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陈池瑜︱《文艺研究》对我在学术上的影响

文艺研究  ·  · 4 年前


本文原载于《〈文艺研究〉与我的学术写作》(金宁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版)。


  1979 年正值改革开放的初始之年,万物回春,神州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文艺创作和文艺研究焕发出新的神采,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谱写新的华章。在这一重要时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后改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于该年 5 月创办了《文艺研究》双月刊(后改为月刊),这是一份重要的文艺评论、文艺研究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四十年来,该刊为推动中国文艺理论、文艺研究和美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为繁荣文艺评论和促进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电影、舞蹈、设计、曲艺、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理论的建构,均做出了重大学术贡献,已成为我国文学与艺术研究的权威期刊,获得学术界广泛的高度赞扬。


  《文艺研究》创刊的这一年,我作为“文革”后招收的第二届研究生,考入华中师范学院(后改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我们文艺理论专业共七位同学,由孙子威、彭立勋、周伟民三位导师指导,导师组组长为孙子威教授。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和 80 年代,青年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主要方式是在图书馆借书、读书,在期刊室阅读杂志。当时的杂志,除刚恢复的各大学学报外,文艺类的理论刊物并不多,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学评论》,再就是这份新办的《文艺研究》,另有一份杂志是由著名诗人徐迟主编、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主办的《外国文学研究》。发表文学创作的全国性期刊有《人民文学》和《诗刊》等。各艺术门类的刊物如《美术》等也恢复出刊。新创刊的《文艺研究》一出版即引起文艺界和文学艺术专业学生的极大关注,我上研究生后,《文艺研究》每期必看,成为我除上专业课外的重要学术读物。


  我在 1979 年 9 月至 1982 年 9 月攻读研究生学位,我们文艺理论专业开的专业课有文学原理、美学和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哲学史、中外美术史等课程。《文艺研究》既发表有关党的文艺思想研究的文献与文章,又发表有关文艺问题和理论专题及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潮的论文,还发表美术、戏剧、电影、音乐等方面的评论,这都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内容。


  记得《文艺研究》从创刊号到 1982 年, 在文艺思想方面较为重要的文章有: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周恩来关于文化艺术工作的讲话和周恩来与陈毅关于话剧、歌剧、儿童剧的谈话,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等,以及周扬、林默涵、陈涌等文艺界负责人关于当前文艺思想和文艺创作问题的文章。当时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美学思想和私有制下的“异化” 理论及人道主义理论引起了广泛讨论,《文艺研究》先后发表了陆梅林、蔡仪、郭因、蒋孔阳等人学习马克思《手稿》的论文。此外,陆梅林《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黄药眠《关于文学中的人性、阶级性等问题试探》、钱谷融关于自己《论“文学是人学”》旧文的说明、程代熙《卢卡契的现实主义理论——读书札记》等文章将相关理论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关于文艺创作的现实问题和文艺规律讨论的重要文章还包括《周扬同志关于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意见》、陈荒煤《关于总结三十年文艺问题》、赵丹《应该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等。1980 年 6 月,《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即“二为”方针,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文艺研究》发表王若望等人就文艺和政治关系展开专题讨论的系列文章,我也认真加以研读。孙子威老师组织我们专题讨论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文艺理论专业的七位研究生分别写作一文,我写的是《试论教条主义在文艺和政策关系上的表现》,孙老师把我们的文章编成一个铅印小册子,于 1980 年 8 月带领我们到江西庐山参加规模较大的由中宣部和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等单位召开的主题为“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全国学术研讨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学术会议。1980 年,《文艺研究》还发表了多位作者笔谈“从美学角度加强文艺批评的讨论”,其中王文生的《真善美——文艺批评的标准》,对文艺批评及其标准提出新的看法。上述《文艺研究》创刊初期几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文艺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马克思“手稿”美学思想的研究论文,关于人道主义、文学与人性、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讨论,关于当前文艺问题、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论述,为新时期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发挥了较大作用,深化了对有关重大文艺问题的研究,促进了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美学研究的繁荣,这些文章都是我们文艺理论研究生学习和关心的内容,对我们的专业研究均有直接的帮助。另外,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我比较喜欢看哲学书,在研究生阶段看过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精神现象学》《美学》,受到《文艺研究》讨论形象思维问题的影响,我又去看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萨丕尔的《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有关儿童语言与思维的书籍,精读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 “神思”“情采”等篇章,将硕士学位论文定为《论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与语言传达的矛盾统一》,试图揭示文学创作中具象形象即直观感性形象的思维活动,同概念形式的语言表达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和统一。这篇硕士论文于 1983 年在《华中师范学院学报》发表,后被中科院文学所所刊《文学研究动态》评述形象思维研究成果的文章评介,与硕士论文相关的姊妹篇《论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与语言运用的矛盾运动》亦在《湖北大学学报》发表。


  当时我的专业是文艺理论,主要学习的是中外文学理论和美学,孙子威老师为了扩展我们关于其他门类的知识,特请湖北美术学院的阮璞教授和汤麟教授给我们讲授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此外,我就是靠阅读《文艺研究》来增加艺术史论的相关知识。


  《文艺研究》创刊后,不少知名的老艺术家和艺术史论家纷纷在该刊上发表论文, 这些文章是我们青年学生学习的绝好资料。电影方面的论文如陈荒煤《关于电影的题材问题》、钟惦棐《对当前电影工作的十项建议》、郑雪来《对现代电影美学思潮的几点看法》等;戏剧曲艺方面的文章有张庚《戏曲的形成》、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以及侯宝林谈相声的文章等;美术方面的论文和评论更加丰富,刘开渠、钱绍武谈雕塑创作和雕塑形式美,王朝闻论艺术想象和艺术欣赏,江丰、吴冠中、艾中信、闻立鹏、李化吉、李天祥关于油画民族化、油画中现实主义传统和油画创作规律的讨论,还有吴冠中评论林风眠和黄永玉,黄苗子对于国画创作的看法,金学智、邓散木谈书法和篆刻,以及邵大箴、郑胜天介绍西方现当代美术及思潮等。研读这些评论文章和论文,使我增加了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兴趣,促使我研究生毕业后从文学理论转向美术理论研究。很值得一提的是,《文艺研究》经常刊发著名文学家如冰心、丁玲、马烽、黄宗英、高晓声、刘心武、蒋子龙等人的创作体会和评论文章,还有评论和研究茅盾、郭沫若、巴金、老舍的文章,使我们了解文学创作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此外,


  《文艺研究》还发表吴晓邦有关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发展,吴毓清评介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稿》,朱光潜的维科评介,伍蠡甫关于现代西方文论,彭立勋论述西方美学与文艺思潮中的“自我表现”说,洪毅然、叶朗、刘纲纪关于形式美和抽象美及中西美学比较的论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艺研究》成为我专业学习的绝好的精神食粮!


  1982 年 6 月初,孙子威老师在我们研究生毕业前夕,带我和另一位同学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山东曲阜、泰安、泰山、济南,山西太原晋祠、芮城永乐宫,陕西临潼兵马俑及乾陵、茂陵等地参观文物和景点,并于 6 月底到北京,除参观故宫、天坛和十三陵中的定陵、长陵外,还带我们到北师大拜访了他的老师也是我们的师祖黄药眠先生。我们当时住在北师大化学系招待所,在东官房胡同附近,离恭王府很近。孙老师带我们到设在恭王府内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当时好像单位牌子上写的是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拜访了著名翻译家、艺术理论家陆梅林先生,我们在《文艺研究》上读过他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论文,见到他特别高兴,并就人道主义问题请教他。而第一次去《文艺研究》编辑部,大约是在 1984 年 11 月。那时我已在湖北艺术学院工作,汤麟教授和我一起去北京看展览,他带我到了《文艺研究》编辑部,见到了主持工作的林元先生。林先生请汤麟教授和我一起到恭王府附近一个小餐馆吃饭, 当时正好周韶华先生来京,也请上他一起相聚,记得还有杨志一先生也参加了。林元先生向我们介绍了《文艺研究》编辑栏目等情况。


  1982 年 10 月,我从华中师范学院研究生毕业,经孙子威老师向阮璞教授推荐,我来到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工作(1985 年湖北艺术学院分为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两校)。我当时仍将《文艺研究》作为每期必读的杂志,其他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美术》及中央美术学院新创刊的《世界美术》,从 1985 年开始,为了阅读的方便和留存的需要,我开始通过学院收发室订购《文艺研究》,直到 1998 年,订阅了十四年, 这十四年的《文艺研究》我现在还完整保留着。1984 年 10 月,武汉大学哲学系刘纲纪教授(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在武汉主办“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讨论会”,这是一次盛会,参会的有王朝闻先生及夫人简平老师,北大杨辛、葛路、于民、叶朗,北京舞蹈学院的朱立人,《文艺研究》的张潇华,上海的蒋孔阳、伍蠡甫, 西北师大的洪毅然,湖南的杨安伦、陈望衡等先生。我当时和易中天、皮道坚在会务组工作,会议秘书长是汤麟。我为会议提交了一篇约 1.5 万字的论文《诗与画的界限、联系与特征的中西艺术理论比较》,张潇华先生从会议论文中看到我这一文,对我说想在《文艺研究》发表,我犹豫了。因在开幕式上刘纲纪先生叮嘱大家说要出版会议论文集,不要先在其他地方发表,我听了之后就对张潇华先生说,刘老师不准我们在其他杂志先发。就这样,我竟错过了在《文艺研究》发表这一长文的机会。第二年,我从订阅的《文艺研究》第 1 期上看到了刘纲纪先生的会议论文,即关于中西美学比较一文,也只能笑怪自己太老实,未能答应张先生而在《文艺研究》首发我的那篇论文。后来到了1986 年我将此文第三部分《中西诗画时空表现特征》抽出在《美术》上发表了。当然, 全文也收入了《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讨论集》,1986 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5 年,美术界思想很活跃,出现了后来被称为“85 美术思潮”的局面,青年美术家尝试用西方已经过去的 20 世纪上半叶发生的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等观念与方法进行美术创作。为了系统地介绍西方现代艺术,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请来美国明尼亚波利斯艺术与设计学院罗曼·J. 维罗斯科(Roman J. Verostko)讲授西方社会现代艺术史,从 3 月中旬讲到 4 月下旬, 内容从印象主义到六七十年代的照相主义、波普艺术和活动雕塑,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及代表艺术家和作品。湖北美术学院派我去参加了这个讲习班,我认真做了笔记,并将讲座内容整理成约 1 万字的《维罗斯科谈西方现代艺术》一文,整理稿打印出来后寄了一份给张潇华先生,本是想给他了解这次系列讲座的相关信息,并不是投稿,结果他看到文章后给我来信说,《文艺研究》新开“研究之窗”栏目,介绍国内外的文艺和美学新思潮、新观点和新的艺术经验,要我将文章压缩后在《文艺研究》1986 年第 1 期“研究之窗”上刊发。文章刊发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造型艺术》1986 年第 3 期全文复印转载,为当时艺术界介绍评介西方现代艺术起了一定作用。此文对我也是一个鼓励,我正好接到湖北省的一个委托项目“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研究”,陆续写作,在《艺术探索》《艺术与时代》等杂志发表了《第四空间:毕加索与立体主义》《西方现代艺术的三次革命》《新的空间形式——国外现代雕塑一瞥》《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等文章。


  20 世纪 80 年代,我在湖北美术学院的工作是讲授艺术概论课程,在 90 年代还担任西方美术史近现代部分及美学课程的教学。1987 年参加汤麟主编的《外国美术史教程》中的西方现代美术的编写工作并担任副主编,该书由中南五省联合编写,1991 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我在《文艺研究》发表《维罗斯科谈西方现代艺术》之后的五六年中,尝试结合西方现代和当代新的艺术形式与思潮、新的艺术实验与创作,如反艺术的达达主义、立体主义、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等,探索艺术理论的新挑战,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抽象与形式、对艺术题材的转换、艺术作品的意义等艺术理论的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1991 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本以艺术学命名的专著,即《现代艺术学导论》。书中一章——《艺术作品意义的特定性、多义性与生成性》以论文的形式在《文艺研究》1990 年第 2 期发表,并也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这本 30 万字的著作出版后,《文艺研究》1993 年第 2 期发表了杜湖湘教授对《现代艺术学导论》的评介文章。季羡林先生主编的《20 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及李心峰先生主编的《20 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都对本书进行了评介,认为本书建构起艺术学基础理论的框架,对艺术理论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


  出版《现代艺术学导论》后,我于 1991 年 9 月在京参加王朝闻先生主持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由各省美协和画院负责人及美术家和理论家参加的中国当代美术史编写研讨会。1992 年 4 月,我被邀请参加王朝闻先生任总主编、邓福星先生任副总主编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美术史》现代、当代两卷美术理论部分的编撰工作。同时,我申报的全国艺术科学青年项目“中国现代美术学史”也获得批准。同年我晋升为教授,开始转向中国现代美术理论、美术思潮、美术史学的研究。当时我带着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的介绍信到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土山湾分馆(和林木教授一道,他担任现代当代卷国画部分的编写)、浙江美术学院图书馆、黄宾虹纪念馆及国家图书馆查找资料。我撰写了《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管窥》一文,对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中国的繁衍、决澜社与现代主义等问题进行探讨。记得我从武汉来京开会时带着此文到《文艺研究》拜访了主编柏柳先生,请他指教,此文后来刊发在《文艺研究》1998 年第 4 期上。另有近 3 万字长文《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研究概评》分上、下编,发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美术观察》上。我的“中国现代美术学史”课题研究,得到《文艺研究》的支持,阶段性研究成果陆续发表,该项目成果以 30 万字的专著《中国现代美术学史》,于 2000 年编入邓福星主编的《美术学文库》,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


  《文艺研究》十分重视我国艺术学学科建设问题,率先开展了对艺术学的研究。并于 1988 年第 1 期刊发李心峰先生的《艺术学构想》,该文论及西方 19 世纪下半期以来艺术学的创立和演变,并对艺术学内容框架提出了独到见解。1997 年《文艺研究》第4期又刊发了张道一先生关于中国艺术学的建立问题,张先生 1994 年在东南大学建立艺术学系,并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呼吁建立艺术学学科门类,该文对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艺术学所属的子学科及艺术学交叉学科,均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001 年 7 月,我从湖北美术学院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工作,担任艺术理论、中国美术史、中国现代美术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更加关注艺术学学科的发展。为响应张道一教授在《文艺研究》上发表的关于建构中国艺术学的倡议,厘清民国时期艺术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总结 1949 年前学者关于艺术学研究的成果,为当前艺术学发展提供学科基础成果的清理和借鉴,我写作了《20 世纪前期中国艺术学学科研究评述》一文,发表在《文艺研究》2001 年第 4 期,后收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王廷信教授主编的《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文集。在我近二十年来的中国艺术学研究中,先后发表了《中国艺术学学科特征与发展前景》《中国艺术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画史体系与史学理论》等论文,主编的“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 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出版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所著《中国艺术学论纲》即为丛书之一,全书分为中国艺术学学科研究、中国艺术理论与美学研究、中国艺术史学研究、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与艺术批评四个部分,共 50 万字,于 2018 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我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执教十八年了,一面开展美术评论工作,一面开展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和美术史学理论研究。批评方面,我写了《呼唤崇高——评周韶华中国画创新风格》一文,评介著名画家周韶华创作的《大河寻源》画展及新创作的《不尽长江万古流》《昆仑夕照》《征服大漠系列》等作品,指出其创造了一种雄浑博大的崇高壮美艺术风格。此文交给陈诗红编辑后,很快在《文艺研究》2002 年第 4 期刊出。这对我开展当代美术评论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此后,我密切关注当代美术创作现状和新的创作成果,陆续又为清华美术学院的著名艺术家写了几篇评论,包括《创造未来——张仃与中国现代造型艺术》(《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发现东方——吴冠中绘画艺术的当代文化意义》及《新中国建设与绘画》等文。


  在科研方面,申报和获得批准国家艺术学项目“中国美术史学理论研究”,北京市社科项目“中国美术批评学研究”和“中国艺术史观与方法研究”,力求梳理总结中国古代艺术史观与方法,挖掘中华民族独特的美术史学理论。


  中国古代绘画、书法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同发展的中国古代书史书论、画史画论资料也相当丰富。20 世纪初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我们的艺术批评观点和方法主要运用和借鉴西方的美学理论和批评理论,这固然对中国艺术批评理论的现代转型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存在忽视中国本土批评理论的倾向。有鉴于此,我写作了《中国美术批评学研究提纲》和《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两文,探讨中国美术批评学的核心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以及独特的品评标准和批评范畴、史论评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等,提出建立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批评学学科,对中国美术批评学的理论框架也进行了论述。《中国美术批评学研究提纲》一文,寄给当时《美术观察》的主编吕品田先生,随后发表;《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一文,寄给《文艺研究》美术栏目编辑陈诗红女士,她不久即来信说通过终审,刊于《文艺研究》2003 年第 5 期。此文发表后,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介绍。后来,我完成了《中国美术批评学研究》的科研项目,此文被编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艺研究》对我的博士、博士后也有很大的学术影响,我总是叮嘱学生们要认真阅读学习《文艺研究》。博士后王洪伟科研能力较强,非常喜爱《文艺研究》,从研读《文艺研究》中受益很大,也试着向《文艺研究》投稿,近几年他在《文艺研究》先后发表了《“南北宗”是一个史学问题,还是一个美学问题 ?》《滕固美术史研究受梁启超“进化”史观影响辨讹》《从风格描述到学术意图——高居翰对〈葑泾访古图〉新颖手法来源的推论》等六篇论文,《文艺研究》对他的学术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近他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作,被直接聘为教授。


  《文艺研究》对我在学术上的影响颇大,我要由衷地感谢《文艺研究》。我从 1979 年攻读文艺理论研究生以来的四十年中,一直在高校从事文艺理论和美术史论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文艺研究》创刊四十年来,是我最爱阅读和受益最大的学术刊物!十分感谢《文艺研究》的主编和编辑们为中国文艺界和学术界编辑出版了这份文学艺术领域的顶级权威学术期刊,为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感谢这份刊物的作者们为我们带来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


 

|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

|新媒体编辑:逾白



猜你喜欢

曹顺庆︱我与《文艺研究》的四十载情缘

吴文科︱编辑的眼光与刊物的气象——兼怀王波云先生

金宁︱温故开新——写在《文艺研究》创刊四十周年之际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中外

文学艺术史论、批评。

欢迎相关学科研究者,

特别是青年学者投稿。








文艺研究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推荐文章
昆明信息港  ·  午后户外带娃,一女子去世!医生紧急提醒  ·  11 月前  
日中资本市场  ·  日本国会批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  3 年前  
城市规划学刊  ·  【倒计时Day-3】第五届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 ...  ·  3 年前  
脚本之家  ·  2019年哪些外快收入可达到2万以上?  ·  5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