防止一刀切产生的副作用。


杨扬 | 学科评估指标误置下的艺术学科发展难题【“突破学科藩篱:技术时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因应之道”圆桌会议⑤】

点击上方链接,查看全文



破除学科壁垒与人文学科生态重构

孙向晨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





学术研究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阶段,学术研究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学科发展的规律,给大学的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减少人为的干扰与影响。就大学自身而言,它应该创造出更大的空间,可以让学科有某种自由生长的土壤;同时就体制而言,应该在制度上为学科的跨越与交叉提供各种保障。


孙向晨 | 破除学科壁垒与人文学科生态重构【“突破学科藩篱:技术时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因应之道”圆桌会议⑥】

点击上方链接,查看全文



通识贯本末,守道弥龂龂——技术时代如何突破学科壁垒

郑戈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理性主义的现代知识“事业”最终在科学、技术领域结出了硕果。但关于人和人类行为、人类组织、人类制度的知识体系已经完全为学科分工所分解,无法在整体性问题上为我们提供答案,甚至无法为我们寻求答案提供线索。人文学科逐渐变成培养私人品位的学科,很少能够介入公共政策和法律讨论之中。


郑戈 | 通识贯本末,守道弥龂龂——技术时代如何突破学科壁垒【“突破学科藩篱:技术时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因应之道”圆桌会议⑦】

点击上方链接,查看全文



“人文社科研究如何突破学科藩篱,切中现实问题”圆桌会议




为了回应人文社科领域内部和外部的挑战、重新激发人文社科研究的活力, 会议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联以及政府机构代表在内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展开了持续的思想对话,围绕着“学科固化是一个真问题吗?” “面对现实问题,人文社科学者应有怎样的担当?”“如何使人文社科研究介入中国经验?”等主题,各抒己见、激烈交锋,为人文社科研究的大方向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洞见。


【全景扫描】“人文社科研究如何突破学科藩篱,切中现实问题”圆桌会议

点击上方链接,查看全文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转载 | 合作 | 咨询 | 建议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更多精彩,尽在探索与争鸣


Recommended reading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杂志讯息


《探索与争鸣》2019年7月新刊

|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

 一个人的四十年

从“佛系”到“油腻”:青年的自嘲和嘲他

“马云爸爸”:数字时代的英雄崇拜与粉丝加冕

| “狂人日记”百年祭

重识中国与世界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城市与文明


推荐文章
公考三寸讲台  ·  2021年六省省考发布公告!共招3.4万人!  ·  3 年前  
环球时报  ·  张艺谋任国庆联欢总导演  ·  4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