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说选择大于努力?

知识星球  ·  · 4 年前


本期圆桌话题: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决定

感谢星主杨德龙、栩先生、曹将、唐韧、大彬、陌川、白一喵,星佳的分享。

小星探读过后很有启发,时间拉长了看,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愿意努力不放弃,生活会为你,开出最美的花。

文末有彩蛋。


 从河南小城镇到清华博士 

星主杨德龙:大家好,感谢知识星球提供机会,让我聊聊自己的故事。

本科为清华大学工学系,硕士去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回到了清华,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就读全球金融博士(GFD)。

有 15 年基金行业从业经历,目前是前海开源基金执委会委员、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曾任南方基金行业研究员、首席策略分析师、基金经理;

十余年不懈奋斗,一举成名天下知。我是如何做到的?

今天分享给大家我人生中的三个转折点,共勉。


一. 长大一定要出人头地

第一个转折点:从农村考入清华大学。

星主杨德龙:因为我的童年是在河南的农村,可以说生活是比较艰苦。

其实物质上的贫乏并不重要,关键是因为家里面就我一个男孩,三个妹妹,在农村属于人少,很容易受欺负。

贫穷可以忍受,但受人欺负就激发我的斗志,使我励志一定要出人头地。

在当时我们学校的条件那么差的情况之下,我还能一直保持一个非常领先的优势,这源于我的一贯坚持的原则,无论你到哪个环境都要争做第一。

河南前几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曾达到创记录的 99 万人,但是清华,在河南只录取 100 人左右,也就是只有万分之一的概率,你才能考上。

所以要实现清华北大梦,你就要努力的做到卓越,从优秀到卓越,而不能满足于自己优秀,在班里前五名或者前十名就沾沾自喜是绝对不可以的。

第一个原则,争做第一这是我当时的目标,
第二个原则,就是我的每门课都要考满分。

树立了这两个原则,下一个难点就是坚持,这就需要超常的毅力。

我是在暑假寒假的时候实现弯道超车,和别的同学拉开距离的。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名言,你要说我做出来一点成绩,那是因为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

大家就要做到这一点。在别人玩的时候,你要努力学。

就这样,在 18 岁农历生日那一天,我得到了被清华录取的消息,成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二.学习再学习做最好的自己 

第二个转折点:2004 年改专业,从清华考北大光华金融研究生。

星主杨德龙:我大学报考的是清华的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这是清华里比较老牌的一个专业,是国内十分优秀的机械类教育基地。

但后来我没有,继续选择在清华读研究生,因为当时考清华的时候,我是冲着清华大学的牌子去的,对于将来从事什么,并没有太多的思考。

但是在四年大学期间,我发现自己对于坐实验室做研究,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由于我更喜欢社会活动,所以当时在毕业的时候,我在思考人生的职业规划,特别是我到一些机械厂实习,每天穿着工服,然后把身上弄得一身机油,然后做一些齿轮,做一些零部件,我产生了疑问:

「难道以后我一生就要做这些事情?」


此后,我越来越不喜欢这种状态,所以我在想我一定要改变专业,后来我发现只有学金融,学经济不需要编程,可以彻底告别编程的生活。


我认为学金融是能够改变命运,能够适应我的性格和爱好的。因此,后面是通过考研究生的方式来实现了转变,变了学校,换了专业。


当时,我这个改变的过程非常艰难。

当我作出改学金融的决定时,距离研究生考试只有 6 个月时间。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研究生考试,是国内非常难考的金融专业,由于没有指定教材,必须学会金融学本科的全部课程。

破釜沉舟的我,同十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组成「考研团」,相互激励打气。

在备战考研的 6 个月中,由于此前从没看过金融相关书籍,连最简单的金融常识都不知道,第一个月,我有时候会向「考研战友」请教。

在全力以赴自学 5 个月之后,9 本厚厚的金融学教材内容,已经被我熟练掌握「考研战友」反而开始向我请教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在当年 800 多名考生中,金融零基础、完全依靠自学,以第 12 名的成绩考进了光华管理学院的金融学硕士,师从业内泰斗曹凤岐教授。

进入光华管理学院后,可以面对面聆听大师讲课,我对此倍感珍惜:在光华管理学院学习的三年里,我总是坐在课堂第一排。

在光华管理学院的三年,我的金融专业知识突飞猛进,眼界也得到了极大拓展,最终以全年级第三名的成绩毕业。

由于毕业成绩在金融系处于前五名,可以保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考虑到金融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当时决定放弃读博,早日进入金融行业。



三. 比所有的人更努力 

第三个转折点:深圳进入基金行业。

星主杨德龙:我是在 2005 年 10 月份,当时资本市场是跌到最低点,那个时候找工作可以说是寒冬。

那几年应该是券商行业最悲催的几年,但是在这个时候找工作,其实第一能体现你对行业坚定的信心和兴趣。

如果没有兴趣,你不会进入这个行业。

另外一个,其实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工作入市,可以让你对风险有一个很大的认识。

然后,很快市场又来了牛市,这样牛熊转换对于一个人的投资理念的形成非常重要。

在 2005 年找工作的时候,但是南方基金,作为国内老牌的一家基金公司,也是但是规模很很的基金公司。

在国内招两个人,他之前都是在海外招人的。

2005 年,也是他们第一次在国内招人,当时的投资总监就是王宏远先生,也就是我现在所在单位,前海开源基金董事长,他是投资总监,他过来招人,他把我还有我北大的一个同班同学,招去做研究员。

在被称为「金融王国的皇冠」的基金圈里,「清北复交」等名校的高材生云集。

但从公募基金的业绩纪录看,真正优秀的基金经理寥若晨星,不少基金经理的业绩远远跑输市场。

显然,仅仅聪明,并不意味着,就能获得好的业绩。

因为我在清华学的机械工程系,有机械制造的背景,就安排我做汽车行业的研究员,刚好汽车行业,在当年是属于快速增长行业。

从 2006 年轿车开始进入家庭,这样汽车行业就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又加上 06 年 7 月去公司报道的时候,大概 1600 点,之后就是一个超级大牛市,2007 年 10 月份到了 6000 点。

我推荐了很多汽车股,使公司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所以我做研究员期间,给公司的业绩,做了不错的贡献,也就让我的发展比较快。

从研究员转换到基金经理,其实在基金公司内部,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转变。

研究员通常做行业研究,然而基金经理相对要识盘来做投资了,一般的基金公司研究员要发展 4 到 5 年以上,才能够有机会做投资。

2009 年很重要的一个转变,就是我从行业研究员,转为策略分析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

到现在我负责的工作很多,出差也多,每天工作超过 10 小时是常态,三年飞了 1000000 公里。

我虽然忙,但是有条不紊,严格按照既定计划完成各项工作,从不拖延,一般会提前完成,留出安全边际。

活到老学到老,虽然我北大毕业的时候,果断放弃了读博士,但是我认为作为首席经济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还是希望把缺憾给补上。

今年在公司资助之下,我成功申请了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全球金融 GFD 项目。

现在我每个月都要去北京,学习三四天,通过金融班的学习,也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所以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是没有止境的。

一年到头忙碌工作,我对此乐此不疲,但很多人或许避之不及。

成功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重要的是做最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

想与我有更多的交流
欢迎你加入我的星球



这三个决定,影响了我的十五年

星主栩先生:一个决策影响五年,十个决策影响一生,这是我的理解。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分享关于人生决策的思考,很朴素,但很真实,希望给大家更直观的启发。

读到最后,你会明白本文观点的特别之处。这些年来,我做过的三个决定,对自己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几年前的第一个决定,还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决策。

十余年前的第二个决定,和大多数人做出的决策并没有太大区别。

几年前的第三个决定,则是很少有人选择的路,也直接影响了我这几年的生活轨迹。我们先讲故事,干货在最后。

第一个决定:顺着自己的喜好,选择读中文系

星主栩先生:第一个决定,是我在高三毕业时做出的:选择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中文系,这个决定不被人理解。

当然,我能理解他们的「不理解」。从毕业生的平均收入而言,我们专业的排名很靠后。

而我当时选择的原因很简单:觉得自己喜欢。

我没有去做利弊的分析权衡,没有去收集足够的信息作为参考,所以我说,这谈不上是真正的「决策」。

而在大学中,很快,我就开始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中文系独有的痛快,和独有的痛苦。我和很多同学一样,沉浸在唐诗宋词、中西经典的海洋里面,也跑去听历史系哲学系各种名师的讲座,非常痛快。

我的朋友夏墨也是中文系毕业,更是按照作家的名字顺序,把图书馆里的文学经典都「扫荡」了一遍。

一个普通人最好的读书时光,就是大学。

能在 20 来岁有这样的经历,我觉得真的受益一生。

如果没有这些积淀,今天我也不可能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了。但选择这个专业,也必然意味着痛苦:毕业就业时的痛苦。

和选择理工科、商科专业的高中同学相比,我在就业时的收入起点和选择范围都处于明显劣势。

多年以后,当年轻的亲戚朋友问我是否该选择人文学科专业时,我通常会给他们讲一个故事。


「蒋廷黻的故事」

星主栩先生:蒋廷黻(fu)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四年,蒋廷黻在清华大学担任历史系主任,但是这个历史系主任却很有意思。

一方面,他非常爱惜有历史特长的人才,他会根据学生兴趣特点,给他具体的指导,并且积极推荐他出国深造。

但另一方面,他又不鼓励一般的学生读历史。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深虑历史系的学生没有出路。

历史系毕业生虽然可以到中学去教书,但是待遇低,图书设备差,不利进修。学习历史以备从政之用,此一见解倒是深获我心。

在过去,不分中外,许多历史学家均能身居政府要津即其适例。

一旦有学生申请入历史系,我都给他们浇冷水,我提醒他们读历史一定会受穷很久。我也要他们晓得研究历史除非发现真伪,不会成名。

你能看懂这个简单的故事,就能明白我的意思。

而我自己,就在思考就业方向的痛苦中,做出了第二个重要决定。

第二个决定:一片迷茫中,选择到企业就业

星主栩先生:很多群友说自己选择工作的时候非常迷茫。其实,当时的我也和大家一样。

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场景是:当时,我和一位好朋友站在图书馆大楼外,眉头紧锁,讨论到底何去何从:是像我们崇拜的一些老师一样,一直进修下去,最后做一名大学教师;

还是去企业闯荡,去什么城市什么行业闯荡?

我们当时都长叹一口气:哎,没人指导啊!不过,这个时候,我具备了做决策的一些最基础的能力,也就是上篇文章谈到的:收集有效信息、拓展选择空间、进行利弊分析。

当我着手认真分析后,我最终发现了两个重要信息:

1、我目前的选择空间真的很小。

不管是争取未来成为大学老师,还是去企业就业,其实我在那个时间点都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

所以,纠结了半天,我感觉自己根本得不出答案。

但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今天的选择,会决定我未来的选择空间啊!如果我沿着学术的路走下去,那基本上只可能成为大学老师。

而大学老师的就业机会少,具体城市、具体岗位的选择空间就会很小。

但在企业工作的话,虽然没有什么专业优势,但是五年十年后的选择空间会大很多。

2、热爱写作,并不一定要留在高校。

星主栩先生:我还是很想让自己的生活和文字、文学挂钩的,这让我在情感上有点偏向成为大学老师。

但我想明白了一点,高校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

而如果喜欢创作的话,在哪工作其实没有太大影响。而且社会经历,会是一笔难得的财富。这一开始只是我的分析。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找了很多老师、师兄师姐收集信息,他们向我「证明」,我这个观点是对的。

今天看来,当时的判断标准很简单,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就这么简单的标准,对我已经非常有效。

于是,我才有可能做出直接影响我这几年工作生活状态的第三个决定。



第三个决定:我要做自媒体

星主栩先生: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去年一年的状态。

除了认认真真地完成繁忙的本职工作之外,业余时间我主要在互联网上做了四件事情:写了 2 个公众号,做了 1 个付费社群,出版了 1 本新书,开了 1 门写作课。

写了 2 个公众号:栩先生、栩然说。

栩先生被评为职场技能领域
——「十大最具价值公众号」

做了 1 个付费社群:栩先生·爆发式成长营,和 2600 多位群友抱团成长,各项数据在知识星球平台名列前茅。

出了 1 本新书:成为极少数》,成为当当新书 24 小时榜第一名。

开了 1 门写作课:《高效职场写作课》,成为某个平台上,少有的写作课。

我说过,我告诉大家这些,不是因为别的。

而是因为,在 5 年前,我自己都根本想象不到能在一年内完成这么多的事情。

非常辛苦,也非常有收获。那么,5 年前我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我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

工作努力,意志消沉。

看起来很奇怪吧?但那就是真实状态。

工作努力,倒是我的一贯作风。无论在哪里,我都比较拼。

意志消沉,是因为我面临和很多年轻人一样的困惑:职业发展、职业倦怠……也有一些我面临的具体困难。

我用了很多办法让自己走出当时的状态。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决定在网上开始写作。当时还不知道,要做成今天的自媒体这种形态。

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这件事情上。那我当初是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呢?

我的考虑是:既然做决策,都要考虑利弊。

那么有没有一件事情是有利无弊、持续有利的呢?只要投入「时间」的「本金」,就可以持续不断的产生「正向反馈」,而没有什么害处。

后来我把自己的思考,写成了文章《年轻的时候做点什么,才能让今后受益终身》。

而在当时,我认为最值得我做的事情,就是在网上写东西。

原因有几点:

1、只要投入时间,不需要经济、物质投入,就能不断有产出。

2、输出倒逼输入,可以让自己不断提升思考能力。

3、可以不断收到反馈,让自己不断调整,提升写作能力。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做对了的。

但是,我真正想讲的,并非这个决策本身。

我要说的是:我之所以能在去年完成这几件事情,是因为我在做出「做自媒体」这个决策之后,又继续做了一系列重要的新决策。比如:

1、从知乎向公众号拓展。
2、尝试写书出书。
3、从公众号向知识星球拓展。

而每一次做出新决策后,我都会「饱和式」地对这个方向发力。

如果没有尝试公众号,我不可能有目前这么多忠实的读者。

如果没有尝试知识星球,当然也不可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我不断地加深对自媒体、线上教育的了解,再进一步做出新的决策,不断「放大有潜力的事情,战略放弃其他事情」。

这样一点点的不断探索,让我的工作生活呈现出今天的这个样子。

我的三个决定讲完了。

这篇文章里,我之所以要给大家讲我这十几年中的三个决定,是因为,我想让大家换一个视角来看待「决策」。

多数时候我们谈决策,都是在谈一个「点」
但我们更应该从「线」的角度,来看待决策

上篇帖子我们谈了做决策的几个基本前提:收集有效信息、拓展选择空间、进行利弊分析。

这就是在围绕「点」谈问题:我应该怎么选,才能解决好当下面临的这个问题点。

而今天我想谈的,则是我们该将「决策」放在长的时间「线」中去观察。



在这方面我的建议有三条。

建议一:谨记「大路思维」

星主栩先生:看起来,走大路就是随大流,走小路才是捷径。

但实际上,走捷径才是危险的。

就像爬山的时候,捷径永远都是那些,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

走捷径,意味着你能接收到的信息更少,更容易走着走着就走进了死胡同。

而走大路,看似竞争的人很多,实则越走越宽,越走越光明。

除非有机会在某条「小路」上成为真正的头部,否则,走大路,才是对大部分人最有利的选择。

一万个人竞争一千个岗位的专业,和十个人竞争两个岗位的专业,宁愿选前者。

看起来比例小,实际上今后的选择空间要大得多。

从长线来看,走大路的好处就在于:这给你未来的决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对于没有特别爱好的人,我一般都不建议他报考某个冷门专业;也不会建议他把留在高校任教当作目标,而是应该到外部的大平台去闯荡。就是这个原因。

建议二:进行「多次决策」

星主栩先生:任何一个决策,都不是做完之后就可以躺着睡大觉的。一个决策很多时候没有完全的对错之分。

它的成功与否,很可能要多年以后才能看到。

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继续在这个方向进行多次决策。我们一定要尽量给自己多次决策的机会。

在投资中,有的人喜欢玩「梭哈」,把全部的现金拿出来进行投资,甚至加杠杆。而很多成熟的投资者,会采用「定投」的方式,定期定额投资。

比如,每个月买 100 股 XX 公司的股票,只要这个公司长期趋势是向好的,就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而一把梭哈的人,身心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人生决策同样如此,在你不知道这个决策是否正确的时候,不妨先进行少量的投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持续观察决策的利弊,然后不断「放大」正确措施,对错误的举措进行「止损」。

没有人能从一开始就完全规划好未来三五年的发展路径。通过多次决策,你才能不断校准航向、速度,走向自己期待的目标。

建议三:不要忘记自己的价值观和喜好

星主栩先生:我是故意把这个建议放在最后的。

因为:很多读者在做决定的一开始,就往往会用「我喜欢」「我不喜欢」这样的方式来替自己选择方向。

实际上,我们应该谨慎使用,这个维度来做判断。

因为很多时候:

1、你所谓喜欢某件事,可能只是为了逃避现在不喜欢的事。

2、一件事情,你越擅长它,也会越喜欢。

一个人年轻时,往往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是知道自己,不喜欢很多东西。

那怎么找到喜欢的事情呢?只有不断地实践。靠空想,绝不可能找到喜欢的事情。

而在你真正认真地思考过利弊,进行了很多深入尝试之后,你在做决策时,则应该考虑自己的价值观和爱好。

因为,符合你价值观和爱好的事,才是能让你产生最大内驱力的事。

十几年前,如果我选择了其他专业,我应该就会爱上其他的行业。这对我也不是坏事。

但一路走到今天,我基本知道,我应该一辈子,离不开写作这件事。

因为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真的成为我最重要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来源。

做其他事,我可能也可以做成,但这件事情我好之、乐之,我才愿意一直不停地做下去。

我真诚的期待,几十年后我依然会在某个平台,不断写文章给大家看。

好,这篇文章就到这里,欢迎大家互动交流,共同成长。

想与我有更多的交流
欢迎你加入我的星球




 很多决定,需要拉长时间去看结果 

星主曹将:过去的每个十字路口,都决定了现在为什么是现在,自己为什么是自己。人到三十,很容易就开始缅怀过去。

亲历的时候,那些让人崩溃的、纠结的,要么是选择,要么是遗憾。当然,有一些决定,比其他的影响更剧烈。

今天分享,我人生中三个重要决定。

第一个决定:大学转专业。

我本科在西南财经大学就读。因为分数距离目标专业(会计学)差了几分,最终被调剂到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知道这个结果的时候,其实还没那么纠结;

但是当报道时,看到周围的同学基本都是被调剂,都铆足了劲要转专业,自己也下定了决心再拼一把。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早上 6 点半就起床,然后去学校湖边背英语。

每天下课后就泡在图书馆里,一直到闭馆。

终于在大一结束时,转到了当时新成立不久的实验班,全名叫做统计学(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方向)。

之后的时光,便成了自己的「噩梦」。

因为来到这里的同学,基本上在原来班级都是成绩前茅。每天当我从图书馆闭馆回寝后,他们还会转战其他自习室学习到凌晨。

当我好不容易考了个 90 分时,才发现在班里也是倒数十多名。这种心情,是绝望。更绝望的是,自己学起来真的很吃力,因为自己对统计真的不感兴趣。

每次看到 SPSS、SAS(统计软件)里的数字时,自己就想死。

但是,为了不输给他人,又不得不逼迫自己去学习、去实践。这样的结果,自然是艰辛。那段时间,晚上经常睡不好,会不断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以及自己的能力。

最痛苦的一刻是,在保研名单出来时(没有我),真的陷入到了低谷。我会去怀疑,如果当时留在原专业,可能就不会这么惨了吧。这也直接导致了在选择考研时,毫不犹豫跨了专业。


第二个决定:中大读研。

星主曹将:后来我报考了中大的营销学。所有人都很疑惑,曹将,这跟原专业八根子打不着啊。

而且,看起来似乎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毕竟周围的同学,基本都选择了看起来更吃香的金融或统计。

当时自己确实对这些都提不起兴趣,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翻到了《消费者行为学》,那种感觉,如同久旱逢甘霖,恩,有意思!很多时候,选择就是这么突然。

至于为什么是中大,因为中大这个专业在全国排名靠前。接下来的日子,又是备考和考试。

中间有个插曲,就是考研结束后对答案,发现政治错了好多大题,瞬间万念俱灰。那个寒假,自己生了一场大病。

在不抱希望时查成绩,发现竟然通过了初试,政治分数还不低。

内心中又是开心,又是咒骂:网上的答案太不靠谱了吧!后来复试成绩还不错,排到了第二,甚至收到了面试老师的邀请,成为了他的学生。

于是——又迎来了「噩梦」。

导师的背景竟然跟我一样,原来也是先学统计,之后转营销,他很注重将营销与统计结合进行研究。

于是,抱着抛弃统计梦想的我,又陷入到了数据之中。

另外,他也是出了名的严厉。比如第一次研讨会后,他问我感受如何,我说了很多答案,比如「里面的工具很好」、「观点很好」,然后他不断追问,到底哪里好,我实在绷不住,最后只能投降:其实我没听懂。

他笑着说:这就是我要的答案。又比如,我是在其他人准备毕业论文前一个月,开始跟他沟通选题。

但是来来回回沟通了五六次,题目仍然不能令他满意。结果,我是最后一两个提交的开题报告学生。

每天的时间除了上课、看论文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生活。

看到有同学还可以出去玩,真的羡慕得咬牙切齿。不过,中间有段时间出现了看起来的曙光……



第三个决定:出书。

星主曹将:就在研一快结束的时候,导师临时要出国一段时间。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师门就像过年一样。

也就是那段时间,博客留言里收到一条特别的信息:

曹将,我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愿不愿意出书?

想着有一段看起来比较轻松的时光,于是马上同意,并签了合同。接下来的日子——与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

因为自己简历里完全没有实习经历,很明显这对找工作非常不利。

所以,暑假要同时做两件事:写书和实习。于是,白天上班,下班回到学校,赶紧冲进图书馆,打开电脑,开始码字和——做案例。

因为是写 PPT 的书,必须要配足量的示例。而且不能丑,否则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当踌躇满志地将第一章书稿发送给编辑时,收获的却是:不行。

因为我还是按照,写博客的方式来成文,只有方式方法,没有知识详解,不符合「书」的要求。

于是又不得不去花时间研究其他书的写作方法,然后进行调整。来来去去三轮,才最终确定了第一章。

——而这时候,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当时内心焦虑啊,本来想着暑假两个月就能成稿,没想到这效率…… 最后索性就少睡,逼自己更快地去完成。即使这样,也写到了年末。

这三个决定,每次都是抱着期待冲进去,然后发现门后的景色,与自己预期的完全不同,而身在其中,又回不了头。


但是现在想来,它们都是我人生中的财富。

第一个决定是转专业。

星主曹将:虽然后期学得很痛苦,但是那些知识真的进入到了大脑。

当我现在面对数据时,会懂得建立底表,保护好原始信息,这是数据库知识教我的;

当我面临决策时,会分析好目标与约束条件,然后发现可选项就那么多,这是运筹学教给我的。

这些知识,都沉淀到思维的底层,乍一看没用,但会在每次的行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走向哪里。

第二个决定是读研。

导师是很严厉,但是也正因为这份严厉,让自己对出品有了更高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他塑造了自己的价值观:不要去追求所谓的数量、流量,因为它是泡沫;只有脚踏实地,做好基础的沉淀,才能走得更远。

第三个决定是出书。

过程是很辛苦,但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对于审美、对于体系化思考和经验萃取,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这种思维逻辑,在当下,让自己能不断地总结复盘,并持续性输出有价值的内容。

这也真正应证了那句话:容易的路是下坡路,艰难的路是上坡路。生长,总是向上的。

想与我有更多的交流
欢迎你加入我的星球



 决定影响未来 

星主唐韧: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中面临很多关键选择,如何做出关键决策会直接影响自己很多年的发展和走向。

今天分享下我过去 30 多年的时间里,做出的三个关键决定,希望对星友们有些启发。

1. 放弃体制内工作,选择考研

我上大三那年,有一个选择摆在我面前。要么进入体制内单位上班,要么选择考研。

考研是一个有风险的事情,而选择去家里介绍安排的单位上班是一件确定性极强的事情。

一个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一个面临稳定和确定性,如何选?

当时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我要走出去,我要去更大的世界看看。所以,选择了考研。

运气好,加上自己那半年还算努力,考上了。

来北京读研后,正好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一切都是新的,我接触的互联网其实就是移动互联网,是移动互联网第一批原住民。

正好我的专业是计算机,选的方向就是移动开发,在实验室开始了 Android 和 iOS 开发技术的研究。

这一选择,让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价值网络,为后来我从事技术工作、转型产品、开始写作都打下了基础。

如今一切的起点,都源于那次选择。

如果我选择了去体制内上班,可能今天就不会在这分享这些东西,也不会写作、更不会出书。


2. 技术转型产品

星主唐韧:做了几年技术后,我慢慢感觉到,做技术要么成为技术专家,要么转型技术管理者,但似乎这两条路都不是我内心真正期望的。

同时,我发现了产品这条路,研究了很多资料,看了很读书,在兴趣和使命的趋势下,我选择放弃了多年积累的技术资本,从零开始做产品。

都说技术转产品有优势,优势是有,但更多的是痛苦。尤其是前一年多的时间,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是最大的,发现以前用到的一些引以为豪的技能都不适用了,需要把自己打散重新开始学习。

就这样,我进入了一个蛰伏期。那一年多的时间基本没怎么写东西,每天就是疯狂学习、不断实践。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的我找到了做产品的感觉,于是一年后,写下了那篇传播很广的万字长文,讲述了我是如何从程序员一步步走到产品经理的。

这次选择,又一次完成了价值网络的切换,在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然后 All in。

到现在,做产品 5 年多了,在创业公司做过从 0 到 1 的产品,也在大厂做过千万用户规模的产品,对我来说,挑战一直都在。

做产品后,让我的思维更加开阔了,机会也更多了,5 年多的时间和经历,都源于当初的那次选择。



3. 开始写作

星主唐韧:我是从 2012 年开始写作的,当时还在做技术,平时主要是把遇到的一些 bug 的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于是就开了技术博客。

博客写的多了,发现有很多人会来看,还会给我留言,逐渐就增加了对于写作的兴趣,开始疯狂输出。那时候在 CSDN 的最高排名到了 100 以内,累计访问量 200 多万。

后来做产品了,写作的内容也从技术转变成了产品,对于写作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其实写作就是把自己的思考外化出来的一种方式,输出的过程本身也是在思考,所以就是二次思考,这个过程感觉很好,个人获得感很强。

写的东西被越来越多的读者认可,慢慢也积累了一定的粉丝群,影响力也提升上去了。

如今能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写作,更准确说,是做产品形成的思维加上写作锻炼的文笔,让我有机会做现在的事。

仔细一想,其实每一个关键选择都不会立马生效,但它会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不断影响和改变你接下来的路。

在我看来,做选择其实就两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原则。

第一,选择的那条路是不是自己真的感兴趣且愿意投入长期的时间和精力去走。

第二,选择的那个方向是不是比原有价值网络更高一个维度。

对于价值网络,我一直推荐一本书就是《创新者的窘境》,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也希望通过我的这些经历分享,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想与我有更多的交流
欢迎你加入我的星球



 虽说岁月难回头,但路却可以重走 

星主大彬:人生中重要的决定,可以改写我们,但一定也可以,被我们改写。给大家一些我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行动,让我们拥有了改变的可能

虽然之前一位演讲老师说,证明论点的论据,尽量不要放小时候的,不容易引起共鸣,但我还是很想说说,这个对我影响很深的小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 2003 年,我们那儿是五四制,所以我五年级即将面临小升初。

我去报的私立初中那年取消了考试,改为摇号,得到没摇中的结果是一个炎热的中午,风扇吱嘎吱嘎,我坐在凉席上,整个人很燥又觉得憋屈。

我跟我妈说,都怪自己命不好,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好像觉得自己上学之路,都昏暗了。

第二天,我妈让我做个决定:是想去私立,还是去旁边其实也很好的公立。

我说私立。

虽然嘴上说,但我心里只想:怎么可能实现。

但说完,我妈带我立马翻箱倒柜,找了所有的证书、奖状、期末考试卷子,准备了自我介绍,她带我去找到了校长室,跟校长说明情况、表明决心和证明能力,然后我竟如愿以偿,就这样拿到了入学许可。

我庆幸当时那个斩钉截铁的决定,否则我不会那么早认识到行动的魔力,并一直激励着我。

我很感激校长,感激我妈。

我妈回来跟我说,既然咱决定的事儿,想得到,就马上去试试,说不定就成了,也没想的那么难。

是的,我们日常很少遇到真正无解的事情,区别可能仅是可以一步解,需要多步解。如果一步步去行动,都没你想的那么难。

归根结底,意愿,即使再美好,也无法带给我们任何改变或结果。

行动,即使再微小,也有解决和改变事情走向的魔力。

无论是生活,或是工作,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首先告诉自己乐观看待,拆解行动方法,然后去行动,行动的一小步,也可以是撬开奇迹的大门。



第二个故事:不惧怕未知,走出来,才能见识更广阔的的天地

星主大彬:大学毕业时,我曾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回到老家一个三线城市做选调生,一个是来深圳校招的企业。

当时家里人都想我留在老家,安安稳稳地工作生活,那时爷爷刚过世,就因为大学离得远,家里人没告诉我,让我留下了一直的遗憾。

到底怎么选?

后面我哥去学校看我,他跟我说,父母不想我们离得远,只是因为未知,怕我们过不好,但其实无关远近,在哪儿我们能过得更好,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慰藉。

而我期待未知,相信广阔天地,一定有我的空间,于是我选择来深圳。

7 月,来深圳报到,因为怕父母担心,骗他们说买到了卧铺,但其实我坐了 30 多个小时的硬座,下车的时候,发现小腿肿了 2 圈,拖着大行李从深大地铁口出来去公司报到,呼吸了一口深圳潮湿又闷热的空气,说不上来的滋味儿。

然后公司一位 HR 恰好也出地铁,他知道我去报到,帮我一直把行李拖到了公司,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公司 HR 经理。

我很愿意帮助别人,因为哪怕微小的善意举动,也许是别人最需要的兴奋剂。

后面我从 TP-LINK,到商汤,到腾讯游戏,到微信支付,再到现在跟 Iris 创业做复业实验室.

正因为我走出,来到更前沿的地方,才见证和亲历了,那些改变世界的产品如何产生和迭代,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优秀朋友。

如果当初害怕未知,没有走出来,我想我没有机会,见识到更多的活法、玩法和更多生活的可能性,但恰恰体验和经历才是我们回顾人生,宝贵的财富。

我来深圳第一年,我妈来看我时候跟我说,我跟你借光了,你不来深圳,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想来看看深圳长啥样。

我想任何人,也许都期待广阔天地。

当然,选择在家或在外拼搏,只要后续行动是正向的,都应是好选择,只是可能收获的方向不同。

因为选择探索未知,我也碰到了更多的困难,也可以说,给了自己,更多历练的机会。

Pick a goal and make it happen。

这个过程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提升认知、终身学习,积极乐观,坚持不懈,我们每个人都会更贴近那个想去追求的更好的自己。



第三个故事:追求自洽,是最舒适的人生

星主大彬:2019 是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快 6 年的职场工作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应该如何度过。

我给自己定义了职业的三个阶段:价值传输点、价值放大点、价值链接点。

价值传输点:提升个人能力,努力工作,成为靠谱职场人

价值放大点:能承担重要工作,具备可脱离平台的个人价值

价值链接点:链接更多的人,通过共创,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个人价值

所以,在工作的第 6 年,我开始探索如何实现价值放大点的目标,恰好快到 30 岁,也想让自己做点特别的事情,于是我跟 Iris 决定开始做复业实验室。

很多人不理解,放着微信支付这么好的工作不做,俩人每天倒腾个微信群在干啥.

开始的时候,我的好朋友们时常问我,今天你在家做点啥呢?

我觉得他们可能担心我在家抑郁了。

说实话,开始的兴奋期过了之后,每天做产品、运营、项目管理、文案、美工、客服,盈利还不理想,的确会有些焦虑,但却也是自洽又舒适的。

这段时间,我们从 0 到 1 搭建了一个千人付费社群,办成了一个 300 多人的线下复业青年大会,持续探索着基于社群的商业模式,认识了各行各业的牛人,思考有什么共创项目带着星友赚钱。

这些都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工作兴奋感。

当然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发现生活的乐趣,比如最近我在实践每天通勤省下 1 小时,我可以做什么:画画、手工、吉他、钢琴、烘焙、写作。

当然,与之前相比,现在收入上会有一定差距,但是更多可能性也很迷人呀!

这就算是达到了一个大体自洽的状态,即我的行为,与因此带来的结果,是已知和可接受的。

这也是为什么「复业实验室」不鼓励大家离职,因为担心大家会因此失衡。

「自洽」是我觉得,最难达到的一种,身心合一的境界。

任何结果,我们判断它的好与坏,一定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情况,以及我们看待它时的心境,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事物,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不同。

能做到自洽的选择,一定就不会是个太坏的选择。

就像之前总有人问我,如何做到自律,我都会说,自律没想的那么重要,别过多苛求自己。

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名誉、地位,最后都要为幸福服务。

如果你内心真切觉得,现在的生活,是你最舒适和喜欢的状态,那么何必要夜寝早起,悬梁刺股。

当然,如果现实和能力,与理想期待有巨大的鸿沟,那么请你务必努力,或尝试降低预期,追求一种自洽的平衡。

可以说每一个选择都不应该是被随意对待的,也可以说每一个选择又应该是被随意对待的。

岁月难回头,但路还可以重走,坚持做当下对的事情,我们就会离幸福更近一些。

想与我有更多的交流
欢迎你加入我的星球



 决策力影响命运 

星主陌川:我之前写过一本《自然社交--让情绪不再敏感》,对于命运,我更多的认为,和选择以及情绪有很大关联。

你认为什么决定人的命运?

是运气吗?是家世背景吗?是诸多巧合吗?和大家分享下,我人生中的三个重要决定。

1. 脱离我的原生家庭

我最早做出的重要决定,是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尽快脱离原生家庭。

因为要赶紧脱离,所以明明中考分数可以上高中的,但放弃了,直接选择了可以速战速决的中专。

中专四年,极尽所能的兼职打工攒钱。

这四年的经历,为今后人生奠定了完全不同的基础——可以这么理解,这是一个完全改变了我未来命运的决定。


2. 去往发达地区

星主陌川:再难也要前往,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多走多看多体验。

第一个经历是中专最后一年,学校有一次出国实习的机会。

家里人极力反对,不希望我走出去,当时有各种阻挠、压力,身边所有人都反对。

即便是这样,我也坚持报了名、被选中,得到了这次机会。

这是我人生中第二次重大转折,也正因为有了这次经历,之后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事业前景的看法及决策,都变得完全不同了。

第二个经历是决定要去北京发展,当时也是家人极力反对、所有朋友都各种阻挠。

彼时我的目标非常清晰,没有受到影响,经历了很多坎坷困难后,总算达成了目的。

这个决定直接改变了我接下来的所有人生——如果不是去到北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自己。


3. 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做副业,不断尝试。

星主陌川:这个决定,帮助我顺利迈过了 32 岁职业瓶颈,并在 36 年的年末,终于有底气敢于辞职、将副业转为主业。

上述的三个决定,总结起来就是:

√ 避免让自己受到负面影响及操控。

我们这一生都会受到方方面面的洗脑和控制——原生家庭、教育成长环境、主流舆论、广告、影视作品、书籍。

其中,尤以原生家庭的影响最为深远。

如果你希望可以独立主导自己的人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跟原生家庭保持足够的「边界感」。

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家人可以提建议,但少插手、少干涉、少参与。

如果做不到这点,之后的人生路动辄塌特,且你会因此而内心充满怨念不满。

上述会让你的情绪不稳定、甚至抑郁;如果希望自我疗愈,必须从「敢于走出原生家庭」开始做起。

让自己独立、强大、拒绝做巨婴。

当你不让家人为自己的决定买单兜底,这时才能拥有相对的自由,去主导今后的人生路径。

划重点:依赖他人的成本往往更高,风险也往往更大。

√ 环境塑造认知,认知能力决定财富获取及使用。

所以,积极让自己进入到更好的环境中非常必要,这里的「好」是指:

①文化多元。
②机会、资源更多。
③包容性及边界感更强。
④拥有更多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⑤能获取到更多信息。

上述的改变,可以让我们的认知,对应改变。

认知改变了,才能跳出固有的思维陷阱,避免僵化固化;才有能力去获取更多财富,并合理使用它们。

划重点:只知道埋头苦干是不可能暴富的。

想暴富,先从重塑认知、提升思维开始做起。否则,哪怕暴富了,你的认知及思维也无法支撑起对它们掌控驾驭的能力。

√ 具备足够的「风险意识」,预估+规避比事后凿补更重要。

早在 25、6 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第一次尝试副业了,其中以失败、塌特居多,有进展的屈指可数。

然而即便如此,也没能阻止自己继续尝试的决心,原因很简单:

① 每天关注职场反面案例,发现大家将面临一个共同问题:30~35 岁以后,怎么办?

尤其人力资源这个领域,若不能及时晋升,30 岁之后就是陪练;然而即便可以晋升,也很难升到职业经理人的层级。

想要有收入上的突破,在普通企业混升职很显然是不可能达成的,必须另谋出路。

② 对自己的综合实力筹码进行了仔细评估分析,对比市场需求及竞争对手情况,发现若不能尽快开展一项副业,中年后很容易被后来的更优秀者淘汰。

 ③ 分析有成就者的成功案例,发现没有任何一个是依靠打工达成人生梦想的。

风险预估+设定回报值,于是义无反馈、锲而不舍的开始了副业的挖掘及尝试之路。

至今,整整 11 年,有失去,有沮丧;有挫折,有泪水;但总算有了收获,有了成就,有了将副业转为主业的底气。

当其他职场人都开始为 35 岁职场瓶颈发愁时,对我而言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



星主陌川:回到我们开篇的那个问题:

大家认为,是什么影响着你的命运?

是机遇吗?是家庭环境吗?是幸运或不幸吗?

都不是。

影响我们命运的最大要素是——决策力。

即,你为自己人生每一个环节、步骤所作出的、大大小小的选择。

任何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选择,都可能将你带入完全不同的人生路径之中,感兴趣的可以看看电影《蝴蝶效应》,可以说是能够体现出「决策重要性」的典型作品了。

问题来了?什么决定了决策能力?

星主陌川:它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① 认知。

前面已经提及,人的认知由环境影响并塑造,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个体,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外界世界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

如果你希望改变自己的认知,很简单,先从改变所处环境开始做起。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习多门语言、多阅读、多经历等方式达成。

认知桎梏会让我们只能二选一、或在劣质选项里纠结徘徊。

因为这时你没办法自己创造出更好的选项。

唯有让认知更加开阔、更加多元、更加广泛,才可能创造出更多可选项,才可能让你的人生具备更多主动权。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女生应该读硕的时候生孩子、还是工作稳定以后再生?」

纠结于二选一的人,毫无疑问,认知是局限的。

因为很显然,女性还有第三种选项:不生。

以及第四种选项:领养。

或者第五种选项:等生活质量得到彻底提高、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了,再考虑是否生孩子。

选项越多,你对人生的主导及控制感就越强,那么你的迷茫、焦虑、困惑也就会越少。

 ② 信息。

信息获取越少,你的决定可能就越糟糕(当然,不意味着信息越多越好,有时候信息太多了也会形成干扰,反倒不利于做决策)。

不管怎样,想要具备决策能力,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

√ 信息的掌握情况,决定了你会设立怎样的目标。

√ 目标决定了你对策略、路径的选择。

所以也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信息获取糟糕,那么你的决策力也一定是糟糕的,因为在这样 前提下,你不可能做出最有利于自己长远利益的选择。

 ③ 自尊感。

自尊感太低会影响决策力,让你更倾向于犹豫不决、选择恐惧、习得性无助、自我设置障碍等等。

哪怕好不容易做了决策,但也仅仅只是决策而已,根本不会(或难以)去执行。

所有没有得到执行的决策,都是无效决策,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想要提高决策能力,必须从提升自尊感开始做起。

上述,具体的大家可以去阅读一本书:《做出一个好决定》

作者为斯蒂芬·P·罗宾斯,书里已经列出了,如何做决策的方法及操作流程,并配有丰富案例。

再次强调:

你的命运,是由诸多大大小小的选择来决定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句话的前提是,你必须具有优秀的决策能力。

想与我有更多的交流
欢迎你加入我的星球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星主白一喵:回看我大学毕业至今的 7 年时光,可以用 12 个字概括:离经叛道,兵行险招,逃出生天。
 
1. 从清华计算机专业毕业,进入快销品行业

我的第一个重要决定,是跨专业选择了快速消费品行业的营销岗,作为我职业的起点。

虽说在清华园的计算机专业待了 7 年,老是被周围人贴上「学霸」的标签,但是,快不快乐、自己专业水平有几斤几两,真的只有自己最清楚。

身处一个被真•学霸、学仙、学神围绕的环境,我很早就意识到,我不是个用代码来改变世界的料。

研究生期间,尝试过很多行业的实习,最终追随直觉,把负责「造梦」的营销,当成了我当下的最爱。

营销起源于消费品,我也就很自然的,「背叛」了专业,选择进入一家 500 强外企,做市场部管理培训生。

自那之后,也不得不回常常回应诸如「你为什么要浪费你的专业」这样的问题。

当然,这是后话。

外企的生活很精彩。市场部在快消,是生意的中轴,可以说是总览全局、牵头做事的部门,能操盘最丰富的项目、接触最多的职能、践行最严谨的思维和行动方法。

当下还感受不到这些好处,去了别的行业才发现到巨大的差距。即便现在,我也会时常怀念在快消做过的有趣工作。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零碎又短暂。

一方面,我很快就觉察到,总有很大一部分热情,没办法被工作满足,比如持续做创新项目。

要知道,在这个行业,一年能做一个新品,就已经算快了。

一方面,总有一些不得不做的工作,让我做得很痛苦,比如处理大量人际关系。

由于项目需要,我是没权力选择共事的同事的。和目标、价值观、思维方式相差甚远的人共事有多痛苦,工作经验丰富一点的人,都能理解。

现在回想,2013 年的外企和快消行业,其实已出现增长颓势。

我体会到的不适,无非是行业大势,在个人身上的投射,只是当下的我,还不具备跳出圈子的视角和能力,看不到这种内在联系。

看了一圈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发现情况也差不多,我凭着本能和直觉,再次做出一个冒险的决定:

抛弃在快消行业的两年积累,再次跨行。


2. 从快销品行业,进入互联网

星主白一喵:大概在 2015 年左右,我离开快消的营销岗,进入互联网圈子创业,转型做产品经理。

做出这个决定,基于两个原则:

(1)我想去一个信息流转速度更快的行业。

用互联网的话来说,去一个迭代周期更短、以快速试错为主流共识的行业。

(2)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从快速消费品行业的营销岗,转去互联网行业的情况是有的,多半是换行业不换岗位。比如去鹅厂,做个营销岗。外企出身的人,在这一点上,本来是挺有优势的。

只是,我看了一圈工作描述,发现在这个行业里,营销不是核心驱动力,真正重要的,是产品岗位。这个认知,现在看来太武断,不过当下的我就是这么想的。

跨行又跨岗,工作自然不好找,最终我锁定了创业团队。

在买了一些产品经理的课程、恶补了理论后,我加入了不到 5 人的创业小团队,开启了 1 年的创业之旅。

和大多数第 1 次创业人的故事一样,这 1 年的创业,以失败告终,现在看起来,也很幼稚,几乎犯了创业的人可能犯的所有错误。

随后,机缘巧合的去到 K12 教育龙头公司,在小工具出海、区块链行业,也有过短暂停留。

在做产品经理的过程中,也开始去插手运营、增长的活,拓宽了行业和职能的经验。

在 2018 年 7 月,我离开最后一家公司,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主要收入来自做独立咨询顾问。

离职主因,是没找到意义感。客观来说,进入互联网行业以来,虽然在专业上口碑还成,也不愁找到薪水不错的工作,但是,一直没有啥能拿得出手的好作品。

不管原因是什么,这个是事实,得认。说没有沮丧的情绪,那肯定是骗人的。

作为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始终没有遇到能让我发自内心觉得,值得我 100% 投入热情的岗位。

不愁生计,但内心深处,我还是对自己的能力、识别机会的眼光,产生了一些怀疑。

转机,出现在 2019 年 4 月。

既然没有适合我的岗位,那我自己创造一个。



3. 开始通过社群创业

星主白一喵:2019 年 4月 17 日,我在知识星球上,开通了圈子「OneBiz 超级个体孵化器」。

圈子的使命,就是帮助更多人释放潜能,逐渐成长为有实力脱离公司单干的超级个体。

起心动念,无非在《奇葩说》听了罗振宇一句话,大意是「打造手艺的关键就是开始去做」顺着一时冲动,打蛇随杆上,一篇推广文就发出去了。

运营圈子、尝试各种玩法的过程中,我作为「教师」

这个职能的独特优势,开始凸显出来。

在外企做营销的经历,让我养成了弹性思维的习惯。我见过大生意的全局,知道成熟的组织架构、人才培养是怎么回事,持续创新的方法也早已渗透到了我的血液里。

在互联网圈并不顺利的经历,让我理解其他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做出怎样的错误决策、背后的心理动因是怎样的、可能存在怎样的思维局限。

多元的行业和职能经历,让我天然具备多元的思维模式,能比一般人更快、更准的看穿,不同领域之间的共性,识别可以横向迁移的经验和能力。

最重要的是,帮助别人、启发别人的过程,反过来也照亮了我自己。

我时常在别人身上,看到过去自己的影子,怀抱的焦虑、甚至提出的困惑,都是高度相似的。

以人为镜,我也重新觉察到,自己过去做出的种种错误决策,是怎么造成的,然后再把反思的结果输出,更好的去引导和启发别人。

「总结」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没有过往的不顺,就没有现在的我。

相比之下,在过去几年发展很好的人,有可能是因为身处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和岗位上。可是,大势的高速增长,对身处其中的人,是红利,也是毒药。

因为,增长会掩盖问题,让人不容易对自己的能力圈,有客观的认识。
这也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周围的有些朋友。开始出现职业危机的原因之一。

这样看起来,其实绝大多数道路,都没有好坏之分。
过去的路已经走成,最好的一步永远是下一步。


趁年轻,多尝试,打开自己接受信息增量;多经历,让信息穿过身体变成认知和手艺。路才会越走越宽。

乔布斯说,回望过去才能连点成线。

我期待自己继续做好领路人的工作,点亮更多人,协助他们有策略、有方法的成长,少走弯路,成长为超级个体,成为真正的自己。

「附图说明」

我的生命画像,一张是几年前画的,一张是最近的。很明显,已经从「自己燃烧」,转化成了「点亮别人」。

标题:《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决定》

关于我:用一组标签勾勒我
创业者 / 1人公司的CEO / 超级个体 / 自由职业者 / 独立咨询顾问(转型期小微企业、创业公司方向)/ 教练 / 营销人 / 产品经理 / 野生运营 / 野生增长 / 跨界教师 / 段子手 / 清华人

想与我有更多的交流
欢迎你加入我的星球




 拉开你人生距离的决定 

星主星佳:人生每天都充满了决定,但真正拉开你与普通人距离的决定,有以下三个: 

在哪里定居生活? 
以什么方式工作创收?
选择给孩子提供什么起点?

这三个重要的决定,改变了深吹夫妇的人生方向。 

1. 在哪里定居生活? 

星主星佳:30 而立之年,深吹夫妇决定从老家国企辞职,带着2岁的小星星,选择来到深圳定居生活。来深圳,是我们而立之年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为什么放着稳定的工作不要,非要来深圳闯荡呢?

因为我们不甘于小城里的碌碌无为,不喜欢体制内复杂的人情世故;我们不希望在人生短短三万多天,每天过着重复的生活;

我们希望小孩可以接触更大的世界,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

我们有梦想,想在大城市,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现在真正定居深圳之后,才发现大城市带给我们的,是更宽更广的见识和格局,是更多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和平台,是真正让任何人「做自己」的包容,是你有了目标就可快速实现的地方!

无论你在北上广深哪一个一线城市里,如果来了,一定要想方设法留下来,留下来,才能有机会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

黎明之前虽有有黑暗,但熬着熬着地平线就会出现曙光了。  

如果还没起身,那你也一定要勇敢的去大城市生活、去工作、去定居、去发展、哪怕死皮赖脸的混着等机会。 


2. 以什么方式工作创收?

星主星佳:关于选择行业,星佳的决定是,选一个大公司,积累人脉和资源,等待机会。

但与此同时,一定不能在大公司带来的福利待遇中迷失自己,你真正的价值,体现在离开平台后,你是谁。

关于工作和创收,深吹夫妇提倡,不管打工上班,还是独立创业,一定要有多元化的家庭收入,不能只靠死工资。

相信知识星球的用户,对于多元化收入,都很认同,因为知识星球本身,就是一个为有独特见解和一技之长的优秀人才,创造了一种多元收入。

在星佳的社交圈里,,有蛮多年纪轻轻,就比较成功的创业者,即使他们的公司运营的不错,即使作为 CEO,也会把自己的资金投入到一些非公司业务外能够产生持续稳定现金流的项目。

比如股票投资,房产投资,天使投资,写书,专利费,知识付费,做咨询,公众演讲等等。 

那么作为普通人,是不是更要有意识,去打造多元化持续又稳定的现金流呢? 

先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不是真的活不下去,那么其实不用太计较,多几千,还是少几千的工资,但是社保、劳动合同等基础保障必须有。,

对于有复利思维的年轻人来说,稳定的工作,只是一张入场券而已,它能给大家一个安稳的心态,不必为生存发愁。

并且找到,帮你带来更多可能性的工作,为多元化收入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供给。

可能性不限于,能树立行业影响力,能打造专利和版权,能接触各行各业厉害的人,能沾到平台的光掌握部分话语权等等。 



3. 选择给孩子提供什么起点?

星主星佳:我们的下一代一定是世界公民,要具备全球公民意识,他们的活动半径应该是全世界,甚至去火星移民和生活。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花费多少时间去教导你的下一代,而是不断提升自己,去做更好的父母!

我们所走的每一步,不是把孩子带到哪里,而是把你哪里作为孩子的起点。

虽然深圳是深吹夫妇热爱的城市,但这里也不是终点,因为我们知道,世界公民比深圳市民,选择更多。

我们这代人,不管作为父母还是单身青年,都要有全球公民的思维意识。

视野别只局限于全中国,尽可能去看更大的世界,去接触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和价值观,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 Inner peace 的人。 

以上就是深吹夫妇星佳,通过我们的生活经历,已经做好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决定,希望对于读者略有帮助、略有启发和共鸣。 

永远不要有企图改变别人的念头! 

你能够做的就是像太阳一样,只管发出你的光和你的热。 

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人会觉得很温暖,有的人会觉得刺眼,甚至有的人会选择躲避。

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想与我有更多的交流
欢迎你加入我的星球


如有疑问
可随时咨询小星探(微信: zsxq1000)

往期推荐:
共抗疫情|免费送14个优质星球+知识星球用户超2000万背后的故事

▍Q&A
Q1:星球购买后可以申请退款吗?
A:付费 72 小时内,可申请退款。

Q2:购买星球可以学习多久?
A:购买后,有效期内无限次提问;星球的内容,无限次回看、回听。知识星球腾讯领投,专业社群工具,千万人的选择。全文插画:Henry Martin





阅读原文马上下载新版知识星球App

推荐文章
洁净工程联盟  ·  《洁净室行业规范知识点解读》共30讲  ·  1 月前  
微信文章·情感励志·排行榜  ·  微信文章·情感励志·排行榜-20200508  ·  3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