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做“援交”的辍学少女们

思维补丁  ·  · 3 年前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631篇文章

很好听,假期愉快!

头图为涉事酒店监控视频。


(一)

 

花一个小时,读完了三联那篇《不回家的孩子们》。

像是看了一场晦暗、苦涩的电影,这些故事让人感觉陌生又遥远,可叹亦可惜。

她们在最阳光的年纪,一头扎向了另一个世界的不测之渊。

稿件所描写的,是一群“不回家的孩子们”,她们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早早辍学的“社会人儿”,也有仍在上初中的“叛逆少年”,这些孩子唯一的共同点是:

案发时都未满16周岁。

三联这篇特稿的新闻背景,是曾震惊全国的“祁东11岁少女失踪遭多人性侵”案。

2019年10月,祁东11岁少女周可怡(化名)离家出走,家人报警后,警方在当地一间宾馆找到了这个女孩。

当时,“女孩和两名成年男子睡在一起,衣衫不整,睡眼惺忪”。


得知女儿在短短9天内和十余位男性发生性关系,周父“一夜白头”,并在激愤之余发帖写下《一个父亲血泪控诉》,随后引发舆情的巨大关注,也让案件迅速迎来转机,当地警方经过补充侦查,将案件嫌疑人全部抓获。


事后警方调查,与这名11岁女孩发生性关系的嫌疑人,有多名为当地公职人员,其中还有一位59岁的中学老师。

三联的记者,深入到案件的核心,写了这篇深度调查稿。稿子写的很棒,呈现出一种文字难有的“电影感”,这篇2万多字的特稿,几乎全景式地还原了“祁东少女性侵案”的整个故事线,也解答了之前舆论对于案情的诸多质疑。

案子和外界猜忌的当地“黑恶势力”无关,特稿的核心主角也并不是周可怡,而是另一位年仅14岁的少女张若菲(化名)。

11岁的周可怡,只是“大姐大”张若菲手底下众多的“妹妹”之一。而参与这起“少女援交”案件的未成年人,多达十余人。


张若菲来自于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婚后,她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她的父亲是个小县城里典型的小人物,做零工、摆地摊、送快递,整日里忙着讨生活,在可怜的相处时间里,对女儿的教育手段“就是打骂”。

张若菲在学校里,已呈现出十足的霸道人设,曾因打架一年转学三次。她是校园霸凌的施加者,遇到有女生对自己不礼貌,能把对方逼到小巷子,一边骂“一边猛扇对方耳光,打了十几分钟。”

初二时,张若菲就以辍学的状态,和一群社会青年游荡于校园周边,“大多十五六岁,染黄发,戴耳钉,外露着青龙白虎的文身”,有时,这些兄弟中的一个,身份会转为张若菲的“男朋友”。

校园大姐大的身份,让很多初中女生,会主动和张若菲攀关系,原因不外乎虚荣、羡慕或为寻求“保护”。张若菲借此编织了一张连接中学校园和酒吧KTV的“少女援交网络”。

14岁的生日当天,张若菲为自己举办了盛大的生日趴,她的兄弟、男友和妹妹们悉数到场,花光父亲给的1000多元后,张若菲又带着孩子们去了酒吧疯狂。

“你可以凭自己吃好喝好穿好的”。当天晚上,张若菲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了这句话,少男少女点赞无数。

讽刺的是,14岁生日会的当晚,张若菲“凭自己”的方式,是选择第一次“出台”,价格800元。

踏出这一步后,张若菲开始了自己的“自由旅程”,她组织了一群少男少女,开启了一场漫无目的的青春旅行。

孩子们发在朋友圈的照片青春洋溢,肆意浪漫。但没有人会想到,他们解决旅行经费的方式,只是并不高明地出卖肉体。

每到一个地方,男孩们负责接洽当地的地头蛇,女孩则负责出台接单,“当所有人都不愿意再出台时,张若菲就只能自己去了。”

这次狼狈的旅行结束后,张若菲在祁东县城开启了自己的“创业”。每天,她带领着一群少女混迹于酒吧、KTV和酒店。

一天从中午开始,在酒店睡醒后,姐妹们出门吃东西、美甲做头发、逛街买廉价衣服。到了晚上,有客人的姐妹出去“工作”,其他人就留在酒店房间里玩,后半夜再一起去吃宵夜、聊天。

在这群问题少年看来,这样的日子美好而自由,张若菲曾经在朋友圈写下这样的话:

“你现在的努力、辛苦、压力、承受的一切,都是为了攒够能力和本钱,去做自己更喜欢的事情,去为自己争取选择的权利。”


11岁的周可怡,正是被张若菲所拥有的“梦幻般的自由”和花天酒地的生活方式所吸引,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她,成了众多的“妹妹”之一。

这样的生活,一直隐秘地持续到2019年那个疯狂的国庆假期,周可怡被张若菲的姐妹带离家里,整整9天8夜,她每天在半醉半醒间服务不同的陌生男性,直到警察和爷爷闯进自己接客的房间。

(二)

对于这些“不回家的孩子们”而言,比起他们所犯下的罪行,一个更值思考和与审视的关键点是:

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何以沦落至此?

良性家庭教育的缺失,自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张若菲父亲关爱她的方式,只是让这个14岁的女儿离自己越来越远,而周可怡则是个留守儿童,一年也见不到父母几天。

(张若菲辍学的中学)

在大多数时候,这些外出谋生的父亲,都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懂事”。

但这只能是一个天真的愿望。要求孩子“懂事”的父母,往往是“不懂事”的,甚至在某种语境下是残忍的。

在我看来,中文语境里的“懂事”,完全对应的就是一个“圣人”的概念:

它要求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有超越年龄的成熟,超越经历的圆滑,超越学识的智慧和超越其环境的旷达。

小小年纪能够理解体谅父母的不易,并无条件原谅父母糟糕的教育和陪伴方式;能够在唾手可得的诱惑面前,选择一条艰难的、向上攀爬的路;能够在几乎没有任何鞭策和监督的环境下,默默去跋涉一条“长期主义”的路。

成年人都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祁东这起问题少年犯罪的案件中,对这些孩子而言,“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从此过上另一种生活。”显然是一个过于缥缈、漫长和难熬的人生远景。

何况,我们都是从中学走过来的人。你我也都清楚,在那个青春荷尔蒙无处安放的年龄,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为人瞩目的,不随波逐流的“坏孩子”,是一件多么“酷”,多么有诱惑力的事。

所以那封中科院博士的论文答谢,才会刷爆朋友圈,引来一众赞誉——因为这一路走来太过艰难,他可能每年都要面对一万次“放弃”的闪念,而只要有一念之差,那根冥冥中吊着他往上爬的绳子,就会断。

黄博士的“底层逆袭”多么鼓舞人心,深处僻陋之地的底层少年就有多么脆弱。在漫长的成长路上,随便一个小插曲,就足以扭断他们脆弱的攀登阶梯。

(三)

事发的县城,在城市布局上本身就有着电影般的现实隐喻。在地势上,光鲜的新城在上面,破旧的老城在下面。

女孩们无一例外,全部生活在“下城”,而她们的客户,则全部来自于“上城”。

(事发县城)

这真是典型的“反乌托邦式”画面。

我不知道这些小姑娘在去往酒吧接客的路上,碰到那些土里土气地穿着校服,刚刚从补习班下课的“前同学”,会不会在某一个瞬间,心里突然升腾起一个闪念:

“自己与他们的人生,已经全然分属于两个世界,完全不同了”。

她们狠狠抓住眼前这张以肉体换来的“门票”,兴奋地闯进一片声色犬马的混沌之地,还错以为,这道门能够通向永恒的自由。

采访里总是提到,张若菲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在我看来,这所谓的世故成熟,也不过是相对于她14岁的年龄而言的。

她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仍太过于天真稚嫩。

比如女孩们也憧憬爱情,张若菲身边的男朋友就没断过。她也经常在网络上分享类似的爱情金句:

“希望你了解真正的我之后好好爱我!”

人前甜蜜的背后是,和她在一起,男孩们吃住都由张若菲买单。这些女孩的男朋友们,每天在打游戏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负责为“女朋友”找客和拉客。

我想,这些女孩既误会了“爱情”,也误会了“自由”。

读这些问题少年的故事,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不仅仅来自于她们犯下的罪过,更源于那只躲避在隐秘的角落里,伺机吞噬少男少女们的“无形巨兽”。

人真的很容易自甘沉沦,下坡路总是最容易的走的那条路。远见和坚韧之所以是人们看重的品质,正是因为它们都是“逆人性”的。

没有人不想过更好的生活,没有人不想拥有更多的选择,但回到逼仄的现实,如果面对一条危险但却能带来即时快乐的道路——

大多数人连犹豫都没有,会直接踏上去。

人往往在成年后,才开始慢慢、慢慢地悟出一个道理:

人生在世,千万条路,无论你选择哪一种生活,都必须要很用力,也势必要付出某种不可弥补的代价。

人在年轻的时候,对未来的路常感迷惘。

年轻人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大家不会去想,我要为20年后的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准备和规划;更不会去顾忌,当下的选择将会怎样影响自己未来的一生。

在面对巨大迷惘的同时,还不晓得时间的残酷和每一种选择所指向的覆水难收——在我看来,这也许就是青春真正意义上的残酷。

年轻人总觉得“一切都来得及”,总以为自己的未来尚未展开,一切皆有可能。

但实际上,每一次选择的背后,我们都在冥冥中拨动着自己命运的罗盘。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继续阅读】


比“熟鸡蛋返生孵小鸡”更荒谬的,是神棍们虔诚的信徒和追随者


“哑裔”标签后的观念困境


实名“自曝”的医生们


怎么一夜之间冒出来这么多“核物理博士”?


金德强以最惨烈的方式,揭开了卡车司机们的“隐秘之痛”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思维补丁】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推荐文章
成都发布  ·  来这里,邂逅浪漫水城~  ·  2 年前  
灿然简笔  ·  3点半的晚饭  ·  2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