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阿布扎比卢浮宫由他创造,他是将光用到极致的天才建筑大师!

建筑师杂志  · 建筑设计  · 6 年前

来自:芭莎艺术(ID:bazaarartchina)

本文已获得授权

建筑师和规划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


让·努维尔是法国蜚声世界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他也是2008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到卡地亚基金会、卢塞恩文化会议中心,努维尔通过对科技的追求与材料的探索,让他的建筑带有了迷人的现代感。



2017年11月8日,历经十年建设的阿布扎比卢浮宫落成开幕。从2007年计划伊始到如今迎来属于它的第一批游客,这座位于阿布扎比萨迪亚特岛的巨形银色穹顶建筑将成为波斯湾新的文化地标,它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们的目光。

阿布扎比卢浮宫概念图


作为当地政府与法国30年协议的一部分,博物馆借用了“卢浮宫”的名称,并将在初期运营阶段从包括卢浮宫在内的多家法国博物馆租借藏品。而阿联酋需要向法国博物馆支付的租金则高达1.5亿欧元每年。

阿布扎比卢浮宫施工过程


让·努维尔其人


承担这座举世瞩目的博物馆设计工作的,正是法国著名建筑师和规划师让·努维尔。这个直径180米的巨大穹顶上密布着层层叠叠的复杂几何图案,当人们步行其中时,交织而下的光束令人目眩——努维尔用建筑为艺术创造出了另一个空间:“一片光影交织、宁静与沉思共存的安宁怡人世界。”

让·努维尔,阿布扎比卢浮宫(Louvre Abu Dhabi)


抛开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研究员、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等头衔不谈,让·努维尔的作品就已经成为了其证明自身地位的最有力证据。让·努维尔,卡塔尔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Qatar)


他的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从早期80年代的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里昂歌剧院,到90年代卢塞恩文化会议中心、维也纳储气罐A、阿格巴大厦等,他的作品蜚声世界,频频获奖。建筑师本人更在2008年成为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得主。

让·努维尔,Expo '02,瑞士,2002年


成为一名建筑师


让·努维尔1945年出生于法国西南部洛特-加龙省,父母均任职于一家当地小学。他的家人从他小时候就希望他学习数学和语言,好使他在未来进入教育或工科领域内工作。

让·努维尔,内毛苏斯(Nemausus)法国尼姆,1985-1987年


然而努维尔从16岁时,便开始深深地沉迷于艺术。面对关涉孩子职业生涯的分歧,学习建筑成为了两代人达成的妥协。1966年,努维尔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并顺利获得建筑学学位。让·努维尔,储气罐A(Gasometer A),维也纳,1995-2001年


在求学期间,努维尔就已开始为建筑师克劳德·巴夯工作。后者师从勒·柯布西耶,被称为一位乌托邦现代主义者。克劳德·巴夯建筑设计


巴夯对建筑的未来形式极有洞见,并对之进行了一系列极富实验性的创造。他的“倾斜理论”打破了柯布西耶式“水平-垂直”的现代主义建筑范式,用倾斜的结构改造建筑内部空间以激发身体与建筑的联系。这样颇为超前的观念对努维尔后期的设计思想影响深远。

克劳德·巴夯建筑设计


暂露头角:1981年的胜利一击


1975年,毕业后的努维尔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从此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现代与后现代结合的建筑设计风格。但努维尔并不安于成为一名“本分”的建筑师,他不满长期以来囿于柯布西耶《雅典宪章》(la Charte d’athènes)的建筑与城市规划,他认为建筑不应被赋予其上的意识形态左右。

让·努维尔工作室


1976年,他发起了一场旨在敦促法国建筑革新的“三月运动”。不久后,努维尔还促成了法国首个建筑联盟的诞生。

让·努维尔,三星Leeum美术馆,韩国,2004年


在实践中,这位年轻的建筑师痴迷于对材料的选用和附于建筑形体之上的形式感,并抱有对新技术的极大热诚,他的作品常因此而带有炫目的外观这既成为了建筑师的个人风格,也造就了他对建筑的独到见解——一种将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设计观。

让·努维尔,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Arab World Institute),巴黎,1981-1987年 


努维尔在1981年设计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Arab World Institute)是其早期的经典之作。这座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建筑占地约五万平方米,是阿拉伯世界在巴黎进行形象展示的窗口。

让·努维尔,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内部)


这个作品的成功使努维尔声名鹊起。建筑坐落于巴黎塞纳河南岸的一块三角形区域,包括地上十层与一个地下室。建筑的整体结构分为两部分:靠近河岸线的一侧为半月形,另一侧则呈平直,中部是一个贯通顶部的天庭。

让·努维尔,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


建筑背面墙体通体覆盖着平整的玻璃金属结构,并被均分为24×10个矩形模块。上面附带的几何形图案灵感来源于伊斯兰穆沙拉比窗。在这里,努维尔使用了新型材料,他通过电脑控制使这些中心对称的花纹进行旋转、开合,这对光线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将异国风情与现代科技融于一室。这个设计也最终使他获得了建筑界最著名的奖项之一——“阿迦汗奖”(Aga Khan Award)。

让·努维尔,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外的立面



建筑是光的游戏


努维尔曾说:“很早的时候,我就提到‘去物质化’(de-materialising);提到空间与光线如何超越结构;提到建筑如何在夜里凸显出来。”对光线的运用几乎贯穿了他的所有设计实践,为了达到对光的掌控,玻璃、合金、网格、灯光等均成为了努维尔创作中惯用的元素。

让·努维尔,圣詹姆士宾馆,法国,1987-1989年


于1989年完工的圣詹姆士宾馆,外部使用了透明玻璃与金属栅格幕墙的组合,这在丰富了观感之余有效地调节了房间的明暗。

让·努维尔,圣詹姆士宾馆,法国,1987-1989年


努维尔尤其喜欢大面积地使用玻璃。他认为玻璃的简洁是纾解城市拥挤的有效方式,而玻璃“透”、“半透”、“不透”的变化则为建筑与周遭景观带来了更多可能。1991年开工建设的卡地亚基金会与德国拉斐特美术馆均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外墙,它们使街景映照其上,和外界产生了巧妙的呼应。

让·努维尔,卡地亚基金会(Cartier Foundation),巴黎,1991-1994年


努维尔眼中的光是具有深刻感染力的。夜色中,正是色彩和灯光实现着建筑的自身空间表达。

让·努维尔,哥本哈根音乐厅(Copenhagen Concert Hall),2002年让·努维尔,哥本哈根音乐厅(内景),2002年



文脉主义:联系建筑与外界的纽带


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热衷使得努维尔常常被归为“高技派”的一员。但在努维尔的眼中,好的建筑绝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炫技。相反,他的设计往往反映出他对外在世界温情的感知,并由此产生了其建筑思想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文脉主义”——他认为建筑应当是适应外部自然风土与城市文化的产物。

让·努维尔,Torre Rosewood,巴西圣保罗,在建


在采访中,努维尔对此曾说:“我定义了接近自然的不同途径,我对现代城市最初的观察导致了与自然直接的脱离和破坏。我对人和自然创造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我非常喜欢机动车道从山上穿过和平原上强有力的道路,经常试图再造这种关系并试图激起混乱,这些都使我将自然看作建筑的组成部分。”

让·努维尔,Richemont Headquarters,瑞士日内瓦,2001-2006年


1989年,努维尔为瑞士卢塞恩文化会议中心(Lucerne Center of Culture and Congresses)提供了设计方案。这座坐落于琉森湖畔的大型建筑具备了承接会议、庆典、展览等多种大型活动的功能,因为恰好毗邻卢塞恩火车站,它成为了一张极富个性的城市文化名片。

让·努维尔,卢塞恩文化会议中心远眺(Lucerne Center of Culture and Congresses),1993-2001年


由于场馆建于水边,努维尔为此设计了宽阔的屋檐,这使建筑远看如同一艘湖面之船。建筑使用了大量的玻璃与金属结构,人们步行其中常能感受到光影错落的奇妙幻觉。让·努维尔,Duo Tour,巴黎,在建


建筑:一种综合的艺术


努维尔还强调建筑与电影的共通性,这指它们都是“用光”的艺术;另一方面,这意味着造一座房子与拍一部电影一样,都是不同群体对话的结果。

让·努维尔,Life Marina,西班牙,2012年


他说:“当你环球旅行时,看到所有的建筑都一样,只会感到身处同一个地方。我一直为建筑的差异性而努力,就是为了抵制呆板的一体化建筑。”因此,努维尔眼中的每一个建筑应该是独特的,但同时它们又是一个关系型的系统。一个好建筑的诞生需要各个维度的考量和设计,需要成为连接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桥梁。

让·努维尔,巴黎爱乐大厅(Philharmonie de Paris


例如,卢塞恩文化会议中心的诞生就包含了建筑师与官员、音响工程师、乐队的合作,需要兼顾内外要素,最终达到功能优越、尺度合宜的效果。

让·努维尔,迪拜歌剧院概念图,阿联酋迪拜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让·努维尔已于2009年被委托担任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的设计建造工作。据称,该建筑能够在内部制造出不同季节的视觉体验。

让·努维尔,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概念图


作为21世纪最优秀的建筑师之一,努维尔曾说:“建筑的将来不是建筑的。这与他所提倡的建筑“去物质化”不谋而合——建筑并非钢筋混凝土构建起来的单纯形体,建筑的意义需要在与自然、城市、历史文脉的相互佐证中去实现。


建筑承担着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时塑造着人类的生存空间。我们虽然发明了建筑史这样的名词,但实际上从来不存在孤立的“某物质史”——我们只是在这张物与人交织的网中求索,解读建筑,解读自己。


推荐文章
投行小兵  ·  最新发布: ...  ·  3 年前  
马斐九频道  ·  数字化营销时代,白酒企业如何加速转型?  ·  3 年前  
外滩TheBund  ·  中国人吃糖越来越多,对身体真的不好  ·  4 年前  
成都本地宝  ·  注意了,明晚11点,双流2.4万用户将出现停 ...  ·  5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