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锦缎
为上市公司提供知识产权解决方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锦缎

医药“投机”之王

锦缎  · 公众号  · 知识产权  · 2025-02-05 08:2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辉瑞公司的发展历程,通过收购和投机,成为新冠疫情期间最大的赢家之一。通过新冠疫苗和新冠药物获得近千亿美元营收。尽管公司曾遭遇发展瓶颈和专利悬崖等问题,但凭借强大的商业化能力和敏锐嗅觉,成功化解危机并实现逆势扩张。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辉瑞通过新冠疫情机遇,依靠新冠疫苗和新冠药物实现巨额营收。

辉瑞敏锐地抓住了新冠疫情带来的机遇,通过销售新冠疫苗和新冠药物,实现了近千亿美元的营收。这是辉瑞历史上最成功的投机之一。

关键观点2: 辉瑞多次通过收购实现业务扩张和产品矩阵的丰富。

辉瑞通过收购华纳-兰伯特、惠氏、Biohaven和Seagen等公司,扩大了业务范围,获得了新的明星药物和产品线,从而走出了发展瓶颈。

关键观点3: 辉瑞的商业化能力和投机策略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辉瑞不仅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更拥有无与伦比的商业化能力和投机策略。在面临危机时,辉瑞总是能够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化腐朽为神奇。


正文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新冠疫情肆虐的三年,辉瑞无疑是最大的赢家,通过新冠疫苗与新冠药物大赚千亿美金。
但却鲜有人知,新冠疫情暴发之前,辉瑞整体业务实则已经进入“瓶颈期”,正是因为“稳准狠”地抓住了新冠机遇,辉瑞才得以重新激发增长活力。依靠疫情带来的千亿财富,成为辉瑞摆脱发展瓶颈的源动力,2023年辉瑞以43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当时最具潜力的ADC巨头seagen公司。
图:辉瑞历史营收一览,来源:锦缎研究院
很多投资者将辉瑞称为“宇宙大药厂”,但在我们看来用“投机之王”来定义辉瑞更加准确。复盘辉瑞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辉瑞的每一次跨越式成长实则都与“投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辉瑞的发展史,实则就是一部“投机史”。

01
巧夺立普妥

辉瑞的成王之路,从巧夺立妥普(Lipitor,阿托伐他汀)开始。
立妥普是一款专注于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由华纳-兰伯特公司所研发。虽然立普妥的化合物早在1985年就被合成了出来,但由于动物实验及商业化选择问题,这款药物进入临床的时间被大幅推迟。研发进度的落后让立妥普极为被动,华纳-兰伯特迫于无奈只得选择销售渠道更强大的辉瑞进行共同销售,辉瑞负责立妥普的美国市场销售。
1996年12月,姗姗来迟的立妥普终于获批登陆美国市场,而在此之前已经有多达4款他汀类药物上市,对于辉瑞来说这是一个考验。为了找到立妥普的核心优势,辉瑞与已经上市的他汀类药物进行了细致的比对,最终确定了立妥普的两大核心优势:更低的有效起始剂量、额外的降胆固醇功效。
图:美国获批他汀类药物一览,来源:锦缎研究院
围绕立妥普的两大优势,辉瑞进行了大量的营销工作,不仅投入巨资进行推广宣传,而且还与知名医学机构进行合作。正是基于辉瑞强大的销售能力,立妥普仅进入市场一年就获得了他汀类药物18%的市场份额,并最终成为降血脂领域绝对的“他汀霸主”。
然而,就在立妥普刚刚崭露头角时,华纳-兰伯特却意外地选择急流勇退,于1999年11月开始与美国家庭产品公司(惠氏前身)进行收购谈判。如果华纳-兰伯特与美国家庭产品公司顺利合并,那么无异于辉瑞一手打造的“王牌产品”立妥普将拱手让人。
于是乎,辉瑞决定亲自下场收购华纳-兰伯特。由于华纳-兰伯特已经与美国家庭产品公司达成了初步意向,因此辉瑞只得动用合作中的规避条款,以18亿美元的代价强行终止了华纳-兰伯特与美国家庭产品公司的交易。
从表面上看,辉瑞绝对是这笔交易最大的失败者,因为他为此支付了高达18亿的违约款,但其后续惊为天人的交易却让事情出现了转机。四个月后,辉瑞与华纳-兰伯特达成交易,通过发行24.4亿普通股的方式,换取了华纳-兰伯特全部已发行的普通股。
也就是说,在收购华纳-兰伯特这件事上,辉瑞除了付出18亿美元的违约成本外,只稀释了一定的股权就将立妥普的全部权益收入囊中。名义上辉瑞付出了900亿美元的并购成本,但实际上其不仅没有现金流出,还获得了华纳-兰伯特不菲的现金资产。
正是这次收购,确定了辉瑞在行业中的强大竞争力。以立妥普为支点,辉瑞形成了氨氯地平(Norvasc)、阿奇霉素(Zithromax)、舍曲林(Zoloft)、万艾可(Viagra)等明星药物构成的产品矩阵。
图:辉瑞1999—2003年营收一览,来源:锦缎研究院
后来,立妥普成为单年营收规模突破百亿美元的“药王”级产品,至2009年已经累计为辉瑞贡献千亿美元营收,而氨氯地平、阿奇霉素、舍曲林、万艾可也成为营收数十亿美元级别的“爆款”。
依靠巧夺立妥普,辉瑞不仅补足了自身在降血脂领域的缺口,而且开启了辉瑞的“投机之路”。

02
危机中涅槃

巧夺立妥普后,辉瑞过了几年的安稳日子,可随着核心药物矩阵专利的连续到期,辉瑞再次站到了悬崖边。
辉瑞当时的五大拳头产品的专利全部都在2005年至2012年间到期,“专利悬崖”即将集中到来。而放眼辉瑞的后续产品线,几乎没有一款能挑起大梁,在“专利悬崖”到来之前,辉瑞必须找到破局路径。
图:辉瑞2004年核心产品专利到期时间,来源:公司财报
然而,就在辉瑞管理层一筹莫展之际,事情再次出现了转机。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银行倒闭,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全面暴发。此后半年间,以美国为首的全球资本市场连续暴跌,仅道琼斯指数就跌去了38.8%,小盘科技公司更是出现连续倒闭潮。金融风暴之下,全球资产大幅贬值,医药科技公司估值更是直接跌至谷底。
图:2001年—2013年道琼斯指数,来源:雪球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辉瑞股价虽然也在金融风暴中出现下跌,但其整体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强,仅账面现金资产就接近240亿美元。面对估值的全面下跌,辉瑞果断出手“投机”,几乎在股市的历史最低点抄底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惠氏公司。
2009年1月5日,辉瑞用“股票+现金”的方式,以680亿美元的对价收购了惠氏的全部股份。虽然美股收购金额高达50.19美元,较当时收盘价溢价30%,但辉瑞仅三分之一的出资为增发股份形式,实际的现金支出不足450亿美元。尽管当时处于金融风暴之中,但辉瑞只需稍加杠杆就能融到这笔钱。
以当时境况而论,辉瑞收购惠氏属于强强联合。在2008年的时候,辉瑞与惠氏的销售额分别为483亿美元和230亿美元,全面整合后辉瑞营收有望达到700亿美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