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结尾撕裂、人性残缺,但《八佰》是前所未有的高级主旋律

Mtime时光网  · 电影  · 3 年前



本文作者是时光编辑部的@隐饮

用电影治愈生活。

疫情过后,最受关注的国产大片《八佰》,终于在本周五正式上映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影院观看呢?


对于这部电影,时光君也和大家一样,经历了足足一年的等待,期望值被吊得高高的。

第一时间买票看完,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句,值回票价!


《八佰》展现了完全不输给好莱坞大片的国产顶级大片制作水平。


先来看看这些令人血脉偾张的战争场面,舍生取义的战士们,英勇杀敌视死如归。



为了最真实还原这段历史,剧组历时一年半时间,搭建了占地200亩、拥有68栋建筑的实景。

电影中长达200米的苏州河,还原出一河两岸的鲜明对比,一边是战火连天的“地狱”战场,另一边声色霓虹的“天堂”租界。


整部电影用了300颗照明弹,重现当年战场上的照明效果,共烧掉300多公斤烟油和近5吨的旧报纸,设置相当于十部大战争剧总和的5万个地面子弹点,打造了一个硝烟弥漫、炮火四起的真实战场。


《八佰》还是全球第三部、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全球第一部和第二部则是大名鼎鼎的《复联3》和《复联4》。

管虎导演说,“这次用IMAX拍摄,最接近人的眼睛,观察世界的标准。”

电影里直戳泪点的情节也有不少,时光君看的那一场,影厅里观众们的抽泣声此起彼伏。


八百壮士誓死抵抗的顽强血性,和中国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看完后让人心潮澎湃、久久难忘。

看完《八佰》时光君最大的感慨是,
这部电影和我们习以为常的、印象中的抗战片,完全不一样。

具体哪里不一样,且听我们细细说来。

(下文中包含剧透)
不完美的英雄

首先,电影《八佰》所聚焦的,是一场极其特殊的战役。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由于中日兵力悬殊,国军节节失陷,决定将大部队全线撤退上海。

国民政府在注定守不住的上海留下了一支孤军,这支孤军的存在是为了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军队仍在抵抗日军的侵略。


国民党军第88师262旅524团一营的400多名战士,奉命在中校团附谢晋元的率领下,进入四行仓库,守卫中国军队在上海的最后一座堡垒。

战斗持续了四天四夜,而在四行仓库的对岸,苏州河畔的另一侧,就是安全的上海租界区。

四行仓库保卫战,之所以可以永垂史册震惊中外,除了战士本身的英勇无畏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是一场被全世界围观的战斗

在《八佰》的开头,我们看到一河之畔,两幅景象,灰白惨烈与灯红酒绿交相呈现,充满着戏剧张力和残酷美感。


700多块次第亮起的霓虹灯招牌,带来两岸对比感极强的两种色调,这样的视觉奇观,在国产片中相当少见。

租界之内,不仅聚集着中国各阶层的民众,还有大量的外国人,包括各国军事观察家以及多国记者,他们向全世界发出了关于这场战争的报道。

仅仅在53米以外,
喝着咖啡就能“观赏”真枪实弹杀人,这在全世界的战争史上,也可以称得上是绝无仅有


一河两岸,分割地狱和天堂,戏台战场,竟分不清孰真孰假,这也是全片最富戏剧性的看点。

“八佰”孤军在浴血奋战,隔岸观火的民众也在逐渐觉醒。当看到战士们舍生取义,用生命在捍卫对岸的和平,无数民众也为之洒下热泪。人性终究是相通的,为英雄肃然起敬的情感,也是相通的。


《八佰》和其他战争片不同的是,管虎导演无意塑造高大全式英雄人物的慷慨故事,他更想呈现出一副战争的全景式群像。

他想让观众看看,
这些散兵游勇式的小人物,是如何在残酷战争中被裹挟被震撼,最终激荡出男儿热血的。

这些被收编的杂牌军“逃兵”最初看似是草包,但在真正的战争面前,他们都成了不掉链子的勇士,并完成了
从个人成长到保家卫国的角色裂变。

最典型的要数这样几个人:比如王千源饰演的老兵油子“羊拐”,他相信“人各有命”,唯一的牵挂是家乡的娘亲,始终惦记着要给家里寄张照片。


比如姜武饰演的怯懦自私的“老铁”,以前是不敢拿枪、开战就跑的“瓜怂”,最后自己一个人到楼顶唱戏,英勇就义的姿态气壮山河。

欧豪饰演的“端午”和张译饰演的老算盘都从未参与过战争,最终他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定。


“端午”决定拿起枪,捍卫足下的土地,捍卫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而老算盘决定乔装打扮混出仓库,给予自己活下去的希望。


管虎在接受时光君采访时说,“因为当时是大溃败,各部全都散得不行了。从逃兵的角度进入,我觉得更像我们想要的,就是贴近最普通的人,给观众最好的代入。”


人性千面,在战争中最容易擦去所有的伪装,呈现出最赤裸最真实的状态。

小人物的故事,不完美的英雄,让《八佰》成为了一部更富有人情味的战争电影。


《八佰》的“冰火两重天”

时光君想用“冰火两重天”这个词,形容刚看完《八佰》时的感觉。

这部电影的表层故事是战士们的爱国热血,隐含的故事是政治的残酷冷血。


这一热和一冷,会让你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种“冰火两重天”的震撼感和撕裂感。

热血,让你激动万分,甚至热泪盈眶;冷血,又会让你沮丧愤怒,对战士们哀其不幸,对当时的执政者怒其不争。八佰壮士越英勇,就越让人觉得愤愤不平。


片中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的情节有许多许多。

比如郑恺饰演的陈树生,为了抵抗住日军的重炮袭击,他选择背上炸药包跳下去,和敌人同归于尽,并写下“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的血书。


整个机枪连的战士们每个人都毫不畏惧地绑上了炸弹,每个人大喊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贯,慷慨赴死。

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这一幕看得对岸的民众纷纷泪目,而银幕外的观众,也很难忍住自己的泪水。


还有誓死护旗的段落,当日军看到高高升起的旗帜,他们感觉受到了挑衅,发动更猛烈的狂轰乱炸,一波又一波的战士抱团冲上去,用自己的身体稳住旗杆。


哪怕还剩最后一个人,只剩最后一口气,他也要把倒下的旗子扶起来,让对岸的民众们看到,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还在。

但是,《八佰》并没有像我们看习惯的抗战片一样,以一场大获全胜的胜利作为结尾,最后定格在某一位大无畏的英雄身上。


全片以“撤退过桥”作为分界点,
整体情绪急转直下,从激昂变为憋屈。

结尾也并不是一场期待中的大胜仗,而是士兵奉命被迫撤退,为了生存为了活命,在日军的枪林弹雨中伤亡严重,艰难撤到租界处。


如果以“撤退过桥”作为全片最后的高潮,显然不如把镜头对准负责垫后的“敢死队”和日军决一死战,来得更热血。

导演为什么要反类型片的规律这样拍?


一种猜测是,由于删减的问题,本该作为高潮戏的段落被删短,所以“撤退”戏份变长,成为影片最后的重头戏份。

另一种猜测是,
这样安排是出于对历史和这场战争的反思。




在淞沪会战中,国军伤亡惨重一败再败,在大部队撤退的背景下,老蒋命令八十八师留守四行仓库,本就是出于政治作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即将召开,他希望通过一次“现场直播”来获得西方列强的同情和支持。

上海马上要被全面占领了,几十万大军都无力抵抗,四百人组成的一帮炮灰“杂牌军”,他们的抗争就能改变大局吗?显然不能。


1937年的四行仓库,就是上海最后的抵抗防线,是上海人民的骨气和尊严。

正如片中的谢晋元所说,“
靠我们这区区四百来人是扛不住的,得靠身后这四万万人来抗。‍‍‍‍‍这些民众,也会作为种子去叫醒更多人。

在战场上的每一个士兵,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作秀”,什么是谈判的砝码,他们只知道我是在保家卫国,我在奋勇杀敌。只知道再往后退,家人就要被杀了,家园就要拱手让人了。


如果你觉得结尾不够尽兴,甚至有种屈辱感,那可能正如导演所愿,因为这场战争的历史原貌就是如此。

影片分明是在借八佰壮士的境遇,讽刺国民政府的孱弱无能,遗憾的是这份讽刺只由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承担,讽刺的力度和反思的深度并不太够。

真实的历史故事可能更加残酷,五二四团撤入租界后,被缴械、被软禁成为“孤军营”,生存状态异常艰苦,再后来谢晋元被刺杀,剩下的战士甚至流落到海外做苦工,他们经历了更蹉跎的命运。


写到最后,时光君还想多说两句。

《八佰》的上映,无疑是电影行业的一件幸事。


在观众离开影院半年之久后,所有人都在期待一部强有力的国产新片,重燃起大家对于电影的热情。


这个时候《八佰》来了,在上座率仍被限制在50%的时候,它上映了,这是一份担当。

在电影首映式上,冯小刚导演说:“《八佰》会有井喷式的观影和票房。现在全世界的影院都处在艰难时期,
如果这个电影可以达到20亿、30亿的票房,它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会让全世界电影人振奋。”

徐峥也说,“八百勇士无论是在历史中还是如今电影的上映,都是
在国家或行业最危难之时,立在最前沿,挺住的勇士。


对于这样的勇士,对于《八佰》这样的电影,请热爱国产电影的观众,不要犹豫,买票走进影院,就是最好的支持!

-END-


往期精选回顾:

推荐文章
灿谷集团  ·  灿谷集团与朴道征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2 年前  
长江日报  ·  #别样的毕业季# ...  ·  3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