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某一天记者成为“高尚的工作”……

主编温静  · 时评  · 6 年前


传媒内参导7月25日,广西南宁电视台一名女记者遭掌掴辱骂。现场视频显示,一名黑衣男子不断辱骂一名女子,其中包括“记者是最下贱的工作”,并不时推搡这名女子。随后该男子夺过女子的手机摔到地上。


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未来网

 

▲女记者采访时遭黑衣男掌掴 被骂“记者最下贱”(来源:未来网新闻视频)

 

7月25日,广西南宁电视台一名女记者遭掌掴辱骂。南宁市公安局向阳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了此事,回复称受伤女记者已前往医院验伤,目前警方已抓获一名涉事男子,但主要打人男子尚未抓获,案件正在侦查中。

 

现场视频显示,一名黑衣男子不断辱骂一名女子,其中包括“记者是最下贱的工作”,并不时推搡这名女子。随后该男子夺过女子的手机摔到地上。事发地格林豪泰酒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打人男子与酒店无关,酒店方面对此事并不知情。


记者被砸坏的手机(来源:南宁新闻网图)

 

发帖网友表示,被打女子是南宁电视台新闻夜班栏目的记者,事发后已前往医院。南宁电视台工作人员表示,受伤记者正积极配合调查,具体情况还需等待进一步的结果。

 

每次看见记者被打的新闻,总让新闻工作者有物伤其类的悲凉。

 

从细节看,事件的缘起不过鸡毛蒜皮:“广图大厦三楼出现外墙瓷砖脱落,砸到楼下一酒店的招牌,瓷砖散落到人行道上,影响通行”,一个影响范围大概不超过一个街道的社会新闻。是那句“记者是下贱的工作”,让这件事有了全国级别的影响。


事发酒店前

 

平心而论,这件事对当事人大加挞伐,未必是有价值的舆论讨论。毕竟在情急之下、口角之中,任何狠话都不足为奇,影视剧里不也常见凤眼圆睁的女性高喊“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么?只不过这句“记者是下贱的工作”,实在是切中了某种社会情绪,于是很快就被挑出,形成了不小的舆论声浪。


当事人于事发当晚向“全世界记者”道歉

但表示不会向被打记者道歉

 

近些年来,记者被打、被阻拦的事例实在不少。从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都有此类新闻;恶劣对待记者的,从工作人员、临时工到“身份不明的男子”,千奇百怪。或许渐渐的,对待媒体的拳头也就在同类新闻的“感召”下硬起来了。

 

终于一声“记者是下贱的工作”的怒吼,喊出了多少人的心声,有多少人觉得,“看,我打得没错”,也有人觉得,“哎,上次不打可惜了”。


在视频网站搜索“记者被打”关键词

相关内容比比皆是

 

但同时,还有一些人,他们或许已然心寒,听到这句话,不过是再经历一次透心凉而已。

 

就目前的情况看,记者群体真要说“下贱”,大概有失偏颇。但要说“高尚”,也确实无此必要。不必像有的职业群体,惯于将自己崇高化、神圣化,对本行业的内部问题视而不见。其实记者不过是一个职业而已,在这个群体里,不光彩的一面确实存在:有编造假新闻的,有敲诈勒索的,有收受贿赂的……


新闻工作者利用职务之便从事非法行为

案件时有发生

 

同时,这个群体里的人也并不是各个有新闻理想的。有的,或许在面对别人拳头的时候退缩了;有的,或许在面对不忍直视的工资单时转行了……曾有新闻说,某省高考理科状元说本想报考北大新闻系,但经多名记者劝阻后决定改报专业。


很多人从小都有着一份新闻理想

 

这就是现状,这个行业并不是纤尘不染,这里面的人并不是各个千锤百炼。

 

泰戈尔有句话:“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关在门外了。”把个别事例,当做否定群体的论据,对一个群体充满恨意,乃至这个群体被否定。那么,可能也就不会看到还有记者,冲在种种危险的前线,顶着巨大压力平反冤假错案,在饱受老拳之后依然捡起手机默默记录,为一个看似鸡毛蒜皮却又关乎衣食冷暖的事情跑断双腿……


记者们“狼狈”的身影有时被当做笑谈

但他们的艰辛鲜有人知

 

任何行业都需要规范,记者也不例外。但新闻工作,终究是追求真相的,它有着社会层面的意义。如何对待记者,其实也是如何对待真相、如何接纳评价的态度问题。借个例将这个群体污名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也可以达到抹杀真相与正义的效果。

 

当面对记者的拳头越来越硬,拳脚相加成为常态,或许在某一天,真的能够倒逼记者成为“高尚的工作”。因为从事这个工作,需要面对刀锯在前、鼎镬在后的工作环境,需要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觉悟,需要身板好扛揍、腿脚快能溜的身体素质。

 

这个行业的从业门槛,可能会相当之高,非“高尚”不足以胜任。可以想见的是,记者群体规模将会大幅缩水,那么与之共同缩水的是什么呢?

 

是那些将拳头伸向记者的人,他们最害怕的东西。


  • 打记者的拳头为何越来越硬

 

据《河南商报》报道,2017年2月6日下午,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南曹乡一沙发厂发生火灾,前去采访的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记者秦大伟的手机和摄像机被抢走,他与两名同事前去索要时,遭到现场10多名不明身份男子殴打。


《郑州晚报》记者汪永森上前拍摄冲突过程时,手机被一名黑衣男子夺走,脖子则被一名红衣男子从后方勒住。汪永森随后被按倒在地,有几人不断向其身上踹跺,并破口谩骂。

 

打记者的新闻俯拾即是。去年12月,河南电视台记者前往鹿邑法院咨询案件进展时,被工作人员殴打。打人者还扬言,“你以为你是中央级别的啊”;没过几天,中国教育报两名记者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镇中学就营养午餐进行暗访时被打伤。

 

打记者对于有些地方来说,可能已是路径依赖。出了丑事,虽说应对乏力,但至少还能对记者饱以老拳。虽然事后不乏处理、反思、道歉等等,但不妨细究一下事后处理,大多是免职、警告等行政处分,《治安处罚法》为何未见适用?至少上文所举两例中,只有鹿邑法院打记者一案中一保安被“拘留”。而发生的郑州火灾现场打记者一案,记者反映10多名打人者,最后民警带走了“一人”。

 

似乎记者是个特殊群体,打了记者,罪减一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打记者的拳头是怎么硬起来的”。更何况,在不少案例中,记者打了,处分发了,但器材也抢了,照片也删了,或许这样的效果,正令某些指使者暗自心喜?

 

更令人惊诧的,是某些打记者新闻发生之后,不乏叫好之声,“该打”“解气”之声时有出现。在中国教育报记者被打之事发生后,竟有“某大数据公司副总裁傅文仁”给当地支招“让社会、网民跟记者和报社撕”“猛批一下这个记者,把火引到记者身上”。这样的舆论绑架令人不寒而栗,先将之污名化,再反证打人合理乃至合法。

 

在任何一个正常社会,打人都不能成为名正言顺的救济渠道,或许有人不喜欢媒体的一些从业人员,但每一声“打得好”的鼓噪,都让拳头的硬度增加一分,而一旦拳头真的硬了起来,你将不知道它打向何方。而这些心态,或许正被有些痛恨媒体、厌恶监督的人所利用,借着这股戾气,喊出“打人合理”的声音。

 

舆论监督是天经地义的权利,无法否认。新闻记者曾经被称为“扒粪者”,打记者的人大概以为,记者们被打了,“扒粪者”被震慑住了,粪的臭味也就消失了。他们会如愿么?如果有一天,当打记者的新闻从点状到片状分布,回答起来还真让人有些心虚。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