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新与市场机会

蝈蝈创新随笔  ·  · 5 年前

最近几天和五批朋友谈创新、创业,都围绕着一个事情来谈:市场。


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谓“市场决定成败”;但是,人们对市场的认识却往往是有偏颇的,定位不准是一种常态。这也很正常: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好市场很快就被人占领了。这就好比,我们很难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捡到“皮夹子”。

 

我发现:很多人欣喜地发现一个 “空白市场”时,往往是因为对困难估计不足。而这种“过于乐观”的估计,又常常让我们犯“轻敌冒进”的错误。创新要“进取”、又不能“冒进”,这就是麻烦所在。关键就要明白:真正的机会在哪里,又如何抓住机会。

 

有的看似需求很大,但用户买不起或利润很薄、不足以养活团队,就不是市场。例如,共享汽车的路子能走通,共享雨伞就很难走。逻辑是对的,经济上不合理。有的客户买得起,却只会买高端成熟产品,往往就不是初创团队的市场。例如,国内高端芯片就难以发展起来,因为用户往往只用最好的。

 

尽管大家都知道市场重要,但人们往往还是会低估市场的重要性。


比如,国家对芯片投资这么多,为什么就是做不好呢?其实,国家的投资再多,能跟得上Intel 从市场拿来的回报吗?那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有了市场,就会有大量的用户提出需求。这些需求其实都是知识。如果没有市场,谁给你这么多“知识”?

 

我们还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迷信个人的能力。甚至认为只要一个人足够牛,就可以违背规律了。


孙子有句话“胜可知、不可为”。意思是说:如果有机会存在且举措得当,是可以成功的,没有机会是不能成功的。换句话说,成功的前提是有机会。看到机会、抓住机会,就可以做“韩信”、一战成名;没有机会去硬做,那就是“马谡”、自己的脑袋都被砍掉了。

 

在我看来,不论是马化腾、马云还是任正非,都是善于捕捉机会的人。马云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机会、马化腾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而任正非则抓住了交换机的低端市场大量存在的机会。

 

创新的类型不同,机会就不一样。创新本质上有两种:一种是针对高端市场的,提供新的功能或者更高的质量;一种是针对低端市场提供的,一般是提供更低的成本。换句话说:前面这种创新,用户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功能或质量,后面的则往往不是、只是得到前所未有的低价。例如,汽车、飞机的首批商业用户是高端的,而汽车流水线的发明则是针对普罗大众的。再如,互联网带动的、共享经济创新,其实就是降成本的。

 

我国很少有“原创性”的创新。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就是缺少高端客户。


比如,CAD、CAE技术的客户,往往是航空、航天、汽车这些“高端产业”的设计部门。相比之下,我国的客户却少得多。比如,大众汽车曾经用一款桑塔纳在中国卖了10多年,中国本土的设计端对几乎都是低端模仿。客户不给力,技术没有市场。只有等到我国的众多企业开始把产品设计作为主要业务之一时,我国的CAD、CAE事业才有可能健康发展起来。但这个时候,高端市场差不多已经被国外占领了。我们一直说创新是“需求拉动”。事实上,只有有了高端的客户,才会有高端的需求。我们可以找客户,但客户不一定存在。

 

人们常常谈到“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到底是优势,还是劣势?


在我看来,在中低端产业,“后发优势”存在,靠的是低成本。在高科技产业,几乎没有“后发优势”,有的是“后发劣势”。这就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有人可能拿出华为、腾讯来问我:没有后发优势,他们为什么成功了?

 

华为走的路子和我国多个高科技企业类似,只是更加突出。这条路径就是:从低端的大市场入手,在大市场养活自己的基础上,逐步进入高端。是一条“曲线救国”之路。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规律可能有所变化,我国企业的感受也会不一样。这种变化来自于两个原因:1、我国的互联网应用市场不落后,而且市场巨大;2、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更加依赖于市场。这是因为:知识的扩散成本接近于零;研制产品的成本与市场大小无关,收益往往与市场大小成正比。这时,靠大市场支撑全新的功能性创新,就成了可能的事情。微信就是一个典型。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大约十亿的手机用户。腾讯的成功,靠的是这个巨大的市场。我想,如果腾讯处于一个百万、千万级别的经济体,就很难成功。市场小的时候,至少在竞争上是处于劣势地位。中国未来的竞争优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市场大。如果不是市场大,国外不会向中国转让高铁技术。如果不是市场大,毛衣战也不会导致全球化发生逆转。中国要提高创新能力,关键是市场的培育。对于高科技“后发劣势”,军民融合可能是个重要的突破口。

 

我国的创新企业该如何抓机会?

 

机会是“稍瞬即逝”的时间窗口,过去能做的事情,往往就不是今天的机会。过去能做的事情,现在要慎重。分析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分析现在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来自市场和技术两个领域。市场的变化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等因素有关,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的变化则是ICT技术。这些方面都是有机会的。

 

但是,看到这些机会的人也会很多。要在这些人中取胜也不容易。这时候,可能需要两点额外的办法:1、精准地抓取机会;2、抓取未来的机会。3、侧面的机会。

 

所谓精准地抓机会,就是抓住细分市场:如果市场大了、很多人都看到了,就没有机会了。面向的市场过大,投入也就大,投入产出比就会降低。细分市场,又往往来自与少数客户。这时候,一定要记住“不舍不得”,“不要把子弹浪费在非战略领域”。关键是让收入能够养活自己,占领先机、争取时间、等待市场逐步扩大的机会。所谓抓取未来的机会,就是抓取那些现在还不是机会、但以后会是机会的东西。马云当年其实就是这么做的:他当年策划阿里的时候,互联网还很不发达。所谓抓住侧面的机会,就是靠着相关领域的市场和技术把自己养活起来,然后伺机像技术核心逼近。总之,这三个方法大体上都是“先存活,再做大”。

 

无论是抓哪一种机会,企业创立之初可能都比较难受。“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个道理,今天还是不变的。


我一直说: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技术难度最低、经济效益更好的地方。这句话其实也很重要:如果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技术难度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领域之一,就要当心了。就要问一声:那些条件更好的人,为什么不做?这时候,可以考虑是不是换一个领域、或者设法获得特殊的优势(比如与强者合作),尽量避免与更强的竞争对手直面冲突。

推荐文章
环保人  ·  清洗干净的危化品空桶是否属于危废?  ·  8 月前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  教研之路守初心 关爱学生总如一—— 会计学系 ...  ·  4 年前  
人民日报  ·  知名奶茶店被曝“肮脏”,@人民日报 发声  ·  4 年前  
中国金融杂志  ·  《中国金融》|专题: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  5 年前  
参考消息  ·  出海记 | 伊利收购泰国最大冰淇淋企业 ...  ·  5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