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贝莱德基金董事长范华:脚踏实地,为客户积累良好的投资体验

贝莱德BlackRock  ·  · 3 周前

(本文由《中国基金报》吴娟娟撰写并授权贝莱德微信公众号发布。原文刊登于2024年4月29日。此内容由《中国基金报》原创,未经授权,不可使用及转载)



范华拥有一份亮眼的简历。她北大数学系毕业之后,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后又在高盛、中投等担任要职。当我国银行理财子公司起步时,她转身投身招银理财。2022年她加入贝莱德建信理财,出任总经理一职。今年年初,升任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兼贝莱德基金董事长。


范华升任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时并非贝莱德在华业务的高光时刻。近期,范华接受本报采访分享了她对贝莱德中国业务的看法。她十分坦承地分享了贝莱德基金公司经历的业绩波折、人事变动等问题。她表示贝莱德基金审视了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例如,通过调整研究员的考核方式,以激发研究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为组合业绩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她看来,这些举措的效果在逐步显现。她说,贝莱德基金希望成为外资投资中国的首选,中国布局海外的首选,最重要的是要为本地投资者带去好的投资体验。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积累好的投资业绩,为投资者赚钱,因为“信义义务”是资产管理机构的“核心要义”。


范华分享时语气温和,条理清晰。不过,她的职业选择透露出她热爱挑战,希望不断走出舒适圈。在“术”的层面,她务实、高效,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负责人能带给贝莱德基金哪些新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目前是权益产品的较好的布局时点


中国基金报:你之前提到基金产品需要逆向布局,目前是否到了逆向布局的时候?


范华: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公募产品发行是监管、渠道和管理人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有时候并不是管理人选择逆向布局,产品就立刻能发出来,这是客观事实。承认这一前提的基础上,我认为目前是权益产品的较好的布局时点。


为什么这样说?估值是决定布局试点是否合适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目前,A股在底部区域。与此同时,监管对市场的支持力度比较大。慢慢地,部分投资者开始在底部进行布局。综合这些因素判断,我认为现在是发行权益产品比较好的时机。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投资经理能选出比较好的、值得投资的、未来有望带来较好回报的标的。贝莱德基金正在发行的产品的基金经理风格偏逆向。他的模拟仓中有一些比较好的标的。其中有一部分标的,我认为不是大家扎堆买的。当然,他也有大家都喜欢的东西。比如,贝莱德全球看好AI主题,他的组合中也有相关的标的。


中国基金报:这两年贝莱德从内资公募基金招聘了一些基金经理。 有人说,在国内做权益产品必须要本地的基金经理掌舵,你是否认同这个判断?


范华: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权益策略来说,贝莱德基金成立前,私募基金曾借鉴海外团队的量化策略,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公募基金起步时,我们考虑过将这个策略在公募基金落地。但是后来遇到一些困难,我们不得不放弃了这一方案。目前,贝莱德基金权益产品由主动型的基金经理管理,而不是延续海外部分策略的系统化管理方案。首只权益产品的基金经理是从贝莱德之前的私募那边过来的。后来,我们持续扩充团队,引进了神玉飞、毕凯等拥有较为丰富的境内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此外,贝莱德建信理财发行的权益产品延续了海外的量化策略。截至目前,使用这一策略的产品在境内表现不错,业绩在可比产品中能排到前10%。这说明,海外的量化策略可以在中国落地并取得相对不错的业绩。同样的,优秀的投资经理也可能取得良好的业绩。


权益产品外,固定收益产品方面,我们引入的本地基金经理截至目前表现不错。当然,目前发行的产品业绩记录还偏短,仍需进一步观察。

人才的选择上,我们不拘一格。如果有合适的海外基金经理,且他(她)愿意回来,或者市场上有优秀的、认同贝莱德投资文化的基金经理,我们都欢迎。


中国基金报:我们前面谈到了布局的时点。作为一家机构的董事长、总经理要考虑的问题和首席投资官、基金经理考虑的问题不同。你能不能谈谈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范华:首席投资官、基金经理直接管投资策略或者管组合,理念可以直接体现在组合上,立竿见影。作为管理者,我尊重投资经理的流程。当然,很多时候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不过,即便观念一致时,实施投资管理流程的也是基金经理,而非管理者。所以,管理者观念对组合的影响是间接的。


管理者考虑公司整体产品发行的节奏、规划,一定程度上需要“择时”。不过,这里的择时是受限制的。前面提到产品发行受很多因素制约。管理者逆向布局、在市场低点推出产品的理念有时并不能奏效。因为,产品何时能发出来取决于产品何时获批、渠道产品排期情况等等。所以,新品发行方面,逆向布局有时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好在,现在从监管到行业都越来越重视持续营销。持续营销方面,管理人的主动性稍微高一些。当然,低点发股票产品,可能规模很难发起来。如何去引导投资者,让他们来认购并获得好的投资体验,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现在的投资者开始区分投资经理的运气和能力


中国基金报:过去三年,管理人和渠道都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有些管理人表示,现在渠道不追“大牌”基金经理了。


范华:我们对此并不感到奇怪。因为海外基金行业运行的经验一定程度上表明,影响基金经理的业绩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运气。甚至可以说,部分基金经理的业绩很大一部分由Beta贡献。我们认为不应该给这类基金经理支付高的溢价。


过去三年,投资者经历了“痛苦”的三年。走过这三年,市场、渠道、投资者都更理性。其中,投资者开始区分投资经理的运气和能力了。


最近,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新国九条”出台。这将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只有股市本身的Beta收益提升,“蛋糕”做大了,行业才会好。否则,从业者间“零和博弈”,资产管理行业是难以持续的。


资产管理行业的源头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如果能持续盈利,并体现在股价上,我们的股票市场就能够起到资本配置的作用。而只有股票市场把好的公司选出来,淘汰坏公司,资产管理行业才会有好的发展机会。


中国基金报:公募基金目前仍然是一个“渠道为主导”的市场吗?


范华:一定程度上是。


不过,过去这几年我们看到了变化。首先,渠道多元化。第三方渠道基金保有量占比提升,互联网渠道已经成为不能被忽视的力量。其次,机构资金占比提升。若海外的经验可以作为借鉴,机构占比提升是市场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相较于一般的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更趋理性。不同的机构基于不同的投资目标,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中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人买入,有人止盈。投资者多元化,更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三,买方投顾启动。如果买方投顾能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它们有望一定程度上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


中国基金报:这几年大家也在谈机构的“散户化”。你怎么看这一现象?


范华:的确,并非所有的机构都追求长期投资,坚持长期考核。但是,基于我个人的工作经验,国内的部分机构在坚持长期考核理念。我工作过的部分机构,机构一直坚持长期考核。这一点并未因为管理层的更换而改变。


只要机构能够坚持长期考核,长期投资就有了基础。以此为前提,机构化就是资产管理行业值得追求的目标。我的体验是:坚持长期考核的投资机构,长期业绩表现较好。


中国基金报:请谈一谈今年贝莱德基金的产品布局?


范华:我们去年年底发过一只短债产品,目前正在发行一只权益基金,还在准备一只机构版本的利率债产品。同时,我们希望再发几只不同持有期的中短债产品和“固收+”产品。


另外,我们已经发行的权益产品中也有表现不错的。例如,贝莱德先进制造,基金经理也积累了一定的业绩记录。条件允许的话,下半年我们考虑继续发行权益产品。考虑到现在的市场时点,我们认为这样的产品是有较大可能在中长期为投资者赚钱的。但是,因为目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偏低,所以我们也在研究是否会采取发起式的方式来发行权益产品。



外资布局中国和中资机构海外布局都很重要


中国基金报:海外投资是外资的长项,你们在做哪些准备?


范华:贝莱德建信理财已经发行了一些QDII产品,业绩相对不错。贝莱德基金作为新的公募基金公司,尚需积累一定的资产管理规模后才能获得QDII资格。不过,我们也在探索其它的路径。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对于中国的广大居民来说,海外投资是境内投资的补充。境内投资者在组合中持有一定的海外资产是必要的。它可以分散国内资产的风险。一个风险因子充分分散的组合才有望为投资者带去长期稳健收益。


长期来看,中国资本市场要长期健康发展,需要把“蛋糕”做大,市场的Beta可观,海外资金自然就会进来。同时,境内的机构投资者也要走出去参与海外布局。有进有出是比较健康的状态。


中国基金报:无论是境内还是全球,ETF都在快速发展。你们是否会在境内推出ETF产品线?


范华:在海外市场贝莱德的ETF确实做得很大也很成功。不过,海外ETF的商业模式与境内不同,体现在如下方面。需要首先说明一点,我们下面谈论的是被动ETF,暂不考虑主动管理ETF。


海外的机构和个人对ETF的预期明确:他们要求ETF尽可能贴近指数,缩小跟踪误差。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基于透明、低费率、流动性等优点选择被动ETF而非主动管理产品。在部分市场,ETF产品还可以通过税收优化获利。对于管理人来说,它可以通过借出券来获得一部分收入。因此,尽管费率低廉,但是管理人有其它收入来源。对于投资者而言,因为在海外成熟市场基金超越基准难度高,被动ETF、被动指数基金因为费率低、透明等而受到关注。


国内ETF的商业模式与上述大不相同。首先,即便是ETF,投资者也期待管理人产生超额收益。其次,整体而言国内ETF费率较海外更高,对于管理人来说这一点是利好因素。第三,在国内ETF通过借出券来获得可观收入的可能性较低。第四,ETF与做市商合作提供流动性需要较为显著的投入。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债券ETF这几年在海外市场发展的非常快,中国债券ETF领域也存在机会。贝莱德集团在海外债券ETF市场份额较高,并且也有丰富的经验,如果能够把相应模式移植到国内,可以进一步活跃中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


中国基金报:贝莱德基金成立以来历经了很多人事变动,你怎么看这一点?


范华:海外很多投资机构的管理层是比较长期稳定的。与这些机构相比,贝莱德的变化是比较多的。当然这与贝莱德的发展路径相关。过去这些年,贝莱德在持续从全球吸纳所需要的团队或业务,进行并购。并购之后,它面临系统整合,团队的整合。整体而言,我们认为这些变化是正面的。有能力的员工、资深的员工会获得更好的机会。不适合组织的,可能会选择别的机会。


中国方面,我们才刚刚起步。贝莱德基金和贝莱德建信理财都还在创业阶段。按照创业公司来衡量,我们的人事流动率并不高,尤其是我们优秀员工的留存率还是非常不错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引进人才。



以客户利益为先,为投资者赚钱是资管机构的“核心要义”


中国基金报:贝莱德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之一,你希望投资者如何认识它在境内的公募基金公司-贝莱德基金?


范华:公募基金作为资产管理机构最核心的是“信托责任”,它要求管理人以客户利益为先,为客户赚钱。这是基础。贝莱德集团有很多文化标签:例如,致力于服务好客户,追求卓越,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强调团队合作。此外,重视多元包容。多元的文化环境更有利于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也有利于基金经理做出优异的业绩。最后,风险管理,不允许基金经理通过过度冒险来博取耀眼的业绩。短期来看,这种严谨的风险管理观念的作用或许不明显,但是长期来看,它的效果终将显现。


未来三、五年,资本市场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希望既落地本土,又能发展海外投资的优势,成为国内客户配置海外资产的首选,同时是海外投资者投中国的首选。当然,我们最希望成为本地客户的首选。


我们也很清楚,目前,无论是管理规模、团队建设、还是产品的丰富程度,要达成目标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能脚踏实地一点点做起,为客户积累好的投资者体验。投资者赚到了钱,规模和渠道的影响力都会慢慢好起来。


中国基金报:今年贝莱德集团CEO Larry Fink(拉里.芬克)的年度致投资者信关乎养老。在中国设计养老产品和在海外设计养老产品有何不同?


范华:在国内设计养老产品,要将海外的理论与客户需求和监管规则结合。例如,贝莱德建信理财参与养老试点发行的第一只产品为一只10年期的产品。我们希望在策略层面尽可能实现产品的保值增值。因此为它设计了利率债加股票的策略。目前,该产品运行效果不错。在50多个试点产品中,业绩表现排得较为靠前。因为它的股票配置比例较其它养老理财试点产品高,所以股市好的时候它的表现更为突出,但是股票波动大的时候它的业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去年三季度,我们推出了个人养老理财产品——一款目标风险策略产品。因为初始进来的资金体量有限,我们选择日开的策略,客户每天都可以买进来。又因为客户的风险偏好较低,产品的波动率我们定在了2%,这一波动水平远低于海外市场。


这两个例子说明,海外的方法论要结合中国客户的需求。


中国基金报:你的职业履历比较丰富,历经了海外大型投行、主权财富基金、理财子公司,现在来到外资在华机构。不断转型的过程中,你是如何应对挑战的?


范华:表面上看,我经历的机构类型比较多。但是,前面做的事情为后面打下了基础。每一次转型,我并非从零开始。例如,在高盛积累的经验成为后来在中投工作的基础。后来又转到理财子公司,海外资产配置的框架依然有用武之地。只不过,它需要将本地的投资范围、客户偏好等因素纳入考虑。


我希望强调沟通、交流在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性。举例来说,非投资出身的管理者或许对机构的业绩或规模的波动接受度要低一点。我们需要和他(她)充分解释:应该如何衡量投资,怎么去看能力和运气对于机构的业绩和规模的影响。再如,外资机构的管理者、上级对业绩和规模的波动可能有预期,但对国内的政策、机构日常运行实践不熟悉。我们就需要在这方面多做一些解释工作。面对不同机构的不同上级,我们在沟通方面面临不同的挑战。但是,总而言之一点,沟通和管理好预期是非常重要的。


你可能想了解




欢迎您长按以下二维码

立即关注"贝莱德BlackRock"

获取全球金融市场动态的深度分析!



CBOH0424A/S-3547354

推荐文章
燕梳楼  ·  神秘私人影院女陪侍曝光!  ·  1 月前  
放射沙龙  ·  下肢血管解剖及CTA检查  ·  3 年前  
3D视觉工坊  ·  超实用!图像去畸变矫正及双线性内插法  ·  3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