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业企业处境分化

证券市场周刊  ·  · 5 年前

 提示点击上方"证券市场周刊"免费订阅本刊

 

7月工业数据显示出国有部门和私营部门分化持续。若政府不提升小微企业经营稳定性和盈利能力,只试图提供低成本借贷来应对“融资难、融资贵”,注定本末倒置,甚至酝酿新风险。

 

本刊记者  钟禾/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策落地见效。

 

小微企业因为其多元化的雇佣方式和组织形态,吸纳了比大型企业集团更多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经济的活力,也是成长为大中型企业的必经之路,但是抗风险能力不强,外部筹资渠道较窄。因此,在各个国家里,小微企业都是政策主要扶持的重点对象。

 

目前这一问题重回决策层视野,还有一个更加特别的背景,是在2016年以来的经济复苏当中,国有企业和包括了小微企业在内的私营企业受益不均。与以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同的是,当前GDP增速下行压力是温和且在预期之内的,宏观政策“不会有大水漫灌”,显示出民营经济面临着严峻的结构性问题,也需要结构性手段来应对。

 

政府部门已经开出了信贷与发债药方,但是前景并不乐观。除了财政直接通过财政支出和减税拉动总需求以外,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金融与财税政策恐怕才能缓和当前的问题,而更长远地看,政府自身的“放管服”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为小微企业改善营商环境、成长转型,为中型企业提供有利条件。如果不能提升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环境,仅仅倒逼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低利率的债务融资,最终无法支持企业稳健发展,还会酝酿新的风险。

 

国企现状好于私企

统计局公布的7月工业增加值整体平稳,但是国有和民营企业逐渐分化。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1-7月累计同比为7.4%,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1-7月累计同比为5.8%,且二者仍有继续背离的趋势(如图)。

 

再看工业企业利润。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248.7亿元,同比增长31.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889.1亿元,增长10%。二者同样差异明显。在各类所有制企业当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遥遥领先。

 


其实,从2012年以来,整体工业企业产出增速一直在放缓,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变化趋势整体上是相似的。2012年以后,中国经济陷入周期低谷。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市场化的主体要逃脱经济周期的强大约束是很难的,企业面对需求萎缩、债务约束通常会选择收缩资产负债表、偿还债务。

 

在金融危机后,诸多工业行业都曾出现了盲目的投资扩产,但是经济刺激政策并没有持续,融资条件也紧多松少,因此,在2012年后,那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中下游工业行业都经历了较为充分的去产能和去库存。但是,国有企业占主导的中上游行业并不在此列。相反,国有企业在囚徒困境和财务软约束的双重驱动下竞相扩产,整体上债务水平也并没有下降。

 

分水岭出现在2016年年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这以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持续改善,而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持续下滑。

 

应该说,“三去一降一补”是找准了当时经济面临的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债务高企、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但结果却有些出乎各界意料。国有企业顺势做大做强,而不少缺少金融支持的民营企业倒在了经济周期最黑暗的时刻。紧接着,环保风暴又来了一轮行政停产限产,对众多此前投入环保成本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又是一次冲击。而在2018年,企业又要面临社保缴纳基数提高,经营成本可能还要进一步上升。

 

政策有效性和针对性如何?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关注无疑是对的。不过,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呢?

 

会议强调,一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精准施策,着力疏通政策传导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降低融资成本。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缩短贷款审批周期,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稳健发展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券、私募债。二要建立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与小微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加快落实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适当提高贷存比指标容忍度,支持发行小微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三要坚持促发展和防风险并重,优化监管考核,增设小微信贷专项考核指标,使小微企业得实惠,禁止存贷挂钩、借贷搭售等行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信贷风险。

 

逐条看国务院常务会议开出的药方,可以发现,解决办法可以总结为要求金融机构多提供贷款,多买债券,放松程序,降低利率。然而,这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有效办法吗?

 

当前中国经济刚刚从债务紧缩当中开始走出来,银行的风险偏好是要通过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改善逐渐培育的,更何况多数银行目前还缺少资本,又怎会把更多信贷资源主动投放给小微企业呢?既然小微企业难以提供足够的信用资质以满足银行的贷款,那么,要银行降低风险补偿给其提供贷款,则无疑是让银行承担了过多的风险。

 

类似的原理也适用于债券市场。既要让高风险的小微企业发债,又要控制融资利率,那么市场化的投资主体最理性的选择恐怕还是选择袖手旁观。并且,小微企业私募发债信息不透明,市场第三方估值机构也无法获得企业的信息,也难以向市场提供更精确的定价基准,债券市场投资者面临信息不对称,也很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企业发债。国内之前探索过的小微企业私募债和高收益债就并不成功。

 

实际上,相对于债权融资来说,股权融资能够给小微企业提供更适宜的金融支持。但是目前能长期支持小微企业的专业政府背景基金在业内并不多见,而且行业导向是蜂拥投向“互联网+”这类风口上的企业,对于默默耕耘的普通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缺少关注。

 

在金融定价体系当中,收益和风险是天然绑定的,如果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改善,经营环境不稳定,反映在融资定价上自然是供给稀缺,定价高昂,也就是政府总结的“融资难、融资贵”。试图在常规的金融体系当中直接给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反而会扰乱定价体系,相反,如果能从其他方面降低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政策风险、财税成本,扩大其终端市场需求,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那么,金融资源配置到中小企业才是有效的。


证券市场周刊 新媒体

集干货与才华于一身的运营平台


快点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吧!

推荐文章
证券时报  ·  罕见!220亿资金抄底股票ETF  ·  1 年前  
连岳  ·  年轻人找工作容易遇到的一个大坑  ·  3 年前  
捡书博士  ·  你会和谁在一起,早就命中注定了  ·  4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