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早期大陆的大企业 , 都有台湾优秀人才的影子...

两岸商汇  ·  · 2 年前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每天都有好文章

封面图: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涌现了一批市场化、现代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优秀公司。


来自深圳的平安、华为、万科、腾讯、中集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这些企业的精神血脉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原点——蛇口工业区,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工业区。


这里第一次打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


从这里开始,中国人书写了震惊世界的深圳奇迹。


蛇口的标语


起于蛇口,放眼全球,是这些深圳企业的共同特征。


大胆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经验和人才,成为促进它们腾飞的重要因素。


曾有“亚洲四小龙”美誉的台湾地区,


在深圳乃至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拂晓摘星 就准备用4000字,讲讲其中的一些故事,即“中国平安的台湾往事”。


本文主要素材出自秦朔和陈天翔所著《无止之境——中国平安成长之路》,特此鸣谢。


平安创始人马明哲

大陆首位商务赴台人士


1988年是平安诞生之年。


5月27日,平安保险公司在蛇口开业。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由企业与专业金融机构合办的保险公司。


创始人马明哲,后来被世人称为“Peter Ma”。


他和腾讯的马化腾、阿里巴巴的马云并称为“三马”。


曾有网友出过上联:“马化腾马云马明哲,三马同槽”,


也有人对了下联,如“岳升龙岳飞岳钟琪,数岳一门”、“牛莉莉牛群牛犇犇,三牛戏水”、“李嘉诚李宁李连杰,三李共花”……


这便是戏说、笑谈了。


马明哲


1988年,来自台湾的郭台铭在深圳成立了富士康精密组件厂。


同年,任正非担任了华为公司总裁,这是他和其他4人筹资2.1万元1年前创立的新公司。


这一年,马明哲创立平安。


这一年,马明哲33岁,郭台铭38岁,任正非44岁。


那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人们追求物质成果、追去美好生活,被内在的激情荡漾,被远大的志向激发。


当时,商业保险的概念还很超前。


马明哲率领着平安人,从第一张保单做起,跑业务、拓市场,创下了惊人的业绩。


1992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平安保险公司前加上了“中国”两字,发展成全国性保险公司,被世人称为“中国平安”。


1988年平安保险公司开业仪式


巧合的是,同样在1992年,“敢为天下先”的马明哲,成为大陆第一位商务访台人士。


这段传奇经历,就鲜为人知了。


“宝明”号在澎湖触礁

马明哲赴台处理赔案


成立初期的平安,专注财产保险。


1992年初,平安承保的一艘货轮“宝明”号载着价值400万美元的钢材前往泰国,途经台湾澎湖时,不幸触礁沉没。


沉船需要打捞,同时影响了航道交通,给当地渔民造成了损害,因此平安需要派员赴台处理相关事务。


当时两岸刚刚开始接触。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


这两个带有特殊背景的民间团体,实际上扮演了两岸沟通的桥梁,处理了众多突发事件,如渔业纠纷、刑事案件等。


第一次汪辜会谈


在海协会、海基会的帮助下,1992年的6月份,


马明哲以大陆首位商务访台人士的身份,前往台湾地区处理“宝明”号的理赔案。


这次“因祸得福”的参访,让马明哲找到了产险之外的突破方向——人寿保险。


在纽约保险学院进修时,老师曾说:“华人不能谈生死,是不欢迎人寿保险的。”


但是,在和台湾同业交流后,马明哲才发现,寿险不仅不被华人社会排斥,而且具有比产险更大的市场潜力。


相比于产险以财产为保险标的,寿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关乎人的病、残、老、死。


作为那时候不多见的大陆同胞,马明哲在台湾得到了非常热烈的招待。


马明哲也拜访了台湾的同行,他的观感稍后再说。


回望1992年,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年份。


1月,88岁的邓小平登上50层高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


坚定地说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后来被称为“南方谈话”的行程让举国氛围大变,强化了社会对经济复苏、改革加速的预期。


邓小平为蛇口明华轮题写“海上世界”四个字


10月,海协会和海基会在香港会谈,通过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


两岸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这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


核心意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从而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


历史,看上去充满偶然,有着许多巧合;其实背后,都是必然,都是大势所趋。


台湾蔡氏兄弟的故事

让马明哲决心发展寿险


歌曲《春天的故事》里,是这样唱的: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一年,作为大陆首位赴商务访台人士的马明哲,


既从“南方讲话”中看到了平安加快全国化发展的时机,也从两岸关系升温、


两岸民间交流热络中直接受益,开启了平安的重大转型。


台湾蔡氏兄弟的故事,给了马明哲重要的启示。


说到台湾的超级富豪家族,总不出辜振甫的辜氏家族、王永庆的王氏家族和蔡万霖的蔡氏家族。


它们控制了台湾的经济命脉,对台湾政局都有很大影响。


其中,蔡家五兄弟从台北西门商场经营杂货起家,跨足旅行社和金融业、电信等行业。


1979年,蔡家分家,老三蔡万霖分得国泰人寿,老四蔡万才分得国泰产险,后更名为富邦产险。


被称为“最富的中国人”的蔡万霖


这两家企业都是台湾地区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


但当时,国泰人寿总资产接近4000亿新台币,富邦产险才100亿新台币。


寿险企业是产险企业的40倍,差别巨大。


马明哲由此意识到,纽约的老师说错了(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寿险业在华人社会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大陆地区人口比台湾多几十倍,发展的广阔空间无法想象。


于是,他下定决心,回到大陆后就要带领平安启动寿险业务。


这番决心,对于当时中国大陆保险业的市场动向,也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求学亲切却遭遇碰壁

偶然和台湾同行相遇


1992年10月,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的友邦进入上海,成为大陆引进的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


友邦在上海设立分公司,率先引入了寿险代理人机制。


这套高比例佣金、高密度渗透的代理模式后来成为中国保险业至关重要的销售渠道。


在当时的中国大陆,这个领域完全处于空白。


即便是从台湾归来的马明哲,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商机,但苦于没有经验,没有人才。


平安的寿险业务进展缓慢。


友邦在上海开业后,马明哲就登门虚心讨教如何开展寿险业务,


但对方碍于商业机密,没有透露任何实质的内容。


马明哲空手而归,连一张纸都没有拿到。


上海友邦保险


后来,马明哲去日本取经,拜访三家公司,对方都是彬彬有礼,待客周到,但绝对不谈帮忙;


再到香港地区拜访同业,一提到请人帮忙,对方不是面露难色,就是拖很长时间不给答复。


东方不亮西方亮。


1993年夏天,台湾国华人寿副总经理王造时去北京拜访中国人民保险集团。


在闲聊中,王造时听说大陆有一家保险公司叫做“平安”,在深圳从事保险业务。


无巧不成书,王造时下一站的行程正好是香港,途径深圳。


于是,他就去深圳“看了一下”,这看了一下,就为日后的深度合作埋下了种子。


台北街景


当时,国华人寿的规模不大,而平安也处于发展当中。


这次相遇意味着什么,当时所有的参与者都没有想到。


特别要说明,王造时为什么要去香港。


因为当时两岸没有直航,穿梭两岸需要从香港转机,往往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能到家。


联想到如今两岸直航便捷,真是恍如隔世。


发错了的传真

正确的合作伙伴


1994年初,平安寿险部同事在一本台湾保险杂志上看到国华人寿的报道,


根据上面的信息顺藤摸瓜,联系上了时任国华人寿常务副总经理的黄宜庚。


6月,黄宜庚收到了一份来自深圳的传真,是给国华人寿副总经理王造时的。


对,就是去年拜访过平安的王造时。


严格意义上,这份传真发错了。


王造时在美国出差。这份传真,是邀请国华人寿派员参加寿险营销发展研讨会。


黄宜庚欣然允诺,带上了培训部副总经理郑舜文,一起来到深圳。


两人准备了100多张投影胶片,在深纺大厦进行了第一次培训,主题是“麻雀变凤凰”。


黄宜庚


黄宜庚认真地说,寿险未来的蛋糕远远大于产险。


他大胆预测,“三年后,大陆寿险业务将会超过产险;


到2000年,大陆寿险的保费会达到1000亿元左右。”


当年全国保费收入才不过376.42亿元,在场的人除了马明哲几乎没人相信。


然而,中国在2000年的实际寿险保费收入达851亿元,几乎实现了黄宜庚当年的预测。


培训效果很好。当年8月、11月,黄和郑两次给平安员工进行了培训。


为什么台湾同行,就像天使一样?


一方面,两岸同根同源的情感使然,


那个年代的两岸民众之间的亲密程度,两岸民间彼此的好感,是如今很多人无法想象的。


另一方面,在商言商,平安是一个很合适的合作伙伴。


企业上升势头猛,如果提前做好布局,大陆的广阔市场对台湾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


不仅仅限于平安。


在那个年代,许多台资台企把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带到了大陆,打破了部分西方国家的“制裁”和“封锁”。


签约台湾唱片公司的第一位大陆歌手——那英


就像大陆领导人所说:台胞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在改革开放事业中没有缺席。


这是两岸民众共同的历史记忆。


上等的黄酒

带给交心的朋友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平安选择了国华,其实经过了一番考量。


在台湾寿险排名中,国华不在头几名,资产、业绩指标都不错,规模适中。


当时传真发出去时,几天里没有回音,“不是瞧不上咱们吧”。


又过了几天,传真机传回了繁体字,“国华人寿常务副总经理黄宜庚”。


他不仅人来了,还帮助平安搞培训。


不仅如此,黄宜庚把国华人寿董事长翁一铭引荐给马明哲。


听说翁喜欢喝酒,马明哲初次见面,便带了上等的黄酒。


林志玲在电影中喝酒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马明哲把自己的抱负和困难如实告诉翁一铭。


翁一铭深受感动,安排了一个十余人的团队帮助平安发展寿险。


当时国华人寿规模不大,十几个人离开对自身业务是有影响的。


所以,平安一直对国华人寿心存感激。


期初,双方的合作方案是国华从保单销售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收入,类似“佣金”。


但经过协商,最后确定为平安支付国华人寿顾问费、差旅费、薪酬,一年大约四五百万。


国华人寿爽快地答应下来。


国华人寿很快从台湾派了骨干到平安,帮助平安建立客服和收费体系,引导平安员工设计自己的制度和流程。


随后,客户服务、核保、理赔、培训等专业职能也逐渐成熟。


与国华人寿的合作,不仅为平安带来了先进的寿险业务模式、推动业绩实现大踏步发展,还开启了平安对台湾保险业专业人才的引入。


这批人才里就包括最初来做培训的黄宜庚。


双方的合作非常愉快。到了后来,翁一铭建议,干脆不收费用了,变成“无偿援助”。


中国平安的发展,离不开台湾人才


到了后来,国华人寿因为房地产不当投资,元气大伤。


2006年,翁一铭去世,享年54岁。2009年,台湾国华人寿负债近580亿新台币,惨遭台湾当局接管。


商场风云变幻,令人唏嘘。


假如国华当时没有义气相挺无条件支持 , 而是采取细水长流拿“佣金”的形式,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


只是,没有假如。


或许,翁一铭不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但他是一个值得铭记一生的好朋友。


中国平安的台湾故事

还有很多很多


1996年3月,黄宜庚已经任台湾中兴人寿总经理,他再次来到平安,得到马明哲的亲自接待。


数月后,黄离职加入平安,着手建立平安寿险的独立营销小组。


黄宜庚在台湾遴选了12位具有10年以上寿险组训经验的资深人士,在平安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


将近两年的时间,平安寿险二级、三级、四级机构的很多员工,都接受了台湾团队的寿险专业培训。


1996年7月,马明哲在国华人寿的安排下,赴台访问一周。


他在和富邦产险董事长蔡明忠交流时得知,富邦之所在市场上保持优势,就是因为借助麦肯锡的帮助,把赔付率降低了2.7个百分点。


受此影响,平安成为了较早引进咨询公司的大陆企业,被称为“花钱请人革自己的命”。


麦肯锡派出四个顾问,其中的张子欣后来还担任过平安集团总经理。


麦肯锡直接帮助平安避免了投资风险,躲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而这个合作的契机,也是台湾同行提供的。


张子欣(左)和马明哲(中)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中国平安的成长故事,离不开台湾优秀同行和人才的帮助。


平安不仅发展了自身,还推进了行业进步。


而这些动人的故事,不仅仅是马明哲和他的台湾同行、台湾朋友们相知相交的故事,


也是两岸携手同心、齐心开拓的故事。


两岸一家亲,确实如此。


在历史赋予的机会面前,唯创新和责任不可辜负。


前天是中国平安的司庆纪念日,用《无止之境》的结尾,作为本篇的结束——


心思纯正、态度醇厚的中国创新者和奋斗者,必将赢得属于他们的骄傲,


也必将在21世纪世界经济的舞台上绽放荣光。


无远弗届,无止之境,没有最远,只有更远。


再次感谢两位大佬的大作


愿此文能让你  关注一下本号

[台商总汇]

一个大家值得推荐的平台.

你关注了吗?

我们己经等你很久了!

特供大陆地区的平台

让你在大陆

也能享用台湾美食

体验台商优质商品

赶快按下面二维码去加入我们吧!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进入特供大陆地区的商城

去品味一下吧 !!

推荐文章
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  肝脏的基本基本解剖及分段  ·  1 年前  
LoneSchicksal  ·  讲什么道理都没用, ...  ·  2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