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铅笔经济学
铅笔经济研究社,成立于2006年,是非盈利性的民间社团。我们的核心观念是市场经济、法治、有限政府、古典自由主义。我们致力于在中国社会宣扬和推广这些观念。同时,我们努力研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实,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铅笔经济学

李子旸:语言的文化性格

铅笔经济学  · 公众号  · 社会  · 2020-09-14 12:30

正文

本文共计 2355 字,建议阅读时间 8 分钟。

1997年8月,大韩航空的一架民航飞机,飞往关岛,降落时遇到大雨。这个飞行员多次飞过这条航线。大雨虽然带来麻烦,但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麻烦,况且他驾驶的是一架先进的波音747飞机。


可是,在种种错误之下,这架飞机撞上了机场附近的山,机上人员254人共有228人罹难。


事故原因主要是飞行员的责任。他低估了恶劣天气的影响。当天他非常疲倦,做出了错误决定。其他机组人员发现了问题,他们也提醒了飞行员,但是,提醒的语气非常委婉,简直就是暗示。


韩国是一个权力意识强烈的国家。在他们的文化传统中,大副和机械师绝对不会对他们的上级——机长使用直接生硬的语气说话。那被认为是失礼。合乎礼节的说话方式是不那么直接,讲究委婉。这很符合韩国的文化性格。


在正常的环境下,机长不难听出下级的话外音,但在当时,机长非常疲倦,情况又很紧急,他没能听出下级委婉语气中的真实信息,没能及时修正错误,于是铸成大错。


韩国文化性格在空难中的作用被揭示出来以后,韩国航空公司痛定思痛,决心进行彻底的改变。他们请来了美国专家。专家研究以后,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


这个针对性的措施就是:要求所有韩国机组人员在工作时使用英语。两个韩国人在一起说英语,看起来有些怪异和做作,但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语言中无处不在的等级意识。况且,英语是世界航空界的通用语言。机组人员和机场塔台指挥人员的交流,也要用英语。既然这样,始终都用英语,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的性格,必然大量表现在语言中。韩国文化等级意识强,于是,在语法、用词、语气、称呼等方方面面,都有强烈的上下尊卑的分别。用这种语言交流,必然伴随着强烈的等级观念。


文化所携带的这种文化性格,很难突破,因为人的思维无法脱离语言。因此,像韩国航空公司这样,有意识地使用另一种语言,是摆脱不利的文化性格的捷径。


在强调等级观念上,汉语也很明显。历史上,因为称呼的不同而导致重大人际冲突的例子,并不少见。


袁世凯早年投军时,张謇是他的老师,经常给他批改文章。张謇对袁世凯的文章很看不上,但张謇看出来袁是个实干型人才,多次向上推荐。这时期,袁世凯对张謇非常尊敬,称呼是“夫子大人”。


后来,袁世凯官做得越来越大,步步高升,对张謇的称呼也渐渐往下走,后来竟至于称呼其为“仁兄”。张謇听了,心里很不痛快,在给袁世凯的信中写道:“足下之官位愈高,则鄙人之称谓愈小矣”“謇今昔犹是一人耳,而老师、先生、某翁、某兄之称,愈变愈奇,不解其故”。


有一次,张謇写信批评袁世凯,故意不叫袁世凯的字“慰亭”,而称之为“袁司马”,当时袁世凯是五品候补同知,按清代官制是州的佐官,即古之司马,这个称呼有暗讽袁世凯篡权之意。袁世凯见了大怒,从此二人二十多年互不理睬。


其实,张謇和袁世凯之间,并无大的政治或者观念冲突。后来他们的和好,也是因为在立宪问题上的共同看法。但仅仅是因为称呼,就长期交恶。



有意思的是,经过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汉语中的等级意识实际上被弱化了。类似袁世凯和张謇的这种典故,今后如果不加注解,人们会很难理解。今天的中国人,虽然也强调长幼尊卑,但对称呼已经不是那么敏感了。虽然如此,汉语仍然表现出强烈的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重视家庭,强调家庭、家族成员的长幼尊卑、远近亲疏,所以,对每一个亲属都有精确的专有名词。舅舅和叔叔完全不同,伯父和叔父也一说就知道谁大谁小。英语则笼统地用Uncle称呼。也就是说,在说英语的人心目中,中国人看来各不相同、应严格区分的一大堆亲属,没什么区别,都是一种较远的男性亲戚而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