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新产业聚落 · No.2 】杭州——创新之城

城市数据团  ·  · 3 年前
本文字数:3249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图:1999-2018年杭州创新企业的发展
(数据来源:元素征信)

杭州的创新,阿里是逃不开的话题,索性,就从阿里开始吧!

1999年

众所周知,1999年2月20日,农历大年初五,马云等18人聚义于文一西路176号湖畔花园风荷苑的一所公寓中,阿里巴巴的愿景和使命有了雏形,随后的9月,阿里巴巴集团正式成立。

此时的这间公寓,150多平米,45万,每平米不到3000元。

此时的湖畔花园,地处城乡交接处,步行不足500米,即可见到大片的农田。

图:1999年时的杭州及湖畔花园的位置
(原地图来源:杭州年鉴1999)
此时的杭州,人均GDP不足2万元,三次产业结构8:52:40,工业占据着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此时杭州的工业,1998年销售产值最多的,是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排名第二的,是鲁冠球的万向集团。
鲁冠球1983年的产权改革,宗庆后1994年的“销地产”与“联销体”,老一辈浙商通过模式创新,创造了一个个商业的传奇。

辉煌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杭州1998年全市工业亏损额13.53亿元,比上年上升22.1%。作为杭州传统制造业的代表,纺织业工业总产值下降16.6%,15家企业亏损,亏损额7537万元。
整个1990年代,杭州市二产比重一直徘徊在50-55%左右,轻重工业比重从1996年开始就一直徘徊在50:50左右。
即将跨入新世纪的杭州,需要将老一辈浙商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发挥,需要为自己寻找新的发展动能。

我们看到,
此时的李书福,刚在临海砸了100多辆模仿夏利车型,但是质量很差的豪情汽车。
此时的陈宗年,已经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工作了十二年,对MEPG4技术有着深入研究。
此时的浙江大学,刚刚合并了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成为中国高校中的一艘“航空母舰”。

旧的动力仍在延续,新的潜力已在孕育。
2003年
2003年给国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非典。然而,危机也是时机。正因为无数人的足不出户,给正在发展中的中国互联网带来了莫大的机会。

2003年4月,一支9人小团队入驻湖畔花园一幢小楼,一个月后,淘宝网在2003年5月10日正式上线,20天后,淘宝有了第1万名注册用户。

图:2003年7月30日的淘宝网站
(图片来源:https://web.archive.org/web/20030730013007/http://www.taobao.com:80/)

2003年的杭州不仅有阿里。

在杭州高新区,作为新华三的前身,华为与3COM共同成立了华为3COM公司。
海康、大华已经成立两年,大华凭借国内第一款音视频同步的8路嵌入式硬盘录像机,海康凭借国内第一家将H.264标准化的产品,均已经赚得第一桶金。
李书福在2002年解决了汽车的“准生证”之后,也开始撸起袖子大干了起来,推出的优利欧汽车摆脱了以往“模仿”别人的影子。2003年初将吉利集团总部从临海搬到了杭州高新区之后,又制造了中国汽车历史上的第一辆跑车——美人豹,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图:美人豹汽车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图片来源:新浪汽车http://auto.sina.com.cn/news/2003-09-28/46800.shtml)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的入驻,2003年,杭州终于停止了长达7年的轻重工业的相互纠缠。传统以纺织业为主导产业的杭州,将逐步以数字经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实现自身的凤凰涅槃。

图:1990-2018年杭州轻重工业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杭州统计年鉴2019)
2009年

2009年的阿里对于中国网民的意义在于这年是双十一的元年,当年双十一取得了5000万的销售额。


2009年的阿里对于杭州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的跨越。


2009年前的阿里,从湖畔花园到华星科技,再到西湖国际科技大厦、华星世纪大厦、华星时代广场、中小企业大厦……,围绕华星路和万塘路沿线,阿里租赁的办公点,构成了半径一公里范围内的商业森林。从1999年阿里成立,到2009年,是阿里的“西湖时代”。


2009年,阿里巴巴B2B公司6000多名员工跨过钱塘江东进,在网商路699号,入驻属于阿里人自己的第一个园区。


图:阿里巴巴滨江园区
(图片来源:浙江在线http://zjnews.zjol.com.cn/zjnews/hznews/201801/t20180121_6412471.shtml)

阿里巴巴滨江园区南侧,一路之隔,网易的研发中心也已基本建成。从2005年入驻西湖北侧的西湖数源软件园,到2011年研发中心的正式启用,作为杭州互联网巨头的另一个代表,网易也实现了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的跨越。


伴随着一个个企业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的跨越,2008年,杭州提出启动“十大新城”建设,在钱塘江两侧,钱江新城、之江新城、城东新城、滨江新城、钱江世纪城、空港新城……,一座座新城的逐步启动,可以说,正是创新,引领杭州实现了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的跨越。

图:杭州建设用地扩展(1999-2003-2009-2014-2018)
数据来源:Gong P., et al., 2020. Annual maps of global artificial impervious area (GAIA) between 1985 and 2018,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4年

2014年一个概念吸引了中国城市开发者的眼球。位于杭州城西梦想小镇的成功引发了国内一波特色小镇建设的狂热。然而,梦想小镇的成功真正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天时”。

杭州大城西的理念从2010年就开始提出,历经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城西科创大走廊等概念的演进,其东至杭州绕城高速,西至临安青山湖,是杭州智慧经济、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之一。


再说“地利”。

一年之前,阿里巴巴集团、淘宝、天猫、阿里云等事业群员工,迁往余杭区文一西路969号西溪淘宝城,阿里从“钱塘江时代”向“西溪时代”发展。而梦想小镇的位置距离阿里总部仅两三公里。


最后“人和”。

2014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在纽交所上市,一大波实现了财富自由的阿里人开始离职创业。离开阿里的阿里人秉承了阿里的商业基因与愿景使命,无论是“初橙会”,还是“102班”,离开阿里之后的相互联系造就了杭州创新创业版图上“新四军”之一的阿里系。

图:梦想小镇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https://web.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124395)

除了阿里系,还有浙大系、浙商系,以及海归系。

杭州创业的“新四军”
聚集在传统创业的文一、文二、文三路沿线,
聚集在以梦想小镇为代表的杭州未来科技城周边,
聚集在网易和阿里巴巴滨江园区附近的杭州滨江地区,
聚集在浙江大学周边的西湖科技园等地区,
从而构成了当前杭州的创新版图。
图:杭州的创新聚落
(数据来源:元素征信)
2020年

当前,这些聚落中,创新型企业,

一方面仍旧聚焦于传统大学区,在文一路、文二路、文三路等沿线集聚,

另一方面从西湖边来到钱塘江畔,在滨江新区周边寻找创业的土壤,

另外,城西以未来科技城为代表,形成了杭州创新企业集聚的第三极。

图:杭州各创新聚落的企业数量指数
(数据来源:元素征信)

这些创新聚落,历经时间的洗礼,内部企业的平均成立时间从5年到10年不等。


图:杭州各创新聚落的企业平均成立时间
(数据来源:元素征信)

由于成立时间的差异,这些聚落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类型。

总体来看,成立时间越久的聚落,如天目山路东,企业类型越多元,

而成立时间越短的聚落,如未来科技城、金沙湖,企业类型越单一。


以国家统计局颁布的《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分类》为指引,可以发现多元主导型基本以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业为主。单一主导型中杭州东站西以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为主导,其他以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业为主导。


图:杭州各创新聚落的企业类型
(数据来源:元素征信)
结语

如今,

以万向节及其他汽车零部件起家的万向集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横跨汽车、能源、房地产、金融、农业等产业的大型集团。

娃哈哈从饮料帝国向智能制造进军,成立了精密机械公司、机电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致力于智能化饮料生产线和智能装备产业化研究。

老一辈浙商通过模式创新,正在逐步转型。


如今,

仅海康威视、浙江大华、宇视科技三家,就占据了全球安防市场份额的60%。从湖畔花园起步的阿里不仅发展出一个阿里帝国,更发展出一个阿里生态圈。

新一代浙商通过科技创新,正在逐步占据全球科技的制高点。

 

而这一切所依托的,是杭州。

从1999年到现在,杭州的人均GDP涨了10倍,接近20万元/人。

杭州的产业结构从工业主导转为服务业主导,2019年的三产比重已经达到2:32:66。

工业从轻重工业基本相等,转为重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轻重工业比重2018年为35:65。计算机产业比重上涨了6%,而纺织业产业比重下降了2%。

图:1999-2019年杭州市三次产业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杭州统计年鉴2019,2020年杭州政府工作报告)

杭州,
当前拥有17家高校,29家孵化器(大学科技园),35家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8家创投机构,71家科研院所,103家重点企业研究院,252家重点实验室,398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230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
(数据来源:浙江科技大脑http://www.zjsti.gov.cn/stbrain/map.html#/resourcemap)

杭州,正以其众多的创新服务载体,服务于企业的创新。
图:杭州市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分布

杭州,

从提倡自主创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到强调创新为先,

从杭州创新指数的提出,到创新型城市建设,

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数字经济第一城,

杭州,正以其政策创新、城市治理创新,服务于企业的创新。


创新,已然融入杭州城市的灵魂,

创新,助力着杭州企业的发展,

并通过这一个个杭州企业的发展,推动杭州自身的发展。

执笔人:李新阳



“创新产业聚落系列研究”由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创新经济与城市空间研究中心与上海脉策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创新产业聚落·NO1】对京沪广深杭五城的发现与排行


研究团队主要人员:

创新空间研究中心

栾峰、张引、高捷、范凯丽、商萌萌、王雯贇、殷清眉、霍伟、秦楷洲、罗圣钊、裴祖璇、孙逸洲

脉策科技

李新阳、高路拓、李庆华、王宇鹏、付一然、赵一昉、高怡俊、汤舸、王咏笑、陈雨露、张逸平

推荐文章
小明的梦想  ·  旅馆  ·  3 年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产品经理必读:60分钟搞定季度规划  ·  5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