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

MEcolourful  ·  · 5 年前
1.阅读书籍的习惯不能凭空养成,欣赏文学的能力不能凭空培植,写作文章的技能不能凭空训练。
2.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现在有的老师抱怨教材不好,于是用一个月或者更短的时间草草教完课本上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大量读书。乍一听,觉得很不错。可仔细一想,问题很多。

第一,课本再不好,不会一无是处吧。如果不做具体分析,一概草草了事,是否恰当?

第二,课本体现着学生在某学段应该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用很短的时间教完课文,那些知识与能力,能学扎实,练到位吗?

第三,让学生大量阅读之前,应将阅读内容、要求等课程化,阅读效果应可检测,这样的工作有多少一线教师能做好呢?

其实,将教材扔在一边教师,往往对课程、教材缺乏客观的认识,而且不善于教书。真正会教书的老师,能发现教材的问题,能二度开发利用,能用教材教,教会学生方法。依靠教材,上好精读课实在太重要了。叶先生对精读课和略读课的功能、关系论述得太好了。没有“准备”,如何“应用”?没有“细琢细磨”的精读课,一味让学生自己粗略读去,时间一长极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天资聪颖的孩子或许自己能悟到读写方法。天资一般,家庭教育背景不佳的孩子没有教师的指导则什么也得不到,然后恶性循环,越来越差。特别是在班额比较大,学生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必须充分重视。因为教师要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基础好的孩子。精读课没上好,有问题不想改,却另找他途,是否有自己生病,别人吃药的感觉。

读叶先生的书让我时常有通透之感。叶先生做过教师,编过教材,创作过文学作品,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很多细小现象,总能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

3.要求本本精批细改,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与其事后辛劳,不如事前多做准备。平时不放松口头表达的训练,多注意指导阅读,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出了题目作一些必要的启发。

工作要做在前,平时教得好,将学生表达的欲望激发出来,作文批改就不是苦役,而是享受——因为那时教师是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分享学生的见闻感受。很多同行常纠结于教育教学现象的细枝末节,其实,换一个角度,参透教育教学的本质,很多困难就有了解决之道。


非纯原创

读书摘抄与感悟

推荐文章
杜子建  ·  等结论。-20221215195805  ·  1 年前  
新周刊  ·  有民工在华强北地铁口弹钢琴  ·  2 年前  
父母必读  ·  少儿街舞课 主持表演课 ...  ·  4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