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他们禁止人民娱乐、毁掉了胶片,却毁不掉电影

奇遇电影  · 电影  · 6 年前



作者_文刀

编辑_鲸鱼


女性必须蒙面,不能受教育,找工作。


男性必须蓄长胡子,拒绝一切娱乐,看电影、看电视都是违禁。


这就是20年前,塔利班阴云下的阿富汗生活。


重重包裹下的阿富汗女性


1995年,「塔利班」发起「进军喀布尔」战役,迅速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这个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组织,大多数成员只是伊斯兰学校的学生。年纪轻轻,他们就持枪携炮,建立了全国性政权。



我们都知道,2001年的「911」空袭彻底激怒了美帝,经过一轮狂轰滥炸,塔利班政权迅速倒台。


但这不代表恐怖组织的阴影就这么消除了。现在的阿富汗,依然问题重重。


左边是塔利班掌权前的阿富汗女性街拍,右边是塔利班掌权后的,变化巨大


塔利班执政的时候,阿富汗的本就不发达的电影行业一度停滞不前。


前面说了,看电影、电视是犯罪,在这样的背景下,导演和演员随时都有被捕的可能。有些人被关进冰冷的监狱,有些甚至丢了性命。要做电影,还要自由,那你只能选择逃亡。


这还不止,塔利班断了电影业的未来,又来销毁过去。


他们洗劫了阿富汗电影中心,疯狂地焚烧了大量电影胶卷,目标是摧毁阿富汗所有的电影文化,消除人们对过往的回忆载体。


工作人员回忆被塔利班逼着烧毁胶片的经历,违抗者会被暴揍一顿


难道阿富汗电影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多年来的心血化成灰烬吗?


不一定。在电影中心工作的哈比巴拉·阿里和几个同事冒着生命危险,跟塔利班分子玩了一场「藏胶卷」的游戏。


他们知道,赢了这游戏,阿富汗的电影历史就不至于全灭,输了这游戏,结果毫无疑问,就是个死。


1968年,穆罕默德·查希尔执政期间由美国资助建立的阿富汗电影中心


怎么藏电影胶片才不会被塔利班发现呢?这是一个问题。


阿里和同事们把胶卷放在一个罐子里封好,再标记上印度电影或者西方电影的字样。这只是第一步。


他们还要将罐子放到一个桶里。这些桶有的被深埋于地下,有的被放在两面封死的隔间,有的被藏在假的天花板里。


靠着这样的「笨办法」,胶卷们才幸运地逃过一劫。


藏在假天花板上的电影胶卷


20年过去了,这些胶卷毫发无损,阿富汗电影中心得以保存了7000多部阿富汗电影。


而在今天,同样是阿富汗人的伊布拉印·阿里菲(Ibrehim Arify),准备再进一步,把这些电影统统数字化!


伊布拉印也是个导演,为了这个数字化的项目,他放弃了自己在格鲁吉亚的工作,回到家乡,挑起阿富汗电影中心负责人的大梁。


他坚信,阿富汗人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那不是阿拉伯人的,不是俄国人的,更不是美国人的。


导演伊布拉印·阿里菲曾在俄国留学,现任阿富汗电影中心负责人


巧的是,远在新西兰,还有一个女导演对阿富汗的历史文化颇感兴趣,也想把那些差点被塔利班毁掉的影像展现给世人看。


于是,这个叫皮耶特拉·布莱特凯莉(Pietra Brettkelly)的女子找上伊布拉印,说要完整纪录下他「拯救胶卷」的全过程。


说「拯救胶卷」也许有些夸张,伊布拉印将已经被阿里他们拯救下来的胶卷数字化,是为了让这些电影更容易传播,被更多人看到。


这部片也是去年新西兰的申奥片,港译《菲林特工队》,有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想看的人可以在网上搜搜资源,有内嵌英字


最左边是纪录片导演皮耶特拉·布莱特凯莉,最右边是伊布拉印


伊布拉印和皮耶特拉一拍即合,他们话不多说,直接进入任务状态。


阿富汗电影中心的废弃仓库,成堆的电影胶卷满是灰尘


纪录片的开头,展现了任务的第一步:电影中心的工作人员去劳动力市场请人清理堆满仓库的电影胶卷。


当时工作人员还在签到处「盘问」清理仓库的几个小哥,还开玩笑地问他们身上有没有自杀式炸弹。


这可能也不完全是玩笑话,现在的阿富汗依旧不太平,各种恐怖袭击仍然时有发生。就在9月18号,美国还承认自己又向阿富汗增派了三千多兵力。


电影胶片数字化操作现场


清理胶卷很快就可以搞定,但想要把它们全都数字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胶片的「数字化」是一个耗时费力的大工程。


首先,工作人员需要先清干净胶卷上的灰尘,修复刮痕,再用投影仪观看电影的数字化修复效果。


如果没问题,他们还要按照电影的名字、生产日期、胶卷编号,将这上千部电影依次归类。完成这些的胶卷,才能被放置在机器上逐帧数字化。


工作人员在修复画面


对普通时长的电影来说,这个过程要花费4天。伊布拉印算了算,自己手上有总时长32,000小时的16毫米胶片,和总时长8,000小时的35毫米胶片……


这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已是老年人的伊布拉印有可能看不到全部胶片数字化完成的那一天。


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在忙着应付繁琐的分类工作。


他们发现,陆续有阿富汗民众上交他们自己在塔利班执政期间藏起来的电影胶片。这丰富了阿里等人的成果,但也增大了伊布拉印的工作量。


最后,电影中心估计,所有影像的总时长将达到50,000-100,000小时。


阿富汗电影中心的电影胶卷


那么这些被辛苦保留下来的电影胶片,到底拍了些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点未修复的lo-fi影像。



这些截图就来自即将被数字化的胶片影像。


它们大多来自阿富汗的和平年代。那时候,还没有苏联入侵,没有内战,没有塔利班、阿富汗战争、ISIS……


再看这些影片的主题,基本上都是爱情友谊


上世纪70年代,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治下的阿富汗人民就喜欢看这类美好可爱的电影。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和家人也出现在当年的影像里,他是阿富汗末代国王,在位40年,2007年离世


不知道你怎样,反正我看到这些画面以后,第一个感慨就是「原来阿富汗还有过这样的时光。」


只可惜所有这些,都已经被战火摧毁了。


当然,上万小时的电影资料也不会只有这些。我还看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 「犯罪题材」的电影,比如伊布拉印本人曾经参与制作的《罪》(sin)


在《罪》,伊布拉印担任摄影助理一职,还客串了一个角色,饰演一位乐队主唱(请原谅这未修复的感人画质……)


这部电影拍摄于1978年,那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前一年。影片涉及谋杀、强奸、女性裸露等元素,相当前卫大胆。


参与了这些老电影的阿富汗人,不只有伊布拉印一位。电影中心在放映《爱的史诗》(epic of love)时,还专门请到了当年只有16岁的女主角。


看着屏幕上年轻时的自己,很多美好的回忆、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她说,剧组当时为了拍摄一个鲜花开满山谷的画面,足足等了一个月。


《爱的史诗》中鲜花开满山谷的画面


影片拍摄于1986年,那时的阿富汗,已经开始有炮火声和枪弹声了。当时甚至有穆斯林游击队员逮捕了剧组的几个演员,一些工作人员直接被残忍杀害。


时隔30年,再次在银幕上看到16岁的自己,她不禁潸然泪下


现在,塔利班政权虽然不在了,但它的残余势力还在威胁阿富汗的社会治安。


这时候数字化阿富汗影片,虽未见得有阿里那个时代危险,却也要面对发生自杀性爆炸的风险。


电影中心前负责人的房间被自杀式爆炸连累,到处都是碎玻璃


而且,在资金方面,伊布拉印的团队也多次碰壁。他曾把一个名叫《爱情和友谊》(Love and Friendship)的45分钟的短片寄给了韩国釜山电影节,指望能得到资助。


可是片子没有几天就被退回来了,釜山电影节的说法很简单,两个字,没钱。


45分钟短片《爱情和友谊》的拷贝


不管怎样,历经艰难险阻之后,已经有很多电影被数字化了,它们将在更大范围内放映,让观众们回味一下过去,再展望一下未来……


伊布拉印为此还专门筹办了一个电影节,名字很有意味,叫「We are who we are not」(翻译成中文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大致意思就是,电影里这些人虽是阿富汗人,但同时也不是(现在的)阿富汗人了。


所以翻译作「今昔电影节」比较妥?如果你有什么好点子,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电影节筹办期间,伊布拉印正在接受电视台的采访


「We are who we are not」的规模很小,而且是露天放映,观影条件不会太好,但这毕竟是阿富汗人民首次看到这些电影的绝好机会。


电影中心还分派工作人员「上山下乡」搞放映工作。


这跟中国的情况听类似的。一些偏远山村,没有电视,也没有互联网,即使电影被数字化了,村人也只能看胶片。


不过放映员要特别小心,避开所有残余塔利班分子的地区。一旦被发现,就有生命危险。


带着头巾的小女孩正在观看《爱的史诗》,同样是阿富汗姑娘,屏幕上的主角却不用蒙面,这就是We are who we are not的意思了


另外,电影中心也想跟电视台联手,与媒体合作开放网络频道。


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电影,为了回忆,为了让身处危险中的阿富汗人民看到和平的可能。


电影承载一个民族的记忆,看到阿富汗人民奋身拼命保护胶片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毁于历次战火和动荡的中国老电影们——据说自民国以来的老电影还幸存于世的屈指可数——我们的电影传统、血脉,也在物理上活生生被摧毁了。


怎一个叹息能形容。





推荐文章
导筒directube  ·  他的离世,是今年世界影坛的最大损失  ·  2 年前  
天下溪ddf  ·  《人性,人心》  ·  5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