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舆论漩涡中挣脱蒙昧:脑补元年,全媒派读者如何期待行业未来

全媒派  · 社会  · 6 年前

“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依旧会镌刻在我脑海中;

那些需要被质问的,依旧会激励我去追问;

那些暂时得不到答案的,只要依旧在世,

总还要继续思考和探寻。”


缓身回望间,全媒派又同读者走过了一年。2017年年末,媒体休刊、离职不断,热点新闻真相扑朔迷离,舆论持续动荡。


在这个辞旧并未迎新的时节,有人忙着告别,有人继续追寻。走过魔幻与脑补的2017,2018真的会好吗? 新旧交接之际,我们一边怀疑、一边重建。全媒派(ID:quanmeipai)精心梳理近期干货评论,看读者们如何在回望中反思,在反思中展望。


回望过去: 魔幻与脑补的2017

深陷舆论漩涡,舆情高烧不退


这本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而在魔幻的2017年,热点新闻却如褪不去高烧,挑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全媒派在《「事实的胜利」与「烂尾的真相」:这一年的十大热点新闻后来怎么样了?》一文中,盘点理了这些热点新闻在事实和舆论中盘旋之后究竟归落何处。



褪去情绪的外衣,2017热点事件的真相依旧模糊不清,热点事件深陷舆论漩涡。但全媒派的读者说,舆论场每一次的一地鸡毛,都是为了下一次的天朗气清。


@多多: 我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能追一个到底就已经身心俱疲成本很高了。在热点不断刷新下限的当下,要求不烂尾太难了。不能否认这种潜层短暂关注对于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作用,它至少在不断培养共同体的概念,因着这种联结感在中国已经非常淡漠了。我们要保护这种冲动式的关注,而不是一昧批评围观者,苛责导致他们又再次缩回自己的生活,"无力感"成为冷漠和犬儒的借口。


@sunshine: 真真假假,孰是孰非,旁观者永远无法还原真相,但积极正能量的舆论能让证据反映的情况无限接近真相,而消极负能量的舆论则给真相蒙上一层又一层的阴影,扭曲事实。舆论的力量很重要,这无可厚非,关键是是否基于一颗客观公正,善良的心。别让自己的夸张,愤怒,无厘头的言论放大悲惨的事实。


@吴戈: 注意力从不稀缺,稀缺的是引导注意力集中的通道。在敏感词和删帖成为常态的信息删改机制下,注意力被引诱往一个个神秘鬼魅又寻常可见的404房间而无从适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烂尾是常态,胜利是民心。


回望之间的全民脑补

舆情脑补时代&真相探照灯


2017年的舆情事件,事实扑朔迷离,而围观群众脑洞大开。真相大白之前——情绪先行,真相脑补。如果说新闻是可能的真相的“探照灯”,那么网络上各种信息的混杂,是否可以制造事实真相的“无影灯”效应? 



《年度舆情回望:跳出“脑补”真相的思维怪圈,2017的真实样子出落得清晰》里,全媒派回顾了2017年舆情领域的年度脑补现场,读者说:我虽然知晓客观和理性,但还是想要坚信自己的真相。


@雅正小郎君: 特别认同李普曼的观点,新闻很多情况下就是对一种“可能的真相”的报道,就是一种“探照灯”,而且灯后面还是为了追求效益的人。新闻可能真的无法承受我们在他身上强加的“提供真相”的标签。毕竟我们所有人能看见的都只是一个片面的真相,记者也是;我们所有人的认知都没法脱离情感和主观的有色眼镜,评论者也是。


@一西瓜: 

很多事件的真相所需要进行的辟谣传播,反应迟钝,缺少信息反馈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脑补"。"乌合之众"群体愤怒不安的情绪,"沉默的螺旋"理性者被埋没的声音,"第三人效果认知"……这些名词都让人可以对"脑补的2017"看的更清楚。


@Murmur: 情绪先行,真相脑补,都反映了这个时代遗留下来的问题。有时候觉得舆论场陷入了情绪化的怪圈,让理性的发声越来越大,让真相揭开的速度越来越快,让脑补时代在全民共建的意见环境中成长,是一剂还需调配的良药。


社交话题脑补时代&吃瓜观光团


朋友圈18岁照片风波——“最后一批90后已经成年了”,为90后2017年的社交话题画上了句点。全媒派在《年度吃瓜盛宴:话题热度全靠脑补,这有一场社交平台表演的大型重播》里重播了这一年社交平台中的热门话题。



热点话题的舞台上,没有人是纯粹的吃瓜群众,所有人都是“戏精”。全媒派读者跳出吃瓜的表象,继续围观:


@Dxlkslbccdtks love: 这一年竟然有这么多让我们发挥自己“表演能力”的吃瓜现场,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热点事件才让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无趣了吧。为何人人都是戏精,说到底不过是为了表示我们与各种热点有关系,我们与社会还未脱节,人生如戏,全靠演技,2018年让我们继续开始我们的表演。


@chuu🍦 :每个瓜都分过一瓣我觉得社交平台的自我整饰,在熟人的强连接中起到维持作用,主要是为了获取情感支持、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在与陌生人的弱连接关系中起到塑造作用,大家可以扮演日常生活之外的新角色,设计自我形象。有些人不希望亲近的人关注他们的微博,可能也是怕强弱两种连接关系的融合,会使他们在“自我表演”时手足无措吧。


@离谱慢 :用戏谑轻松的语气梳理下来,发现这一年所有的瓜我都吃过社交平台消解主流文化的能力真是越来越凸显了,央视段子手朱广权的出现也是应运而生,相对立的事物此消彼长或者彼此融合,也都是当前文化背景下的新景观了。静观其变。


检视当下: 行业年度深层洞察


在纷乱的时局中沉淀下来行业内最值得铭记的事迹与瞬间,检视当下的行业态势,才能洞察与升华。《虚假、崩溃、双巨头…尼曼顶级洞察,用14个关键词刻画传媒业的2017》是尼曼对2017年传媒业的总结与反思的展示。



而在全媒派读者看来,传媒业的2017可以这样概括:


@T.X.T :2017中国传媒业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媒介融合。短视频直播。后真相(反转新闻)。内容付费。人工智能……对这几个印象深刻,期待各位大佬更多补充。


@Dxlkslbccdtks love: 我觉得中国传媒业2017年的关键词在很多方面其实和美国传媒业有共通之处,只不过我们的巨头可能是腾讯和阿里,同时我们也有大量的纸质媒体倒闭停刊,许多媒体人也在寻找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除此之外,对于真相的追寻,在后真相时代舆论焦点的失焦,民众的话题狂欢也不在少数。除去这些,可能还有媒体行业的人工智能,短视频和直播行业的变现与未来发展吧。


@杨小昭 :人工智能、信任、内容付费、个性化、商业模式。印象最深刻的关键词莫过于人工智能,这主要源自“2017腾讯媒体+峰会”中,腾讯的DreamWriter给自己带来的巨大震撼,AI取代人工,DreamWriter、微信智聆和同传,三个AI 撑住全场,从同传、到机器写作,再到分发,腾讯的AI几乎都能够非常精准并且同步完成。而信任、内容付费、个性化、商业模式这四个关键词,则是来自对全媒派每日推文中的感知。人工智能时代,拥抱新技术可能被其吞噬,而抗拒新技术更是无异于自杀。期待未来,新技术的不断迭代,在为传媒业带来变革阵痛的同时,也帮助其完成传媒生态的蜕变和升华。


检视之中的未来选择


2017年,我们为这个行业的荣光与梦想感动,也为变革浪潮下的出走与焦虑而唏嘘。全媒派读者说:“有多少焦虑和迷茫,就有多少坚定和勇敢。”


三位不同年龄层的知名媒体人在《年底爆发离职潮:那些从未想过离开的媒体人》中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在一万个逃离的理由之后,究竟是哪些理由让他们依旧坚守?对于那些跻身传媒行业的全媒派读者,或黯然离开,或默默坚守,他们有着自己的理由:


@Hail Hydra!: 记者需要“记着”,记着一个个新闻事件,记着这个时代,给出无限接近于真相的事实,记录时代不该被遗忘遮蔽的千面生活。感觉在刘杰老师的眼睛里看到了光在闪动,媒体人的“大浪淘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多少的焦虑和迷茫,就有多少的坚定和勇敢。


@何乐乐 :研究生毕业半年从甲方品牌跳到央媒,大概心底还是有股没灭去的火焰。结果离成为一名记者还那么遥远,有时觉得特别委屈,但没想过离开,写故事的人终是要先写好自己的故事。


@饮归客 :从都市报到地方党报再到中央媒体,放不下所以一直坚持。老实说,地方媒体很安逸,选择央媒也是主动走出舒适区。兜兜转转,发现当下最想做的还是记者。毕竟很多时候,想做的,能做的和最终做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从这个角度看,我已经足够幸运。会坚持多久,其实没想好。


@KING GIRL: 大浪褪去才知道谁是裸泳的人。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 现如今都被过多地或宣扬其盛或悲语其衰,实则不然。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新旧的矛盾和对立。而这种对立也绝不是所谓地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大浪淘沙,有些随波逐流,终究变得平庸。有些则不忘初衷,历经沉浮却苍翠如松。


@北上 :时代永远是需要真正的记者的,平台作为渠道在不断丰富和更迭,这个过程会有越来越多的不适应,这其实是对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信息泛滥的年代让最接近真实报道突破重重信息选择的障碍到达用户,这个命题绝不是一代人就可以解决的。只有传统的平台,没有传统的记者!


展望未来:一边陷落,一边挣脱

黑暗中挣脱蒙昧,2018继续持灯前行


“2018年注定是转折性的一年,激流中的勇进者和被裹挟着的漂流者,最终将会被带往不同的海岸。” 传媒业近年来一直跌宕起伏,多家纸媒宣布停刊,自媒体的情绪渲染也备受声讨。2018年,人们是否能在鱼目混杂的信息流漩涡中挣脱出来?传统媒业将进入回暖期还是持续阵痛?传媒业的潮水从何而来,又将蔓延至何方? 



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尼曼2018年预测出炉:全球媒体界最聪明的人如何判断潮水的方向》里对2018年的行业形势作出预测。而《速朽时代,我们仍怀有期待——30位传媒从业者的新年愿望》中,知名媒体人表达了对传媒业未来的想象。新旧交接之际,全媒派读者有这些回顾与展望:


@Stephanie-Liao:随着新技术的全面商业化,2018年,将是技术、资本、平台对传媒的降维打击继续深化的一年;将是社交话语继续挑战新闻专业主义,亚文化占领受众注意力的一年。舆论环境去中心化态势将持续, 不过国家层面的行业规范和媒体自身转型需要,自媒体发展或趋于规范化和专业化。


@Greenew :2017年,短视频大行其道,媒体人的提法也从“两微一端”转变成“三微一端”。2018年,以VR技术为载体的三维虚拟视频将会异军突起,不断改进着信息的表达方式。


@杨六郎 :预测2018纸媒年度字一一衰!媒体这个特殊行业,既然活在体制下,如果政策不支撑不关怀不施救,只会越来越衰。你鼓励媒体市场化,又不按市场规则出牌,都做成了跛脚鸭。内容创业的个体户活得蛮滋润,官媒却一个个倒闭,其中根由,应当好好反思。


@冷酷无情张呴甜:2017,终于下定决心跨专业自学新闻传播相关知识和技能,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超级幸福。2018,希望可以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并且再前进一步,找到一份小小的实习,看看传媒业真正的样子。不止有人等待、守望、忍耐,有人失望、沉默、离开,还有人好奇、融入、希冀。


@Queen Shaw🍀:我们的命运大部分是小的,“速朽”的,“波澜不惊”的。在2017年的碎片化时代,命运也不可挽回地走向了碎片化。#颔首把头低到尘埃里但高举凌驾于世俗之上的东西,命运或许还能开出花来。#


后真相时代,我们见证了一幕又一幕舆论焦点的失焦,舆论逐渐被黑色漩涡所包围。回望之中,“速朽”、“魔幻”、 “脑补”的2017已经成为过去,这一年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反思。往期全媒派读者评论精华——深入探讨内容业发展方向及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理性:


《代号为"媒体+"的新星诞生,内容业剑指何方,全媒派读者各有判断》

《魔幻之中,事实如何洞穿情感与观点的迷雾?全媒派读者说:“理性至上”》


正如柴静所言:“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在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的过程中,保持更加冷静、谨慎、理性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推荐文章
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  ·  金融服务“不断档”、线上线下服务“不打烊” ...  ·  2 月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非全日制人员终止用工要支付经济补偿吗?个人养 ...  ·  1 年前  
煮酒论史  ·  张爱玲最后的日子, 到底什么才是真相  ·  4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