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前陶器——人类文明一次伟大的跳跃

哲学园  · 哲学  · 6 年前

8开

超大开本

精装珍藏大书




史前陶器

人类文明一次伟大的跳跃

王鲁湘


王鲁湘,生于湖南,1978年进湘潭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留校, 1984年进北京大学研修中国美术史,并获哲学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

历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世纪大讲堂》主持人、《文化大观园》总策划、主持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凤凰岭书院院长。



高润民先生积十数年之功编辑而成的《中国史前陶器》一书,在经历了诸多困难之后,即将付梓,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幸事,也是所有彩陶爱好者的幸事,当然,更是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幸事。

高先生是画家,长居兰州,职业的敏感和居地的便利,使他很早就开始接触中国西北地区出土的陶器,过眼过手的各种陶器上万件。古人云“阅千剑而后识器”,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彩陶收藏圈中的名人和鉴定专家。很早以前他就确立了一个志愿,要编辑一本中国史前陶器的大图录,类似于百科全书,读者一册在手,就如同走进一个中国史前陶器的专题博物馆:论年代,从距今20000年到距今4000年左右,纵贯16000年;论地域,则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长城内外、东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华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统统囊括;论形态,生活器皿、工具、礼器、乐器、人物造型、动物造型等无所不包。

对于一个民间学者来说,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要去叩开一扇扇公立博物馆的重扉,去拜访一家家重要的私人收藏者的秘室,不放过一件有代表性的陶器,不遗漏一件怪异的器形和一个奇特的纹饰。然后,他要打足精神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在数万张图片中排列组合,分门别类。光是替每件陶器进行学术命名,测量尺寸,归口文化类型,就是一件多么浩繁的工程,更何况还要给那些代表性的器物写出学术解读和美学短评。嗨!高润民,我真服了你。


对于中国史前陶器的出现机缘,分布范围,发展阶段,以及各地域各阶段陶器的工艺特点和美学风格,高润民在他的长篇前言中都做了精辟的阐述;对于中国史前陶器的史学价值,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他也在前言中有了宏观的论述。这些,我就不再重复和赘述。

我想特别強调的是,从玩石头到玩泥巴,是人类文明一次伟大的跳跃。人类第一次改变了自然材料的物理属性,通过水与火,让土变成了陶。人类首次进行了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此前上百万年打击和磨制石器的劳作,与此相比,形同小儿游戏。所以,当20000年前的人类用水和出掺有砂粒的泥,捏成歪歪扭扭的罐,放到柴堆上平地堆烧,烧出凹凸不平、厚薄不匀,胎壁厚重,质地疏松的灰褐色陶罐时,第一缕人类文明的曙光,就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升起了。当陶罐的致密度和坚硬度经由技术改进而进一步提高后,人类就可以用它来盛水,炊煮。饮食由茹毛饮血和简单的烧烤提升到熟食这样一个文明的新高度,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而且改变了人类获取蛋白质的方式,从以动物蛋白为主逐渐转向以植物蛋白为主,这才为适应炊煮谷类食物需要的定居生活和耕种农业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小的陶器,是10000年前发生在地球上的那场伟大的农业革命的催产素。

制陶→炊煮→定居→大型聚落,复杂的社会组织开始出现,人口增加,分工趋细,文明进步加速。

不知道其他文明是如何从制陶这一行为中激发灵感从而产生各种哲思玄想的?在中国,制陶以及陶器本身,确实启迪了先哲。有一个词叫“陶钧万物”,表明先哲曾经认为造物主也是一个制陶高手,宇宙万物就是祂陶钧出来的。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把人类的起源同捏泥人这样的儿戏联系起来,大量的史前陶塑,有人物,有动物,还有人形器,在创造它们的原始观念里,活跃着一个像女娲这样的母亲形象,“创造之母”。有理由相信,史前陶器的创造者,可能以女性为主。

陶由泥土烧成,中国五行说认为土有五色。社稷坛又称“五色土”。有趣的是,中国史前陶器的陶色也是五色:灰、白、红、黑、黄。或许这是巧合,但为什么持续16000年之久的史前陶器烧制,颠来倒去,就这么五色呢?五色土的观念,到底来自于土,还是来自于陶?

先哲老子的目光,曾经久久地盯视过制陶。完了,他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哲学上有和无的关系,在陶器上就能很好地表达出来。

翻阅高润民的《中国史前陶器》,我感觉我跨入的不只是一个史前中国的陶器世界,直接跨入的是一个史前世界。先人们用陶器塑绘了一个活色生香的史前世界,这个世界可视、可触、有形象,有灵魂,有浩渺的天象,有激湍的河水,有舞蹈的人类,有奔走的牛羊,有缤纷的花叶,有游弋的鱼龙。有对生殖的激情欲望,有对母亲的隆重礼赞。先人们一会儿仰望星空,对宇宙之浩渺兴无穷之浩叹;一会儿近察自身,对生育的奥妙发狂热之欣喜。对于史前人类来说,砑光过的陶器表面,是极好的书画材料,虽然洞壁与岩石也是他们书画的材料,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可与陶画同日而语。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同是史前人类所为,为何洞穴壁画和岩画的题材更多趋向于写实风格,而陶器上的绘画,则更多趋向于抽象和装饰风格呢?难道是陶器本身的几何形状制约了陶画向写实风格靠近吗?还是另有原因?比如,画洞穴壁画和岩画的人多半是男人,而画彩陶的人多半可能是女人?男女性别的审美差异也许是导致这几种原始艺术产生这么大的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或者,洞穴壁画和岩画都有重要的巫术功能,从感应巫术的角度要求写实;而陶器是实用为主的,它上头的彩绘纹饰以装饰生活家居为主。所以,对称,平衡,有序,和谐,处处可见恰到好处的比例,曲折优美的线条,繁而不乱的装饰,主从分明的图案,一切都是那么理性、优雅、平和、从容,一颗美丽的心灵,一双优雅的纤手,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下,在鸡犬相闻的村寨里,无忧无虑地画着堆在身边的陶器,然后装进窑里,点起一把窑火,在熊熊火光里,她们跳舞,唱歌。显然,制烧陶器并不是一件多么繁重艰苦的工作,反而充满创造的愉悦。陶器的生产数量也无一定计划,虽然是易碎之器,但还是供过于求,于是,多余的陶器就挖个土穴窖藏起来,以至于许多窑藏竟然从未被打开启用。几千年之后,我们一不留神挖到,艳惊天下。

我认为史前制陶绘陶者多半为女性,还有彩陶纹饰的依据。许多彩陶纹饰其实取材于织机和织物图案。如1823号的彩陶人面器口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此件陶壶的纹饰中出现环形十字纹同双胜纹共处的情况。这两个纹饰都应是织机上的部件,因此壶身上另一种回形纹饰也是织物纹(马厂类型彩陶上最常见的折带回纹也是织物纹)。那么,这整件陶壶的造型就可以理解为塑造了一位当年的织女:高昂的头颅,脸上有十道美丽的面纹(不是如有人所解读的为眼泪),长长的脖颈,丰腴的身躯,身着华服,服上的纹饰与纺织有关。当年的妇女可能主要从事纺织和制陶这类高技术低体能的活儿,顺便可以照顾老人小孩和管理村寨。

1823.彩陶人面器口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高37厘米 腹径28厘米

甘肃省永登县采集


一本大型图录应该提供足够的信息,让读者在翻阅中找到某种关联性,从而产生创造性阅读并有所发现的乐趣。高润民这本《中国史前陶器》就能这样。举一个例子,有三件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刻符号宽带纹钵,一件刻十字符(684号),一件刻字符(688号), 一件刻字符(696号)。

684.彩陶刻符号宽带纹钵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8.6厘米 口径21.4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688.彩陶刻符号宽带纹钵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9厘米 口径23厘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696.彩陶刻符号宽带纹钵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9.4厘米 口径22厘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十字符发展到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时就演变出了大量的彩绘十字符,字符发展到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时演变为彩绘变体人纹,而且发现的数量也比较多,字符发展到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时更似抽象的蛙图形,蛙在史前就是人类生殖繁育的崇拜对象,但我认为其下部的菱形应是代表女阴。对不对呢?请看彩陶 卍字纹变体人纹豆(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624号),豆内两个对应而绘的变体人纹,下身为菱形,清楚地表示其为女性。再看一个更写实更具象的,彩陶双变体女人纹双耳罐(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21号、122号),叉开的双腿间是夸张而具象的女阴。这三组图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由符号过渡到具象再过渡到抽象的轨迹。

624.彩陶卍字纹变体人纹双耳豆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高15厘米 口径18厘米

121.彩陶双变体女人纹双耳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高29厘米 腹径34厘米

甘肃省康乐县采集


这样我就猜想,这三只陶钵分刻这三个符号有什么意义吗?我能猜想的是,它们是祭钵,祭祀时分别由首领、男人和女人捧着。这样说还能找到支持的证据吗?有的。钵类器物中正好有另外四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钵(735号、736号、737号、745号),可以一一对应上面的这三只彩陶刻符号宽带纹钵。由此可知,凡有十字纹的彩陶钵,规格可能是最高的,是首领级的。

735.彩陶变体人纹钵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高12厘米 口径22厘米

甘肃省永登县采集


736.变体人纹彩陶钵

[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

高2.4厘米 直径6厘米

甘肃省康乐县采集


737.变体人十字纹彩陶钵

[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

高13厘米 口径16厘米

甘肃省和政县采集


745.彩陶菱形十字圆点纹钵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高7厘米 口径17厘米

甘肃省永登县采集


菱形或菱形的一半三角形,是比较抽象的女阴的符号,有些彩陶研究者也曾指出过这一点。高润民的《中国史前陶器》给予了更有力的证据支持。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变体人纹壶(1334号、1335号),在壶身上用黑红二色画出了非常粗犷的连续三角形纹,每一个三角区间都绘有一正一倒的多个小人,还应该是表示怀孕或者生产的情景。

1334.彩陶变体人纹双耳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高32厘米 腹径28厘米

甘肃省永靖县采集


1335.彩陶变体人纹双耳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高28厘米  腹径24厘米

青海省民和县采集


我想借此机会特别探讨一下十字纹的意义。中国史前彩陶上的十字纹(包括其变体卐字纹),是一个十分常见普遍的图案母题。最通常的解读是太阳纹,我认为值得商榷。我认为十字纹是远古人类对方位的认识和简易表述。两根木棍一交叉,就有了明确的五个方位:东、西、南、北、中,或左、右、前、后、中。把这个十字放置于圆圜中间,就能分隔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再加上中心,就是“九宫”。天与地,本来是一团混沌无序的乱象,用这个十字一格,即刻有序。十字为人类带来了空间秩序,人类用它为天地定位,这才有了天文和地理;为宫室和城市定位,这才有了规划。用这个十字,人类找到了或者说随时可以定位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这就是十字纹的伟大意义,所以执十字者,纹十字者,必是指引方向的首领和导师。卐字纹是十字纹的旋转,十字纹是静态的,卐字纹是动态的,但中心是恒静不动的。这里有一个深刻的发现和道理。远古人类发现世界宇宙中一切都在变动,那么,有什么是不变不动的吗?通过仰观俯察,找到了紫微恒星区的天北极,它是宇宙天地间不动常居者,而天地间一切,包括星辰,都围绕着它旋转,故命其为太一,或天心。找到这个宇宙天地间不变不动的一,对思想史的意义特别重大,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包括科学,都要建立在这个一之上,“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的解读。《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卐字纹以中心不变不动的一来运转四极,体现出天地宇宙动与静的统一,万动而一静,静为动君。佛教徒转山转湖转庙转塔,佛不动而众生旋转,佛居于中,不动常居,天地与众生常动不居。这或许是卐字符进入佛教后的意义吧。

翻阅高润民的《中国史前陶器》,有时会有意外的惊喜。我是一个史前玉器的爱好者和收藏者,在翻阅《中国史前陶器》时,不断会找到可以与同时期同区域发现的古玉器相参照的陶器。如河姆渡文化的兽塑(1915号),作为主体纹饰的那只大眼,所有纹饰的细节同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大眼完全一致无差。我们知道,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浙江境内两支史前文化,一个在宁绍平原,一个在杭嘉湖平原,中间隔着一条钱塘江,年代相差三千年。我们过去不知道河姆渡文化是如何消失的?去了哪儿?从这一件兽塑来看,她很可能北渡钱塘江,直接影响甚至创建了良渚文化。

1915.兽塑[河姆渡文化]

高19厘米 长24厘米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藏


还有齐家玉器,民间收藏很多,而官方考古发掘与馆藏相对较少,有些精美的玉器得不到专家认可。其实完全可以同齐家陶器相参照。如齐家文化堆塑人形罐(1840号),罐上的符号在齐家玉器上也常见,尤其是阳线起棱同玉器上的阳线起棱不仅工艺神韵极似,细察之,此陶罐上的阳纹图符,不是用小泥条堆塑上去的,而是用玉器中才会用的剔地法做出的。看来,制作此人形陶罐的工匠或许同时也是玉器工匠,所以才用了同样的工艺。

1840.堆塑人形罐[齐家文化]

高25厘米 口径14.5厘米

甘肃省广河县采集


齐家文化的器物以素面陶为主,间或有少量彩陶,其最典型的器物是红彩几何纹和斜线纹罐。齐家文化的彩陶从造型、工艺、图案几个方面来看,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有着非常整饬的审美取向,那种蕴含其中的几何感觉,给人很強的异域感。在齐家文化器物中,有人首塑(17 95号),完全是白人形象,典型的高加索人种,深目高鼻卷发翘下巴。有西方学者指出,在4000年前左右,有古代巴比伦国的巴克族酋长曾带领族人东进,沿塔里木河进入中国西北地区,这个时间同齐家文化相当。如果把这一史实同高加索人种的人首塑和具有几何趣味并非常整饬的陶器风格联系起来,我们也许要承认,在中国史前陶器的制作者中,也有白人,他们带来了异域文明的工艺和风格。这在民间收藏的齐家文化玉器中也能得到佐证。

1795.人首塑[齐家文化]

高18厘米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采集


你看,随便翻翻高润民的《中国史前陶器》,就弄出这么多有趣的猜想。所以,我想说,读这本厚厚的陶器图录,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最好的工具。写下这些文字,算不上序言,只是表达先睹为快的意思罢了。


《中国史前陶器》


长按二维码购买

书名:中国史前陶器( ZHONGGUO SHIQIAN TAOQI )

作者:高润民

出版发行: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印刷: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8月

开本:8开

字数:709千字

图片:2700张

书号:ISBN 978-7-5060-9339-2

定价:1998.00元(现价:1598 直降400元


此书收录的陶器来自86家博物馆和研究院、文物考古所

及近百位民间收藏家

用2700张图片、20余万字向读者呈现了

公元前18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中华先民制作的2478件精美陶器

其中彩陶1505件、素陶973件

重点突出了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彩陶和齐家文化陶器



直降400元即刻发货!

或    底部阅读原文秒订!

推荐文章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刘城晨 王乐瞳:比较制度优势与RCEP的形成  ·  8 月前  
三年一倍  ·  又一个大佬跑了...  ·  2 年前  
面相八字看命运  ·  #八字简批#:@杨智博_Yzb(阳历1995 ...  ·  5 年前  
AI脑力波  ·  推荐 | 讯飞生态平台创客小灶免费课程  ·  6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