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毛骨悚然的真相:印度将在本世纪赶上中国?1个字答案让世界傻眼

A股备忘录  · 股市  · 6 年前

我们每天为专业投资者提供市场最新动态、部委政策、行业研究、事件型主题投资策略,捕捉热点机会。我们的读者包括各大机构大佬、买卖方分析师、公私募基金经理、各路游资等专业投资者!


被忽视的印度


国内的网友们对印度是容易忽略的,即使偶尔谈起,更多也是嘲笑和吐槽的居多,没错,三哥的笑点和槽点确实很多,但他们的优点也同样不少。事实上,我们可能一直以来,忽略印度了,或者更准确的说:

 

忽略掉印度的实力了。

 

印度绝对是当下全世界的经济明星。这既有增长速度的层面,也有情感的层面。增速上,印度这几年GDP非常耀眼;情感上,西方对印度的好感远大于中国。

 

我们看下世界经济信息网的几组数据:

 

2017年世界GDP排名:


2017年,印度排名第7,和第6的英国差1000多亿美金;跟第2的中国差5倍。跟第1的美国差7.9倍。

 

2020世界GDP预测:


而该网预测,到了2020年,印度将上升到第5位,跻身全球5大经济体中。而届时中国将是印度的4.8倍;美国是印度的6.7倍。

 

从这两张表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印度在全世界的经济排名是非常靠前的,而且正在越来越靠前;第二,印度和中国的差距在缩小。

 

当然,预测只是预测,不同国家和机构做出的预测会不太一样。但是大体的观点还是基本一样的,那就是:

 

短期内美国仍将是世界第一,中长期后中国将跃升为第一,而印度的排名则逐渐上升,并拉近和中美的举例。

 

有些国外机构甚至预测,印度将在2032年挤进世界前三:

 

英国智库预测:


该智库预测,中国将在2032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印度将超越日本,晋升至世界第三。

 

以前我们总是习惯性把中美俄欧,作为世界格局中的第一梯队。但至少在经济领域,第一梯队应该是中美欧日印。

 

而日本的自主性要比欧印差,所以,真正的第一梯队应该是:中国、美国、欧洲、印度。这和大多数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在心里,根本没把印度放眼里。甚至没把他当成第一梯队。

 

然而现实是,印度虽然和中美差距较大,但确实是实打实的第一梯队的实力。甚至,有些网友都在担心:

 

以印度的发展速度,会不会在本世纪内,超越中国,成为第一经济体?

 


印度经济的A面


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

 

除了最广为人知的GDP绝对值外,我们还可以看下GDP增速和外资流入数据。GDP增速代表着一国的发展速度和能力;外资流入则代表国际资本对该国的认可度。毕竟,资本是牟利的,如果没有利益,资本是不会拿钱投票的。

 

中印GDP增速对比:


从GDP增速来看,印度已经超越中国,成为增速最快的经济体。根据一些机构的预测,2018年印度的GDP增速可能保持在7%以上。

 

外资流入:

 

最近几年,印度都是全球十大外资流入地。莫迪政府也接连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竞相涌入。

 

这这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企业赴印投资情况:前几年国产手机纷纷赴印,雷军更是在印度唱响小米之歌,目前已经是印度出货量第一的手机品牌。

 

而马云则不甘示弱,据悉,将向印度投资40亿,布局印度电商、在线支付和游戏等业务。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预估:印度互联网人数至 2025 年将达到 8.5 亿。这个数字的意义,对于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的人来说,很重要。

 

中国互联网已从上半场走入下半场。上下半场的分割线正是人口红利。上半场是增量市场,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中国互联网企业攻城略地,赚的盘满钵满;下半场是存量市场,人口红利减少,大家开始拼命争夺用户时间。

 

而此时的印度,正是一个增量市场。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何中国互联网企业会纷纷进军印度。

 

以点观面。互联网是一个大市场,印度还有其它各种市场存在机会,这些机会吸引着世界资本的流入。

 

总结:从GDP增速和外资流入两点,我们可以看得出,印度的经济确实是有其强大之处,不可忽视。

 


印度经济的B面


印度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归功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所释放出来的供需能量。供给方面,大量的人口可以提供充足的劳动力,甚至发出抢夺“世界工厂”之位的呼声;需求方面,大量的人口就是庞大的需求。

 

另一方面则归功于印度政府发展经济的决心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印度经济也有难以克服的短板


1·经济结构畸形


印度的经济结构并不健康,甚至能用畸形来形容。为什么说他不健康,说他畸形?主要是体现在三大产业的比例上。

 

第一产业是农林牧渔矿等基础产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关于三大产业的比重关系,一般遵循这样的规律:

 

越是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越大,基本上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越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越大。

 

中美三大产业对比:


中国的GDP结构中,第一产业大概是10%;第二和第三比较均衡,各占45%左右。这里面,第三产业的比重在缓慢增加着。美国的第一产业就少的多,也就1%多点不到2%;第二产业不到30%;第三产业差不多70%.

 

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从第一产业占比最重,到第二产业逐渐超越第一产业,再到第三产业逐渐占比最大。这个过程是科学的,也是健康的。违背这个过程,就会出问题。我们看美国的三大产业变化,也是逐步发展过来的。

 


那印度的产业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这张图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印度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在逐渐增长。但是第二产业却发展的极其缓慢。

 

事实上,在2013年的时候,印度经济增速的111%是由第三产业创造的。

 

到了2016年,印度的第三产业超过70%,比日本还厉害;而第二产业就衰落的不成样子。

 


单看产业结构,你会以为印度已经变成发达国家了。但是对印度的民生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这里还是一个贫困国家。


2·贫困的民生


中印人均GDP对比:

 

看看2007到2016年两个人均GDP的变化,中国是一个稳步上升的曲线,而且上涨的幅度是很厉害的。反观印度呢?十年的时间,基本上没有太多变化。

 

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印度的GDP都去哪了?

 

要么是水分太大,要么就都拿去买武器了。

 

2016各国军费占 GDP 比重: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全球军费预算中,印度已经跃升到第3名。

 

跟庞大的军费开支对比的,是印度基建卫生的糟糕,和民生的贫困:



上图是去印度旅行的网友拍的照片。这不是什么落后的地方,而是印度的大城市、主要景点。例如下图:印度水宫:

 


印度的卫生差,基建落后于经济发展,道路颠簸。有些大土豪甚至坐直升飞机巡视各分厂、分公司。不是为了炫富,而是道路确实难走。

 

以印度第三大城市加尔各答为例,目前只有1条地铁,而相对应的中国广州,有10条。



经济学虽然是个复杂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个简单的问题,咱们居家过日子也知道,赚大钱了改善改善生活,合情合理啊。但是印度的GDP发展迅猛,为何民生却没有跟上呢?这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

 

同样值得怀疑的,还有贡献大比重GDP的第三产业。


3·水分很重的第三产业


印度把其服务业(第三产业)总体上划分了四大部分:酒店及贸易服务业、金融类服务业、社会服务业以及建筑业,2016财年占GDP比重分别为:25.3%、20.8%、17.1%、8.9%。

 

美国的金融业才占GDP不到10%,印度竟然已经超过20%了,真不知道谁才是金融强国啊?至于排第一的酒店和贸易服务业,印度引以为傲的IT产业就包含在里面。

 

那么,印度的IT业到底怎么样?

 

2016年全球软件百强企业榜单中,中国有1家上榜,印度则没有上榜的。2017年全球前25大互联网企业排名,中国有4家上榜,BAT领跑前十,网易位居15。印度只有1家入选,还是美国人创立的。

 


不是IT强国吗?怎么会混的这么差?

 

其实,印度的所谓IT强国,是外包层面。更准确的说,是少数IT从业者和IT精英层面。一部分IT精英进入美国互联网企业,担当高管。更多的IT从业者在本国承接外包业务。

 

说白了,就是个人的单打独斗,没有企业,没有基础。

 

事实上,拽印度经济后腿的,就是基础,也就是在印度GDP中占比异常之少的第二产业。


4·拖后退的工业化


你能想象今时今日,世界第7大经济体的印度,连企业用电都无法稳定供应吗?

 

2017年12月底,美版知乎Quor上的一篇文章火了,作者是一名印度企业家,公司的业务是机器人,刚刚与莫迪总理一同迎接了到印度参加“全球企业家峰会”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

 

人老了指望谁?自己,自己,还是自己...一群老人的实在话。有一个自己的窝,不到死千万别丢;有一个老伴,好好相伴;有一个身体,自己保重;有一个好的心态,自己快乐!老了,我们已经老了!只不过我们现在身体还好,头脑清醒,老了,指望谁!要分几个阶段来谈:退休以后六十岁到七十岁身体比较好,条件也许可。喜欢吃就吃一点,喜欢穿就穿一点,喜欢玩就玩一点。不要再刻薄自己,这种时日不多了,要把握住。钱把住一些,房子留住,把自己的后路退路都安排好。孩子经济好是孩子的努力,孩子孝顺是孩子的感恩。我们可以不拒绝他们的资助,不拒绝他们的孝敬。但还是要依靠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第二阶段。七十岁过了没灾没病的,生活还能自理,这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要知道这是真老了,慢慢地体力精力都会不行的,反应也会越来越差,吃饭要慢——防噎,走路要慢——防跌。不能再逞强,要照顾自己啦!不要再去管这管那,管儿管女,有的还去管第三代,管了一辈子,该自私一点,管管自己啦,一切都要悠着点,帮助打扫打扫,把自己的健康的状态保持得尽量的长一点。给自己能够自主生活的时间尽量的长一些,不求人的日子总好过。第三阶段。身体不好了,要求人啦!这一定要有所准备,绝大多数人都逃不过这一关。心情要调整好,要适应。生老病死人生常态坦然对待。这是人生最后一段没有什么好怕,早有准备就不会太难过。或是进养老院,或是用人居家养老,量力而行,酌情而办,总会有办法,原则就是不要磨子女,不要给子女心理、家务、经济添加太多的负担。自己多克服一些,我们这一代人什么苦什么难都经过,相信我们人生最后的旅程也会坦然度过。第四阶段。自己头脑清醒,身体疾病缠身无法治愈生活质量极差时,要敢于面对死亡、坚决不要家人再抢救,不要亲友做无谓的浪费。老了怎么办。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一直认为,80岁以上的老人,不需要限制他们食物清淡, 不必减重,吃的下比较重要,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可以吃到自己认为的人间美味,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一些。限制老人不能做这吃那,是违反人性的,也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事实上,越来越多科学证据显示,老人要吃好一点,吃胖一点,让他具有多一点对抗疾病,对抗忧郁情绪的能力。我愿,每个老人都可以享受自己美好的最后一段人生,不要留下任何遗憾。一个人的老后几个老友约了要碰面;忙得不想参加的我本来说了个不,但想到人生过了一天少一天,老朋友能见就要多见。还是把时间空了出来。我们的聚会,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讨论预立遗嘱,大家想的都差不多:三反(反电击、反插管、反气切)一要(要树葬)。我们看透生死,无非是想让人生简单一点,不给人添麻烦。寂寞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结婚也好,不结婚也罢,无论是谁,最后都是一个人。女儿几次问我为什么不找个伴,妳不怕以后一个人哦。要怎么样才能让爱我的人不要为我担心,我是真心喜欢这样的日子。前半生爱恨交织,太累了。一个人养小孩,又马不停蹄地工作,到处爬格子,这人生真的很辛苦。事到如今,我只愿省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到了这等年纪,生活里总有些习气。老实讲,是不容易改变也不容易相处的,男人、女人都一样。年纪大了,自己伺候自己就够瞧的了,还要去适应另外一个人?太想不开了呀。为了不要寂寞就去找个伴,我觉得还挺不划算的。我的意思是说,你找了个伴,也不见得就治得了寂寞,但肯定增加麻烦。有幸福的婚姻是件美事,但我觉得人生常常是时机问题。少年夫妻老来伴很让人羡慕,但过了那阶段再去勉强凑合,就得三思,因为事情可能很复杂。更何况,咱得现实一点,图个年纪大了互相照料?别傻了,历来只有女人照顾男人的多,见过几个男人照顾女人的故事?我是想的透彻了。四十五岁之后做了收心操,心态上和生活方式上早已朝向一个人的老后做准备;你做了这样的决定当然就要承受这个决定的结果。我是被迫成为一个人的,但是让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是出于我主动的选择;人生至此,我已经不想改变。我只是想让人生简单一些,不想再花功夫去跟人磨合;我想我是错过了。至于寂寞…我想,那已内嵌在我的人生里头了,不是哪个人能解决的,那就随他去吧...俗语说的好“有理财就不穷、有计划就不乱、有准备就不忙”,身为老人预备军的我们,是否做好准备了?只要事先做好准备,日后就无须忧心老后生活。要准备的几件事:第一件是能老健,平时就要注重三养:吃得营养、注重保养、要有修养。第二是老居,与其和儿孙同住,过着忍气吞声的生活,不如独自享受单身之乐,无论都市或郊区,住最适合自己的地方。附近有你喜欢的餐厅第三是老本,既然养儿已无法养老,为人父母的也只能自立自强了,老本一定要保得好,不进棺材前ㄧ定不分家产。第四是老友:有个好朋友、好饭友和伴侣一样重要,平时要广结善缘,多认识各类朋友,是单身贵族享受生活的一项秘诀。总之,不管你是长寿的欧吉桑或欧巴桑,到最后都是一个人,这句话一点也不悲凉,也不可怕,全看你如何安排生活,全看你有没有成熟的心理。喜欢就值得去做,别忘了,这辈子就只这一次,遇到好康的或是幸福的事,可别总是期待留给下一代。老朋友们切记!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千万不要“人在天堂,钱在银行”,什么“一个人很寂寞”、“老了没人照顾”等种种负面讯息,早已是过时的说法。


按理说,作为印度科技新贵,他应该对印度充满赞扬吧?

 

然而,让人大跌眼球的是,他竟然以《为啥印度制造业的成本要比中国高》为题,展开强烈吐槽。他在文章中写了很多条对印度的不满,和对中国的肯定。其中有两条让人非常意外:

 

第一·电力供应不足。

 

他在文章中说道,即使是在发达的工业区,一天只有8个小时供电,其它的时间是没有电力供应的。所以,他特别羡慕7天24小时不间断供电的中国。

 

除了供应不足,电价也是奇高。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增加印度企业的成本。

 

第二·人力资源不足。

 

印度不是人口世界第二吗?怎么还人力不足?

 

劳工短缺问题国家排名

 

印度人虽然多,但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却严重短缺。印度的劳工市场,两极分化严重,要么是顶端技工,要么是难以管理的文盲。

 

这位企业家吐槽道:这些无技能人员,常常不通知工厂方面就擅自休假或离职了。而中国因为劳动技术培训要做得更好、劳工素质更高,所以企业用较低的成本也能雇佣到可靠的劳工。

 

还有很多条,这里就只列两条,其实这两条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工业基础薄弱+人才结构失衡。这两点是制约印度经济的根本。其它的所有问题,都是这两个问题的衍生。而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最难以短期解决的。


龙象之争


回头开头的问题,印度能否在本世纪追上中国?

 


我们了解到了印度经济的状况,以及其优缺点后,能否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是:

 

难!

 

现在离世纪末还有80多年,80年的漫长跨度,很多事情都会发生,很多变化都会出现,没人能够预测到80年后的世界。

 

甚至我们现在说的,制约印度的那些问题,包括种姓制度、糟糕的民族性格、落后的工业制造业基础,理性层面讲,都有可能在未来80年里得到解决。

 

那么,答案就是不可知了吗?

 

我不这样认为,上面的假设,都是理性层面,数据层面。如果理性和数据真的那么管用的话,中国也不会一再让世界吃惊了!

 

李世民说过: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国的历史,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而且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统一的国家。反观印度,在漫长的历史中,更多的作为一个地理地区名出现,这个地方有几十上百个民族。

 

印度历史上的统一,多数是外来民族建立的王朝。而真正意义上的印度国家,是近代英国硬撮合成的。

 

这种差别,造成的是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差别,以及政府执政能力和效率的差别。夸张点说,这已经变成基因层面的差别。

 

这种差别,在近现代历史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中国经历了多少变革?多少先人为了家国兴亡、子孙存续,抛头颅洒热血?

 


当魏源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候,印度人在干什么?


当谭嗣同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慷慨赴死的时候,印度人在干什么?


当林觉民写完《与妻书》,投向革命的烈火时,印度人在干什么?


当中国军民以3000多万的伤亡代价换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印度人又在干什么?

 

一次次革命,一次次维新的背后,是中国人锲而不舍、不甘于命运的奋斗和挣扎。革命之痛、抗战之痛、改革之痛……中国因为这些痛苦,才变得强大。

 

而印度回避了这些痛苦,于是在其国家底蕴和民族性格上,留下缺憾!一个靠非暴力不合作换来独立的国家,哪有视死忽如归的勇烈?哪有苦心孤诣的坚持?

 

没有这些,又怎么可能超越中国?


推荐文章
哈尔滨谷物交易  ·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节后市场对后期消费需求看好 ...  ·  1 年前  
美丽也是技术活  ·  几十块就能入手的小心机,不靠衣着也能美翻天  ·  3 年前  
中国证券经纪人协作网  ·  闪电售罄,爆款基金半日吸金180亿!易方达张 ...  ·  3 年前  
都市时报  ·  最新!云南新冠肺炎疫情情况通报  ·  4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