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如何看待赵丽颖王一博出演《有翡》

王果果子  ·  · 4 年前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在变相讨论”年龄带来了哪些刻板印象”。

针对演员专业性、适合性的讨论,这个众口难调,见仁见智就好。而且我也确实没怎么看过二位演员的作品,所以没什么资格点评演技问题。

但跳脱出这两个领域之外,我觉得其实很让人悲哀的是关于演员的年龄带来的争议。

我们过去的时代用《代沟》一书中的话可以说是“老一代传授经验以巩固社会知识结构的时代”。

年轻人靠老人口耳相授的知识来获取生存技能,“有所求”成为老者受敬的前提。

但放到现在来说,这种传统观念不太能站的住脚。

因为科技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知识、技能的渠道,社会变化极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同步更新世界信息缓慢甚至停滞的年长者,其经验和权威有时反而会阻碍自身和下一代的升级速度。

对于年长者而言,年龄愈长带来人生红利已经不能成为获取尊重的唯一途径,很多老人得到尊重不是因为年龄,是因为他/她所做的事,比如60依旧学习编程、48岁开始健身摆脱癌症、比如75岁老人公交上按秩序规定入座。

无独有偶,年轻人也如此。年龄小不该成为逃避社会责任的借口,比如15岁孩子弑母。

而社会对于年龄责任的不公分配,对于年龄角色的刻板规划无一不是对自由的扼杀。比如“三十而立”,否则无业无家便是一种“失败”;女明星不能变老,老了就面临失业。

老人凭借乌合之众共有的经验和权威(且他们从未辩思其正确性)成为消费主义的前线推手,大无畏的冲锋陷阵对年轻人婚、恋、育进行全方位轰炸审催,导致了很多人裹挟在“30岁就要买房结婚”还是“追逐个人自由”的纠结与焦虑中。

“什么年龄就该做或者必须做什么事情”,这种年龄的刻板印象本身就是一种不自由。

而逼迫个体接受这种“计划内”法则,无论是舆论施压还是他人绑架,就是一种强权。

按照年龄走的时间表人生注定会加剧人们对“犯错”的恐惧。

因为怕没能在规定好的时间内,做好“该做的事”,从而影响到未来。压力也就由没能完成规定任务的失败中而来。

年轻时对“变老”,尤其是对“失败的变老”产生恐惧会成为滋生焦虑的温床。

更可怕的是,社会期望(比如很多企业、单位的纳人规定)更会成为认可“年轻人的特立独行是对老年人的背叛”这种愚蠢想法的支持者。

消费主义能够横行多亏的就是这些多方力量。利用恐惧、强化恐惧,再通过利用恐惧的实质化本体-焦虑,来达到贩卖解决方案的目的。

最讽刺的是,在这种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明星若是因年龄与形象有反差就会被塑造为“励志偶像”。

若是年龄与职业有反差就会被千夫所指,就像本题很多人认为的:赵丽颖为人母不适出演少女、王一博年纪过轻不适与赵配角,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年龄歧视”。

对于“年龄歧视”,我只能这么说,有太多人其实是把“幻想颠覆为认知”。

认为赵丽颖不适演少女的原因要么是为人母后的性格与原著角色不符,要么是本身形象与原著角色不符,要么是因为比男角年龄大。

我尊重原著粉对于原著的期待值,但减掉共情分,我认为这都是许多人为年龄歧视合理化找的借口。

47岁陶虹在综艺《我就是演员》和彭昱畅搭档出演《末代皇帝》,期间演绎了从少女到人妇的整个过程,无一不让人为她的表演频起鸡皮疙瘩。

这能说她不适合演少女吗?

所以就像外地人比本地人更了解当地特色,47岁陶虹比少女更知道如何做少女一样,我们有时对一个社会角色或剧本角色的看法更多是个人化偏狭隘的幻想。

不要把它当作客观认知了。科技化时代都已经长牙了,许多人的思想还未断奶。

与其怀疑两位演员的个人可能性,不如直接看看剧最终呈现出的演绎能力。万一被打脸了呢。

推荐文章
变色笼  ·  赶鸭子上架  ·  2 年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投稿细则|暑期实践投稿细则清凉来袭!  ·  5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