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有人在低处一阵子,有人却在低处一辈子?

温言  ·  · 6 年前

 

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177篇原创文章。本文欢迎转载,直接将以下文字一起带走;如需加白名单在后台留言。

作者温言,公众号ID:wenyanhello。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著有《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豆瓣2016年度畅销书《把小日子收进手帐里》。


有一阵子,我和同事每天都步行到离公司有一段距离的餐厅吃饭。每次都会在一个人声嘈杂的路口遇到几个举着牌子,招揽办信用卡的职员。

 

第一次看到没太在意,但后来每天都能看到,就很为他们着急:天气很热,他们穿得西服革履,还费力地举着牌子,很辛苦的样子。但那个地点临近交通枢纽站,所以虽然人流庞大,却以流动人口为主,没一个人停下脚步看或者问。

 


有天我忍不住和同事讨论:“会有人在这儿找他们办卡么?这些人怎么想的?为什么选这个地方招徕生意呢?”

结果同事回答:“因为很多人做事情是只做不想的。不单单是这些举牌子的,还有卖菜的摆摊的烤冷面的…很多人就只会吆喝卖苦力。但是也总有些会动脑子的人,即便开始是做很不起眼的事,到最后也能平地崛起。”



 

当然,我们都假设的是这些举牌子的人不是骗子,是真心想推销信用卡的职员。但显然,无论是从用户需求的角度,还是从银行风险的角度,在人流密集的长途车站附近举牌子都不是明智之举。而根据我们的实际观察,也确实效果很差。

 

可能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单位并没要求结果——就像发传单一样,发出去就行了,无论是一发好几份,还是别人转头就扔了,并不重要,因为并不会考核实际拉来了多少客人。

我自己也是这么解释这件事的,否则这几个人干两天发现没人,早就该换地方了。


所以说,这些举着牌子的人,显然在做这件事时没动脑子。或者说,它代表了一种普遍心态:

我干的这件事非常小非常卑微,所以不需要动脑子,我动了脑子也没用——这么低端的事,即便做好了,又能好到哪儿去?!

如果是别人的买卖,自己就更没必要动脑子了,多挣的钱又不归自己。



最终出现的就是同事说的两个结果:有人在低处被困了一辈子,有人只被困在低处一阵子,就能快速崛起。


同样是在天桥上推个小车烤冷面,有的人只会一边烤一边手忙脚乱地收钱找钱摊面,而有的人早早就知道在车上贴个二维码,一边烤着手里的,一边吆喝着排队的人先扫码把钱付了。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省去了交钱找钱的时间,第二很多人怕被偷,不愿意在天桥上拉开书包掏钱包,手机反正一直拿在手里很方便,第三就是队伍很长的时候,后面人扫码付了钱,就算不耐烦也得排队等着,跑不掉了。


同样是烤串,朋友常去的一家烤串店,会把老主顾一个一个都加成微信好友,每天在朋友圈直播进货、切肉、穿串的过程,用实时照片告诉大家自己的串儿绝对干净卫生、值得信赖,还因此接了不少老顾客推荐的“大单子”,给加班的人送烤串夜宵。



这些其实都是特别小的事,可是再小再low的事儿,也有可以动脑子优化提升的空间。

即便你做的买卖不是自己的,是别人的,而你动了脑子多挣的钱,看上去都归了别人。

可是动脑子的过程,可以提高做事情的方法和对人性的理解——这些能力是会伴随自己一生的。

在现实中,那些愿意动脑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比不爱动脑子的人总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因为那些手里握着机会的人,总是倾向于去雇那些看上去“更灵”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能快速崛起,而有人却坐困愁城一辈子的原因。


 

END



温言:我的一些读书经验和“技巧”

不要因为“忙”才去时间管理,而是为了“不再瞎忙”

经济放缓时,恰恰是投资自己的最佳时期

聊聊自由职业者的“初级”自由与“高级”痛点


 


推荐文章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10月26日,航天员王亚平与您相约第二届全国 ...  ·  7 月前  
人民日报  ·  圆满完成,紧紧相拥!  ·  2 年前  
凤凰财知道  ·  忽然就看懂传销了(太简单了)  ·  6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