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图古书烟云

精进的医生  ·  · 4 年前

2020年1月5日  星期日    晴

几个月前我去过宁波的天一阁,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阁,范氏及子孙严格遵守“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等祖训,外姓人及女人等都不能登楼看书的,直到一位当世著名学者黄宗羲先生成为了登上天一阁的第一个外姓人,并阅读了其中全部藏书,阅后叹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从此以后,天一阁有了一条可以向真正的大学者开放的新规矩,但这条规矩的执行还是十分苛严,在此后近二百年的时间内,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十余名,他们的名字,都是上得了中国文化史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因此,即使我们去过天一阁,做为普通观众,也不可能登楼看书,只是在院子里缅怀了一位为了看书而嫁入范家,却终身未能看到家藏古籍的苦命女子。古诗云:书对于人“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难怪那女子是如此爱书,甚至不惜拿自己的婚姻为赌注,可惜她因为是女人,一生未能实现自己这个小小的愿望。

所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今天早上我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自由观看了许多珍藏的古代图书,有些是孤本,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战争、火灾、水灾等天灾人祸等等都可以将这些书籍毁灭,可它们在许多人一代代护卫下流传下来了,真的是极其珍贵,价值连城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新中国成立伊始,虽国力维艰、百废待兴,党和政府已将遏制文物流失、抢救流散国宝摆上重要议程。在周总理的亲自关心下,国家多次动用宝贵的外汇储备,成功抢救了中秋伯远、潇湘五牛、熙载祥龙、邹斋善本等国之重器,开启了流失文物回归的恢弘篇章。做为文化部文物局首任局长郑振铎先生说“凡是国宝都要争取!”

因此,国家图书馆成为了世界上收藏中国古代珍贵典籍最多的公藏机构,除了宋代以来历代皇家的珍藏,还有明清以来诸多藏书家的毕生所聚。对多数人来说,古代的书是一种神秘而艰深的存在,难以解读,很难接近。其实古代的书籍历时几百年流传到今天,在深奥的文字、古旧的纸页背后,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曲折命运,沧桑传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我国书籍历史上,印刷并装订成册、具备基本“书籍”形态的古代书籍当中,现存时代最早的就是宋代刊刻的古书,俗称“宋刻本”。它一直是古籍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自明代以来,就受到学者、藏家们的特别重视。民间甚至有“一叶宋版,一两黄金”之说,虽有夸张之嫌,但也从侧面说明了宋版书的珍贵程度。宋刻字体方整,结构谨严,雕镌精致。

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一部收集最为完备的乐府诗总集。将自汉至唐五代时期的乐府民歌、文人作品和先秦歌谣汇集一起,按其曲调分类,编成百卷巨帙,为后世保留了大量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而国图馆藏宋刻本《乐府诗集》是该书最早版本,其他缺卷用元刻本和清抄本补配而成完帙,此乃宋刻本中的精品。

乐府,是我国西汉时期朝廷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负责制定乐谱、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后人以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称之为“乐府”。到了唐、宋时期,一些可以入乐的诗歌和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统称“乐府”,诗的范围既有朝廷所用的乐章,也包括产生并流行于民间的歌谣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嗯,这首我们中学课本里学习过的南北朝民歌《敕勒歌》,便是《乐府诗集》中所收录的一首诗作。

图片发自简书App

带上一份安静淡雅,在国图寻找我最爱的元刻本《东坡乐府》,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领域都有独到成就,特别是词作方面,开创了“豪放派”之先河,大大突破了“词是艳科”、供娱宾遣兴的传统藩篱,使其从花间、樽前走向更为广泛的社会人生。刘辰翁评价苏轼词曰:“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文学史上则把苏东坡与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这两部珍贵的元代刊刻的苏词《东坡乐府》与辛词《稼轩长短句》在国家图书馆璧合一处。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世代相继,源远流长,如云霞朝阳,极尽壮观之美;又如夜幕星辰,璀璨争辉。一代代文人提笔落墨,或豪情壮志,畅抒青云之志;或登高望远,描绘山河之美;或婉约感伤,勾勒相思之情;或直露鞭挞,写尽人间百态、世态炎凉。奇文瑰句、才华横溢,而这些文学上的成就被书籍给完好地保存下来,国家图书馆的这些如烟云般的古籍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还看见了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图二卷》金陵胡承龙刻明重修本,它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药物学知识,详细描述了近1900种药物的名称、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炮制以及药性和作用,是研究古代中医药学、植物学、矿物学、动物学乃至其他多钟自然科学的重要资料。这本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泛流传、影响深远。我也曾经买过一本现代版的,其图片栩栩如生,易于辨认。可惜我不是学中医的,还是不会运用。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古人有许多保护书籍的好方法:一个藏书楼,从环境、建筑、设施、用具、管理、制度上都考虑周详;一部书籍,从书写、用纸,用线,书衣、包角、护叶、装帧等方面都十分讲究。现在, 保护和修复仍然是图书馆最大的课题之一,要设法解决因纸张老化和大气污染对书籍的影响;还要将残破断烂的珍贵文献修复出来,任务十分艰巨。国家图书馆过去修复了《赵城金藏》和《永乐大典》等珍贵典籍,现在正在修复敦煌遗书和西夏文献,总结出许多领先世界的修复古籍的经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国图偶遇一个自称是海南博物馆馆长的男人向讲解员咨询有关修复古籍方面的知识,我在旁边也听得津津有味的。原来这些展出的书籍其实大多原来是破烂不堪的,经过国图的专业人士修复以后,让这些像宝石一样的古书发出夺目的光彩。

典籍与文明相始终,藏书与民族相伴行。中华民族的记录传统创造了浩如烟海的典籍,虽屡遭磨难,几经沧桑,依然靠着爱书、护书的藏书文化,通过收藏、传播、校勘、抄刻等方式传承着华夏文脉,滋养着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国家图书馆每次带给我的都是不一样的震撼啊!

图片发自简书App
推荐文章
新浪湖北  ·  #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求助 ...  ·  4 年前  
叶凌兮  ·  卑微的样子,一次就够了  ·  5 年前  
和君咨询  ·  幕后的荣光  ·  5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