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上最早的汉奸,是发迹于山西的这位皇帝

山西晚报郭斌  ·  · 6 年前
石敬瑭画像

在众多的史料评述中,后晋皇帝石敬瑭的名字和“儿皇帝”“卖国贼”的骂名紧紧关联,后世纵有些许为之翻案的声音稍稍泛起,也即被滔滔“伐石”洪流所没。

历史是没有偏见的,一个为一己之利而割疆土于异邦的“儿皇帝”,纵有再大政绩,也无法为其造成的严重历史后果“埋单”。


“儿皇帝”:从贤臣到千古罪人的蜕变

石敬瑭的身世比较复杂,历史上也存在一定争议。

《旧五代史·晋高祖纪》说他是汉人,而后世多数学者根据欧阳修《新五代史·晋本纪》的有关记载,认为石敬塘是沙陀人。对其石姓分支隶属亦众说纷纭。但有一点众多史家是共同认定的,即石敬塘是在太原发迹并登上皇位的。

石敬瑭生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其时大唐盛势已成弩末。喜欢研读兵法,视战国李牧和汉朝周亚夫为偶像的石敬瑭审时度势,认定时任代州刺史的李嗣源日后必成大器,便侍其门下。

石敬瑭胆略过人,打仗勇猛,在军阀混战中数次解救李嗣源于危急之中,从而逐渐成为李嗣源的心腹。后来,李嗣源干脆将女儿嫁给了他,并让他统领自己的亲军精锐骑兵“左射军。几年之后,在石敬瑭的鼎力相助下,李嗣源在一次军事政变后果然做了皇帝,称后唐明宗。从此以后,石敬瑭以驸马兼功臣之身,官运亨通,一步步地升至高位,掌握重权。

当时,许多官员都不奉公守法,而石敬瑭却独独以廉政闻名,颇受明宗李嗣源褒奖。石敬瑭出任河东(太原)节度使后,老丈人明宗给了他更大的权力,从此,石敬瑭盘踞军事重镇太原,广积粮草,扩充兵力,为其以后的政治扩张增加筹码。

明宗死后,经过一番腥风血雨的宫廷厮杀,明宗的养子李从珂即位做了唐末帝,这下引起了驸马石敬瑭心理的极大不平衡,他想,我是一个女婿半个儿,你李从珂充其量只是我那“丈母爹”的一个养子,和李氏王朝没有一点血缘关系,根本不是皇帝的合法继承人。

而此时李从珂也对这个来路不正的皇位很不自信,他盘算着如何来除掉这个横竖瞅着都不顺眼的“姐夫”。

当时,在拥兵自重的石敬瑭面前,李从珂这个皇帝有些弱势。但是,永保皇位的信念是坚决的。在这种信念面前,李从珂倾尽国力增加国防预算,甚至不惜将皇后的嫁妆拿出来充做军费。

双方的较量很快开始了。果然,高福利的皇家部队表现出极高的战斗水准,几个回合下来,石敬瑭竟然接连败退,最后被围在太原城里,处境岌岌可危。

困境中的石敬瑭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和手下群策群力,想到和异邦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借兵相救。遂以“请称臣,以父事契丹,约事捷之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契丹”的屈辱条件与契丹达成实质性的政治交易。

”请称臣,以父事契丹”

正愁没有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哪能罔顾亲情而置危难中的孝顺“儿子”不顾,于是亲率铁骑5万,从雁门入关把围困太原城的后唐部队打的丢盔弃甲,损失惨重。

危机解除,石敬瑭亲自迎接“爹”驾光临,看着这个比自己大十多岁而又毕恭毕敬的“儿子”,耶律德光以“慈父”般地胸怀封他做了中原的皇帝。

言必行,行必果,石敬瑭公元936年在太原登基后,立刻把包括燕云十六州在内的大片疆土打包发送给了契丹,并以后每年贡献金帛30万。公元937年,石敬瑭亲率大军攻陷后唐国都洛阳,大势已去的唐末帝李从珂在宫中放了一把火自焚而死。

正式建立了后晋政权的石敬瑭把契丹国主称做“父皇帝”,自己称“儿皇帝”。逢年过节,孝敬无数,演出了中国历史上一出有名的闹剧。可惜的是“儿皇帝”也未做长久,7年后,石敬瑭背着永世骂名结束了从贤臣到罪人的一生。


后果很严重:小康政绩不足抵汉奸恶名

永世骂名当然是有来历的。中国皇帝向来是“民之父母”,你石敬塘自称儿子,千千万万都跟着当了孙子的中原人民自然块垒于胸遗恨千年,耻莫大焉!

自石敬塘以前,中国历史固然有向外邦称臣纳贡,迫于形势而屈膝忍辱的,也有为了一己私利而勾结外族的,但像他这样把大片国土送与他人的却实在没有,石敬塘可说是开了割地的先例。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历史后果,这一疆域连接辽宁东部至山西北部,地形险要,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侵扰的天然屏障,过了这一区域便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无险可守。

认“贼”作父

石敬瑭把这一地区割让以后,等于自毁长城,导致中原王朝藩篱尽失,军事上处于极端被动地位,从而使中原王朝数百年来一直处于北方势力的虎视之下,迫使其每年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加强防御,影响并制约了中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并间接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后晋政权不过十数年,而灭了它的正是当初扶植它的契丹,正所谓割地误国借兵亡国。而后宋清王朝也是在不断地向异邦割地赔款过程中,一点一滴的丧失土地、财富、主权,最后惨遭灭亡,更至后来袁世凯之“二十一条”极尽丧权辱国能事后陷中国于水火之中,桩件例数,割地赔款自然成了史家诟病始作俑者为卖国奸贼的主因。

就连当初孙中山先生闹革命时,组织里的规矩也有这样一条:敢为石敬瑭者,人人得而诛之。从这一点上来说,石敬瑭的臭名无论如何是从中国历史上无法抹去了。后来有人将其与秦桧、汪精卫之流一道划入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汉奸之列。

石敬瑭的一生,当然并不是一无是处。

在做皇帝之前,他在地方上的政绩还是有史可考的。在陕州到任不过一年就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再加上他自己也很清廉,施政很得百姓人心。尤在河东,石敬瑭在任时生活异常节俭,不贪声色,不设宴会,公事办完后,又召来幕僚议论民间疾苦以及政务得失,好多事他都要亲自处理,尤其是一些疑难的案子总能审个水落石出,颇得人心。

石敬瑭做了皇帝后,最初也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便利通商、充实国库的措施,从这点上讲,他还是有一点治国的理想。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记载,石敬塘“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数年之间,中国稍安。”这说明他的政绩还是有的。

对于石敬瑭的评价,《旧五代史》里也是功过分明,先肯定了石敬瑭的节俭,说他能礼贤下士,能纳谏。但是不该为一己之利引契丹进中原却给人民带来灾难,致使后晋灭亡,“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而止渴,终取丧亡。”

《旧五代史》评述说,他如果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得到帝位,即使功德超不过前人,也能成为一个仁慈勤俭之主。但历史是无法改写的,石敬瑭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历史同样是无法改写的。当然,石敬瑭割地于契丹,客观上也促进了契丹游牧民族的逐步汉化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但这绝非他的本意。


寻访:空余恨事迹无踪

石敬瑭死后葬在河南洛阳的显陵。据说,其后人曾为其守墓,但经年累月,终为儿皇帝之羞所累,便在历史上的某个时候,将石字头上的一横移到了下面的口字中,改为了白姓,其墓从此也无人打理,只孤孤成为一封残碑了无的土丘。而在其发家之地——太原,也鲜有遗迹可寻。有资料显示,石当初是在太原西南小店柳林的祭天坛登基做了“儿皇帝”的,我曾于2006年5月在此间做过寻访。

太原柳林村寻迹

柳林是一个有5000多人的大村,虽然遍问村中老者尽不知石郎事,更无什么祭天之坛,但在钢筋混凝土的缝隙间,柳林古风却隐约可辩。这里有两座古庙,庙中所供自然与石敬瑭也无关系,但看庙之人却讲庙宇是唐末之物,与石敬瑭活跃河东的时期暗合。村中有旗杆街,街中仍有老旧民宅,青砖厚实,依稀可觉古风扑面。

时年83岁的牛谦和老人似从我的寻访中有所悟道。他回忆,小时,村中两头确有两根旗杆,高2丈余,径2尺余,他们不知所用,只听老辈人说为古时大官排场所留,只可惜,在他14岁左右的时候,两根旗杆在乱世烽火中不知去向。在另一位名叫牛佩义的老人的记忆里,旗杆街中曾立有一状如瓮的大物,似乎可扣传说中祭天坛的影踪。

我遍查史料,古时将相王侯祭天拜神,在殿前或祠堂旁,确要立有冲天旗杆,而祭坛有大小之分,形如瓮状也是有据可考。

或许,这仅仅只是一种巧合罢,石氏遗迹湮灭风尘也根本谈不上什么遗憾。儿皇帝之羞,成中原儿女千年恨事,比之那长跪岳飞墓前的秦桧,空余恨而踪无迹,能给后人少添些块垒也好。

推荐文章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新京雅集】林清玄授权,囊括五十年经典  ·  1 年前  
AINLP  ·  Pandas官方文档中文版PDF下载  ·  4 年前  
徐文明  ·  赚快钱时代来临 你该如何把握?  ·  6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