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施裕丰:十年磨一剑,致力于中国肿瘤新药的原研之路

上海科技  ·  · 3 周前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恶性肿瘤发病人数已超过250万。经过多年的研究,全世界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路径和手段取得了很多突破,但是面对胰腺癌、脑胶质瘤这类“癌王”,相关治疗异常困难,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还不够明确,存在诸多未知,因此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今,这道世界性难题有了被解答的希望。


日前,上海科技获悉,上海施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施江医药”) 的在研项目“靶向恶性肿瘤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通路的原创新药”临床前研究进展顺利,相关数据显示,该在研药物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具备进一步临床转化的潜力,有望成为世界首款可安全靶向恶性肿瘤干细胞的线粒体抑制剂。

十年一剑 艰辛的新药研发历程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又叫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神经上皮性肿瘤,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2012年,美国顶尖癌症研究机构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脑瘤中心实验室在《自然》发布文章,揭示肿瘤干细胞是导致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化疗后复发的根源。由此,全世界范围内更多科研人员开始从事对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的研究。



施裕丰,同济大学医学院及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癌症中心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阶段师从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并先后在康奈尔大学细胞分子生物研究所、德州西南医学中心及MSKCC脑瘤中心从事研究工作。自2009年起,施裕丰开始从事恶性脑胶质瘤的研究。长期深厚的研究积累中,他产生了一个强大而执着的信念:在肿瘤干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不同,只要能够找到肿瘤干细胞中的特异性靶点,不就可以消灭肿瘤干细胞,从而治愈疾病了吗?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十年的严冬酷暑,他基本上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和数据里。他的执着,在当时他的美国导师和所有同学看来,都近乎于疯狂。守住寂寞、耐得诱惑,埋头实验室,踏实做学问,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有了重大发现——此类脑胶质瘤干细胞依赖线粒体功能存活,抑制其异常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可特异性杀伤此类肿瘤干细胞,且对正常细胞无影响!这一重磅发现在全球尚属首次,施裕丰的相关研究成果于2019年3月6日以Article形式发表于Nature主刊。



实验室里正在忙碌的施裕丰,看起来非常谦和低调,他介绍说:“造成恶性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是‘狡猾’的肿瘤干细胞,它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散落在肿瘤组织中。线粒体是几乎所有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我们的思路是精准攻击肿瘤干细胞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通路,掐断它的能量来源,安全有效地杀伤肿瘤干细胞。”他的语气中透着兴奋,“基于肿瘤干细胞的原创靶点,我们药物可用于治疗脑胶质瘤、胰腺癌、小细胞肺癌、三阴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与放化疗等现有治疗手段联用有望大幅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有了这一原创研发成果后,施裕丰决定回国创业,立志研发出一款中国人自己的创新药。2019年,带着自主原创科研成果,怀揣着“以中国原创药物破解恶性肿瘤复发难治的世界难题”的使命感,施裕丰和拥有生物学、法学等综合背景的同窗好友马文江毅然回国成立公司,着手推动成果落地。然而冰冷的现实,把两人的创业激情迅速冷却。



“我们对这项具备前沿性、颠覆性和原创性的靶点机制和成药方向非常有信心。但是在跟投资机构谈的时候,因为我们的靶点机制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对标药品,投资人认为风险过大,基本上都退缩了。他们更青睐被海外药企验证过的成熟药物靶点。”谈起那段经历,施裕丰和马文江感慨万千。为了让研发继续下去,他们通过个人担保方式申请研发贷款,并向身边同学朋友筹款募资。但面对巨额的研发投入,企业现金流仍是几度赤字,研发步履维艰。


资本市场对原创药长研发周期、高不确定性的“避险”天性,以及国资基金考核压力的“低容错率”,让从事新药研发的初创企业的早期研发步伐迈得异常沉重。


“都说创业难,可没想到竟然有这么难,”施裕丰感叹,“针对复发难治恶性肿瘤的药物稀缺,临床上存在巨大未满足需求,肿瘤线粒体特异性抑制剂是下一代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对于原研药来说,从早期来看,虽然未经临床验证的原创靶点存在风险,但我们的基础研究可靠、扎实,药物研发做得细、走得稳,且公司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壁垒,相对me-too类药物投资而言,长期来看对我们这类创新药物的投资应该是更安全的,对这款药物的未来价值我充满自信。”


柳暗花明  遇到懂创新规律的“伯乐”


2022年9月,施裕丰和马文江遇到了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长三院”)团队很快,同年12月,上海长三院研究决定聘任施裕丰、马文江为项目经理,负责“靶向恶性肿瘤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通路的创新抗癌药”项目实施方案准备。在前后的3个月里,上海长三院针对施裕丰团队和项目方案完成了全方位的尽调、论证,指导团队进一步规划清晰研发管线,并提供上下游资源、融资、法务等多方面支持。2023年4月,上海长三院决定以“拨投结合”模式为公司提供研发攻关资金支持。团队创业的道路再次被点亮。



有一个让施裕丰特别难忘的小插曲。施江医药这样已经历过募资的科技企业是否能得到长三角国创中心的支持,这一问题曾让施裕丰和马文江“提心吊胆”,没想到很快就收到好消息——负责生物医药产业的上海长三院党委书记、长三角国创中心副主任谭瑞琮表示:我们要支持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引领性原创技术创新和转化。施江医药的新药研发是原创性技术,靶点和机制新,具有很大的潜力,符合长三院支持的原则。同时国创中心也要引领和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创新药物研发项目。


马文江感叹称,“在谈项目的过程中,我们跟国创中心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非常专业,尤其对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有着透彻理解和专业甄别。另外,国创中心拨投结合的独特投资范式正是支持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新药研发的灵剂良方,对我们项目的支持真是雪中送炭!”


有了专业国家队的支持,施江医药的道路越走越宽。为了保证项目成功落地,上海长三院带着项目团队和上海多个区对接推介。很快,普陀区政府伸出了橄榄枝!公司不仅得到了区政府的400万科研经费支持,同时更获得了区资本公司及两家社会资本的青睐。普陀区产业引导资金“中以基金”投资500万,两家社会化专业投资机构也与公司签订了数百万投资协议。该项目不仅成为上海长三院与普陀区探索“拨投结合”新范式、市区两级合作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首次成功试水,也成为了上海长三院在生物医药领域,通过财政资金先期支持、并成功撬动社会资本接力投资的第一个项目。


据了解,长三角国创中心上海长三院通过财政资金以“拨投结合”支持战略性引领性科技项目的模式已经日趋完善。单在生物医药领域,目前已有15个重大项目立项培育,其中3个项目成功落地。上海长三院已经初步构建起“从早期概念验证种子资金,到拨投结合支持中试放大,到社会资本接力投资”的全链条孵化投资机制,为战略性引领性前沿技术成果转化铺平道路,与地方携手加快打造一批创新能力高、核心竞争优势强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潮平岸阔 新药研发顺利推进


在项目公司发展过程中,上海长三院始终给予被投项目宽容温和的成长空间,这让施裕丰印象深刻。“上海长三院的专业团队尊重创新规律,能够设身处地为创业团队着想,没有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式投资,这更是激发了我们团队自身的内驱力,让公司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往前走。”有了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保驾护航,施江医药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各种药理、毒理试验的开展。目前,药物研发前期动物实验数据已经出炉,数据显示,在同样的有效性下,在研管线的安全性是同类药物的十倍左右。根据计划,该药物有望于2025年底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拟治疗适应症为恶性脑胶质瘤,后续将陆续拓展胰腺癌等恶性肿瘤适应症;同时,企业方面也已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全球知识产权专利网,有望通过对外授权等方式实现在研管线的出海,更快造福全球肿瘤患者。



未来,中国原创药研发依旧道阻且长


众所周知,在新药物研发领域,全球有一个著名的“双十定律”,即研发成功一款新药,至少需耗时10年、投资10亿美元。药物从研发,到上市销售,是一项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和长周期的复杂系统工程,为制药企业带来费用和时间上的双重压力。以化学新药为例,药物研发主要包括化合物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申请与批准、临床研究、药品注册申请与审批以及上市后持续研究等一系列工作。


对于施江医药来说,前面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他们庆幸选择了项目落地上海,在这里,他们不仅邂逅了大力支持原始创新的长三角国创中心,并将从宛若“热带雨林”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生态中受益。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不仅集高端医疗器械、数字研发、创新疫苗等多功能于一身,还有临床数据、产品展示、创新加速和风险投资的整体布局,覆盖了从创新研发、临床转化、市场准入、产业出海的全生命周期。他们相信这将大大推动新药的研发流程。


“我们正在进行临床前试验研究,希望能够借助上海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的生态,获得药品审评中心的指导,帮助施江原创新药顺利推进临床前试验,争取早日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同时,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充分利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先进且成熟的服务市场,与国家专利审评机构建立良好沟通渠道,使得具有原创性、底层性特点的开拓性发明,在国内专利申请体系下获得应有的保护范围,并帮助本土新药更好在国际范围内获得相应的保护。此外,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且持续烧钱的过程,目前研发过程中的所有风险主要由团队独自承担,希望能够得到政府对于我们这些中小型创新药物研发企业的持续支持。”


创业,对于施裕丰而言,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途,是“打怪升级”的过程:“新药研发有着自身需要遵循的规则和流程,只有把每一步都走扎实才会出好的结果。如果说做科研是纯粹的好奇心驱动,那么创业更是因为社会责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驱动。期待着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最终实现临床转化、救助患者,这份使命感让我们团队充满前进的勇气和动力,痛但快乐着。”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编辑:拾



↓分享

↓点赞

↓在看

推荐文章
水浑调研  ·  简单几点 0422  ·  2 周前  
丁香医生  ·  90% 人都缺的维生素,建议补起来!  ·  2 年前  
广州12345  ·  符合这四种条件,医保个人账户可提现  ·  5 年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新A、新B、新C、新D…新疆所有车主必须警惕 ...  ·  7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