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孜 | 互联网大会二日谈:延承-从草市镇到在线小镇

网络智酷  ·  · 6 年前


作者 | 李孜 2015年阿里活水计划十佳优秀学者、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乡村营建社|爱咱村儿联合创始人

编辑 | 邵麟惠 

转自 | 爱咱村儿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 贝内德托·克罗齐


从周“国野一体”、宋代草市镇到明清集市,中国城乡关系演进的背后逻辑,让这个几千文明延续的国家或有继往开来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契机。


以宋代为例,儒学实现了在历史上的中兴,完成了程朱理学【1】下,中央集权结构(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格局)和地方乡绅(包括地方儒生体系)自治的逐渐结合完成“家国一体化”【2】进程,开启了宋在中国经济文化,特别是城市化的大变化和高潮,也成为明清体制僵化和稳定结构【3】(中央集权结构和地方宗族自治相结合的稳定体系)解体的发端。宋土地政策(允许土地兼并),税收政策(田租与强劳役)及组织形式(保甲制)的变化【4】,促进了南北宋小城镇的自发产生【5】,以市集为中心的商业网络化发展【6】。


清明上河图揭示了宋代商业网络化   图片来源:文章《一场春天的旅行》 


元以屯田军镇为主,海上贸易和亚欧板块一体化带来城镇发展,文化与宗教上兼容并蓄,建立起横跨地中海文明到中国文明的桥梁,但乡村自发发展的草市镇凋敝严重。到明清,经过陆王心学对儒家学说进一步发展,“家国一体化”登峰造极,地方特别是县以下乡村以对儒家学说的认同感来实现乡绅自治,带来乡村市集与小城镇的发展高潮。


中国传统社会城乡一体的后面是以科举制度培养的士绅、官僚体系以及告老还的地方乡绅,都成为城乡人力资源流动的主要力量,同时他们也推动儒学“家国一体“的城乡文化对流。儒生社会地位较高,工商业对官僚体系依赖。而中国传统的家族化的发展模式,以耕种养读书,以工商养士绅,让官员和士绅有机会以血脉联系,家族关系的发动农工商,建立更广泛的城乡人力资源流动、信息流动、物流和资本流。这当然也得益于中国当时较发达的交通体系,特别是江南地区发达的水路。



 清明上河图中的官宦人家   图片来源:文章《一场春天的旅行》


发达的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的配置为城乡建立统一市场,建立一体化的工商业有重要作用,草市镇和发展迅速,农村集市繁荣。当然,这里还有明清人口的迅猛增加,人均耕种面积的递减,很难支持大量完全脱离农业的城市居民,更多的人口以亦农亦工商的方式被乡村和小城镇消化。


清明上河图中的税务所   图片来源:文章《一场春天的旅行》


从宋大城市化(临安城200万人),草市开始发展(南宋末大约1280个城镇,其人口之和不敌临安城200万,和4000个集市,每个集市常驻人口2000以下【7】。之后,人口增加(从宋5千万到1亿的人口到清中后叶近4亿人口),人均耕地减少,人均生产余粮减少,导致可以摆脱农业生产的城市居民占比减少(宋朝4农民养一个脱离农业的市民,清朝要到6个农民养一个)。宋朝以后大城市发展受限(再也没有超过150万人的城市),小城镇,集市镇量增加,到1820清中后叶,有人口3000-10000人的小城镇约1100个,2000-3000人小镇约1500个,有人口920万,2000人以下的集市30000个【8】。 可见,以自耕农为主的清朝实现了半农半城市化的新情况,达到了城乡一体化高峰。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化”意识、人口增长和粮食安全的国情一起促使了城乡各要素的对流。国家与社会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走出了中国特有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家国一体的意识尤为重要。


1843,鸦片战争结束,清末五口通商后,口岸城市开始兴起,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传统儒学治国体系逐渐瓦解,“家国一体”意识解体,城乡要素对流同样经过了长久变迁,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中。


在简介中国传统的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城乡要素流动的背后逻辑后,我们再来看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城镇化,会有更多的发现。


卡斯特提出流动空间理论,进一步提出流动空间的草根化,这种信息时代下互联网对精英推动的全球化进程的赋权和对反全球化的地方草根运动赋权,成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在线城镇化正是流动空间草根化,互联网对中国农村草根阶层赋权过程中,县域和村落成为区域甚至全球生活与生产体系中一环,通过城乡人力资源培养和流动,城乡物流供应链的完善,填平城乡信息鸿沟,城乡资本有效配置,城乡生态与文化建设,加入城镇群网络协调发展。


这样的情况在现在中国发生,有其历史渊源,需要进一步仔细研究。


农村电商崛起与在线城镇化浮现,或就是乡村自治和商业传统的回归,似乎延续和创新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在农村电子商务、淘宝村和淘宝镇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注意,现在城乡对流背后的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资本流的背后是全球化的生产和生活要素整合。


中国传统社会以儒家道统【9】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带来家国一体意识和城乡一体的空间布局。现在和未来,中国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文化意识去面对全球互联网时代下的城乡要素对流、文化冲击和区域空间重构?我们拭目以待。


注:

1、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又称性理学,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与心学相对。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祂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祂是善的,祂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儒家最高修为者,人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2、在这里作者提出“家国一体化”,主要是指儒学及包括的三纲五常和名教演绎出中国传统的家庭和国家内在统一的秩序。这种认同和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践行,成为上下遵守的行为准则。


3、金观涛,刘青峰.(1992)《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4、赵冈,陈仲毅. (2006). 《中国土地制度史》 Beijing, China: 新星出版社.


5、斯波义信. (2012).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6、“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王守仁)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或直接称“心学”;或有专门称为某哲学家的心学,如王阳明的“阳明心学”。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解说宇宙二字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陆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7、赵冈,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 2006


8、RozmanGilbert.(1973 ). Urban Networks in Ching China and Takugawa Japan. 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9、道统说是指儒家传道系统。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之说,《原道》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韩愈本人则以孟子继承者自居,后程朱理学。



延伸阅读


精彩回顾 | 李孜:在线城镇化:信息技术下历史的巡回?

推荐文章
中山大学团委  ·  好消息+10086!  ·  4 月前  
大汉丞相  ·  这117+1个生命,我们坐视恶在西安继续发生  ·  2 年前  
丁香医生  ·  这种油能降血脂?它真的被过誉了.......  ·  4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