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维伦纽瓦所有作品,都在为《沙丘》做准备

深焦DeepFocus  ·  · 1 月前

往期播客:阿拉伯不需要劳伦斯?与王炎聊现代中东问题的诞生

建议在喜马拉雅或小宇宙收听效果更佳
喜马拉雅APP订阅 深焦Radio
苹果播客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小宇宙APP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微信播客订阅 深焦艺文志
Spotify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点击查看:筹备半年,十万字文稿打底,深焦2023年最诚意内容上线



作者:海带岛

做书,译书,看电影儿。

豆瓣@海带岛


《沙丘》的小说原作由弗兰克・赫伯特(Franklin Herbert)于1965年在美国出版,曾经一度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之一,据说《星球大战》、《风之谷》都受到过这部作品的影响。一众导演都曾经想过将其改编成影视作品,坊间更是留下了佐渡洛夫斯基笑谈林奇版本的“佳话”。


但是,我们必须要说,它的故事在今天的语境之中显得错位、失效,甚至落伍,这已经是无需遮掩的评价,网友更是直接指出其“杰克苏”本质。其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封建父权式的社会结构在今天甚至是邪恶的。


但正因如此,它反倒让我反过来想思考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即便如此,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构建的“沙丘世界”依然具备某种吸引力。无疑,其工业强度对今天“电影性”的守卫非常必要,人们觉得这就是我们当代的“星球大战系列”。


但除此之外,从什么角度上来说,维伦纽瓦将那个“过去的”沙丘尽量“当下性”了呢?


由此,突然想从他的第一部长篇作品聊起,豆瓣评分仅6.9。


DUNE


1 奇观写实主义

 什么是维伦纽瓦 


当我们谈论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沙丘》(Dune,2021、2023)时,习惯于谈论他《降临》(Arrival,2016)到《银翼杀手2049》(Blade Runner,2017。以下简称“2049”)这一科幻谱系,以及在美学层面把他展示出自己精湛景观呈现能力的《边境杀手》(Sicario,2015)囊括进来。


维伦纽瓦曾经说过,自己之前的作品都是为了拍摄《沙丘》做准备。(即便这句话存在片方营销之嫌。)如果我们从记忆中调取出《降临》与《2049》对科幻奇观与人物心境的对仗呈现,那些缓慢、稳健的平摇和回拉镜头;如果我们还记得《边境杀手》中那个神秘、紧张地跟随车队推进墨西哥华雷斯城后陡然拉高的俯瞰镜头,那些令人屏息的浅焦和广角画面,就会立刻明白维伦纽瓦对景观肌理与人物身体语言之间张力的准确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已经完全成为他作者性的一部分。


《银翼杀手2049》截帧,大全景、横构图呈现人景关系

《边境杀手》截帧,广角镜头呈现人景关系


这种对景观氛围与人物心象之间关系的风格化处理,从他1998年第一部长片《8月32日》(Un 32 août sur terre,1988)或许就已经开始,虽然那部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被当成小巧的喜剧爱情故事。


他如此描绘自己这部长片与《沙丘》的联系:“它(《沙丘》)加强了我对无尽沙漠的渴望,那些空旷景象寂静的冲击。当保罗走向沙漠的深处,我们也走到了他内心的更深处。这是我从书中感受到的,自然景观对人类灵魂的影响,我在以前的电影创作中也有所尝试。我最初创作的电影,一男一女在沙漠中爱上了对方。这不是巧合,而是我想要探究景观如何影响人类,自然如何唤醒内在情感。”


《8月32日》的整体风格拥有20世纪60年代法国新浪潮的残影,这点是不言自明的。


《8月23日》截帧,男女主行走在盐湖城碱地中


电影男主角的家中贴着一张清爽的短发女生海报,那是戈达尔电影《精疲力尽》(À bout de souffle,1960)的主角珍・茜宝(Jean Seberg);由帕斯卡・比西埃尔(Pascale Bussières)饰演的女主角明显拷贝了茜宝那少年般的形象;片中甚至直接致敬了《精疲力尽》中的一个正面拍摄双人行进的镜头,在剪辑中也大量使用新浪潮的标志性跳接。它会入选第51届戛纳电影节毫不意外。


不同于维伦纽瓦美国时期的英文电影,这部法语片也更能彰显他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的事实。

不过,此片最为精彩的部分——两位主角来到盐湖城漫步碱地的段落——埋着维伦纽瓦真正喜爱的主题和风格。一望无际的白色地面与远处的蓝天几乎构架出不真实的奇观,两个主角在大广角镜头中渺小而楚楚可怜。这片远离两人生活场景的异域风光直接将人物抛入异度空间,陌生创造的恐惧感和不安逐渐开始反向逼问两人回归内心——在这样的场景下,人除了自己一无所有。


白色的盐粒、毫无遮挡的风沙、酷晒的日头、开始干裂的嘴唇、皮肤上渗出的汗液,无数细节构建了一种在日后的维伦纽瓦电影中被反复实践的风格——“奇观写实主义”。


《8月32日》截帧,男女主并排坐在盐湖城碱地中,空旷的场景让两人必须直面一种高强度的亲密关系


这完全是个自造词,但我觉得未尝不准确。在维伦纽瓦的电影中,景观是庞大而不日常的,但人物必须与这样的奇观发生物理性的互动,充分地嵌入其中,感知它,奇观与日常性景观的融合也趋于无声,令人无法分辨。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知道我的电影有很强的沉浸感……那是一种强烈的亲密感。”观众会跟随人物的视角对这个本质上虚构的世界产生无与伦比的亲近感。


《降临》与《2049》因为其科幻的类型本质,更极端地展现了维伦纽瓦的奇观写实主义。因为科幻电影最为核心的视觉任务之一,就是建构奇观。


《2049》的故事发生在1982年第一部《银翼杀手》之后,人类世界已经经历了人造人的威胁,有机的生物已经在这个星球消失殆尽,星际移民成为司空见惯的选择,见到一棵活着的树就如在今天实现星际航行一般难得。在这样的背景下,维伦纽瓦将锈迹斑斑的废土、艳丽迷人的霓虹光影和粗狂简洁的野兽派建筑杂糅在一起创造了他自己的银翼杀手世界观。荒凉、颓废与压抑同时存在,下坠的雨水推进着故事的行进。如果我们沉浸在这个世界之中,会在这个尺度巨大的虚构景观中看到真实存在的气候与风物,人物在其中真实地行走。


《银翼杀手2049》中的气候与景观表达


《降临》开始于外星异物在地球上突然显现,从未被看见过的异空间与地球的景观肌理诡异又自然地同时铺展在观众眼前,笼罩着蓝色雨幕的电影世界与主人公解密的心路历程共生共灭。


这让我感到,维伦纽瓦的摄影、置景,甚至音乐搭配都是为了实现特效的隐形,实现写实化的科幻视觉。


正是在他如此这般执着于还原真实物理观感与人物动作质感的“奇观写实主义”美学风格加持下,才会让我觉得,《沙丘》的成片在内涵上呈现出了过时的错位,又割裂般地在视觉上传达出后人类当下的现实思考。


《降临》中的自然景观与异物融合


2 人类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

 什么是沙丘 


《沙丘》原著的背景设定在遥远的未来,却描述了宇宙中几大家族的权力游戏,呈现出封建时代贵族纷争一般的故事内核,塑造了几代尼采超人般的暴君。故事中不乏殖民主义的价值观、父权社会的种种停滞与腐败、人种优化培育背后的弥赛亚情结。比起科幻,《沙丘》显得更像一个历史故事。如果我们拿出近几年具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品,会发现它们无不在向外探索人类的本质,抑或说人与非人(人工智能、人造人)的模糊界限。而《沙丘》呈现的封建帝国、殖民掠夺式的世界观设定源于小说对科技的观点,即人类已经经历了科技大爆炸后的反噬,“巴特兰圣战”后电脑被禁用,人类在无计算机的辅助下,围绕能源——在小说中称为“香料”,构建了帝制分封的社会。


《沙丘1》截帧,开场的撤退和改封场面奠定了这部影片的基调,它不是冷光锃亮的科幻,而更像一种寓言式的人文科幻


这已经几乎不是后人类时代的故事,而直接变成了后后人类时代的故事。


“后人类”的概念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成型,科技的发展叩问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问题,从身体到精神的赛博化全面挑战着人的边界。生殖能力?自由意志?记忆?——究竟什么是人性的核心?


《沙丘》的故事犹如按下了重置键,将人类抛入原始的物理条件之下。没有意志的上载和电子化,没有对身体的可视化改造(片中门塔特、宇航工会、贝尼姐妹会的种种超能力更偏向宗教性的修行,不像传统意义上构建于科技之上的身体能力),帝国式的故事仿佛“历史的反复”一般重新审视着人类社会的运作模式,人们围绕着自然的资源展开残酷的争夺 。


维伦纽瓦在这样的故事里,将人类的科幻未来展示在真实可感的视觉世界中,他想让人类“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他们原来的位置”。


这种创作核心与其奇观写实主义的美学不谋而合,让本片从形式到内容皆指向当下最流行的生态主义内核。


在电影《沙丘》的世界中,人类物理性地存在于景观之中,厄崔迪家族的拉卡丹星球(海洋星球)与弗雷曼人的厄拉科斯(沙漠星球)成为两个极端的视觉形象。海洋星球的水雾与蓝色光线传递着呼吸的清透,沙漠星球的干燥带来窒息,但它却是宇宙航行至关重要的资源——香料美兰极(melange)的唯一产地。有人说香料是流行于小说写作年代的迷幻药,有人说象征着石油,或者说,二者皆有。


《沙丘1》截帧,人物身处不同生态风物下的两颗星球


现实实景景观与无形的文字虚构相比,是无法省略的,大量的细节可以构造趋近现实的虚构,维伦纽瓦就是这样做的。


片中的中景比例很少,充斥着维伦纽瓦标志性的广角全景和人物特写。他为了构建足以乱真的奇观,将数字特效与真实布景尽可能融合。第一部的一大部分外景在约旦的月亮谷拍摄(同时也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拍摄地),除此之外还使用了18吨砂石制造真实的风沙运动轨迹。


维伦纽瓦的虚构世界并非从零开始创造,而只从现实向外扩展。他的科幻视觉区别于卡通式的幕布作品,扎根于现实的摄影机轨迹。在拍摄人物时,也一定展示真实的光线变化,而非像很多展示高科技世界的科幻作品一样模拟均匀的光线在人脸上绝对的精准。即便在特效场景中模拟“虚拟摄像机”的运动轨迹时,他也不会违背真实摄影机所能做到的线性范围。本片的摄影指导格雷格·弗莱瑟(Greig Fraser)说过,他为《沙丘1》拍摄的,是那种可以称作“脑干图像”的画面,其中的细节可以让人们深深沉浸其中,相信这样一个世界真的存在。


《沙丘1》截帧,片中最重要的生物沙虫在黑夜出现


这一切都让《沙丘》呈现出的奇观拥有一种扎实的写实质地,也让人物与环境拥有了极度真实的物理关系,他甚至会牺牲看的清晰度来保证夜景或意外场面的可信度。


如果读过原著,我们会知道,沙漠之星中最恐怖的生物、吞噬外来统治者的沙虫实际上是平衡星球环境的重要存在,厄拉科斯的原住民弗里曼人甚至可以骑着它在沙漠中驰骋。外来民族的飞行器也被设计得如蜻蜓一般飞翔在这个星球的上空。哪怕是已经拥有星际航行的能力,本片也不着重表现人类与外太空的互动,与《2049》及《降临》最为不同的是,《沙丘》是最服务于我们所熟悉的生态系统的科幻作品。


《沙丘1》截帧,仿生设计的飞行器仿佛是有机生物般出现在沙漠上空


在关于作品主旨的采访中,弗兰克・赫伯特曾提及《沙丘》最终的内核:“巨大的问题产生于当人类的错误在超级英雄所具有的巨大能力尺度上发生时。英雄是痛苦的,超级英雄是灾难性的。超级英雄的错误将我们太多人卷入灾难。”


我们不确定在“沙丘系列整个完成后”,维伦纽瓦想构建一个什么样的英雄故事,或者权谋悲剧。但仅就他在视觉上展示给我们的风、沙、仿生机械来看,维伦纽瓦在《沙丘》中,似乎在期许这样一个世界——人类与物理世界的亲密互动、相生相克,在所有科幻的过去与未来,与自然的关系都将稳固地定义我们自己,稳固地让我们回到塑造我们当今文明的社会结构之中。


这在今天这个人类不断将自己从物理世界上载到赛博空间的时代,在一个AI技术不断冲击社交媒体讯息的时代,似乎具有反向的革命意义。


人自身的生物性与人对物理世界近乎本能的留恋能否成为一种顽固的锚点呢,将我们不断带回生化的循环之中。这能否成为我们对抗雷伊・库兹韦尔所谓 “奇点”(“一旦机器的智慧超过人的智慧,它们就会自己设计下一代机器……人类将来可能会从这个循环中被淘汰。”——雷伊・库兹韦尔《奇点临近》)的方式呢。


我想这可能是维伦纽瓦的科幻世界给予我的有趣之处,即呈现“真实可触的奇观”,一个物理世界永恒存在的未来。


- FIN -

深 焦 往 期 内 容

最好的大屠杀电影,不是《辛德勒的名单》


意大利最重要的兄弟导演,十年内不拍出自己的电影就买枪自杀


阿拉伯不需要劳伦斯?与王炎聊现代中东问题的诞生

中国院线多久没有这样的电影了

出轨17岁继子,面孔远比身体更赤裸

柏林电影节为何衰落到这般地步?

一个柏林电影节彩蛋,惊艳!

这是每个中国家庭的痛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