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Punchdrunk A-Z | 守住《不眠之夜》的秘密

假艺术节  ·  · 5 年前


文末有检验知识水平的「不眠之夜之猜猜 ta 是谁 Quiz」,出题人为上海版的部分演员与主创,想要挑战答题,得到神秘礼物的各位敬请留意。



凡是体验过 Punchdrunk 剧团作品的观众,心中多少都藏着些秘密。然而,即使把这些信息全数搜集整理,似乎也很难还原出作品的样貌。我们甚至很难用语言形容观看的过程,它是无数个需要拼贴的瞬间,也是许多段单独成立的章节。我们在不太寻常的虚构线索中持续迷失,又在黑暗复杂的现实场景里不断挖掘,期间戴着面具,与陌生人作伴。



Punchdrunk 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它的存在不仅打破了戏剧和表演艺术领域中常常提及的“第四道墙”,更是将无法复制的体验带到了更广阔的文化消费语境中。近年来,随着纽约和上海两版《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 的上演, Punchdrunk 的观众甚至在无意之中构建了专属的社群,将他们连接起来的,并不只是“人无我有”的亲密互动,而是人类在面对独特的情境时,相对一致的好奇心。



同样出于好奇心,假艺术节组委会于近日跟上海版《不眠之夜》的部分主创进行了一番抽丝剥茧式的采访,于是便有了这篇「没有剧透,彩蛋连连」的 A-Z 推送。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采访是为了解答问题,但写着写着,不禁疑惑,问号怎么又多了起来......





Punchdrunk 的艺术总监,名叫菲利克斯·巴雷特 Felix Barrett。2000年左右成立剧团之后,他与自己的团队不断尝试将视听内容与特定空间结合,并把大规模的表演融合到了亲密的观众体验之中。Punchdrunk 的作品不需要舞台、节目册和中场休息时的冰淇淋,它甚至不需要座位。


作为艺术总监,菲利克斯·巴雷特对经典的文本其实非常偏爱。在剧团初创的那段岁月,他曾先后将契诃夫的《樱桃园》;索福克勒斯的《俄狄甫斯王》、《安提戈涅》;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以及尤内斯库的《椅子》先后改编成了浸没式的作品。《不眠之夜》的首个小型试演版本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完成的。


我们都知道 Punchdrunk 的作品里,有许多谜团,这些谜团的答案,恐怕菲利克斯·巴雷特都知道。回到生活中,这位艺术总监同样“入戏很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连他自己房子里的家具和装饰品,很大一部分也都是以前作品中的道具。





Punchdrunk 的作品中,道具确实不少。由于剧团至今为止大部分的作品都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某个特定的年代,因此我们很容易在演出现场看到各式各样的旧物和古董 艺术节组委会私下认为 Punchdrunk 的布景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二手市场都来得迷人。 但要找到这些与故事线贴合的东西,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追求细节完美的 Punchdrunk 来说。


上海版《不眠之夜》的制作总监张田坦言当时为了筹备作品,团队花了很长的时间淘遍了纽约和周边所有的二手市场,运来了整整七个集装箱的道具。




在过往的作品落幕之后,Punchdrunk 剧团有时还会开展舞台道具清仓特卖活动。而剧团位于英国的驻地 Fallow Cross,可以说是用道具再造的的另一个现场。





我们似乎很少能在 Punchdrunk 作品的演出现场听到对白。相反,舞蹈却是这些作品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眠之夜》的编舞由与 Punchdrunk 合作多年的马克辛·道尔 Maxine Doyle 完成,在她看来,编舞的工作就是用一种真实的、肢体的、视觉化的表演语言,把人物结构和关系梳理清晰。


对于演员来说,带有叙事逻辑的舞蹈并不容易实现,其中充满了各种奇妙的转折。近期加入上海版《不眠之夜》的 Timothy Heck,先前在纽约驻场演出了四年。他认为弱化对白的处理方式能够把整个故事的线条变得抽象,这样一来,更富有情感和戏剧性的东西才能通过肢体传达到观众眼前。他说:“在纽约,我们都把《不眠之夜》看成是一个隐秘的舞蹈作品。”





讲到《不眠之夜》,就不得不提《溺死的男人:一则好莱坞寓言》The Drowned Man: A Hollywood Fable。如果说前者是 Punchdrunk 为纽约和上海送上的礼物,那么后者就是该剧团重返伦敦再次证明自己实力的教科书级展示。


The Drowned Man: A Hollywood Fable 于2013到2014 年间在伦敦演出,由 Punchdrunk 和英国国家剧院联合制作,讲述的是一个以爱情和阴谋为主轴的戏中戏,故事原型来自德国作家、戏剧大师奥尔格·毕希纳 Georg Büchner 的遗作《沃依采克》Woyzeck。作品背景设定在1930年代的美国好莱坞,一众演员在名为 Temple Studios 的地方入戏出戏,内心的慌张和现实生活中的不明朗在镁光灯下,欲盖弥彰。




就像《不眠之夜》上海版的演出场地名为麦金侬酒店一样,Temple Studios 同样也是剧团为配合剧目另外想的名字,其真实“身份”是英国皇家邮政废弃的发件中心(这栋楼目前或已不复存在)。完成演出之后,Punchdrunk在线虚拟环景的方式,记录了 Temple Studios 的全貌。





本月14日,Punchdrunk 剧团即将出版一本名为《百科全书》的读物。据悉,这本书将会通过访问核心创意团队的档案库,细数剧团18年来的发展历程。对喜欢 Punchdrunk 的朋友们来说,它可能是今年最为理想的圣诞/新年礼物。





大家都知道,戏剧和表演艺术行业并不是那么容易致富。但是充足的资金在多数情况下,又是创作的必要条件。走上康庄大道之前,Punchdrunk 也经历过比较精打细算的岁月。在那个时候,剧团的额外收入,相当一部分来自时尚产业,而他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导演和布景设计师。


2010年,Punchdrunk 受路易威登委托,为它在伦敦新邦德街的旗舰店策划了一场令人难忘的活动。起初,来宾必须在6扇神秘的门中作出选择,然后他们会被相继带到一个闪闪发光的宴会厅共进晚餐。过程中,有人探索了火车车厢;有人在板条箱中发现了小酒吧;有人在树林里发现了算命师;也有人乘坐私人嘟嘟车参加了一场喧闹的地下室舞会。




2012年,Punchdrunk 在亚历山大·麦昆品牌设计师莎拉·伯顿 Sarah Burton 的力邀之下,为其副牌 McQ 的秋冬系列设计了一场秀,现场的音乐,布景和演员,均由剧团一手包办。





在许多学者眼中,Punchdrunk 的存在是极具划时代意义的。假艺术节特别喜欢的英国戏剧评论家林·加德纳 Lyn Gardner 曾经将该团与星巴克作对比。她说,全世界各地的星巴克也许从口味上来讲不会相差太多,但 Punchdrunk 在每个不同的地方做的作品却是截然不同的。


正因如此,Punchdrunk 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一批非常规的剧场观众。他们通常对电脑游戏和哥特小说痴迷,有些甚至对“仓库派对一代”的传统如数家珍。 Punchdrunk 演出现场 DIY 式的混乱体验,一方面与传统沉闷的剧院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又满足了这类观众对哥特式诡异氛围的猎奇心理,可谓一举多得。





美国版的《不眠之夜》,演出场地叫做 McKittrick Hotel。上海版的《不眠之夜》,演出场地叫做 McKinnon Hotel上海麦金侬酒店的 802 房间,不知道是否有人住过?





毫无疑问,Punchdrunk 是为“浸没式戏剧”下定义的剧团。然而他们却对浸没式戏剧这样的说法不以为然。用主创自己的话来讲:


Punchdrunk 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浸没式的。我们对这个说法没有意见,毕竟在当代戏剧研究领域,这个词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们更倾向于使用“环境交感”与“体验式”等词汇来描述剧团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的作品与传统的特定场域和信步剧场作品加以区分…… Punchdrunk 的每场演出都不尽相同,因此很难定义。至于我们未来的创作属于哪个门类,可能上文中提及的名词无法概括,需要新的。」





在 Punchdrunk 的剧场里,很难有人完整复制另一个人的观演路线。观众常常会在迷失方向之后开始自发探索。此时此刻,文本和语言变得不再重要。在这些高度细节化和看似无边际的空间中,场景往往以定时循环的形式呈现,观众自由漫步,在看似统一的世界中追求属于个人的叙事。








Punchdrunk 艺术总监菲利克斯·巴雷特看来,他人生中最为精彩的演出,并不是剧团此前的任何一次创作,而是他自己结婚前的“单身派对”。这场长达半年的主题庆典,围绕着一把钥匙展开,这跟 Punchdrunk 的作品,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菲利克斯·巴雷特至今回忆起这段经历,都觉得不可思议:“订婚四个月后,我从门里收到了一把钥匙,上面写着「我要结婚了」。三个月后,有人给我发了张地图,地图上标注着泰晤士河岸的海滩,我在那里挖出了箱子,里面装着照片。这个故事持续进行了好几个月,期间出现了不少疯狂的线索,就连我的宠物猫戴的浮雕项圈上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提示。他们密谋了一系列事件,我有时候会被蒙住眼睛,带到树林里,接受30名“陌生人”的电击惩罚,过后发现这些人原来都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整个过程非常刺激,但钥匙的部分始终没有得到解答。 后来,在婚礼上致辞的时候,朋友们抬出了一个箱子,我用钥匙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骷髅......”


如今,菲利克斯·巴雷特把那把钥匙,时刻挂在脖子上。 同时,钥匙也是纽约和上海两版《不眠之夜》中非常重要象征性道具。





不得不承认,Punchdrunk 的作品充满了诱惑,这些诱惑与选择有关。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是否害怕失去注定不能看到的部分,其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着“少即是多”的原则,第一次走进 Punchdrunk 的世界,我们总是倾向于跟着直觉进行探索。《不眠之夜》上海版制作总监张田认为 Punchdrunk 的作品之所以动人,是因为角色不分大小,每个人都是主角。这其中有平行的世界,平行的人生,跟真实世界中的生活非常相似。选择了一边,就不可避免地错过另一边的故事。





熟悉 Punchdrunk 的观众都知道,体验他们的作品,需要戴上面具。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在相对自由和开阔的空间中,区分观众和表演者,另一方面,是为了赋予观众匿名的身份,把他们从世俗的身份中解放出来,戴上面具之后,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做自己,这与威尼斯的面具文化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纽约版的《不眠之夜》对 Punchdrunk 来说意义非凡。起初,美国方面的制作人对这样的前卫作品并不是很有信心,因此按照计划,原本只打算驻场演出六周。然而,从2011年到现在,《不眠之夜》已经在纽约的 McKittrick Hotel 连续演了七年。商业上的成功,也让 Punchdrunk 成为了流行文化中炙手可热的话题。热门剧集《法律与秩序》和《绯闻女孩》中都曾经出现过《不眠之夜》的身影。





《不眠之夜》的排练导演/副编舞 Conor DoylePunchdrunk 已经合作多年。起初以演员身份加入剧团的他,认为 Punchdrunk 的作品从执行层面来说,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他说:“我演过《浮士德》,当年的制作规模完全没法跟现在同日而语。但是还好剧团不仅有完整可靠的艺术家团队,制作团队同样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其实很多作品的初始想法,现在回头去看,简直像是天方夜谭,但最后我们真的都把它们实现了。





虽然“参与”的词源很简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词的有机开放性使其与“拥有”的概念发生了重合。从这个角度来考察 Punchdrunk 的作品不仅相当合适,而且还非常有趣。对艺术家和制作方,尤其是熟知作品发展过程的参与者来说,他们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拥有”最后的创作?如果观众正在“参与”现场,那是否意味着他们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Punchdrunk 在作品中强调的参与式互动或多或少与近年来学术语境中的“参与”行为拓展和多元化价值进行了呼应。事实上,通过与观众的亲密互动,剧团默认了他们参与艺术创作过程的可能性,但对于结果,主创还是进行了非常直接和严密的把控。





每位看完 Punchdrunk 作品的朋友们,脑海中应该都有不少问题吧。实不相瞒,只看过一遍《不眠之夜》的组委会至今想起故事的脉络也是一头雾水,因为写推送的关系,这团迷雾正在越积越浓。我想,可能解决类似现象的最佳办法还是回到现场,继续摸索





对很多人来说,大部分戏剧和表演艺术作品,当一回观众,就已经足够。但是这样的逻辑似乎不适用于 Punchdrunk。无论是《不眠之夜》还是之前的《溺死的男人:一则好莱坞寓言》,许多朋友都返场了好多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想要弄清楚线索背后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Punchdrunk 和返场观众最大的“敌人”,应该就是网络。有评论人甚至指出,网上透露剧情和分享攻略的站点就是“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之后,许多美好的部分就消失了。 对于忠于自己体验和判断的观众来说,循规蹈矩并不能放大自己在现场的愉悦感,相反它彻底限制住了最接近直觉和本能的思考。







转眼,上海版《不眠之夜》已经驻场演出近两年。在相对小众的戏剧和表演艺术领域,取得这样的傲人成绩显然不是易事。对制作方来说,Punchdrunk 的上海故事充满了惊喜。《不眠之夜》上海版制作总监张田在采访中坦言:“本来以为中国的观众会比较内敛,但是结果出乎意料。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对互动的热情,比纽约的观众可能表达地更为直接。






科技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Punchdrunk 有许多忠实的观众,剧团与这些观众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密切(注:Punchdrunk 称其重要的支持者和观众为 keyholders)。在伦敦的戏剧版图中,当年为 Punchdrunk 打开局面的关键人物名叫 Nicholas Hytner。没错,他正是英国国家剧院的前任艺术总监,现在伦敦塔桥剧院的艺术总监。


2005年,Nicholas Hytner 作为观众体验了 Punchdrunk 的作品 Firebird Ball。戴上白面具后发生的一切令这位艺术总监心潮澎湃,他说:“如此不寻常的体验,在我自己的剧场中是实现不了的。”于是一年之后,英国国家剧院便开始以联合制作人的身份参与到 Punchdrunk 的作品中,《浮士德》和《溺死的男人:一则好莱坞寓言》也是在这样的契机之下才得以诞生。






关于 Punchdrunk 的下一个作品,目前可知的信息超少。我们只知道它会在伦敦发生,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规模将远超剧团之前的所有作品。它也许会是去年一票难求的 Kabeiroi 的升级版,也许与视频游戏有非常直接的关联。你也许不用再戴面具,而演员也不会再用舞蹈语言进行叙事。





所有值得的东西都需要时间。

创作需要耐心,观看也是,

至于体验是否符合预期,

 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These things are

Mysteries not to be explained

But you will understand when

You get there alone



彩蛋中的彩蛋

 神秘礼物见评论 




采访嘉宾

Conor Doyle · Timothy Heck

Nicholas Bruder · Olivia McPherson

张田 · 廖筱婷 · 李昊承


剧照摄影

江帆 · Stephen Dobbie

郭濮源工作室 Yuan Studio


特别感谢

张合 · Coral · Rosalind Coleman



 配图制作假艺术节 

 其余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文章
象树资产  ·  人民币贬值,为何要调降外汇准备金?  ·  1 年前  
老蒋政治-蒋中挺  ·  #常凯#常铠及其家人不幸染病去世……何等绝望 ...  ·  4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