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性穿旗袍就是民国范儿?你能想象农村妇女穿旗袍种地?

底线思维  · 政治  · 5 年前


顾名思义,旗袍起源于清朝,也就是清朝的女性服装。

不过,并不是清朝所有的女性都会穿旗袍。穿旗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只要看过旗袍的认都会发现,这种衣服是不适合劳动人民日常穿着的。

所以,在清朝穿旗袍本身就意味着不是劳动人民,而是非富即贵的那种家庭的女性。

清朝的旗袍在清朝灭亡之后并没有马上退出历史舞台,在富贵人家仍然继续存在。

但民国初期的旗袍和后来我们看到的旗袍是很不一样的,并不那么突出女性的身体曲线。

比较突出女性的身体曲线的旗袍是在一战以后才逐步流行起来,而且从大城市逐步开始流行。


旗袍的流行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一大批脱离了重体力劳动女性的出现,而且她们非常乐于展示自己的身体曲线美。

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有所提高,参加社会活动比较多了。

道理很简单,如果只是像农业时代那样,即便是富贵人家的女性穿着旗袍,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用不着穿旗袍的。

这是工业化带来的结果之一。女性不仅参与社会活动比较多了,因为工业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女性在城市参加工业生产的机会多起来了。

比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除了那些交际花和各种有闲阶级女性之外,工厂女工在下班回家后也是穿旗袍的。


而女性乐于展示自己的身体曲线,也是消费主义文化发展的结果之一。因为女性的身体曲线美业成为了消费对象。

这同样是工业化带来的结果。先是制造欲望,然后生产商品,这就是广告的意义所在。

在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工业还很薄弱,主要就是集中在上海等大城市。所以,旗袍也率先在这里流行开来。

但那时候的城市既是生产性的空间,也是消费的空间,生产者本身也是消费者。这是工业化带来的分工的结果。

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等地仍然是保留了旗袍的,普通城市家庭女性下班回到家里,也会穿旗袍。


但随着新中国对城市的改造,城市越来越成为生产的中心,劳动者的地位空前提高,审美标准也随之变化,旗袍作为有闲阶级的服装也逐渐被边缘化。

旗袍再次出现在上海,已经是1990年代的事了。而那时候的上海正在从更为生产型的城市变成消费型城市,消费主义文化正在兴起。

但旗袍在港台地区一直存在,并且随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消费主义文化的膨胀,旗袍也在不断改良,对女性的曲线美不仅展示得越来越多,而且暴露得也越来越多。

香港在精神上一直把自己视为旧社会的上海的延续,所以保留了很多三十年代上海的东西。


到1990年代,随着港台流行文化进入内地,旗袍也跟着港台文化重新回到了内地。

旗袍第一个在电影中突出而集中的展示,就是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那是一个现代香港人想象中的三十年代的上海在香港的延续。

其实三十年代的上海普通女性虽然也穿旗袍,但并不那么突出女性的曲线,工厂女工的穿着也是更加符合劳动需要的服装。

只是在1990年代对1930年代的文化怀旧中,怀念和制造出来的是十里洋场的那个上海,是消费主义的上海。

至于上海作为工业中心的一面,劳动女性的形象,在那一波怀旧热中是被忽略不计的,甚至是有意遮蔽了的。

推荐文章
浙商证券研究所  ·  中特估论坛‖浙商茂名峰会分论坛集锦  ·  11 月前  
新浪财经  ·  内幕交易亏损30万!证监会出手:罚款100万  ·  1 年前  
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  ·  【Apple母亲节好礼】最高24期0手续费  ·  2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