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畏难情绪是职场大忌

恒铭笔记  ·  · 4 月前


笔记分三个部分:


第一项:学习笔记

第二项:视频分享

第三项:图片分享


注: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


第一项:学习笔记



1.我提供一个很有意义的思维模式给大家。

凡事不要站在受害者和索取者的角度去想,而是你要思考一下自己如果是资源调配者,你会怎么想?

比如年轻人思考的纬度总是:我那么优秀,你凭什么不给我你的身价财富好机会?不给是吧,那我就彻底搞臭你,我要让你家破人亡。因为你不珍惜我的价值,这就是你应得的下场。我要把你当跳板,我拿到我需要的价值直接把你踹了就跑,你别想在我这儿得到任何。

这个思考方式对于年轻人而言总是流动着,大家都认为这种思考模式一点毛病没有。

但我想问问,你早晚有一天也会老,也会变成拥有很多的中年人,你真的希望帮助这样的年轻人吗?

作为资源调配者,你是不是更希望帮助那些人品正直,大概率不会挥霍你给的资源,也能堂堂正正把你给的好东西保护并且继承下去的年轻人?
哪怕这个年轻人身边有无数人煽风点火,他仍然不会伤害你,因为他知道你当年本可以不给这些。

当你沉浸在自己的贪嗔痴里无法自拔时,应该多想想别人是否真的敢跟你长长久久相处下去。





2.以下是一些不太好听的实话。


畏难情绪是职场大忌,同样水平的两个人,哪怕一开始交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个较少抱怨,遇到难事闷头去做的人,一定更容易得到上司青睐。

久而久之,那个总把“好难啊” “太难了” “这东西没办法搞”挂在嘴边的人,一定会被那个勇于迎接新挑战,遇事有定力的人甩掉,哪怕他们的起点一样,哪怕一开始都做得不咋地,慢慢也会拉开差距。


做为一个小老板,我不怕员工给我不及格的东西,我可能会批评,但是我仍然会给他机会。但我非常害怕员工成天跟我说“好难啊”“太难了” “我觉得这事搞不了”,一般这种畏难情绪外显超过三次,这个人一定会被我打上“不堪大用”的标签,哪怕继续用,也不敢给他重要任务,因为他整个人呈现出来的就是一副没承担的样子,管理岗我更是怕极了这种人,会把你的团队带得半死不活。


没有例外,我身边的老板都是如此,当然我并不认识全天下所有的老板。


如果你期待在职场得到更多重用和机会,不要在你的老板面前展露负面情绪,所有的抱怨、害怕、恐慌,都回家消化,不要指望老板帮你消化,他没有给你提供情绪价值哄着你干活的责任,如果他那么做了,是额外收益,而不是“应该的”。


你可以客观分析这事应不应该做,用数据支撑去辅助他做决策,甚至劝他收手,但是你不要去找老板,一张口就是“好难啊”“我搞不定”。


他是老板,不是老师,老师收学费帮你解决问题,老板给你钱让你帮他解决问题。说句会得罪人的话:老板不教很正常,教了都是额外收益。


克服畏难情绪其实很简单,四个字,少说多做。

去做,去了解,一切恐惧都是源于未知,你对这件事了解得越充分,你做得越多,你的害怕、担忧就会越来越少,心里就越来越有底,在你已经尽全力去做且无抱怨的情况下,这件事仍然没做好,那是能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


众所周知,单纯的能力问题,和能力+态度都有问题,在职场上的待遇是完全不同的。





3.自卑,跟自身条件没有关系,跟从小有条件被爱有关系。


一个只有足够优秀才能得到肯定的孩子,看似得到了认可,但本质是一种情感忽略。毕竟没有人能一直优秀,也没有人能每件事做得无懈可击。


这种有条件的爱,给人带来的后遗症是,时刻如履薄冰,害怕什么时候做得不好就不被爱了。


在这种心理动力推动下,目光会无比频繁,无时无刻不极力向外界搜寻。


不断把自己的不足放大,把别人的光环渲染,将自己置身于和身边人比较的环境中。今天比赢了,顿感轻松了,明天比输了,失望沮丧。


这样的人,努力上进并非为了享受美好的生活,金💰也不仅仅是给自己带来幸福的工具。而是不努力就感到危险,不安全,不配被看见被爱。


很多恋爱脑的女生,反而是世俗层面比较优秀的女生。她们不是没脑子,更不是无法明辨是非。


而是内心总是笼罩着一层焦虑。这层焦虑是,不付出点什么,就不安,害怕。


只能在恐惧下,不断通过付出来缓解焦虑,不断诱导别人来使用自己的条件,毕竟自己从小就是通过条件来满足父母。只有这样,才感到熟悉,可控。


但当别人真的用自己诱导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又特别心有不甘,在频繁自我攻击后转而攻击对方。


其实不是没有人爱你本来的样子,而是从没有人见过你真实的样子,包括你自己。


你以为的真实,仅仅是在不安全养育环境下,戴上的一层面具。而这层面具,每当有爱你的人试图替你摘下时,都被你阻止了。


就像小时候想要那个美丽的洋娃娃,看到父母神色不悦,就劝自己不要喜欢了。





4.人总是会在社会化的过程里变得成熟、体面,也更加适应这个社会。同样的,也会在这个过程里和自己的本真部分拉开距离。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存在那种活得很成功,却活得很没意思的精神状态,因为ta 们的大部分乐趣都建立在社会化自我在相应的游戏规则里活得成功的体验。


我最近不止一次的发出过这样一句感叹:“只有当你愿意带着你自己的小孩一起玩的时候,你的生活才是有意思的。”相应的,ta 缺席的次数越多,缺席的时间越久,生命的活力和乐趣也就越低。


比如当你内在的小孩不想讲话的时候,而你大人的部分却因为害怕冷场而一直找话说,那么一场社交活动下来,你就会觉得很消耗。比如你内心的小孩想做某件事,但是你大人的部分将它视作无意义、无价值的时候,那么时间久了,这个小孩就会让你感觉到活着本身就很没意思。


我不想把这件事泛化到整个东亚文化特有的一种心理处境,因为全世界都会存在这种过度社会化导致的心理危机,Kohut 曾经说西方人的自体脆弱是从禁忌时代的移情神经症到了后嬉皮时代的自恋疾患,曾经是过度压抑导致的张力变形,现在是过度释放后导致的张力消散,就和我以前用电池做得那个过冲和过放的比喻一样。


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下如果有什么是相对特别的,那就是通过扮演一种抑制自恋发展的理想型的超我来获得外界的认可,比如不要那么自我,不要那么自私,以大局为重(如果大局在一个家庭里是其他人的利益),大的让着小的,让大人和权威欣赏等等,很少有人教导我们如何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取悦,很少有人主张以自己的感受为主的健康体验。


换言之,我们缺少一种以心理健康,自我体验为主的好孩子的标准,而我们所设定的那种好孩子,是自恋发展不足的好孩子,是一个大人疯长成最完美的社会螺丝后,内心的小孩已然保留着一种以幼稚捍卫曾经没有过的任性权力的好孩子,我们这些年的网络用语变化也映射着这种分裂,一方面保持着疏远式的软萌无害,一方面又会在发生较量时毫不退让。


所以如果说中国式的社会疏离有什么特征的话,那我认为每个人都在拼命代偿过去被剥夺的那些个人体验,都在一旦离开了那个充满禁忌和期待的家庭结构后,迅速建立了一个与曾经也与身边人划开界限的自我边界,这里面包含着强烈的自我维护意识和止损意识,哪怕代价是孤独,也要让自己成长成一个自给自足的超级个体,并不是为了向谁证明,恰恰是为了不想再对谁去证明。






5.德语里有一些词,通过组合的方式表达某种特殊的感受与情绪,是我非常喜欢的。


例如Waldeinsamkeit,这个词由Wald(森林)和Einsamkeit(孤独)组成,它描述了一个特定的状态,指一个人独自在森林中漫步时产生的孤独感,以及与大自然的亲近的感受。


除此之外,Fernweh由Fern(远方)和Weh(精神的痛苦)组成,这是一个和思乡之情(Heimweh)相对的概念,在思乡之情中,Heim是家乡的意思,Heimweh则是对家乡的思念与痛苦。而Fernweh表达则是一种对未知与遥远彼岸的向往,一种未曾到过的远方的乡愁。一直觉得,阿尔敏身上一直带着一股Fernweh,所以一直拥有着想要看看远方大海的信念。


Sehnsucht由Sehn(渴望)与Sucht(上瘾)所组成,一种痛苦渴望的疾病,表示的是一种对某些难以实现或不可及事物的深切而强烈的情感,常常用于形容一种深切的、无法满足的愿望,这种愿望是混合着欢乐和痛苦的复杂情感。


Wanderlust由Wander(闲逛)和Lust(兴趣)组成,指的是一种旅行欲望,想要探索世界和旅游的强烈愿望。


在德语中,一是Ein,二是Zwei,正如上文提到的,如果说Einsamkeit指的是孤独,那么Zweisamkeit指的则是一种二人世界的亲密感,描述的是与另一个人在一起时的亲密和亲近的感受,一种独特的只有二人的氛围。


最后还有就是一个Weltschmerz:世界之痛,也就是世界(Welt)和Schmerz(痛苦),形容一个人对世界的痛苦或不满感到的忧郁或悲观,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怀疑,一种更广泛的、与整个世界和人类状况相关的情感。





6.我最近看到一个热门帖子还蛮触动的。

一个姐姐说结婚10年,至今她都没有体验过“恋爱”的感觉,也从未喜欢过自己的老公。

她的原帖里面有很多细节都令人唏嘘。“毕业到30岁之间的几年就是不停在找工作、失业、相亲中度过,因为我大龄未婚,父母整天唉声叹气,在相亲无数个之后,找了个学历比我低家庭条件比我差但人还算踏实的草草结了婚。”

“婚后日子还算太平,按部就班,有了孩子,在外人眼里还挺幸福的。”

“后来时来运转,收入涨了很多。我发现工作上可以努力,但在情感上始终是空白荒芜的,我无法改变我真正的命运,我内心很缺爱,这让我感到很悲哀。”

她说自己想过离婚,但站在世俗的角度又找不到什么非离婚不可的理由,没有出轨,没有吵架,没有冷暴力,夫妻之间友爱相助,只是没有爱。

每个月最轻松的时候就是来大姨妈,因为可以理所当然拒绝老公,拒绝性生活,不用配合演戏,睡觉之前不会有任何负担。

她还写道自己看到年轻同事秀恩爱不自觉发出的羡慕。

发帖子的姐姐今年40岁了。

她在30岁那年选择和一个不爱的人结婚,婚后日子风平浪静,没有太多波折——如果不是看到她发出来的这些文字,或许生活中,他们也是大多数人眼里幸福的模板,朋友圈里相敬如宾的恩爱眷侣。

不知道,回到十年前,她还会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但这个帖子可以作为一种“镜像的时空参考”,假设你今年30岁,面对同样的困境,你有能力承受未来的日子是这样度过吗?

说实话,我没有。

我一直觉得,大环境里那些所谓过来人撒过最大的谎,就是告诉你:和谁结婚都一样。

如果真的和谁结婚都一样,那我们还为什么要结婚?
这句话的本质。是生而为人,却不曾体会过“人的滋味”。

一个人在情感上的缺失,是无法用任何东西填补的。

我建议女孩们在婚姻这件事上,不要相信什么差不多得了的鬼话,和一个不爱的人结婚,就像每天重复做不喜欢的工作一样,那种痛苦,是无休止的消耗。

也不要单纯因为“他对我好”、“他看起来条件还不错”这种表象因素,而立马做决定,嫁给这个人,你要知道,感动在爱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我希望你在婚姻里自私一点,选择那个在一起开心、舒服、能够同你越来越好的人。

而一个人,最可能的情况,就是在爱中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发光发热。

婚姻的开始必须先有爱,才会有后面的包容、理解、迁就……

就像你喜欢吃一盘菜,如果它的味道让你欲罢不能,你会自然忽略它的环境和服务态度;相反,如果你是因为一家店铺的装修好而走进去,吃到难吃的东西,肯定不会再去第二次了。

确实,年纪大了,就过了那种听天真、腻歪的「奶昔情话」的时刻了。

爱不再是一种轻飘飘的口头禅。我们需要的是更为笃定和扎实的“把对方放进未来里”。越是如此,就越要明白,没有从天而降的至尊宝,先过好自己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回到开头那个姐姐分享的她的30岁,处在各种不如意里,她选择的方式是去结婚,某种程度上那是对自我不满意的生活的一种逃避——看似圆满,实则空洞,因为结婚从来就不是人生的终点啊。

你的工作、你的能力、你那一团乱麻的生活,不会跟随着婚礼司仪的祝贺和缤纷的礼花而全部怒放开来。

这些年轻时隐形的小问题,会在多年后,成为你和自己理想生活的一道鸿沟。

所以建议那些30岁还没遇到想结婚的人的女孩们,感情的事情顺其自然,先去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吧!

这样无论将来身边是谁,或者没有谁,都能好好的,给到自我幸福和满足。

爱情不是最重要的,结婚也不是最重要的,让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生我们留给“自己”的时间很少,我不劝你早结婚,也不说什么单身快乐一辈子,我只希望你满足于此刻的真实,庸常的日子里,鲜活的过。

在那个对的人到来之前,相信爱,等待爱,学习爱。



第二项:视频分享


汤姆·哈迪猛片《无法无天》丨荒蛮三兄弟的传奇人生,个个人狠话不多。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847450373160980

美、 德合拍剧情 / 历史 / 战争影片《华尔基利暗杀行动》(高清完整版)
主演: 影帝汤姆·克鲁斯#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979721687990281



第三项:图片分享





推荐文章
兵小兔  ·  ​第759号令来了!5月1日起施行!  ·  1 年前  
尚尚牵  ·  女人在爱情中常犯的十大错误  ·  6 年前  
财经十一人  ·  后共享时代:C2C转向B2C  ·  6 年前  
全球局势战略纵横  ·  对萨德的看法!  ·  7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