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校长传媒
《新校长》杂志定位于学校教育创新的实践、理论、政策及策略解读,以教育现场深度采写报道及综合案例呈现为主要特色,从教育现场的情景问题出发,取学校内外多元角度,本土海外两重视野,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创新实践的理论梳理、方法建构、资源链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暴走二狗  ·  同城租房,一年也能赚一百万。 ·  15 小时前  
陕西果业  ·  石榴被誉为“中华神果”,每天吃上 1 ... ·  昨天  
新浪科技  ·  【#王腾明确表示小米15不可能3999##小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很多好评晒图都是伪造出来的#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校长传媒

去北京,探寻一座“教师成长”的梦工厂 | 头条

新校长传媒  · 公众号  ·  · 2018-10-26 06:40

正文


正因为成就了一支海淀教师的梦之队,才有海淀教育质量“金字招牌”的保障,两者相互成全,彼此共进。




因为云集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30多所著名高校,北京市海淀区当之无愧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首善之区。


那么,海淀的基础教育又如何呢?


翻看历年的高考成绩,海淀区一直都名列前茅。以2018年高考为例,北京市理科前10名,有9人在海淀,海淀区705分以上学生占全市的85%;文科成绩700分以上学生,占全市的50%。要知道,北京有16个市辖区,海淀区高三学生人数约占全市的20%。更为可贵的是,海淀区的普通校、农村校近些年发展态势也非常强劲,今年全区95%的学校都有600分以上的学生。


漂亮的成绩背后,是海淀区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内部展开深刻变革,聚焦学科本质、关注学科能力,开展了如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学习、STEM教育等实践探索。并且有一套科学而完善的教师成长研修体系,与时俱进地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记者查阅海淀区教师发展方面的资料:“5+M+N”教师研修课程体系、“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教研转型等关键词一个个此起彼伏出现眼前,越了解越觉得海淀教育就像一座“教师成长”的梦工厂,有太多的故事可以挖掘……


助新教师启航


新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培训方式单一,课程内容针对性不足,课程设置连续性、系统性差等现象。加之海淀区希望新教师通过在区域层面接受相同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之后,让学生能享受到基本一致的课堂学习标准。“十二五”以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海淀进校)建立并实施了指向精准供给的需求型区域新任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既立足新任教师当下需求,又面向新任教师未来发展需要,精准供给。”海淀进校常务副校长申军红表示,该体系关注新任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努力让每一位新任教师都成为具有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的教学实践者。


为此,在课程结构设计上,海淀进校开辟了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的职业理想与师德、专业发展、学生教育、学科教学四个模块,对新任教师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持续的精准培训。


可怎样才能让新任教师主动参与学习?海淀进校采取了“互动参与式”的培训方法。依托海淀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整合了优秀的、多元化的培训师资,包括外国专家、市区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教研员、优秀的一线教师等,多方法、多视角、多维度引导新任教师深度参与,主动建构,最大限度地提升学员的实际获得。


另一方面,海淀进校在课程实施上采用混合式培训的方式,充分利用现场培训和线上培训各自优势,实现大规模、全覆盖,同时又兼顾个性化,并为学员提供精准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培训方式层层落地实施,但效果如何,不能只靠表面的如火如荼来验证。为此,在课程中,海淀进校运用柯式四层次评估模型,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四个层次对培训课程效果进行评估。


培训课程效果评估


在测试之前,培训者可以帮助有需要的新任教师修改和完善测评内容,借以激发新任教师的学习动力。测试结束后,针对测评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给予新任教师个性化的反馈,精准指向其后续行为改进和持续的专业发展。测评的数据结果也将为培训的后期追踪、区校联动的后续精准培训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促进新任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评估的结果也为课程体系本身的调整、优化提供了依据,支撑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培训体系下,海淀区培养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新任教师队伍。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累计参加培训中小学新任教师共4093人,其中,新任教师对公共课程满意度高达98.8%,各学科课程的满意度均在97%以上。


支持每个教师的成长


除了精心规划的新教师培训外,海淀区还建立了立体开放的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提供多重路径为全体教师成长服务。


在研修模式上,为了逐级分层解决问题,海淀区构建起三级联动深度研修模式,“区级研修、联片研修、校本研修”协同工作;为了解决学科发展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建立学科教研基地,首席教师带领教研组“微团队”开展“微项目”;为了解决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建立由专家、研修人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研修共同体,形成区域教师共同体研修文化。


还有“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智慧教师教育平台和移动终端,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构建“时时可学、处处皆学、人人能学”的智慧学习环境,采用“众筹型”工作坊式研修,增强研修的参与性、实践性和持续性。


从2016年开始,海淀进校进行创造性地探索和设计,构建了“5+M+N”教师研修课程。校长罗滨介绍说,其中“5”是全体必修课程,以区教研为主体,各学科分年级集中研修,实现全体教师、全部教学内容的覆盖,精准满足全体教师的需求,每学期>=5次。“M”是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区教研为主体,全体教师均要参与。“N”是选修课程,有针对性地解决部分学区、部分教师的问题。“全覆盖、分层次、有重点、多选择”,这是海淀教师培训的特色标签。


此外,为了帮助北部地区和学院路地区教师有效成长,2015年,海淀进校正式成立了“学院路研修中心”和“北部新区研修中心”,建立教研员持续跟进指导机制,将常规教研、常态调研与两个研修分中心工作、对口支持工作相结合,逐步形成稳定长效的机制。


为加速农村教育发展,海淀在年人均1000元培训费的基础上,单独拨付农村教师年人均960元,并组织“青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教研组长高级研修”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教师专项培训。


在进一步缩小校际之间收入差距上,海淀建立以学区、集团为单位的教师资源统筹机制,分层次、分学科有序推进师资调配,开展教师交流。深化教育集团化办学,赋予集团一定的教师编制、绩效工资和岗位设置等人事管理自主权。


以课题为载体,破解教师成长难题


如果说常规研修是系统解决全员整体发展的问题,那么项目和课题则是为了解决某个阶段的专项成长问题,如今,项目课题正在成为海淀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


“不少一线教师对于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看不懂、不会用’,导致了教师教学的盲目性,出现了内容随意拓展,难度随意增减的不合理现象,加重了老师教、学生学的负担。”海淀进校支瑶副校长指出,“理论和实践,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


怎么平衡?“学业标准”就是桥梁。其包括课标解读、学业标准、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和典型案例4个部分,将课程标准、学业要求、学科教学关联在一起,为教研活动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学业标准不是考量,而是教学指导,是案头读物。经过近7年时间,该课题不仅突破了“如何描述学业标准”“如何确定学业标准的水平”“如何确定教学关键问题”“如何应用学业标准”等重难点问题,还形成了基于标准设计教研活动、改进教学的典型案例及策略。


另一个典型项目是“深度学习”,北交大附中语文老师孙洪超对此做了一个颇有趣的比喻:假如我们要建一座房子,以前就希望找到一种材料,既能当屋顶,又能够当墙,还能够当水泥,但现在就要让不同的材料承担不同的功能。单元学习便是依托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让每一篇课文在大情境之下,承担不同部分的功能,从而形成单元主题。


但要真正落实,深度学习最关键的“一公里”在课堂。孙洪超老师的公开课《带上她的眼睛》就是一次典型的“深度学习”实践:首先结合学校“走近科学”活动的大情境,继而生发出“网络纪念馆”的教学设计,从纪念馆的设计到展厅的主题,都紧紧结合课文内容。


课文梗概:一个地心宇航员不小心进入了地心某一区域,飞船坏掉了,她被困地心。飞船空间很狭小,仅10平,加之地温6000多度,尽管穿着防热服,还是非常热,几乎没有获救希望。但宇航员依然坚守岗位,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也许将来有一天,人们找到这儿,她留下的资料产生作用。

教学设计:

1.结合学校“走近科学”活动,设计“网上纪念馆”,分三个展厅

2.第一个展厅,设计飞船主舱(提取船舱狭小、温度高等课文信息)

3.第二个展厅,透过宇航员的眼睛,设计她看到的地球的最后画面(与主人公共情)

4.第三个展厅,作为参观者,观后的感受是什么?(留言就是对宇航员精神的共鸣,通过一种感受体验式的教学,将学科德育化成一种无形浸润)


孙洪超老师的公开课《带上她的眼睛》


无论是“学业标准”抑或是“深度学习”,都只是海淀进校众多项目课题中的冰山一角。现全校共56个课题项目并驾齐驱,逐渐形成了“人人有项目,在项目教研中全方位培养教师”的局面。


校本研修不只是学校的事


教研组长身份的尴尬在中国是个普遍现象,教研组的活动主要就是听评课、课例研究、教学交流等,活动散乱无序,研究意识淡薄,教研质量无法监控。


海淀进校经过调研分析和专家论证,为教研组长梳理了8项胜任能力:学科专业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学术引领能力。2016年9月,第一期的教研组长培训开始了,主题确定为“学科校本研修领导力提升”,研修对象为文科教研组长;2017年9月,基于第一年的良好反馈,第二期教研组长培训如愿举行。


“整个培训项目为期一年,分为三个阶段。”赵杰志向记者介绍,“整个过程都围绕着如何设计一个符合学校发展且能有效执行的‘教研组校本研修方案’开展”。第一阶段是本地集中研修,每周一次,每次半天,总学习时间4天,主要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让教研组长明确教研组在学校发展中的位置。


第二阶段是异地集中研修,他们选择了课改比较靠前的上海、江浙作为研修地点。在5天的时间里,学员们通过拜访、观察、聆听、讨论,了解当地的教研主管部门,以及当地的中小学教研组。


第三阶段,是现场展示。各学员带领的教研组在进行大半年的研修实践后,需要一个总结反思的仪式,就是每个教研组半天的展示活动。


教研组长培训现场


两期的教研组长培训,已经有80余位学员受益,但是影响远远不止80个教研组,学员所在校的其他教研组或多或少都会被带动起来。“我们已经开始在准备下一期的培训了。”赵杰志显然对前两期的培训也颇为满意。


为了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海淀区采取了三级联动机制,区级培训机构、学区(集团)和学校加强联系、分工合作。校本研修虽然在学校发生,但早已不只是学校的事,它需要一个区域的整体规划,联动实施,解决关键难题,才能促进整体的良性提升。


教研员:教师背后默默地支持者


我们看一个区域教育的强大,往往看它的学业质量,它的名校数量,它的教师名气……却常常忘了站在幕后那群“神秘的人”——教研员。教师成长的培训课程谁来设计实施?教学难题谁来研究指导?新的学习方式谁来推动发展?背后都离不开教研员的身影。在中国基础教育的背景下,教研体制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教师素养发展系统,而这个系统里,教研队伍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的存在。


早在2012年,海淀进校就根据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区域实际情况和学校、老师的需求,对进修学校的职能定位、工作任务、工作机制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创新,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始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以推进教研队伍建设。


标准的制定从给优秀教研员画像开始,经历汇总提炼、文献梳理、分组讨论、梳理修订、专家研讨、再分组研讨、校务会研究七个轮次的讨论,最终确定了教研员专业素养框架,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10项指标,20条内容。


但随着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教研部门再一次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于是,通过教研转型来高水平服务学校、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对原有的“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进行丰富完善、升级,成为当务之急。


在2018年7月10日的海淀进校第八届暑期全员研修上,会议集中讨论了“新时期教研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的议题。采取工作坊的形式,围绕“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的完善”展开了深入研讨。


数学组工作坊现场


教研员素养框架有了,怎么落地,实际提升呢?研修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自2011年以来,海淀进校坚持进行全员研修、专题研修和私人定制相结合,提升教研能力。全员研修明确教研的方向和理念,专题培训解决教研员工作困难,私人定制解决教研员个性发展需求。


海淀进校近年来暑期全员研修主题如下:



可以看出,海淀进校每一年的全员研修,都在竭力切中当下最关键的、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海淀进校一年一度的盛会,主题为“新时期教研的使命与担当”的第八届暑期全员研修于2018年7月8-10日举行。海淀进校全体教职工以及来自北京房山和通州区、河北、天津、杭州、成都等兄弟单位的同行,还有12名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学员参与了本次研修活动。


第八届教研员暑期全员研修现场


整整3天时间,通过“专家讲座”“工作坊”“分享交流”等形式,深度研讨了新时期教研的发展。从“‘5+M+N’教师研修课程体系”到“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从“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到“新时期教研员应具备什么素养”,每一个研修话题都指向新时期教研的使命与担当。


五大职能中心应对研修转型


2012年,海淀进校40周年校庆的时候,做了一个大胆的改革,确定了五大职能中心,即课程指导中心、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质量评价中心、资源建设中心。


“课程领导力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基本能力,怎么才能具备呢?得需要教研员来指导他们。”申军红副校长说,“所以我们成立了课程指导中心。”为什么是教研员来进行课程指导?“专家懂课程理论,但没有学科实践;学科老师有实践经验,但课程理论欠缺,也不能完成高水平的课程建设。”支瑶副校长说,“而教研员,大都来自一线优秀教师,又经过理论素养的升华,当然是最好的人选”。


了解,课程指导中心有三位老师,一个是北师大博士后,一个是东北师大博士,一个是华东师大硕士,人数虽少,但个个能力超强,他们承担起了全区课程规划、开发和学校课程方案优化等工作。


老师们不知道课程方案怎么撰写,不知道课程的结构元素,设计不出高质量的课程,更不知道如何实施,或者如何去优化课程。课程指导中心就研制出了《海淀区中小学课程指导手册》,全区教师人手一册。


教学研究中心,是过去传统部门的深化,他们关注课程育人,从核心素养发展出发,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学习规律,指导全区中小学及学前教师持续进行教学改进。


课堂是否高效,课程是否科学,质量评价中心来把关。几年时间里,他们根据数万名学生的数据,形成了数百份报告,并基于评价数据的系统分析、深入追踪、建立关联,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指导学校改进教学管理,同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资源建设中心,负责全区统筹规划、系统开发和建设各类教师教育资源、课程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而对于研修内容的整体规划,则是教师发展中心的事情,他们负责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分类培训实施,开展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与需求研究;整体规划区域教师培训,建立分层次、分学段、分学科教师培训体系;开发基于不同需求的专题培训课程;依据教师培训专业流程组织实施培训。


六年的实践表明,五大中心的结构变革,完全符合教研转型的需要,海淀进校当初忐忑前行的人,现在也放下了心。变革都有风险,但如果是基于充分的认知和预判,再进行小心的践行调整,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很大。


后台保障,稳步前行


海淀区的教师成长做得如此出色,来自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说,“作为文化教育大区,海淀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占到了全区财政收入的1/4。其次,是教委、教师进修学校、教科院对教育有着共同的理解和愿景。”


海淀区教师教育培训的原则之一:全覆盖。全覆盖的意思有两层,一是区级培训覆盖所有的公办、民办学校,只要他们愿意来学,培训大门就为他们敞开;二是培训覆盖所有的人员,不管是有编制的、没编制的、临时聘用的,所有教职工都享受同等培训的权利。


“我们给学校提供教师定额培训经费,1000元/人/年。”区教委人力资源科科长刘大鹏说,“这不包括参加区里组织的培训,那是全免费的,学校可以用这笔钱自己组织需要的培训。”海淀区还鼓励教师到大学进行学历深造,区里给予学费补贴,教师只需交1/3的学费,其余2/3报销。


当然,经费支持必须产生实效。区教委副主任屠永永介绍:海淀区建立起严格而高效的培训管理机制,所有的培训项目,无论是由区级培训机构组织还是学校组织的,都要经过平台的审核。保证所有的培训都是有必要发生才发生的,而不是为了发生而发生。


严格要求之下也有丰厚的福利。为了发现优秀教师,海淀区搭建起各种平台;为了鼓励教师,成立了海淀教育基金会;说到尊重教师,海淀区还模仿身份证为教师们制作了海淀教师证,老师们持证在海淀范围内,进入区属公园免门票,到区属医院就医,部分商场购物,都享有一定的优惠……


不过,在海淀流传着一句话,最好的福利不是以上物质奖励,而是“教师培训”,并且它还是一个终身福利,它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反倒会因为积累沉淀进而升华,变得越发有价值。


海淀教师是幸福的,有高度重视的行政领导,有顶尖专业的研修机构,有充分的经费保障,有大量的教师教育资源……海淀教育主管部门也是幸福的,正因为成就了一支海淀教师的梦之队,才有海淀教育质量“金字招牌”的保障,两者相互成全,彼此共进。


微信改版了

如果想更方便地阅读“新校长传媒”

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从师资薄弱到群星闪耀,这所学校的教师培养秘诀是什么?

那个推行“晚十点,不作业”的教育局,是怎么把区域改革政策落实到位的?

教师必修课:好老师要有气度、深度、风度和温度


作者 | 王小波 黄春霞 李程莹 方娇

来源 | 据《区域教育治理》2018年9期封面报道删减编辑

责编 | 赵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