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学与自由(上)

经济学原理  · 财经  · 6 年前

尊敬的张维迎教授,各位朋友、同学们,晚上好!非常感谢张维迎教授的邀请,以及刚才对我的介绍。我来北大讲经济学,是班门弄斧,讲得不对之处,请多批评。


先说一下为什么要讲这个主题。从昨天来北大起一直到今天,我都在想,“我来北大,我应该把什么样的讯息传达给你们?”这与我对你们的期待有关。我原来的题目是“经济学与自由市场”,这个题目会“安全”一点,但我认为“自由市场”几乎是同意反复,所以还是决定用“经济学与自由”。另外一个原因是北大是有自由传统的大学,但是现在离人们的期待还有差距,这是一个需要重振的传统,没有哪个学科,比正确的经济学更能够承担这个使命。


在下面我会比较经济学的两种范式,说明这两种范式与自由还是干预的关系。


经济人vs行动的人

古典经济学只有“要素”概念,把如劳动力和工人等,没有有关个体的假设。边际革命之后经济学出现有关个体的假设。经济人: “消极主观主义”理性,给定约束下的最大化,所有的个体在给定假设下都一样。这两种假设也是被给定的人和能选择的人的区别,虚拟的人与真实的人的区别。


 “行动的人”: “积极主观主义”理性,认为个体的行为是“有目的的”,会判断、发现、警觉等等主观活动,约束条件(目标和手段)是他自己的确定的,不是经济学家确定的。“行动的人”假设,也是企业家假设。张维迎教授说,企业家不是在给定的假设下求最大化,而是自己“Make assumptions”。


客观价值vs 主观价值

劳动价值论是典型。价值是包含在商品的属性之中的抽象劳动,由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古典经济学家虽然也主张自由,但他们的价值理论不支持自由。劳动价值论经过李嘉图的发展,到了马克思手里,变成了支持剥削理论的基础,成为否定资本主义的学说的一部分,给二十世纪的人类造成巨大灾难。

边际革命纠正了这一价值理论。但新古典经济学并没有将主观价值论一以贯之,而是部分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成本决定价值理论,如马歇尔的“剪刀”。不彻底的主观主义成为干预主义的理论支撑。经济学正确的价值理论是主观价值论。价值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在不同的时间也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价值一定也是个体的。价值不能加总,不能求导,Mr=Mc也是有问题的。


客观价值论(如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决定论”,因为价值已经事先由客观因素决定了,把个体自己决定价值,自己选择的可能性排除了。客观价值论也意味着“冲突”、“集体”(阶级)等概念,也没有“稀缺性”概念,稀缺是与主观评价相关的。


不仅是成本,目标、价值、利润、知识和结构等等都是主观变量。真实世界不存在客观的市场变量,只存在个人主观去理解与诠释的变量,对这些变量的理解会因人而异。比如价格。比如善于捕捉机会的企业家会发现其中的机会,从而获得利润,其他人可能会亏损,另外一些人无动于衷。


从主观价值的角度可以理解“价值中立”:每个人都有且都有自己的评价,评价是个体性的,经济学不会对你的目标进行考察。主观价值指向自由;客观价值指向奴役。


唯理主义vs无知性

正确的经济学建立在承认个体的理性有限,没有能力搞全盘设计之上。


唯理主义,也称唯科学主义、科学至上主义(scientism)或建构主义的危险在哪里?唯理主义与集权主义是一体的:某些“聪明人”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改造世界。承认无知性是获得自由的基本前提。


无知性与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地利用市场,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来克服人的无知问题。当然,人的无知性是永远不可能彻底根除的,假如有一天真的根除了,那么市场也就不需要了。Rizzo等人有《时间与无知的经济学》一书。


匈牙利经济学家兰格认为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成千上万种商品的价格。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使计划经济可行,是兰格论调的翻版。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批判笛卡尔,圣西门等,其副产品是《通往奴役之路》,计划经济是理性的狂妄。


承认无知性才可能把“法律”“道德”的意义提上来,把个体放到规则之下。换句话说,假如“无所不知”,那就意味着不需要法律、道德,无法无天。


信息vs知识

信息(数据)是客观的,知识是主观,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学排除了知识问题,强调信息不对称,把信息问题变成搜寻成本最低的问题,把成本最低问题变成求解函数极值问题。信息经济学没看到市场对知识的利用是以难以函数化的方式实现的。市场是个体充分利用知识的制度安排。市场是分散地利用自己,以及他人的知识的机制。


市场的奇妙之处:市场信息很多,但市场是一个简化信息的机制。市场把大量的信息都简化为价格,使个体只要利用相对稀少的信息就能进行理性的行动。这是市场的伟大之处。市场是简化选择的机制,它把选择剪裁到人类心智能够处理的尺寸,这是哈耶克的观点,我引自西蒙。


市场利用每个人的知识,生产出信息,又使这种信息为每个人利用。如价格信息,如微信上的文章,基本上是免费的。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消费最多的就是知识和信息。


计算vs发现

经济学的研究不是“计算”出什么东西,是发现什么东西,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就是经济学研究的本质,这是经济学的创造,和企业家的创新没有区别。


均衡vs过程

经济学是考察人的行为与社会合作过程的科学,均衡学说中假设合作已经自动实现了,剩下的是计算最大化问题,这样也就是把过程,把真正的经济学问题排除了。


虽然我们可以接受“个体是追求最优的”这一假设,但现实中没有最优存在,比如教科书中说,厂商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点上生产是最优的,但厂商真的知道自己的最优点吗?能计算出最优点吗?都不可能。把厂商视为黑箱。


真实世界中的厂商是根据市场状况,根据自己的目标,不断进行调整。最优点是经济学家的想象,是均衡思想的产物。所以,市场是一个“过程”,哈耶克说“竞争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以“价格”为例: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学家可以计算出价格,也就是调节价格,实现某个最优解。真实的价格是无数人行动的产物,不是经济学家可以计算出来的。每个人的行动都对价格产生影响。市场价格与参数价格。


均衡学说的例子:比如主流经济学厂商理论,最近我认识到主流的厂商理论是错的,我发现张老师也已经在写文章批评了。这种理论中没有企业家,没有竞争过程。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垄断? 主流经济学都定义错了。垄断是常态,垄断还是竞争的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形成垄断价格。很雷人的是,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说,垄断厂商有福利损失,那怎么办呢?用税收、反托拉斯法和价格管制的办法去减少垄断损失。殊不知,这三种手段才是真正会造成损失的垄断。


还有主流经济学认为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市场失灵,这完全不成立,张老师一定和大家说过了,这里不多说。


集体主义vs个体主义

基于均衡思想的微观经济学抹杀了真正的个体,宏观经济学更是如此:在总量与个体福利之间划上等号。认为总量目标达到,个体福利就增进,这并不成立。


1)方法论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把无数个体构成的人视为一个集体,赋予这个集体以意识,把这个集体当作个人来看。方法论集体主义认为个人不具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权利,制度不是个体行动的结果,是设计的。


2)方法论个体主义认为要从个体角度去思考,行动都是个体产生的。要从个人行动的差异和变化去观察与分析集体现象的形成与变化。“要认识整个的集体,就得从个人行为的分析着手”(《人的行为》,p43)。个体追求个体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为总体目标服务。


3)个体不是实现集体目标的工具。个体的自由、生命先于集体目标。


最大化效率vs协调效率

著名经济学家黄春兴教授区分了一人世界,二人世界和多人世界。一人世界如计划经济,比如朝鲜。两人世界,如恋人。多人世界,如市场经济。对一人世界来说,效率是技术问题,对两人世界来说,效率是一个合约问题,对多人世界来说,效率是规则问题。


一人世界是可以求最大化的,但对于多人世界是不能求最大化的,因为不同人的效用不能加总和比较。如果是对多人世界求某个整体的最大化,那就是把多人世界变成一人世界。主流经济学是均衡经济学,是求最大化的,将多人世界变成一人世界,“技术问题”。


多人世界的效率是“协调”概念,不是技术效率。对多人世界来说,不是某个个体或组织确定的目标的实现,就意味着所有人福利的提升,相反,你要把不同人的行动协调起来,让每个个体充分发挥创造性,才是多人世界的“效率”。企业家创新就是协调。


对多人世界采用技术效率是错的。如控制金融风险这样的概念,究竟是谁的金融风险,怎么算是控制金融风险?都经不起推敲,资产价格下跌是风险吗?对另外的人不是风险、是机会,这样为了控制金融风险,就限制价格波动,等于干预了市场。


比如有人研究“我国能源效率”这样的问题,拿了国家基金项目,但这也是经济学上不成立的概念,用技术效率代替个体基于成本收益的选择,这样的研究当然也没有任何意义。这种概念都是缺乏经济学常识的体现。


经济学是有关个体选择的科学,选择与他的价值和意义相关,也就是他的成本收益相关,总量分析、平均分析把这些都排除了。没有“协调思想”在里面。


分配vs创造

主流经济学是分配效率,关注的是把政府的资金分配到哪里去,怎么分配才是最优的这样的问题。比如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合理分配资金,把资金分配到他们认为比较有前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升级,经济结构的转型。


然而,新产品是企业家创新的结果,不是事先就可以预测的。政府不可能比企业家先知道什么技术是有市场的。既然不知道,那么政府的补贴也就无从谈起。另外,也要强调创新和金钱无关,创新是思想活动的产物。米塞斯说劳动并不是创造性的,思想才是创造性的。


刺激需求vs创造供给

凯恩斯主义强调刺激需求,用通货膨胀来达到目标。米塞斯说“通货膨胀是把石头变成面包”。


奥派强调的是创造供给,奥派先驱萨伊说“供给创造需求”,也就是萨伊定理,大家都熟悉。它的另外一个表述是“要得到,得先生产”。如何理解“贫穷”?贫穷是没有能力“供给”的问题。


(本文是朱海就教授12月26日于北京大学的演讲,未完待续)



长远而言,是观念,因而也是传播观念的人主宰着历史发展进程——哈耶克


推荐文章
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  ·  当年,美国入侵伊拉克,有位导演拍了《华氏91 ...  ·  2 年前  
廉动警营  ·  原来,ta一直都在...  ·  4 年前  
裕彬量化分析  ·  央行搞永续债置换比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还要厉害  ·  5 年前  
大数据实验室  ·  世界首个哺乳动物细胞图谱在浙大诞生  ·  6 年前  
懒人医考  ·  2018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押题卷上线  ·  6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