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资深心理咨询师,作家,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厦门等地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人生的低谷期,最适合用来成长 ·  昨天  
武志红  ·  这3种父母,很难养出内心富足的孩子 ·  2 天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曾奇峰:赞美他人,其实是个艺术活 ·  6 天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曾奇峰:赞美他人,其实是个艺术活 ·  6 天前  
记忆承载3  ·  你看着你自己,也看着众生,忽然莞尔一笑 ·  1 周前  
记忆承载3  ·  你看着你自己,也看着众生,忽然莞尔一笑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不思进取怎么了?不满足才是个大坑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09-15 12:30

正文

来源 | 周小宽

ID | xiaokuanjoy





只有真正定义了“苦”,才知道怎么脱离苦。

前几天看到讲精英日课的万维钢对于《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的解读,在解读中他说——


佛学中提到的“苦”大多被解读为“过于执着”,但这样的解读不全对,人对某件事或某样东西过于执着确实是苦,苦是想要而不得。


但是如果这样解释人的苦,就无法解释苦与坚持之间的不同了。


坚持虽然是苦的,可是坚持也是有目标的人生。


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经书,这固然是苦,但难道就是“过于执着”?


所以单纯说,苦是过于执着,并不全面。


经过科学家的考证,佛经最开始是用巴利语写成,而在巴利语中,“苦”翻译过来最接近的词是“不满足”。


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满足中,我们的不满足才是真正的苦。


的确,原来我们的苦还不是对于目标的过分执着。


真正的苦海无涯,是因为,你的目标即使被满足了,你也会有新的目标。


你在新的目标实现之后,你会再产生新的欲望。


这样苦完之后继续苦,想要之后继续想要,这就是“不满足”。


父母对你的期盼永不满足——考试考了一个一百,就期待你考第二个一百;


能考上985就期待你可以考上清华北大;


能找到体面工作就期待你还能发财致富;


能靠自己过得很好的就期待你还能建立一个和谐美满有二胎的家庭。


很多父母就是这样,用这样的“不满足”的目光注视着孩子们长大。用一个又一个期待灌注着孩子的生命。


孩子长大之后,也内化了这样的父母,于是完美地传承了这种表面不断进取实则永不满足的内心。


此刻的自己永远不够好,好的时刻永远在下一刻。


这样的人生,谈何快乐。


父母还是不明白且理直气壮,


“我对孩子都是好的期待,好的期待也有错吗?哪个父母不期待孩子好?”


但是,父母却不曾了解,如果一个人永远走在被期待的路上,他是会很累很累的。






我们的内心需要建立一个奖励机制。

这个奖励机制就是,当完成了一个目标,我可以好好地休息,获得满足,获得认同和肯定,获得非常好的情绪体验。


那么我才能发自内心地喜欢去努力,因为我达成了目标的体验是很棒的。


虽然奖励机制,是一个心理学的理论,但这个很好理解不是吗?


我有个盼头我才努力,这是人之常情啊。


但是很多父母从未让孩子体验到“盼头”真正实现的滋味,从未让孩子安心地平静地待在目标实现后的阶段里。


因为父母“不满足”,所以孩子也无法习得满足,不被允许去满足。


这不就是前面佛学说的“苦”一代代在人们之间传递的由来吗?


很多父母只知道期待,他们总是有很多期待,一个期待被实现就许下了下一个期待。


他们设置目标让孩子去不断努力,却从未开发出什么奖励机制。


孩子完成了一个目标,刚想享受一下自己的此刻——打击就来了。


“你这就得意了?看隔壁谁谁谁”


“就一次成功而已,你每次都这样才厉害”


“井底之蛙,你才考了全班第一而已”


“升个职就了不起了?你什么时候能结婚我才真的高兴呢!”


看似“美好的期待”剥下外衣,其实就是巴利语的“苦”。


如果一个父母这样养育孩子,也许可以养育出优秀而成功的孩子,


但是一定养育不出,懂得快乐的孩子。


能够满足,是一种能力。


好的父母,应该养育怎样的孩子呢?


是养育孩子去满足自己永远的“不满足”,还是养育一个有满足能力的快乐的孩子,这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内心的选择。


我讲课时常常会说自我接纳,


总有人马上提问,“你说的这个不就是教人满足现状,不再进取?”


“我很害怕自己永远就这样了,那我可以什么都不干了吗?就这样整天躺着?”


我想,问这些问题的人,真的都很焦虑。


他们一定属于那种,脑子里住着严厉的超我,稍微想要奖励一下自己就会有个严格的声音跑出来说,


“你这样下去就完蛋了,你是在浪费生命,在混日子”,


所以,一听到我说,自我接纳,你可以拥抱不完美的自己,接受当下,他们就很紧张,害怕自己稍微一停下就是不思进取。


通常这个时候我会说,我不担心你会什么都不干。整天躺着。


什么都不干,整天躺着是很难的。


我有个来访者,因为自己荒废了一个月的时间学语言想出国,但是又没有通过而极度自责。


她说她辞职了在学习语言,但是仍然没能通过,是自己太差了,没好好安排时间,太拖延有惰性。


我问她你为什么这么急。一个月不行,还有两个月三个月。


她说她计算过时间,本来是三个月后去国外,学习两年回国,然后找工作,然后赶在30岁之前解决结婚的问题。


而她现在已经27岁了。


她给了自己如此紧迫的时间,如此高的要求,但是她自己完全察觉不到。


她沉浸在达不到预期的自责里。


她告诉我,她小时候,曾经在玩得开心时被父亲粗暴打断,然后打了她一顿,说她浪费了时间。


她晚上不管几点睡,回到父母家,早上六七点就会被父母弄醒,因为睡懒觉是不可以的。


我想,我理解了她紧迫感的来源。


我说,你可以先好好睡上几觉。试试一个月,什么都不做,尝试一下,你的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可以给自己一点时间。


她的问题,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太紧迫。


因为太紧迫,因为总要急着向前,没有停下来享受的时间。


因为父母对于她的要求总是一个接一个令人喘不过气的目标,所以她才会有拖延。


既然目标完成了,后面还是目标,


既然苦后面还是苦,那为什么要去急着完成呢?


这样理解拖延,也许很多所谓的“拖延症”,就释怀了。


拖延症群体里,有一大堆对自己极为苛责的人。


他们都有着,不懂得满足的父母,低价值感的,不接纳自己的,因此对孩子也很苛刻的父母。


他们对孩子有无数期待。在这种高期待里,他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我没有合适的理由去拒绝满足父母对我美好的期待,唯有拖延,可以让我停下来。”






北欧人有段时间成为大家羡慕的焦点。

高晓松觉得北欧人民的生活就像在天堂,出行自行车、开小船看落日、非常安逸的与世无争的生活。


尽管后来有人指出,北欧因为纬度,常年黑暗,导致了它是抑郁症的高发地区,因此去抨击高晓松的观点。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表示认同——简单安逸、与世无争的确是一种幸福。


问题是,你有没有过那种简单安逸、与世无争的生活的能力?


那是一种心理能力,近似于“离苦得乐”的能力。


你连睡几个懒觉都不能够,你能容忍自己,不去力争上游?


不去混个人模狗样?


不去和你当年的同学比个高低?


不在朋友圈每逢节假日纪念日就大搞攀比?


什么都要比,什么都要晒,什么都要力争更好,


哪里有简单安逸?哪里有满足的立足之地?


你不焦虑还有谁更焦虑?


每个人活在自己合适的位置上,然后认同这个位置,才会产生满足。


这个位置肯定不是最好的,最完美的,就是还可以的,还行的。


你能认同这样就很好,那你就会满足。


这就是“自我接纳”,就是接纳“不完美的此刻的自己”。


  • 本来你年薪20万,你觉得还行,但是和你一个单位的比你还低一级的座位在你后面的同事去创业了,公司估值1000万了,你顿时就慌了。

  • 本来你孩子考国内一类大学,完全没问题,你还挺骄傲的,一听到闺蜜的孩子,成绩原来远不如你家孩子的,结果竟然去申请常春藤了,你立马不淡定了。

  • 本来你在老家是“别人家的孩子”,是街坊邻里羡慕的大学研究生,奋力到一线城市,你变成白领,拿着一个月一万五的高薪,可办公室土著同事家里房子拆迁一套就是1000万,你懵逼了。

这种感觉难不难受?难受,绝对难受。

你刚刚建立的满足感,一下子在现实面前溃不成军。怎么办?

我郑重地说,你需要找到自己的那个位置,然后去认同那个位置。

如果别人的位置让你处于一种慌乱之中,你需要稳住你自己,告诉自己,不要慌,不管他是谁,过得怎样,我有一个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属于你的位置,而你还能够去认同和坚守自己的位置。这就是满足,这就是简单的人生。

你也许比创业的同事更有能力,但是你也可以待在打工一族拿月薪的位置上。如果你认同你那个位置的话。


你也许长得比某某漂亮,性格也更好,但是某某嫁入豪门不妨碍你嫁给一个普通人,过普通而家长里短的人生,如果你认同你那个位置的话。


你也许可以努力去争取过上灿烂无比令人艳羡的人生,但是如果你要过平淡无奇简单普通的人生,这也是可以的,这也是很好的,这也是一个位置。

重要的是,你是否可以认同,你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说,你是否对于你的位置,感到满足。

对于自我接纳度低,对自己总有期待的人来说,此刻的位置永远都不够好,别人的位置才更好。

也许他们会持续努力,但是他们怎么才能快乐满足呢?

我看到的是

大家都很忙碌,大家都获得了比从前更多更好的东西,可是大家都很焦虑,大家都很有压力。

在这个传递焦虑的集体潜意识里,你是否可以问问自己,究竟怎样的位置,是你能够真正认同的,是你能够对自己说,“我这样就可以了”?

是否有一个地方,你站在那里时,你会不再和别人比较,不再管别人是否羡慕和欣赏,你就只是待在自己选定的位置上。

我想,我们可以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

如果有一个那样的位置,那么在你心里是什么?

为什么不是此刻?这个位置可以就是此刻吗?

当你达到了你心里向往的位置,你觉得你会满足吗?

最后,我还想对那些习惯性鞭策自己的读者说,

“别担心自我接纳会让你终日无所事事。

你什么都不干,能持续多久,我真的很好奇。”

作者简介:周小宽,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柔而又力量的陪伴者、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点特别。壹心理、张德芬空间人气专栏作者。作品《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我值得拥有美好》正在热卖。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周小宽(ID:xiaokuanjoy),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如果你正在经历一些个人成长、情绪压力等的心理困扰,推荐你来我们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我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陪你一同探索自我,觉察自我思想和情感,引导你发现改变现状的方向,做更好的自己。


点击这里👉只需花1分钟时间,帮你智能匹配咨询师,还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直接开始预约专属你的心理咨询师。


点击下方小程序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