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个朋友一起吃饭,说起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一年里面,那些影响力特别大的、以人为中心的新闻事件,往往都是负面性质的,很少有正面新闻。
换句话说,假设你是一个明星或者名人,如果有一天你成功“出圈”了,那么你多半是倒了霉,被爆了什么黑料,而不是做了什么好事。
朋友刚开始不认同,我便让他说出脑中立马能想到的、这两年里发生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络人物事件。
结果得到的回答是“刘强东案”、“六小龄童六学走红”、“薛之谦李雨桐事件”、“翟天临与吴秀波事件”一类。
那么有趣的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这么愿意看名人倒霉,还很热衷地传播他们倒霉的消息呢?
3、参与其中的权力欲
其实我们不只是乐见名人倒霉,只要不影响自身的利益,我们几乎乐见所有的人倒霉。
康德说:“将他人的不幸置于自身的幸福之下,并在此衬托下令自己的幸福感得以增强,这一做法据称是人的本性——以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物”。
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我们老祖宗还是猩猩时就已经是这样了。
18世纪哲学家艾德蒙·博克也在他的演讲里举过一个例子:
端坐在剧院里翘首以待的观众们在听说一个囚犯正在附近的广场上受刑后,会立即失掉观赏戏剧的乐趣并掉头前往。
他坚信,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天然地以他人真实的不幸与痛苦为乐”,他还认为,真实的悲剧远比“虚构的艺术”更具吸引力。
——引用自理查德·史密斯《暗黑心理学:幸灾乐祸与人性的阴暗面》
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阴暗”的本能呢?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比较理论,以及进化心理学的适应性,对此都有着精彩的解释。
▼ 1、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比较理论解释
社会比较是我们评价自我的基本驱动因素之一, 它帮我们认识到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
在社会比较中,我们肯定倾向于追求处于成功的地位(如果你倾向于失败的地位,就会有人建议你去看心理医生了)。
当我们将自己与正遭遇挫折的人比较时,对方的不幸能帮助我们提高优越感,尤其是自尊程度比较低或者曾受过打击的人更容易从中受益。
这就是为何我们总免不了对别人的倒霉幸灾乐祸。
▼ 2、进化心理学的适应性解释
进化过程对那些身处低位却安于现状的人极为不利,因为这些人往往只有少量资源,也不会得到潜在对象的青睐。
在我们祖先还是猩猩的部落时期,若处于低位,意味着你进食要排在最后,交配权更是完全没有(因为没有异性猩猩会看得上你),也就没有任何留下后代遗传自己基因的可能。
因此,一旦低人一等,我们的生物本能就会让我们感到愤懑不平,从而激发我们的竞争动力。
所以,我们会对任何能给自己带来优势的事物趋之若鹜。
而看到别人倒霉,则会让自己产生处于优势的感觉,对于这样的事,我们一定是甘之如饴的。
但相较于对普通人的幸灾乐祸,我们更爱看到名人倒霉。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更快乐!
向下的社会比较会让我们在别人的不幸衬托下显得更幸福,但向上的社会比较却会让我们在别人优越感的光芒中显得更痛苦。
看到别人比我们更聪明、更有钱、更有权势、更有声望,都会引发我们的嫉妒。
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它包含了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同时又充满着对嫉妒对象的不喜欢甚至敌意。
名人作为在某些方面占据优势地位的人,就成了被大多数人嫉妒的对象,特别是对不喜欢的名人嫉妒感更强。
因此,当我们嫉妒的名人遇到不幸的时候,充满痛苦的向上比较一瞬间变成了快乐的向下比较,会让我们产生出更大的愉悦,哪怕你表面上装得很有同情心。
深圳大学一项脑成像的研究扫描了人们听到八卦消息时的大脑神经反应,成像信息显示,在听到名人的负面八卦消息时,大脑的奖励中枢激活程度最高。
虽然被试者并不承认对名人八卦感兴趣,但是数据显示,明星的丑闻对大脑的刺激甚至大于身边的朋友遭遇麻烦。
研究者对于这种“幸灾乐祸”提出了解释:当我们听到名人倒霉的消息,会觉得他们过得也不好,就好像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倒台一样,从而自己似乎获得了在竞争中的优势,找到了优越感。
——引用自“中国科普博览”
就像周立波传出持枪藏毒的丑闻后,讨厌他的吃瓜群众们都在兴高采烈地传播“立波有难、八方来赞”的段子。
通过对周立波倒霉的幸灾乐祸,会让我们在心理上觉得自己比周立波高级,至少在人品上更高级。
我们通向高位、快乐的最简单方法之一就是目睹他人地位的降低,尤其是那些早前拥有高位的人。
进化心理学先驱大卫·巴斯指出:
目睹地位高的人遭受挫折因而感到快乐,这种心理其实非常符合进化中的自适性目标——从别人的不幸中获得相对性收益,并因此体验到快乐。
像这次的新冠疫情,当美国的确诊者快速超过10万成为全球第一后,很多人之所以在群里兴高采烈地传播这个消息,背后的原因也是如此。
再比如,六小龄童的事件也是一个典型。
六小龄童年龄够大、资历够老,同时又倚老卖老,一直以维护传统之名试图绑架孙悟空的形象解释权,树立自己在西游领域内的权威,“成功”地将自己塑造为了一个被人讨厌的名人。
因此,当他以往采访、演讲视频中的一些经典复读语录被整理剪辑出来后,激起了b站、知乎、微博等平台的一场亚文化狂欢,“文体两开花”、“国际巨星”、“孙悟空有几个女朋友”等梗一时间风靡全网。
六小龄童之所以遭到各路媒体和个人的疯狂抨击,固然跟他私德不佳有关。
但更根本的原因则是他完美地契合了我们大脑看不喜欢的名人倒霉的需要。
如果在名人倒霉的过程中,你还有了参与,那么你的快乐感就更强了。
吃瓜群众们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参与对名人的围观、吐槽的心态,其实就和两千年前古罗马斗兽场看台上的观众是一样的。
古罗马斗兽场的角斗表演,之所以比戏剧更吸引人,因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欣赏”的功能,它更吸引观众的一个地方在于:观众能够通过自己的手势决定场下失败者的生死。
现在的网络舆论环境中的吃瓜群众,跟古罗马斗兽场的观众们一样。
他们早已不再满足单一的“观看者”身份,而是积极地参与进来,深挖当事名人的黑历史、写评论、转发各种负面八卦内容。
原本毫无话语权的吃瓜群众,通过推动起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浪潮,忽然具有了某种权力,突然能够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审判自己原本触不可及的那些“人上人”,甚至能够左右他们的前途命运。
这种权力的获得,比单纯幸灾乐祸地旁观名人倒霉,更是快乐了很多倍,内心被压抑的权力欲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而且,我们跟名人的地位落差,相较于罗马斗兽场的观众们与角斗士的地位落差更要大上很多。
因此在网络上参与对倒霉名人“审判”的快感,也比罗马斗兽场的观众们更要强上很多。
以上三点(向下比较的优越感、向上比较的嫉妒心,参与其中的权力欲)就是我们愿意看名人倒霉的根本原因。
是不是被自己有着这么多阴暗的人性给吓到了呢?
其实也没必要担心,知道了这些阴暗的人性后,你反而可以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以及采取更适合的行为态度。
04
面对我们这些阴暗人性的主要对策是三个:
▼ 1、坦然接受
坦然接受自己幸灾乐祸与嫉妒的心理,因为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谁都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这样的情绪本身并不可怕,但如果看多了各种道德鸡汤,因为这些情绪陷入到对自己的强烈自责中就可怕了。
现在一些修心或宣扬传统道德的言论,就跟宋明理学宣扬的“烈女”、“存天理灭人欲”一样,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扭曲正常的人性,要特别小心这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 2、不要沉湎
坦然接受幸灾乐祸、嫉妒的心理,不代表你就可以沉湎在这样的情绪中。
虽然进化给了我们这样的本能,让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维持自尊、激发斗志,但它本质上依然只是一种主观感受的变化(类似于阿Q精神一样),你实际的能力和地位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因此,要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里走出来,真正提高自己。
▼ 3、克制本能
如果我们任由本能驱使,饿了就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吃,热了就在大街上扒光衣服,不顺心了抡起拳头就揍人,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就毫无文明可言了。
我们教育小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步步地教导他们克制本能,适应文明社会规则的过程,否则他们一定是饿了就随便吃,热了就随便脱,不顺心了就随便打。
同理,我们也要克制住自己幸灾乐祸和嫉妒的本能反应,采取更适当的行为态度。
比如,跟你竞争的同事抢到了唯一的晋升名额后,虽然内心不可避免地压抑,但要恭喜别人而不是风言风语;某个跟你关系不佳的同事碰到了倒霉事,虽然内心抑制不住开心的本能,但不要到处去宣扬。
人类的文明其实是外在行为的文明,而不是内心的文明,只要你能克制住内心的本能,表现出圣人的行为,那么你就是名副其实的圣人。
我们之所以会愿意看名人倒霉,是由于我们的三大人性:3、参与其中的权力欲
这些人性虽然并不道德高尚、甚至有些阴暗,但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也是我们生存、成长的必须,没有了这些我们也就不是“人”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坦然接受这些阴暗的人性(亲生的孩子,再丑也比别人家的珍贵嘛)。
容许自己心里有这些幸灾乐祸和嫉妒的想法,但不要沉湎其中,同时要注意外在行为的表现。
点个“在看”分享下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